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被親戚支配的恐懼,你真的還要延續到孩子身上嗎?

每當過年,最怕親戚問長問短:

那些年被親戚支配的恐懼,你真的還要延續到孩子身上嗎?

有的小夥伴還回憶起那些年在飯桌上被長輩們支配的恐懼:

那些年被親戚支配的恐懼,你真的還要延續到孩子身上嗎?

那些年被親戚支配的恐懼,你真的還要延續到孩子身上嗎?

把春節過成“春劫”的,其實不止老母親們,還有一大幫“被聚會”的孩子們。

10歲的琳琳說:“每次聚會,我媽都會批評我和長輩說話時沒禮貌,還挑鼻子挑眼睛地數落我哪個特長都不精,學習成績也一般般。”


那些年被親戚支配的恐懼,你真的還要延續到孩子身上嗎?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做了父母的我們也悄悄地把父輩那一套應酬親戚的“謙虛”,也完美地延續到孩子身上。

不講禮貌:

家裡來客人了或者在外面遇見熟人,

媽媽:“快叫叔叔好!”

(孩子不打招呼)“怎麼這麼沒禮貌!”

太小氣:

媽媽:“妹妹過來我們家玩,你要把玩具分享出去哦。”

(孩子不給)“真小氣,你不愛分享,以後小朋友就不跟你玩了。”

膽子小:

親戚:“別怕,來跟小弟弟一起玩扭扭車呀!”

(孩子不上)

媽媽:“我這孩子就是太膽小了,你兒子騎得真好啊!”

還有更多類似的評價:

不合群,怕生,有點懶,愛哭鼻子,脾氣不好,不愛讀書,坐不住的,不聽話……

孩子平時像個寶,一到聚會像根草。

那些年被親戚支配的恐懼,你真的還要延續到孩子身上嗎?

就像一個會代際傳承的魔咒,那些明明全是我們小時候最深惡痛絕的評價,發誓絕不再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但當我們真正為人父母之後,卻依然延續到孩子身上,而我們卻往往意識不到。

“沒禮貌”、“不聰明”、“沒良心”、“膽子小”,這些標籤也許只是我們與親戚間互相寒暄時臨時使用的客套話,有時甚至只是為了表達出自己謙虛的處世哲學,是一種炫耀。

但你還記得當年,被父母貼上這些“標籤”時心裡長的刺嗎?

“你越是讓我打招呼,我就偏不打招呼。”

——叛逆


“沒禮貌就沒禮貌吧!”

——自我放棄


“媽媽說我沒禮貌,她一定是不喜歡我了。”

——被否定、不安和失落

大人隨口給孩子下的一個定義,就像一個心理暗示,引導著孩子接下來的行為方向。

孩子的世界沒有對錯,只有被認同和被否定,在不斷被認同和被否定中,建立起自己的世界觀。

有一位媽媽從小到大都是學習尖子,大學時考上了北大生物系,後來在普林斯頓大學拿到分子生物學博士,畢業後在赫赫有名的大製藥公司裡工作。

在公司裡她常常感到窩火,因為那些美國同事技術知識都遠不如她,卻個個自我感覺極好,張口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是最深刻的……”“我使這個課題有了突破性的進展……”

而她,卻總是在找自己的不足,開會時從來沒有勇氣說出自己做得多麼好,實際上她比所有的人貢獻都大。

那些年被親戚支配的恐懼,你真的還要延續到孩子身上嗎?

她覺得和美國人相比,自己在實力上最強,欠缺的就是一份自信心,因為這個她在公司裡失去了很多機會。等到她自己的孩子上學了,她參與了學校的活動後,感慨萬千地說:

“美國父母和老師對孩子多尊重啊,孩子班上有個智商明顯有問題的孩子,老師都是一直在鼓勵,十道題做對了一道,老師馬上讓他到前面將那一道題算給大家看,大家一起鼓掌鼓勵他繼續努力,沒有分毫的諷刺挖苦。”

“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能沒有自信嗎!哪裡像我們小時候,明明考試考得不錯,親戚誇獎兩句,爸媽就非得說‘哪裡哪裡,就是運氣好而已!’‘這孩子除了學習好一點,沒啥本事,哪像你家孩子。’”她說:“像我這種全校第一的尖子生總被打擊得懷疑自我,別說那些差生了,難怪那麼多學習不好的同學都要破罐子破摔了。”

你遠不能想象,童年的標籤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成長影響。

一個人被貼上各種標籤,父母加在他身上的評價,他很難自己去撕掉。也許他試圖為自己爭辯過,抗爭過,努力過,但還是改變不了父母的說法,最後,他們只會選擇沉默。

那些年被親戚支配的恐懼,你真的還要延續到孩子身上嗎?

