近代湖北名將有哪些?該如何排名?

歷史知事


林彪(圖一),湖北黃岡人,共和國開國元帥,軍委確定的我軍36位軍事家之一,黃埔軍校四期生。參加了南昌起義、湘南起義,後隨朱德上井岡山與毛澤東會師(那時林彪不過一個連長)。林彪在井岡山時期開始嶄露頭角,進步很快,後來成長為紅一軍團軍團長,不過二十幾歲。參加了歷次反圍剿和長征。1937年8月,任八路軍115師師長,時年三十歲。9月下旬率部取得平型關大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後被閻錫山軍隊誤傷,到蘇聯養傷。回國後任抗日軍政大學校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東野、四野司令員兼政委,發展到百萬大軍,通過遼瀋戰役解放了東北全境。揮師入關,參加指揮平津戰役,後來四野直至打到海南島戰役。建國後,任國防部長、軍委副主席、中央副主席等職務。

徐海東,湖北大悟人,共和國開國大將,36位軍事家之一。綽號徐老虎,紅二十五軍創始人之一,二十五軍軍長,十五軍團軍團長。對於中央紅軍在陝北根據地落腳立下大功。後來因病長期休養。

王樹聲,湖北麻城人,共和國開國大將,36位軍事家之一。紅四方面軍副總指揮、西路軍副總指揮。為開闢和鞏固鄂豫皖根據地立下功勳。他是開國上將王宏坤的堂兄。建國後任軍械部部長等職務。

李先念,湖北紅安人,36位軍事家之一。曾任紅四方面軍三十軍政委,參加了長征和西征,西路軍失敗後,輾轉回到延安。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原軍區司令員,指揮中原突圍,內戰爆發。建國後,主政湖北。後來任財政部長、副總理、黨中央副主席、共和國主席、全國政協主席等職務。

秦基偉(圖二),湖北紅安人,共和國開國中將,1988年恢復軍銜制時被授予上將軍銜,是首批17位上將之一。朝鮮戰爭時期,1952年曾指揮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打擊了美軍囂張氣焰。曾任多個軍區司令員,1984年10月,作為北京軍區司令員,是那次大閱兵的閱兵總指揮。後來任國防部長。1997年病逝。




磨史作鏡


近代的湖北可謂名將輩出,在革命戰爭這座大熔爐裡就鍛造出了不少名將,如我們比較熟悉的林總、徐海東、王樹聲、韓先楚、王建安、陳錫聯、黃永勝、陳士渠、陳再道、謝富治、劉震、王近山、王必成、秦基偉、聶鳳智等等都是來自湖北,他們出生入死、身經百戰,都為人民解放事業立下了不朽功勳。下面簡單介紹幾個,排名不分先後。

一、林總,湖北黃岡人,黃埔四期生,1928年在井岡山反圍剿中用兵靈活、指揮有方而得到了軍委的賞識,並晉升為紅四軍戰鬥力最強的28團團長,憑藉著卓越的軍事才能得以迅速擢升,在擔任紅一軍團總指揮時年僅25歲,其中在第一至第四次反圍剿中用兵如神、戰績輝煌。紅軍長征後率領紅一軍團一路擔任開路先鋒,血戰湘江、四渡赤水、戰安順場等一系列戰役中均表現出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

而林總的軍事輝煌點就是在解放戰爭了,民主聯軍輕裝挺進東北後可謂沒槍沒彈沒根據地,經過一些列的戰役後,短短的一年多的時間就扭轉了東北被動的局勢,直到1948年初東野便開始了戰略大反擊,此時國軍已經不是對手了,被林總分割壓縮在了瀋陽、錦州及長春三大城市,只能坐以待斃,蔣委員長派往東北的國軍將領都一一被擊敗,如杜聿明、衛立煌、陳誠、廖耀湘等,當林總率領四野大軍南下後,如秋風掃落葉般席捲半個國家。

二、徐海東,湖北大悟人,青山大學畢業生,貧苦家庭出身完全沒學過軍事,是一位頭腦靈活而且非常善於總結的將領,其軍事指揮才華完全來源於戰場,由於作戰機智勇猛,被人稱為“徐老虎”,連以勇猛著稱的許世友都對其敬畏三分。紅軍時期徐海東所率領的紅25軍可謂征戰無數而鮮有敗績,國民黨的中央軍、閻錫山的晉軍、張學良的部隊、楊虎城的陝軍都敗在其手下,打得敵人聞之喪膽。西安事變時,楊虎城和張學良點名要徐海東鎮守西安南大門,足以奠定徐海東名將的地位,是一位堪當大任的將領,也是一位對革命有大功之人,授銜時被授予大將軍銜,排在了粟裕大將之後,乃實至名歸。

