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大火對明年全球氣候會有什麼樣影響?

手扶拖拉機小能手


我認為長時間的山火,如同火山暴發,對局部甚或半球的氣侯氣象會發生影響,但是說對於整個地球和長遠氣候有多少影響,我看問題不大。



想交朋友731


中新網12月13日電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報道,隨著澳大利亞森林大火持續失控,加上全澳各地多次傳出40攝氏度以上熱浪高溫警告,有澳大利亞國防專家指出,必須要從國防戰略的層面來對付氣候變遷問題。

  澳大利亞空軍退休軍官、格里菲斯亞洲研究所研究員雷頓發表題為《動員防衛部隊投入澳大利亞氣候變遷戰爭》的文章。文中,雷頓一方面批評澳大利亞政府使用上一個世紀的做法來處理今日更為嚴峻的全球暖化危機,同時,他也針對澳大利亞面對氣候變遷的危機提出建言。

  澳大利亞於2016年發表的國防白皮書中提到,在海外因氣候變遷所造成的災難,已經被納入國防的範圍。不過,雷頓認為2016年國防白皮書所提出的觀點,現在已經過時了。他指出,澳大利亞防衛部隊必須要著重於,如何應付在領土內因氣候變遷所造成的災難。

  當地時間2019年12月10日,澳大利亞悉尼,新南威爾士州大火持續蔓延,悉尼上空煙霧瀰漫,消防隊員持續救援,以保護居民區免受森林大火的侵襲。

  雷頓表示,以國防戰略層次來面對氣候變遷的概念,在世界各國尚未有先例可循。他之所以要提出這項創見,是因為澳大利亞如果繼續放任情況惡化、拒絕採取行動的話,後果將會不堪設想。

  據澳大利亞氣象局數據指出,2018年氣溫較1961-1990年平均氣溫高出攝氏1.14度。聯合國所屬的世界氣象組織今年發表報告指出,全球氣溫每5年就上升攝氏0.2度。

  雷頓警告稱,到了2032年,澳大利亞氣溫將會比現在高出1.6度;而到了2052年,澳大利亞氣溫將會比現在高2.8度;而且,即使全球都遵守《巴黎協定》,實際上暖化速度還是有可能增加。

  對於目前澳大利亞依賴美國救火飛機前來救急的做法,雷頓表示不能認同。雷頓在文中提出,就戰略層次而言,首先要致力阻止全球暖化;同時,聯邦政府必須針對全球暖化所起災害,估算所需人力、物力和相關經費。

  雷頓指出,為了對付全球暖化,澳大利亞國防設施和人員規模勢必要擴大。他估計,可能因此需要增加5000名兵力,而且也要規劃相關訓練。

  為了對付今年的森林大火,澳大利亞已從民間動員高達160架飛機用作救火之用,其中大多是來自海外。而單單在維多利亞州,就估計需要增加150架救火飛機;而新南威爾士州為了增強救火機隊陣容,也決定購買一架波音737改裝飛機。

  NASA發佈12月4日拍攝的澳山火火災後的衛星圖像,畫面清晰可見煙霧飄出。澳洲山火肆虐多日,截至12月11日,已造成724幢房屋被毀,燃燒面積達到270萬公頃。

  對此,雷頓批評,救火機隊本來是澳大利亞聯邦政府的職責,應該由澳大利亞全國航空救火中心負責統籌和部署,而非由各州政府自己看著辦。

  雷頓表示,他初步粗估,澳大利亞政府至少要先撥出25億澳元,之後每年10億澳元用作人員薪資、飛機維護和折舊等成本。除了經費問題之外,他還提醒說,空中救火是一項高度專業的領域,空中救隊伍一般需要10年經驗,才能累積足夠的救災技能。





微微音樂匯


澳大利亞最近的火災仍然沒有結束的跡象,隨著這段時間以來高溫乾燥天氣的再度發展,澳大利亞東南海岸的火災又有加重的跡象,因此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再次宣佈進入緊急狀態,目前,全州仍有百場林火肆虐,過半數未得到控制。

