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出現的原因有哪些?

蓮姐925


百家爭鳴”是我國進入文明社會後出現的第一 次空前活躍的學術思想爭鳴。它的形成歷經五百年之久,是一個長期的歷史積累和演進過程,與奴隸制社會解體、封建制社會確立的過程相一致,廣泛涉及天道觀、倫理觀、禮法制 度以及各種政治問題等。這正是當時劇烈的社會變化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反映,由此奠定了以後兩千多年中國封建文化的基礎。引起 “百家爭 鳴”的因素很複雜,而且各因素之問也不是孤立靜止的,而是各種因素互動共同作用的結果。

一、經濟發展與社會結構變化:“百家爭鳴”形成的社會經濟條件。

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使得生產力的飛速發展促進了商業繁榮和城鎮興盛,傳統的禮法秩序受到猛烈衝擊。生產力的飛躍引起了生產關係的革命,井田制(公田)逐漸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封建地主所有制逐步確立。賦稅制度相應發生巨大變化,以土地所有權和賦稅制度為核心內容的改革蔚然成風。同時,舊的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也都在不斷分化 。

二、上層建築結構變化:“百家爭鳴”形成的政治思想條件。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結構的變化,為“百家爭鳴”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思想條件,也為開展學術思想爭鳴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首 先 ,周王朝大一統的政治格局被打破,代之以群雄爭霸的多元政治格局。其次,春秋戰國時期,意識形態領域出現輕天重民”的思想解放潮流,為”百家爭鳴”準備了思想條件。再次,頻繁的兼併戰爭,推動了社會進步,也推動了文化交流,為“百家爭鳴”準備了文化整合條 件 。

三、教育下移和文化傳播:“百家爭鳴 ”形成的文化知識基礎。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井田制的崩潰和兼併戰爭及王室的衰微,飽學之士流散民間,私學之風盛行,打破了“學在官府”的文化壟斷局面,使教育在廣度和深度上都較西周所不及,這是當時最引人注目的一個文化現象。教育的拓展,為“百家爭鳴”準備了知識條件 。以稷下學宮為例,其學士多時有數萬人,戰國後期一些著名的思想家太多與稷下學官有著直接和問接的關係,如孟子、苟子、韓非子、李斯等都曾在這 裡講學、爭辯。

四、士階層的崛起:“百家爭鳴的載體。

春秋戰國之交,社會大變革的風暴使舊的奴隸主階級沒落了,新的地主階級興起了;舊的制度和道德倫理觀念,被新的制度和意識形態取代了;在這個時期,一個新的社會階層應運出現了,這就是士。士是形成“百家”的本源,“百家爭鳴”是士階層之間的爭鳴。他們來自社會的各個方面,有的通曉天文、歷算、地理等方面知識,有的是政治、軍事的傑出人才。其代表人物如孟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以及商鞅、申不害、許行、陳相、蘇秦、張儀等,都是著名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或科學家。

由於士的出身不同,立場不同,因而在解決或回答現實問題時,提出的政治主張和要求也不同。他們著書立說,宣揚自己學派的學說,對其他學派的學說進行批判和爭論,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陰陽家、名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等許多學派。其中比較重要的是儒、墨、道、法四家。

綜上所述“百家爭鳴”的形成與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劇烈解組有著內在的必然的聯繫它是處於變革時期社會多種因素經濟的、政治的、軍事的、文化的新因素相互交織和共同推動的結果


東標公子


百家爭鳴出現的原因概括起來是以下幾點因素:其一,政治因素.當時處於社會大變革時期,社會動盪不安,各諸侯國林立紛爭.各諸侯國的國君為了在爭鬥中取得霸主地位,競相招賢納士,運用不同思想學說以使自己的國家富足強大起來.這便給百家爭鳴創造了一個寬鬆的學術氛圍。 其二,經濟因素.當時經濟有了極大發展,這使得有某些人成為有閒階層,有時間從事自己的學術活動。   其三,科技因素.科學技術取得了較大進步,如天文學、數學、光學、聲學、力學、醫學等方面在當時均達到較高水平.這些科技成果標誌著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豐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質生活。     其四,文化因素.當時“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其結果是打破“學在官府”的局面,使原來有貴族壟斷的文化學術向社會下層擴散,下移於民間(這種歷史現象被稱為“文化下移”),致使“私學勃興”。    其五,學術自由因素.各學術團體於政治權勢是相對於獨立的.他們雖從不同的社會集團的利益出發,紛紛著書立說,議論時事,闡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們並非政治附庸,依附於某個政治權勢集團,而是“用我則留,不用我則去”.      此外,各個學派之間、同一學派的不同流派之間,既相互鬥爭又相互學習和借鑑.這也是促成百家爭鳴的另一重要因素.