貼否定標籤,孩子表現得跟該標籤一樣。

貼精準肯定標籤,孩子也會表現得跟標籤一樣。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羅森塔爾效應”,是一個已經得到驗證的心理學試驗。

羅森塔爾是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他和助手到一所小學,從一至六年級各班中選了18個班,宣稱要對班裡學生進行“未來發展趨勢測驗”。之後,羅森塔爾以讚賞的口吻將一份佔總人數20%的“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老師。

8個月後,他們再次來到這所小學,對那18個班的學生進行復試,奇蹟出現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個個成績都有了很大進步,而且活潑開朗,自信心很強,也有很旺盛的求知慾。

其實,那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只是羅森塔爾隨機挑選的,不過這個謊言對老師產生了心理暗示,在這8個月裡,老師又通過語言和行為把暗示傳遞給了學生,學生才取得了異乎尋常的進步!

當我們把“羅森塔爾效應”用到家庭教育中,效果是一樣的。

如果你經常否定孩子,甚至用反話刺激他,結果只會事與願違。

那些年被親戚支配的恐懼,你真的還要延續到孩子身上嗎?

想想看,帶孩子走親戚讓他打招呼,你是希望孩子做一個有禮貌的人,還是僅僅因為不想自己丟臉?

如果你希望孩子成為一個積極向上的人,就應該用正向的話語肯定他的行為和努力。

改變,從不隨口給孩子貼各種標籤開始。

過節聚會,除了爸媽,還會有另一個群體喜歡給孩子貼標籤——親戚朋友、爺爺奶奶、外公外婆……

如何避免別人給孩子貼標籤?

孩子被貼了標籤,怎麼辦?

那就撕標籤!

下面以過年期間最常碰到的場景為例,大家可以參考一下應對的話術,把大人對孩子的評價,轉化為其他因素:

歸於陌生的環境:

爺爺:進屋要叫人,你這孩子怎麼不講禮貌!

媽媽:寶貝,你是因為剛進門還不熟悉這裡的叔叔阿姨,所以還沒打招呼,對嗎?等會熟悉了,寶貝自然就會叫叔叔阿姨了。

歸於意願或一剎那的牴觸情緒:

奶奶:你這孩子怎麼不叫人呀,這麼不懂事!

媽媽:寶貝是會打招呼的,只是剛剛還不想而已,等會兒他想了,就會打招呼的。

歸於觀察研究:

阿姨:這個搖搖車來玩一下呀,不怕的,男孩子不能太膽小嘛!

媽媽:寶寶正在觀察怎麼控制這個搖搖車呢,等他研究好了,就會去玩啦。

歸於準備工作:

奶奶:給姑姑們唱個歌呀!怎麼膽子那麼小,平常在家裡唱得好好的!

媽媽:寶貝是會唱歌的,只是現在還沒準備好,當她準備好了,寶貝想唱的時候,自然會唱給姑姑聽的。

還原行為:

奶奶:你怎麼欺負妹妹呀,這麼壞!

媽媽:哥哥,你剛才拍妹妹的時候,力氣大了些,不知道妹妹還小,受不住這個力度,下次你一定會輕一點的,對嗎?

除了過年期間,日常生活中我們還會碰到孩子被貼標籤的另外一些情況,比如說孩子笨呀,親戚愛誇孩子聰明呀,這些“標籤”會讓孩子過於關注自身,而不是自己的行為,從而形成錯誤的自我認知。

這時候正面管教的兩個方法可以幫助孩子撕掉標籤:

1、忽略孩子的這個方面,避免提到關鍵信息。

2、引導孩子關注好的行為,多用描述式鼓勵孩子。

更多關於撕標籤或正面管教育兒知識,可看看下面專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