比如美國宇航局(NASA)的衛星在2019年12月17日獲得的新南威爾士州的衛星圖像,這些衛星圖像經過特殊處理以展示火災和火災痕跡(橙紅色和棕褐色區域)與健康植被(綠色)。這樣來看的話,新南威爾士州因為火災而被燒燬的範圍的確是非常廣闊,而且近期仍然有相當大範圍的火災活動。

而來自衛星的其他數據正全面揭示著這場超強火災對於澳大利亞乃至全球氣候環境所產生的複雜影響——衛星曾於2019年12月8日測量了澳大利亞東部沿海大氣中的一氧化碳(CO)含量。在正常的大氣狀態下,一氧化碳濃度是非常低的,但在澳大利亞東南部海岸線附近,大氣中的一氧化碳濃度呈現出了非常高的水平。一氧化碳是通過燃燒植物和化石燃料釋放的,它是一種有毒而無色無味的氣體,當它大量釋放到大氣層中時,能作為一種重要的溫室氣體而使得地球大氣不斷變暖。

根據衛星測量,新南威爾士州的大火不僅產生了大量的濃煙,而且這些大火燃燒的過程中,強盛的上升氣流甚至將大火產生的煙霧抬升到2000米高度以上,最終導致大量的煙塵和溫室氣體釋放到高層大氣中。

而之所以澳大利亞的火災如此強勁以至於久久不能退去,這段時間以來澳大利亞的乾旱有著緊密關聯——NASA給出了衛星收集到的東半球射出長波輻射的數據,這是一個特殊的數據,太陽的能量以短波輻射形式進入地球的大氣層後,被地面所吸收,然後地球地面又會以長波輻射的形式向外太空散失能量,而大氣層中的水汽會吸收這些長波輻射,因此射出長波輻射的數量決定了水汽、降水和對流的情況。從數據上看,11月澳大利亞幾乎全國射出長波輻射的量都很高,這是整個澳大利亞都處在異常炎熱乾燥的證明,這種乾燥又炎熱的狀態極大助長了火災的肆虐,最終帶來了活躍程度極度罕見的火災季節。

然而對於澳大利亞來說,這個充滿挑戰的火災季節仍然遠未結束,目前當地氣象機構預計這種情況將持續下去,火災風險仍將是澳大利亞在接下來幾個月中面臨的難題之一。







是誰的張先生


澳洲山林火撲而不滅的真相

黑色星期四

當天,氣溫達到了極限。上午11點,樹蔭下的溫度約為47°C。到下午1點鐘,氣溫略微降至43°C,下午四點鐘左右又升至45°C。

一股類似火爐裡刮來的強烈的熱風從北而來,並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積聚了動力和速度。在維多利亞州的豐盛嶺,有幾名牛車主人留下了些許燃燒未盡的木頭。在當地炎熱乾旱的氣候條件下,附近長長的野草已經成為乾草,接觸到火苗後迅速引火蔓延。這裡的牧場和平原早已變成了乾旱的荒地,水坑消失了,小溪枯竭了,樹木變成了可燃的木材。

目擊者稱空氣中充滿了煙霧和熱量,以至於他們的肺部似乎崩潰了。空氣是如此之暗,而火光卻把道路照得明亮。煙霧瀰漫在空氣中。森林和山脈成了一大片“火海”。炎熱的北風是如此之強,以至濃濃的黑煙刮到澳洲本島之外,飄到塔斯馬尼亞州外島北部,形成了朦朧的薄霧,類似於煙和霧的混合物,如今有個名稱叫“煙霾”。

猛烈的大火燒燬了房屋、農作物和花園,將四分之一的維多利亞州留在了一片荒涼的廢墟中。人們逃到水邊,以逃避周圍令人窒息的空氣。海上的天氣甚至“比在岸上更可怕”。出海32公里(20英里)時,可能會感覺到強烈的熱量,一艘船在燃燒的餘燼襲擊下被煤渣和灰塵覆蓋。