瑞叔說一說


主要是以下四個方面

一、當時處於社會大變革時期,社會動盪不安,諸侯紛爭。各諸侯國為了在爭鬥中取得霸主地位,招賢納士,運用不同思想學說使自己的國家富足強大起來。

二、社會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發展,人們從繁重生產中解脫出來,有時間從事自己的學術活動。

三、科學技術取得了較大進步,如天文學、數學、光學、聲學、力學、醫學等方面在當時均達到較高水平,科學文化活動開闊了人們的眼界,促進思想萌發。

四、使原來有貴族壟斷的文化學術向社會下層擴散,下移於民間,促進了民間思想的啟蒙。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結構急遽變化,社會矛盾異常尖銳,兼併戰爭接連不斷,文化思想空前活躍。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大多出現於這個時代,構成了中華文明的精華和基礎。

這一時期政治社會發生了急劇的變化,歷史由分裂走向統一,針對社會的急劇變化,各學派熱烈爭辯,著書立說,闡述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張。

這個時期,一個重要的現象,就是知識分子——“士”階層的出現和活躍。

各種思想學術流派的交流密集,與同期古希臘文明交相輝映;以孔子、老子、墨子為代表的三大哲學體系,逐漸形成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


用戶3592843541101207


無論是在中國社會發展史和中國乃至人類思想史上,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戰國”無疑是一個百家爭鳴,文化繁盛的時代。其後兩千多年,無論是在文化還是思想方面,都不曾超越那個時期的輝煌。追根溯源,返本探因很有必要。

春秋戰國時代,正是中國封建文化的發祥期,我們根據中國社會歷史的總結,不難發現,這一時期的思想文化就已經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基礎。尤其是在思想、文化領域內產生的諸子百家學說,對中華民族幾千年燦爛優秀的文化發展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為千秋萬代留下了極其寶貴的財富,為人類文化作出了極其巨大的貢獻.

春秋戰國時代,也是中國古代社會大動盪、大變革、風雲變幻的時期。社會經濟、政治、思想文化都在激烈而又複雜的階級鬥爭中發生巨大深刻的變化。在劇烈的社會矛盾和一系列變革中,各諸侯國的階級關係不斷出現新變化,不同的階級與階層的代表人物,對社會變革發表不同主張,於是“諸子百家”便應運而生。

正如《漢書·藝文志》中所說"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皆起於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術蜂出並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諸侯"。當時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學者們便周遊列國,為諸侯出謀劃策,到戰國時代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諸子”,是指這一時期思想領域內反映各階層、階層利益的思想家及著作,也是先秦至漢各種政治學派的總稱,屬春秋後才產生的私學。"百家"表明當時思想家較多,但也是一種誇張的說法。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莊子、列子、韓非子、商鞅、申不害、許行、告子、楊子、公孫龍子、惠子、孫武、孫臏、張儀、蘇秦、田駢、慎子、尹文、鄒衍、呂不韋等。

百家爭鳴,反映出群星璀璨般的各種不同學說流派互相爭辯的異常活躍局面,其燦爛、其多彩,在我國學術史上、文化史上、思想史上寫下了光彩奪目的一頁!

