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潤低下、人才短缺、兩極分化,化工裝備行業痛點何解?

化工裝備是化學工業發展必不可少的硬件保障,在化學工業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國化工裝備行業的發展不容樂觀。近期,中國化工裝備協會理事長趙敏向周小刊表示,2019年,我國化工裝備行業總體來看工作量較為飽滿,業務收入也不錯,但行業利潤卻不高。其主要原因是

產品的價格較低,人工成本較高。目前,化工裝備行業低價競爭的現象嚴重。由於近些年許多民營企業角逐石化產業,他們對低成本的控制十分嚴格,最終影響到裝備行業的利潤水平。預計未來2年內,這種現象會繼續存在。


利潤低下、人才短缺、兩極分化,化工裝備行業痛點何解?


人才短缺和兩極分化形勢嚴峻


我國壓力容器製造領域目前存在的瓶頸性問題是人才短缺一方面缺乏熟練的操作技術工人,如焊工與組裝工。有別於以往的“一條龍”式的人才培養體系,當前工程建設公司已經不能通過設立中專、技校等方式來培養自己的技術工人。並且大專院校在擴招以後,真正為行業需求而培養的人才不多,職業化教育欠缺,而學歷化教育較多。另一方面缺乏優秀的專業技術人員,如工藝、材料、焊接、無損檢測等專業人員。行業中一個優秀技術人才的培養週期較長,一般需要8~10年的沉澱期才能獨當一面,但行業從業人員待遇普遍偏低,對高端人才的吸引力有限,致使人員流動性很大。


推行標準互認十分必要


在國際產能合作方面,“一帶一路”倡議為我國化工裝備行業走向世界、擁抱海外市場提供了便利渠道。大型工程公司對國外項目的總承包,可以使我國的化工裝備企業搭上順風車,走向海外。但是,由於我國現階段的壓力容器國家標準在國際上互認度不高,按國家標準生產的裝備走出去也是一個挑戰。而我國按國外標準設計製造的產品基本要求使用國外的材料進行生產。因此,推動國際間的標準互認十分必要。還要加強對國外法律、法規、政策體系的學習,培養既有專業素養又具備國際視野的複合型人才。2019年的中美貿易摩擦對該行業整體影響不太大,但對儲運設備有較大的影響,使得儲運設備出口量有所減少。  


研發投入少 知識產權保護不佳

在創新能力方面,由於整體效益欠佳,我國化工裝備行業研發投入較少。裝備行業的

知識產權保護同樣不完善,仿製現象較多,十分不利於行業的創新。國內大型的化工裝備,如加工中心、高端焊接設備的製造能力仍然欠缺,機泵、壓縮機、透平等目前還是我國的短板,與國外高端產品相比質量、使用壽命都有待提高。在體制層面,國外工程公司一個項目基本由一家公司完成,而我國大多數項目的研究院、設計院、製造單位、檢驗機構各自獨立,互相制約。建議我國大型工程公司和製造企業結合起來發展,方能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如何將學校、研究院、製造單位結合進行產學研合作推進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智能製造推廣難度大


智能製造是化工裝備行業發展的一大趨勢。但要在全過程(設計、製造、檢驗)實現智能製造難度很大,需要採用數字化系統或雲計算等,投入大量資金,普通的小型企業根本不能負擔。且不少化工裝備是非標準化的

,工藝用途不同,其結構、厚度、形狀也各異,在智能製造生產線上的組裝難度較大。但在特定的操作單元(如下料、成型、焊接等)中實現智能製造是可行的,目前已經在實施。


更多化工信息請關注微信:中國化工信息週刊(ID:CCN-weekly)

利潤低下、人才短缺、兩極分化,化工裝備行業痛點何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