最終,從天而降的南風和小雨終於使地面冷卻了下來。

當一切變成了“黑炭家園”後,烈火中無法逃生的動物留下燒焦的屍體散落在四周,人們才慢慢返了回去。這場災難性的大火造成了60至80公里(40至50英里)範圍內的12人死亡,100萬隻綿羊和數千頭牛死亡。

這是1851年2月6日星期四發生在維多利亞州的山林火災,史稱“黑色星期四”山林火。

那時,中國還在清朝,正處在兩次鴉片戰爭之間。早期的清朝中國人於1810年代進入澳洲,當時墨爾本號稱新金山,正迎來淘金熱的黃金時代,早期的中國人見證了澳洲史上的第一把火。

又見二月天

這是極其酷熱而漫長的一個星期六,中午墨爾本達到了破記錄的最高氣溫,氣溫達到46.4°C,是該城市有記錄以來最熱的溫度,溼度水平降至2%。

而在此之前一週,強烈的熱浪影響了澳大利亞東南部,包括墨爾本在內的全州多個地方錄得自1859年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氣溫。墨爾本連續三天超過43°C,有一天氣溫更是達到了45.1°C的峰值,這是該城市歷史上第三高的一天。前一天星期五,當地發佈了預計將出現的極端天氣情況的警告,預計這將是該州歷史上火災狀況最糟糕的一天。全州共部署了358名消防人員以應對第二天會出現的極端情況。到週六中午,西北風每小時超過100公里(62英里/小時),並伴有極高的溫度和極低的溼度。整個維多利亞州宣佈全州禁火令。

星期六中午時分,隨著風速達到峰值,在基爾莫爾東(KilmoreEast)一條安裝失誤的單線接地迴路主電源電纜擦出火花,之後迅速引發了山林大火,成為澳大利亞自1788年後迄今為止有史以來最致命、最慘烈的山林大火。

絕大多處火情都發生在星期六中午至下午7點之間,該波段的風速和溫度最高,而溼度最低。當天,維多利亞州記錄了多達400處山林火,造成173人死亡,許多人無家可歸。

當天是2009年2月7日星期六,史稱“黑色星期六”山林火。

十年之後

2019年9月,澳大利亞各地再次出現晃眼的山林火,起初不過是零星山火,大概與往年燒山一樣,並沒有引起太多注意,以至於聖誕放假澳洲總理還穿著大褲衩跑去了夏威夷海邊度假。然而剛到夏威夷不久,就後院起火,被澳洲民眾們喊了回去,匆忙中提前結束了聖誕度假,回到澳洲滅火。

此時,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勢。

到了2020年,被森林大火肆虐的澳洲各地區不斷傳出新災情。澳洲六州中有五州都遭遇森林大火,共計有上百處林火肆虐。乾燥的天候進一步助長了火勢。強風使多股山林大火匯合,火勢大規模蔓延。山火燃起的煙霧濃厚,隨風飄到了2000公里外的鄰國新西蘭,一夜之後新西蘭人們發現自己被“血紅色”的朝陽喚醒。

如今,澳大利亞全國範圍內已有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山火灼燒,是2019年巴西亞馬遜雨林大火焚燬面積的2倍,是2018年美國加州山火面積的6倍。

人們的損失

澳洲幾個月來的山林火焚燒了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積,已造成至少27人死亡,2000多處房屋被燒燬。

2009年“黑色星期六”大火造成的經濟損失估計達到了44億澳元,2019-2020年山林大火的損失可能甚至超過這一數字,並損害農業和旅遊業等行業。當前火災和煙霾的醫療費用預計將達到數億澳元,有分析表明,火災和煙霾造成的破壞每天可能使悉尼損失多達5000萬澳元。澳大利亞保險業委員會估計,火災造成的損失索賠將超過7億澳元,而隨著更多火災區域的可及性,索賠額有望上升。2020年1月,澳新銀行的消費者信心指數上週降至四年多以來的最低水平。