關於對諸子百家的派別歸類,司馬談列舉了六家,“乃論六家之要指曰:易大傳:‘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史記·太史公自序》)。《漢書·藝文志》中的劉歆《七略》的諸子略分為十家: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除去小說家不談,所以稱"九流十家"。

諸子百家中,儒家創始人孔子因繼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統,在諸子百家中脫穎而出。以致儒家學說不僅在諸子百家中地位顯著,而且還成為傳統文化的主流、核心內容,對中民民族精神形成產生了無與倫比的影響。事實上,我們可以說,儒家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儒家學說是華夏民族的文化精華,也是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一種表現。它已滲透傳統文化的每一根毛細血管之中,極大地影響著中國文化的每一個領域。凡是從中國土壤裡產生的學說思想、宗教派別,甚至是外來文化、外來宗教,都不能避免帶上儒家文化的痕跡。於今而言,猶不止此。儒家思想亦對世界文化還產生了永久的影響(我們知道,日本和“四小龍”推崇儒學也是在它們已實現或者基本現代化後,為解決現代化所帶來的信仰危機、道德滑坡問題而採取的補偏救弊措施。所謂“東南亞文化圈”,基本上就是以儒學為主體的文化構成模式。它有力地推動了東南亞的社會文明與進步。隨著歷史的發展,儒家倫理正在進入西方國家)。

由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分裂局面,各個學派在建立時大都有一定的地域性,如鄒魯(山東曲阜)是儒、墨的發祥地;三晉(山西翼城)是法家的溫床;南方是道家的搖藍;而燕、齊(河北北部、山東臨淄)是陰陽家的誕生地。

諸子已然成為政治學派的總稱,是因為其各家的基本宗旨大都是為國君提供政治方略。儒家主張以德化民;道家主張無為而治;法家主張信賞必罰;墨家主張兼愛尚同;名家主張去尊偃兵。漢代以後,墨家和名家成為絕學,農家獨立成一門技術性學科,陰陽家演化為神秘的方術。因此對後來大一統王朝政治產生影響的只有儒、道、法。

諸子百家的許多思想給後代留下了深刻的啟示:比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辯證法;墨家的科學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軍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閃爍光芒。便是那“詭辯”的名家,也開創了中國哲學史上的邏輯學領域。我們可以、也應該鑑借儒家的剛健有為精神,來激勵自己發憤圖強;鑑借儒家的公忠為國精神,來培育自己的愛國情懷;鑑借儒家的"以義制利"精神,來啟示自己正確對待物質利益,鑑借儒家的仁愛精神,來培育自己熱愛人民的高尚情操;鑑借儒家的氣節觀念,來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強的獨立人格;也鑑借墨家的"兼愛"、"尚賢"、"節用";道家的“少私寡慾”、“道法自然”;法家的"廢私立公",等等思想。

追本溯源,學以為鑑,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性地吸收,創造性地發展對我們當今時代發展和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自然大有裨益。




吉誠


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現象,很多史學家對此經過探討已作了不少結論,其觀點雖然有所區別,但大致趨同。

春秋戰國在我國曆史上是思想大活躍時代,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陰陽家等學派先後興起,對後世影響極其深刻。後稱“百家爭鳴”。對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很多史學家對此經過探討已作了結論,但直到今天,人們還一直關注並不斷地進行思考與探索。筆者認為,僅從宏觀上分析,其原因有三:

一、新舊階級利益之間的角力是“百家爭鳴”現象產生的政治基礎。

從周開始新舊社會形態開始交替,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化完成。曾經的奴隸主階級, 新興的封建地主階級的權貴族們,為維護自身利益長遠存續,急切尋找代表他們利益的代言人確立自己的思想學說與執政理念,兩者利益交鋒尖銳,不可避免地都需要某種學說來維護與支撐。另外,當時的各國迫切需要爭取生存空間,圖強變法,於是一些奴隸主階級. 新興的封建地主階級的代表人----帝王君主,也開始積極尋找有創新意識和能力的文人達貴參與創立有利於自己的思想學說.執政理念,於是形成了”八仙過海,各顯其能”的政治局面,各流派四處紛紛遊說,爭取認同,”舉旗”不同但共存,如此一來繁盛是必然的。