三、韓先楚,湖北紅安人,貧苦家庭出身和老上級徐海東一樣也是個青山大學畢業生,是一位智勇雙全、能征善戰的將領,早年在徐海東、吳煥先等人領導的紅25軍下,從一名普通的士兵逐漸成長為我軍獨當一面的高級將領,一生征戰無數而鮮有敗績,素有“旋風司令”的美譽。韓先楚算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將領,在解放戰爭和半島戰爭中大展軍事才華,從解放戰爭時期的鞍海戰役起便一發不可收拾。新開嶺戰役全殲國民黨精銳部隊“千里駒”25師而威震全軍,奇襲威遠堡更是威震敵膽,力排眾議以木帆船打軍艦並解放了海南島,創下了軍史上的奇蹟;半島戰爭三次戰役率領突破“三八線”攻佔漢城,令敵人為之顫抖。

四、陳錫聯,湖北紅安人,年僅14歲就加入到了工農紅軍,1930年在徐向前指揮的紅一師下參加了四姑墩戰鬥,由於作戰勇猛而又人小鬼大,被戰友稱為“小鋼炮”,也成為了其代名詞。在紅四方面軍時期,陳錫聯在徐向前的領導下參加過不少戰役,如鄂豫皖反圍剿、陝川 反三路圍攻和反六路圍攻等屢建奇功,也成為了紅四方面軍最年輕的師級指揮員。陳錫聯的成名戰就是抗戰時期一手策劃的夜襲陽明堡,一口氣端掉了忻口會戰中日軍的24架戰機,得到了蔣委員長的表彰,這在我軍史上實屬罕見。解放戰爭時期陳錫聯加入到了二野,擔任第三兵團司令員,參加過不少戰役,建國初成立炮兵部隊時,“小鋼炮”被任命為了炮兵司令。


賽門之略


如果要說近代湖北的名將的話,那簡直是太多了,如果一一細說的話那簡直就是一項大工程,所以就簡要解說,列舉那麼二三個。

李先念

李先念,是湖北黃安人。年幼時,曾跟家鄉的老木匠學習木工手藝。18歲就參加了黃麻起義,加入中國共產黨。



他的軍事才能在以後的戰鬥中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前後四次組織反“圍剿”鬥爭,為紅軍的戰略轉移打開了道路,並創建了川陝革命根據地。

在多年的革命鬥爭中,他深刻認識到沒有文化是行不通的,於是在1937年進入到延安的工農大學學習。

抗日戰爭爆發後,積極投身到豫鄂邊區等地的抗日戰鬥,粉碎了多次日軍的掃蕩和國民黨的突襲。李先念憑藉自己二百多次的抗日作戰經驗,剖析羅列了一整套的作戰心得,並憑藉此在侏儒山戰役和之後的一系列戰鬥中殲滅日偽軍四萬多人。

解放戰爭時期,李先念駐守延安,指揮中原戰區各路解放軍,攻克了河南多處城市。又親自率軍投身淮海戰役,殲滅大量敵軍,促進了國家解放的進程。

新中國成立後,李先念又參與荊江防洪工作和城鄉貿易的發展。1983年,當選為國家主席。毛主席曾給予他非常高德評價“李先念是不下馬的將軍”!

王樹聲

王樹聲,是湖北省麻城市人,十大將軍之一。



在上小學時,他的堂兄就認為他以後定不同凡響,就拿出珍藏的許多進步思想的書籍供他閱讀,這正是這樣的童年經歷,使王樹聲在思想上異於同齡人。

1927年秋天,王樹聲便參與組織了暴動,反抗國民黨的壓迫。後來為了保存有生力量,轉而進行遊擊戰鬥。在以後的多次反“圍剿”中,王樹聲採用“圍點打援”的戰術,殲滅敵人近萬人。在西征、寧夏戰役、河西走廊的多次戰鬥中屢立奇功。

