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為何要造如此大的“陰宅”?

秦始皇驪山下的黃陵有多大呢?修黃陵的封土體積就達到1120萬m³,相當於兩個足球場的面積,27層樓那麼高。如此規模的黃陵,被稱為中國第一帝陵毫無爭議。據史料記載,秦始皇修建這座黃陵花費了近40年的時間,徵調多達72萬勞役。秦始皇為何耗費巨大人力,修建這麼大規模的黃陵呢?這其實源於秦朝時期的“陰宅”建造理論。


秦始皇為何要造如此大的“陰宅”?


秦始皇的“陰宅”有多大

秦始皇的黃陵並不是不變的,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已非原貌了,現在考古學者只能根據這些遺蹟,猜測黃陵的情況。黃陵內部大概213萬m³,歷史記載黃陵原封土高約115米,現在高度是76米,陵園城牆主要是正南正北,南北方向呈長方形,黃陵有內外兩重城牆,其中內城長1355米,寬380米,北面有兩個城門,其餘三邊各有一個城門。

外城牆長約2185米,寬970米,兩個城牆呈現“回”字形。內城牆高約8米,今天還殘留有痕跡。黃陵的南部周圍分佈著一些大型陪葬坑,黃陵的北面是陵園中心部分,秦始皇黃陵當中的寢殿以及便殿都在黃陵的西邊,東邊是陪葬的墓區。在內外城之間還有四個小區,各小區都是一些陪葬品。


秦始皇為何要造如此大的“陰宅”?


外城俗稱陵區,大概接近70個足球場的面積,在東邊已經發現了小型的馬廄坑,17座陪葬墓,還有一組兵馬俑,在陵園東側1500m的地方,是被稱為世界第八奇蹟的兵馬俑。在陵區的北邊是禽類坑,以及浴池等。西邊發現了石料加工的遺址,同時還有窯址,修陵人的墓地等。

從古到今,沒有一個陵園能夠達到秦始皇的規模,即使盛行厚葬的西漢,也沒有如此壯觀的陵園。文獻記載,秦始皇的黃陵歷經呂不韋和李斯兩代人的修建,總設計師是秦始皇,這座陵園充分反映了秦始皇的“陰宅”世界觀。


秦始皇為何要造如此大的“陰宅”?


秦始皇的“陰宅”

所謂的“陰宅”顧名思義就是人死之後的住所,它承襲了古代關於“象天”“王氣”之外,還有鬼能夠造福後人,事死如生的生死觀。並且秦始皇並沒有和自己的祖先葬在一塊,開始流行個人的“陰宅”。同時秦始皇對周朝的禮儀做了很大改動,出現了反周朝原則,這其實源於五行之說。

戰國時期的齊國有個人叫鄒衍,他提出了陰陽五行學說,他認為陰陽是推動萬物生成變化的兩種元素,並支配著一切事物,比如太陽為陽,地為陰,男性為陽,女性為陰。在西周時期人們用陰陽失調來解釋地震、隕石墜落,以及朝代的更迭。


秦始皇為何要造如此大的“陰宅”?

鄒衍劇照


鄒衍還認為,與自然界五行相對應的還有人類社會當中的“五德”,即金、木、水、火、土,它們隨時隨地都在互相影響、互相轉化,就好像陰和陽是相輔相成、互相滲透的一樣。陰陽家們說五行有生克,所謂生,就是指某一行凝聚得多了,就會從中產生出另一行來;所謂克,就是指某一行會影響甚至剋制另一行。五種元素相生相剋,克來生去地形成了種種複雜關係,於是宇宙萬物就都因為這些生克而產生出來,並存在下去,或者演化,直至消亡。五行的生克規律是: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這其中某些關係很好理解。比如水生木,就是必須得澆水,草木才能生長;火生土,火把木頭燒光了,變成了灰燼,那不就是土嗎?再比如土克水,洪水氾濫得靠土堤、土壘來堵啊;水克火更簡單,誰都知道用水能澆滅火頭。但某些關係就理得不那麼順了,土怎麼就生金了?礦物大多是埋在土裡沒錯,可怎麼能算是土生出來的呢?還有,木怎麼就克土了?理論上植被保持得好,水土才不會流失嘛。但總而言之,理論就這麼出來了,五種元素相生相剋,形成了兩個完整的循環,不但在學術上貌似能夠自洽,而且還蘊含著一種圓融的藝術之美。


秦始皇為何要造如此大的“陰宅”?