二、社會經濟條件的變化是“百家爭鳴”現象產生的物質基礎。

當吃飯不再成為困難時,人們自然就會追求精神生活與文化享受。在春秋戰國時期冶鐵技術日漸成熟,農具大有進步,興修水利、開墾荒田成為當時最重要的農事,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最具說服力的例證。冶鐵技術的發展與利用,最終導致耕地與糧食產量同行並增,社會經濟發展很快。要知道,當吃飯不再成為問題的時候,人們就會需要其他的精神追求。所以,溫飽問題的解決,為“百家爭鳴”創造了經濟條件。

三、文化教育的發展是“百家爭鳴”現象產生的基本條件。

沒有教育就沒有知識,沒有文化就沒有革新。春秋戰國之前,讀書受教育多是限於達官貴族,而在春秋戰國時期因私學的漸興,民間教育發展很快。只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一介平民只要願意學習便可以進入“私學”。當時的孔子私學,就因”弟子三千”而出名。由此導致懂知識的人越來越多,其中有很多人參與了不同的學術流派,併為不同的利益集團服務,從而為爭“正統”四方遊說並鑽研著書。也正因為這個原因產生了多個流派,各流學之間並隨之的交鋒、學習、辯論、借鑑越來越火,最終導致了”百家爭鳴”繁榮局面。

當然,以上原因僅是筆者一孔之見,恐有疏失。筆者認為,對“百家爭鳴”這一歷史現象產生因素的分析,還可以從不同的歷史高度,不同的歷史視角,以及不同的層次進行解讀。但無論如何,“百家爭鳴”在中國歷史上的作用及對後世的影響,都不能低估。





文海墨韻


百家爭鳴,最主要的原因是各諸侯多,形成各自的文化內核,而逐漸推廣影響力。

以魯國的儒家為例,是延續周禮最正統的國家,因此儒家的禮節與周禮並無絕對的區別,相反是傳承和昇華的過程。

再以宋國墨家為例,宋國居中原齊國與南疆楚國間,所以常年受到戰爭的威脅,民眾的惶恐,形成兼愛,非攻,以和平為幾任。

地域環境與獨特的政治制度,決定了諸侯國的命運,影響了國民的思想形成,寬泛的文化管制,又推動了學說的傳播。

於是,當列國通過戰爭,諸侯逐漸合併後,各種學說也就融合傳播,在霸主招賢納士之際,便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盛況!


多臻貴


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我國思想文化空前繁榮時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那時候文化異常繁榮,諸子百家各競風流,各哲學流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主要流派包括了我們耳熟能詳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別。


筆者認為,“百家爭鳴”實際上是我國古代的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它的形成有一個長期的歷史積累和演進過程,歷時幾百年之久。有其社會、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原因。

下面試作分析:

▶1.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為思想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較青銅時代有了較大發展。這主要得益於:鐵製工具的廣泛使用,對農業和手工業具有跨時代的意義;牛耕的出現使得農業產量大大提升;有了專門從事商品生產和銷售的小手工業者和商人,商業和城市滿滿興起,社會經濟呈現一派繁榮局面。人們的溫飽問題基本解決後,就開始在其他方面有所追求,尤其是對知識的追求。這是形成百家爭鳴局面的物質基礎。

▶2.周王朝衰落為百家爭鳴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政治條件

宗周之時,王道赫赫,“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周平王東遷洛邑後,王室衰微,王命不行,自然不能擔負天下共主的責任。經過不斷的兼併戰爭,到戰國時,只剩下了齊楚燕韓趙魏秦等七國,是謂“戰國七雄”。七國各有勢力範圍,多元政治格局中,每個國家都無法鉗制思想,社會氛圍相對寬鬆。且各國國君各有所好,也需要知識分子提供富國強兵之策,表現出廣言納諫的一面,這為各種思想、各種學派的產生、生存和活躍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政治條件。


▶3.文教之風的興起為“百家爭鳴”準備了知識條件

周朝之前,教育被官府所壟斷,春秋戰國時期,士族階層崛起,他們廣辦私學,很多人有了受教育的機會,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局面。比如齊國稷下學宮,它雖是官辦的,但實際上是由許多私學組成的,它是當時百家爭鳴的中心園地。私學興起,各派廣收門徒,聚眾講學、著書立說,為各派思想的廣泛傳播提供了載體。