1944年,王樹聲率領軍隊成立河南軍區,擔任總指揮,負責該地區的作戰部署。在後來的解放戰爭中,有跟隨劉鄧進駐大別山,釘在了國民黨後背上,殲滅俘獲數萬殘軍。

新中國成立後,王樹聲擔任湖北軍區司令員、軍械部長等職務,並指導制定了多項作戰條令。

杜義德

杜義德,武漢人,1955年授予中將軍銜。



1928年,杜義德加入共青團,第二年參加紅軍,進行土地革命鬥爭。從班長、排長一步步走到了師部政治委員、司令員的位置。

在抗戰時期,杜義德率領不對活躍外在河北一帶,所進行的遊擊作戰極大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轉而進入解放戰爭,帶部掩護劉鄧野戰軍深入敵後功不可沒,受到二人的一致認可。

1950年,為了粉碎美國在朝鮮半島的企圖,中國人民志願軍遠赴朝鮮參加作戰,杜義德擔任第三兵團政治委員指揮戰鬥。

湖北近代的名將還有王近山、周光坦、塗錫道、劉家祺等等。


歷史紅塵


湖北在中國革命的歷史上做出了重大貢獻,湧現出了一批能征善戰的將帥,現簡要介紹幾位,只是介紹,不是排名,不要誤會。

△李先念,湖北紅安人,政治家、軍事家,曾任共和國主席、政協主席、政治局常委。他能文能武,文武兼備。參加丁黃麻起義,24歲時就任紅四方面軍三十軍政委。在西路軍征戰中,面對困境、險境,是他率領400餘人的隊伍進入了新疆,為黨和紅軍保留了骨幹和火種。抗戰中,任新四軍第5師師長兼政治委員。解放戰爭中,他任中原軍區司令員,中原突圍,寫下了傳奇,創造了輝煌。作。1954年9月,他任國務院副總理兼財政部長。因他到地方工作,沒有評定軍街。如果評銜,以他的資歷、戰功、貢獻等,肯定位居在大將之列。毛澤東曾評價他是:不下馬的將軍。

△林彪,湖北黃岡人,共和國元帥、軍事家,參加了南昌起義,紅軍時期是最年輕的軍團長。抗戰中,首戰平型關,取得大捷。解放戰爭中,組織領導了遼瀋戰役、平津戰役、渡江作戰和解放海南島,從東北一直打到廣東,橫掃大半個中國。後來成為反革命集團首犯,摔死在外蒙。

△徐海東,湖北大悟人。共和國大將、軍事家。曾任紅二十五軍軍長,是長征中最早到達陝北的紅軍,與劉志丹會合後,成立了紅十五軍團,他任軍團長,劉志丹任副軍團長兼參謀長。抗戰中,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344旅旅長、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副指揮兼第四支隊司令員,能征善戰,敢打敢拼,人稱“徐老虎",曾支助過中央紅軍,毛澤東稱他是對革命有大功的人。

△王樹聲,湖北麻城市人,共和國大將、軍事家,曾任紅軍團長、副師長兼團長、師長、紅四方面軍副總指揮兼第31軍軍長、西路軍副總指揮兼第9軍軍長等職。抗戰中,任晉冀豫軍區副司令員、代司令員、太行軍區副司令員,解放戰爭中,任鄂西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一生英勇善戰,戰功顯赫。

當然還有上將:韓先楚(黃安今紅安)、王平(陽新)、郭天民(黃安今紅安)、周純全(黃安今紅安)、陳再道(麻城)、王宏坤(麻城)、劉震(孝感)、陳錫聯(黃安今紅安)、陳士榘(荊門)、王新亭(孝感)、黃永勝(咸寧)、賀炳炎(松滋)、謝富治(黃安今紅安)、王建安(黃安今紅安)(1956年授上將)等和一批少將。有機會,我會一一介紹,歡迎關注我的問答。


zj史海拾貝


這裡面有一個問題必須先說清楚,解放後劃給河南新縣的將軍算不算湖北人,許世友就從來沒有承認過自己是河南人,一直說自己是麻城人,像許將軍這樣的起碼有幾十位。


狙擊手6268330780


人類的文明史可以說就是一部戰爭史。從最早的原始部落到如今的國家林立,這之間的發展過程中發生過數不清的戰爭。尤其是在近代,兩次世界大戰可以說是規模空前,參戰國家和參戰人數都是歷史上沒有的。在近代混亂的百年曆史中,也湧現出了很多著名的軍事將領。名將的標準是什麼,治亂興邦謂之名將,開疆拓土謂之名將