叢林大火產生微粒物質汙染。空氣傳播的微粒小到足以進入並損害人體肺組織。暴露於煙霧中的嬰幼兒和少年兒童肺功能都會發生變化。有專家表示,暴露於榛樹煙霧中的未出生嬰兒在大火過後兩到四年後更容易患咳嗽或感冒。研究表明,由於叢林大火造成的空氣汙染,成年人的呼吸道疾病有所增加。

由於大火引起的濃煙和空氣汙染,2020年1月,堪培拉打破了世界主要城市空氣質量指數的最差記錄。橙黃色的煙霧進入首都的房屋和辦公樓,使戶外呼吸非常困難,迫使企業和機構關門。[研究表明,汙染嚴重的城市居民容易罹患心臟病,中風和糖尿病的風險也增加。空氣汙染和神經系統疾病(例如帕金森氏病和阿爾茨海默氏病)之間的關聯證據也越來越多。

2019-2020年澳洲山火的規模絕對具有變革性,而且是前所未有的。幾乎三分之一的澳大利亞人口受到了影響,具有長期的,偶發性的暴露,有時甚至會對健康造成極大影響。自2019年9月以來,每天有近3,000名消防員在新南威爾士州撲滅大火。其中近90%是無薪志願者。他們將自己推向極限,他們會遭受熱應激,這是威脅生命的傷害,並會導致慢性支氣管炎和哮喘。當人們有機會停下來反思自己的經歷時,發生山林大火後的心理問題也會浮現。

撲火的動物

澳洲是傳統的農業國家,在769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分佈著2500萬人口,當然還有約5000萬隻袋鼠,2600萬頭牛,7000萬頭羊群,甚至還有500萬頭野驢。袋鼠比人類還多,這個國家又被稱為袋鼠國。人類比動物還稀缺。

人類大概沒有想到,“袋鼠軍團”參與了撲火。2020年1月成千上萬只袋鼠“成群結隊地滅亡了”。在大火面前,本來他們可以跳躍走開;然鵝,為了守護家園它們縱身撲向火焰,試圖撲滅新南威爾士州巴特洛附近的大火。

山林火直接讓動物喪生,也破壞了它們的棲息地,即使大火過了,倖存者也很脆弱無助。據估計,在2019-2020年山林大火中新南威爾士州有超過8億隻動物死亡,全澳範圍內有超過10億動物死亡。這個數字包括哺乳動物、鳥類和爬行動物,但不包括昆蟲、蝙蝠或青蛙。

其中許多動物在大火中被燒死,另外一些後來由於食物和棲息資源枯竭以及被野貓和赤狐捕食而死亡。據悉,澳大利亞是世界上任何地區物種喪失率最高的國家。澳大利亞的一些本地物種,例如袋鼠島的長尾袋貂可能會由於目前的大火而滅絕。

考拉熊運動緩慢,可能是最脆弱的。在極端的大火中,樹袋熊傾向於爬到樹頂並捲曲成一個球,然後被困住。2020年1月,據報道,在澳大利亞南部海岸外的袋鼠島上安置棲息著50,000只樹袋熊,以保護該物種的未來,但其中一半的樹袋熊可能已在前幾周內死亡。

大火過後,青蛙和石龍的棲息地遭到破壞後,它們變得脆弱。棲息地的喪失還影響到已經瀕臨滅絕的物種,例如西部地面鸚鵡、負鼠、近飛鳥等。養蜂人在叢林大火中也失去了蜂箱。

袋鼠和小袋鼠可以迅速移動,以逃避火災。最有韌性的動物是那些可以挖洞或飛翔的動物。負鼠通常會被燒毛,但有時會藏在樹洞中。袋熊和蛇傾向躲在地下。

澳洲眼斑巨蜥實際上可以從山林大火中受益。在澳大利亞中部,人們看到在大火後巨蜥從洞穴裡爬出撿屍,拾起受傷的動物,包括鳴禽,幼鳥,小型哺乳動物,居住在地面的蜥蜴和蛇。

氣候影響

澳洲的山林火因何而起呢?