政權的更迭這樣循環更替的,舜是土德,夏是木德,商是金金德,而周就是火德。每個政權都會受到“德”的支配,該“德”的盛衰決定了這個政權的興衰。統治者必須按照“德”來建立王朝制度,以進行統治。

為了克周朝“火德”,秦始皇陵園反周的格局,所有的元素都要和周朝的制度相反,把周朝的“負陰抱陽”改成“負陽抱陰”,把“背山面水”改成“背水面山”,把“青龍”“白虎”均由“砂”而改為水。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其陵寢的文字:

始皇初即位,穿治驪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診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樹草木以象山。


秦始皇為何要造如此大的“陰宅”?


除了反周以外,秦始皇希望自己死後能夠像生前一樣,明燭高照,永遠不滅,為此還不惜用“人魚膏”這種稀有的蠟燭,讓其千年不滅。

秦始皇的“陰宅”,展示了秦始皇的生死觀,一方面希望江山能夠萬古長存,另一方面相信五行學說,人是由五土而生,死後也必須葬在五土當中。

秦朝“陰宅”對後世的影響

秦朝雖然時間很短,但是它給中國奠定了基本的治理體制框架,所以黃陵當中“陰宅”的模式,也遵從了他的價值觀念,同時也給中國民間“陰宅”建造上,也起到引領的作用。


秦始皇為何要造如此大的“陰宅”?


古代建築講究,左邊是宗廟,右邊是社稷壇,前面是朝廷,後面是集市。在這種規劃思想中,南北通道是一條主要軸線,宗廟和社稷壇作為最重要的禮制建築沿著南北軸線對稱分佈。明清時期的北京城,把這個規劃思想體現得十分到位。

比如長安街,根據中國古代的五行理論,西方屬金,象徵秋季,寓意凋零跟死亡,因此歷史上的西長安街主要和刑罰、軍事、威權聯繫在一起。這裡設立過明代的五軍都督府、錦衣衛等部門,還有清代的刑部都察院等部門。而東方屬木,象徵春季,意味著生長和生命,因此東長安街和商業、民生、慶典相關,明清兩代的各部委,比如禮部、戶部、吏部、工部之類的部門,還有當時的最高學術機構——翰林院,都設在這裡。老北京有一句諺語,說的是“東富西貴,南賤北貧”。這句話也暗示著當時的東西長安街在功能上的差異。


秦始皇為何要造如此大的“陰宅”?


在《史記·樗裡子甘茂列傳》裡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說秦王室成員樗裡智勇雙全,非常驍勇善戰,而且履立奇功,他晚年為自己在渭河的南岸章臺選擇了一塊墓地,並且說一百年後,會有當朝天子來陪我,這位天子會在這裡建造左右宮殿,會讓我在兩個宮殿中間。果然在他死後100多年,劉邦建立漢朝之後,就在渭河的南岸建築宮殿,長樂宮在東,未央宮在西,印證了他的預言,這也是民間最早關於“陰宅”的記載。

陰宅在漢朝尤為興盛,樗裡子之所以在此地選擇墓地,很明顯是受到秦始皇的影響,而劉邦在此為新朝修建宮殿,則是因為此地地處渭河南岸,要比咸陽優越。到了漢朝宮殿的修建,也就是“陽宅”,是對“陰宅”地形要素的直接繼承。其中隱藏著秦朝的價值觀,事死如生。


秦始皇為何要造如此大的“陰宅”?


現在出土秦朝的《日書》,也就是秦朝的黃曆,其中詳細記載了某日“地支”,適宜建築。現在很多地方依舊有這些的習俗,在某一天是否適宜蓋房子,應該朝哪個方向等,禁忌還是非常多的。除了像蓋房子“土忌”,還有“行忌”,也就是某一天不能往某個方向去。這些“宜”和“忌”都不講原因,也不會用八卦或者五行之類進行推理,只是把事情與兇吉等效果掛鉤。

到了漢朝,選墓地的書就層出不窮了,後來逐漸將看墓地與看住宅的融為一體,在東晉《葬書》當中,已經將“卜”和“相”合二為一。一方面“陰宅”理論充斥著迷信與民俗,另外還與古人“天人合一”,與自然相融合的理念。


秦始皇為何要造如此大的“陰宅”?


陰陽五行是古人對世界真理的一種思考,但是因為條件有限,所以思考出來的東西,現今我們只能當作文化現象,進行歷史研究,是文化領域當中一種非科學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