第十名——李舜臣

李舜臣(朝鮮語:이순신,1545年-1598年),字汝諧,本貫德水(今朝鮮黃海北道開豐郡),生於朝鮮首都漢城(今韓國首爾)。李氏朝鮮時期名將。官至三道水軍統制使、全羅道左水使。在十六世紀抵抗日軍侵朝(壬辰倭亂)時,曾立下汗馬功勞。1597年,他在朝鮮南部的珍島與朝鮮本土的鳴梁海峽(今屬韓國)僅靠12艘艦船擊敗日寇300餘條船(戰船133艘,後勤船200餘條)。1598年在露梁海戰中犧牲,享年53歲。諡號忠武,死後追贈領議政,與乙支文德、姜邯贊一併被後世朝鮮半島奉為三大救國英雄。

第九名——庫圖佐夫

米哈伊爾·伊拉里奧諾維奇·庫圖佐夫(英語:Mikhail Illarionovich Kutuzov;1745年9月16日—1813年4月28日),是塔塔爾族人,是俄羅斯帝國元帥、軍事家,由於在戰鬥中瞎了一隻眼睛,故人稱”獨眼將軍“。出身于軍事工程師家庭。在炮兵工程學校畢業。曾指揮獨立支隊;參加過對奧斯曼帝國的戰爭。戰功卓著。受傷後到外國治療。回國後晉升極快。寫過專門的軍事訓練指南,制定出一套新的戰術方法。1792年曾任駐奧斯曼帝國大使。1805年在奧斯特里茨戰役中因為與拿破崙作戰失敗被皇帝亞歷山大一世免職。拿破崙一世於1812年發動對俄戰爭時,重任俄軍總司令,指揮博羅迪諾戰役和塔魯丁諾戰役。1813年率領俄羅斯軍隊參加第六次反法同盟反對拿破崙的戰爭。但不久便去世,並未參加改變歐洲未來命運的萊比錫會戰。

第八名——施瓦茨科普夫

諾曼·施瓦茨科普夫(Norman Schwarzkopf;1934—2012年),美國陸軍上將,中央司令部司令,海灣戰爭多國部隊總司令。生於新澤西州特倫頓市一軍人家庭。1956年自美國陸軍軍官學校(西點軍校)畢業後入空降兵部隊。1961年入本寧堡步兵學校學習。1964年獲加利福尼亞大學機械和航空工程碩士學位。同年6月到西點軍校民事和機械工程系任教官。1965至1966年作為美軍顧問參加越南戰爭。1969至1970年任侵越美軍步兵營長。回國後在國防部陸軍部做人事工作。1972年8月進修於陸軍指揮與參謀學院。後任步兵旅副旅長、旅長。1978年7月任美軍太平洋總部計劃處副處長。1980年8月任駐聯邦德國美軍第18機械化步兵師副師長。1982年復入國防部,在陸軍副參謀長辦公室主管人事。1983年6月任美軍第24機械化步兵師師長。同年10月參加美國入侵格林納達,任副總指揮。1985年再次調國防部,任陸軍副參謀長助理。翌年6月任美陸軍第1軍軍長。1987年4月任陸軍主管作戰和計劃事務的副參謀長。1988年11月任美軍中央總部司令,晉上將。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後,任美軍參戰部隊司令和多國部隊總指揮,在海灣戰爭中組織實施“沙漠風暴”行動,表現出較高的軍事謀略和指揮才能。1991年8月退休。