有教無類、不分貴賤的學術風氣,使平民子弟也有接受教育的機會,知識分子大規模出現,這為各流派思想的傳播創造了有力條件。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農家等知識分子都提出各種政治主張並對治國之道和為人處世提出見解,既宣揚自己的學說,又對其他學派的學說進行評論,這樣的“爭鳴”風氣,在文化上貢獻巨大,促成了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


▶小結

“百家爭鳴”,是春秋戰國時期特殊政治局面的產物。它是社會劇烈變革時期,經濟、政治、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青史漫談


值此禮崩樂壞,天下大亂之際,統治階級對思想文化的禁錮削弱了,此處各諸候政權面臨彼此攻伐不已,兼併成風的局面,所以只有新思想,新理論,新主張才能擴大和鞏固既得利益。這就是春秋戰國時期在思想文化方面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局面的時代背景和現實需要。


提懸蛋蛋加油幹


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是思想和文化最為輝煌燦爛,群星閃爍的時代,這一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相互爭鳴的盛況,各國湧出了一大批思想家、0教育家、改革家,先後提出了一系列主張。空前的學術局面,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據漢書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出現百家爭鳴的主要原因有一下幾點:

第一,政治因素。當時處於社會大變革時期,社會動盪不安,各諸侯國紛爭林立。諸侯國的國君為了在爭鬥中取得霸主的地位,爭相招賢納士,運用不同思想學說以使自己的國家更富足更強大。

第二,經濟因素,這個時候青銅器開始退出歷史舞臺,鐵器的廣泛使用和牛耕的出現,社會的生產力大大提高,再加上商業的小規模發展和貿易的出現,使當時的社會比以前更先進了,人民更清閒了,人們才有時間、有能力去思考這些問題,從而導致思想的碰撞和融會貫通。

第三就是文化因素,在西周以前學習只是高地位社會的事情,低層社會的人沒有能力、也沒有資本去學習,而到了春秋時期,當時“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其結果是打破學在官府的局面,使得原來的貴族壟斷的文化學術,向社會下層擴散,才出現了大批的人才。

後人把這些主張分別概括為儒家、道家、法家、墨家、農家、兵家、名家、陰陽家、縱橫家等等,可以說這些思想的彙集奠定了中華幾千年的文化基礎,對後世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從此以後再也沒有像這樣的思想大迸發了。




書畫映象


所謂的諸子百家,其實並不是說100家,而是說有很多種思想家出現,比如儒家、道家、法家、陰陽家、縱橫家、雜家、小說家等各種學派。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百家爭鳴的原因也有很多種。

其一:春秋戰國事情,隨著西周王朝的滅亡,東周王朝的開始,其實那個時候東周王朝已經走向衰落,諸侯國開始割據周王朝,東周實際上是被各諸侯國掌握著政權。

各個諸侯國之間互相征伐,為了富國強兵,他們都需要人才,開始招賢納士,需要有能力的人物加入他們,這時候就有一大部分人為了生存,開始紛紛遊說諸侯國,在各個諸侯國之間行走。

其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那時候的青銅器逐漸被鐵器代替,在民間也出現了牛耕等一些先進技術,社會上也出現了小型的貿易往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老百姓的生活開始富裕起來,不必愁吃穿用度,很多人自然就開始動起腦子來學習。

其三:春秋戰國也是奴隸社會瓦解的時代,那個時候諸侯國之間開始征戰,互相討伐。殘酷的政治鬥爭,使得各諸侯國無暇顧及思想,這時候就湧現出了很多思想家出來。

其四、春秋戰國也是個文化比較自由的時期,那個時期可以辦私學。在各國改革急需要人才過程中,很多人開始遊說各國,每個人都發揮自己的才能,獨立思考,開始講學,這些都極大的擴展了他們的視野,以及為後來的思想派別奠定了基礎。

社會上不同的人物,代表不同的觀點,他們也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見解,再加上他們長期在各國遊說、講學所積累起來的人氣,這樣多學派就慢慢的建立起來,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現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