第七名——徐樹錚

徐樹錚(1880年—1925年),中國近代史上的政治家、軍事家,北洋皖系名將、民族英雄。字又錚,號鐵珊,又號則林,江蘇蕭縣(今屬安徽)人,因區別於同時期的另一政治人物徐世昌,人稱“小徐”。徐樹錚早年考中秀才,1901年從家鄉赴山東投奔袁世凱,開啟了軍旅生涯。1905年至1910年東渡日本學習軍事。他是段祺瑞的心腹謀士,在辛亥革命、洪憲帝制、張勳復辟時輔佐段祺瑞“三造共和”,又在與馮國璋的鬥爭中引張作霖奉軍入關,以鞏固皖系權力,並主持“武力統一”。他還成立安福俱樂部,操縱國會選舉,活躍於民初政治舞臺。後因南征失利及軍閥間的不和,徐樹錚轉向西北籌邊。他以武力為後盾,於1919年11月迫使外蒙古無條件撤銷自治,迴歸中國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轄之下,並以西北籌邊使身份坐鎮外蒙,加以經營。1920年夏返回北京,參與直皖戰爭,敗北後逃亡日本。後來他試圖扶植段祺瑞東山再起,聯絡孫中山、張作霖形成反直系三角同盟,曾攻入福建,組織建國軍政制置府,但很快失敗。1924年以後出國遊歷,1925年冬回國,欲聯合孫傳芳和張作霖反對馮玉祥。因徐樹錚曾暗殺馮玉祥的舅父陸建章,故馮玉祥對他更加仇視,命張之江在1925年12月30日徐樹錚乘火車離京經廊坊時將其劫持並槍殺。徐樹錚文武雙全,才華橫溢,著有闡述他政治思想的《建國銓真》及文學作品《視昔軒文稿》《兜香閣詩集》《碧夢庵詞》等。

第六名——道格拉斯·麥克阿瑟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Douglas·MacArthur,1880年1月26日—1964年4月5日),出生於美國阿肯色州小石城,美國著名軍事家,1944年麥克阿瑟被授予陸軍五星上將。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歷任美國遠東軍司令,西南太平洋戰區盟軍司令;戰後出任駐日盟軍最高司令和“聯合國軍”總司令等職。他因在菲律賓戰役中的表現獲頒榮譽勳章,和父親阿瑟·麥克阿瑟是史上第一對同時獲得榮譽勳章的父子。麥克阿瑟是美國陸海空三軍中獲得勳章最多的將軍,也是美國將軍中唯一一個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朝鮮戰爭的人。麥克阿瑟是美國最年輕的准將、西點軍校最年輕的校長、美國陸軍歷史上最年輕的陸軍參謀長。麥克阿瑟被美國國民稱之為“一代老兵”。

第五名——山本五十六

山本五十六(日文平假名:やまもといそろく;1884年4月4日-1943年4月18日),原名高野五十六,日本帝國海軍大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擔任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偷襲美軍珍珠港和發動中途島海戰的謀劃者。山本五十六1916年畢業於日本海軍大學校,曾於1919年到1921年在美國哈佛大學學習。歷任駐美武官、第1航空戰隊司令、海軍航空本部長、海軍次官。大力發展航空母艦和艦載飛機,並組織部隊進行嚴格訓練,對日本海軍航空兵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1939年任日本聯合艦隊司令。日本海軍中當時唯一反對加入軸心國的高級軍官,反對日本對外發動侵略戰爭,但在日本右翼勢力龐大的壓力和日軍高層的壓力下最終發動了太平洋戰爭。妄圖先發制人,在對美開戰之初以艦載航空兵襲擊了珍珠港,消滅美國的太平洋艦隊主力後為確保日軍進攻東南亞的翼側安全。同時重視海軍航空兵在海戰中的作用,但未能完全擺脫“鉅艦大炮製勝”理論的束縛,企圖在美太平洋艦隊得到加強前以海上決戰的傳統戰法將其殲滅,結果導致日本海軍在中途島海戰和瓜達爾卡納爾海戰中遭慘敗。1943年4月18日,59歲的山本五十六在視察部隊途中座機被美軍飛機擊落而斃命。

第四名——埃爾溫·隆美爾

埃爾溫·隆美爾(德語:Erwin Rommel,1891年11月15日—1944年10月14日),出生於符騰堡邦海登海姆市,納粹德國陸軍元帥,世界軍事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戰術家、理論家。隆美爾綽號“沙漠狐”、“帝國之鷹”,與曼施坦因與古德里安一起被後人並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的三大名將 。1910年7月從軍,一戰時隨軍開赴法國,後又在東線與羅馬尼亞人和意大利人作戰,被德皇授予藍馬克斯勳章。一戰後曾擔任過步兵營長、陸軍學院教官。1938年隆美爾少將任元首大本營司令。1940年2月任德軍第7裝甲師師長,使該師贏得了“魔鬼之師”的稱號。1941年1月希特勒挑選隆美爾中將任駐非洲軍團軍長。他到達北非後,不到兩個月,就迅速扭轉了北非戰局的初期局勢,被提拔為上將,1942年6月被晉升為德國陸軍元帥。二戰期間,隆美爾被捲進了密謀推翻希特勒的計劃中,在希特勒的逼迫之下,隆美爾被迫於在1944年10月14日在卡車上服毒自盡,時年53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璀璨將星中,能夠做到生前聲名顯赫,身後殊榮不斷,特別是被敵對雙方都認可的,只有隆美爾一人。對他的評價也逐漸趨於兩極化,支持的人將其稱為納粹戰神,他高明的軍事素質和出色的戰術指揮才能,受到了許多軍事愛好者的尊崇,甚至是著名軍事家的尊敬和崇拜;反對的人根據他戰略的失誤,將其稱為“戰術上的巨人,戰略上的矮子”;但鑑於隆美爾既曾經是希特勒麾下最得力的將領之一,又是納粹政權的侵略工具,因此也被稱為“二戰縱火犯”。

第三名——霍雷肖·納爾遜

霍雷肖·納爾遜(Horatio Nelson,1st Viscount Nelson,1758年9月29日-1805年10月21日),英國18世紀末及19世紀初的著名海軍將領及軍事家,在1798年尼羅河口海戰及1801 年哥本哈根戰役等重大戰役中帶領皇家海軍勝出,他在1805年的特拉法爾加戰役擊潰法國及西班牙組成的聯合艦隊,迫使拿破崙徹底放棄海上進攻英國本土的計劃,但自己卻在戰事進行期間中彈陣亡。2002年,BBC舉行了一個名為“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的調查,結果納爾遜位列第9位。

第二名——曾國藩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曾國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奮好學,6歲入塾讀書。8歲能讀四書、誦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進士,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與大學士倭仁、徽寧道何桂珍等為密友,以“實學”相砥礪。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組建湘軍,力挽狂瀾,經過多年鏖戰後攻滅太平天國。其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可以說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曾國藩與胡林翼並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諡號“文正”,後世稱“曾文正”。

第一名——拿破崙·波拿巴

拿破崙·波拿巴(法語:Napoléon Bonaparte/意大利語:Napoleone Buonaparte,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即拿破崙一世(Napoléon I),出生於科西嘉島,十九世紀法國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締造者。歷任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第一執政(1799年-1804年),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1804年-1815年)。拿破崙於1804年11月6日加冕稱帝,把共和國變成帝國。在位期間稱“法國人的皇帝”,也是歷史上自查理三世後第二位享有此名號的法國皇帝。對內他多次鎮壓反動勢力的叛亂,頒佈了《拿破崙法典》,完善了世界法律體系,奠定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秩序。對外他率軍五破英、普、奧、俄等國組成的反法聯盟,打贏五十餘場大型戰役,沉重地打擊了歐洲各國的封建制度,捍衛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他在法國執政期間多次對外擴張,發動了拿破崙戰爭,成為了意大利國王、萊茵邦聯的保護者、瑞士聯邦的仲裁者、法蘭西帝國殖民領主(包含各法國殖民地、荷蘭殖民地、西班牙殖民地等)。在最輝煌時期,歐洲除英國外,其餘各國均向拿破崙臣服或結盟。形成了龐大的拿破崙帝國體系,創造了一系列軍政奇蹟與短暫的輝煌成就。拿破崙於1814年退位,隨後被流放至厄爾巴島。1815年建立百日王朝後再度戰敗於滑鐵盧後被流放。1821年5月5日,拿破崙病逝於聖赫勒拿島。1840年,他的靈柩被迎回法國巴黎,隆重安葬在法國塞納河畔的巴黎榮軍院(巴黎傷殘老年軍人院)


精彩視頻餘小波2


湖北,第一個是林彪元帥,大將徐海東,大將王樹生,上將洪學智,韓先楚,等星光閃爍,再有,國家主席李先念,在這裡,不一一多說了,他們個個是我們國家的,寶貴財富,開國元勳,不忘初心,牢記歷史,向老前輩,革命家學習,謝謝


北斗星3557


賀炳炎也是湖北人


用戶2400679244816


開國將軍最多是江西、3百多位將軍


用戶374297241565


中共裡的湖北名將,首推林彪,其次李先念(沒有參加評銜),徐海東(大將),王樹聲(大將)。以下就不一一列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