有研究指出,持續不斷的人為氣候變化造成澳大利亞火災的強度和頻率增加幾乎是肯定的。目前的極端情況與人為氣候變化之間的關聯在科學上是無可爭議的。氣候變化顯然加劇了2019年底影響澳洲的山林大火。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澳大利亞的氣候變暖了超過一攝氏度,導致熱浪和乾旱的頻率和強度增加。澳大利亞史上最酷熱的10年有8年發生在2005年之後。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澳大利亞南部發生的重大幹旱在過去的400年裡可能都沒有先例。全澳範圍內夏季的平均溫度有所升高,導致創記錄的高溫天氣。2019年初夏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季節。2019年也是澳大利亞自1900年以來最乾旱的一年,降雨量比平均水平低40%。

熱浪和乾旱使林木乾枯,並創造了增加森林大火危險的條件。在最近30年中,情況變得更糟。自1990年代中期以來,澳大利亞東南部的秋末和初冬降雨量下降了15%,4月和5月平均降雨量下降了25%。2019年1月至2019年8月的降雨量是南部丘陵(昆士蘭州)和北部高原(新南威爾士州)最低的記錄,有些地區的長期降雨量低於長期平均水平77%。

在2019–2020年澳大利亞叢林大火季節之前,人們認為澳大利亞的森林會吸收全澳範圍內叢林大火的所有碳排放。這將意味著森林自主循環實現了零淨值排放。但有科學家現在主張,全球變暖正在使叢林大火更加頻繁地燃燒,並相信目前的大火已經釋放了約3.5億噸二氧化碳,佔澳大利亞平均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三分之二(2017年5.3億噸)。在過去三個月中。研究人員警告說,澳大利亞森林已經發生了如此多的破壞,可能需要100多年的時間才能重新吸收本季山火灼燒至今的碳排放。

這些山林火的碳排放增加了澳大利亞在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中的佔比,加劇了與全球變暖相關的問題。氣候研究表明,隨著向大氣中添加更多溫室氣體,澳大利亞山林則進一步會受到極端氣候的反噬。

山火成因

澳大利亞的山林大火可以在全年任何時間發生,儘管嚴重程度和山林火季因地區而異。在澳大利亞東南部,在夏季和秋季(12月至3月)山林火最常見,也最嚴重。澳大利亞東南部容易著火,炎熱乾燥的環境加劇了起火的可能性。在澳大利亞北部,山林火通常發生在4月至9月乾旱季節,並且火災的嚴重性往往與季節性天氣模式更為相關。同樣,在西南部,叢林大火發生在乾旱的夏季。北部的火災發生頻率很難評估,因為絕大多數火災是由人類活動造成的,但是閃電與人為引發的火災和縱火一樣普遍。

山林火可以由閃電等自然因素觸發,但更常見的是人為事件,例如架空電力線產生的電弧,人為縱火,在農業生產、打磨和焊接活動中意外點火,野營篝火,香菸頭和掉落的火柴,機械擦出的火花、以及人工燒山的火種遺落。

在2019-2020山火季,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警方共指控有180人涉嫌縱火,其中24人涉嫌故意縱火而引發山林大火。

山林火根據可用燃料的質量和數量擴散。燃料可以包括從樹木、灌木叢和乾草田到房屋的所有元素。自然風也為火提供了更多的氧氣,以更快的速度推動火勢蔓延到整個土地。

劇烈的野火會產生自己的風,稱為火旋風。火旋風就像龍捲風一樣,是由火的熱量產生的渦流造成的。當這些旋渦從水平傾斜到垂直時,會產生火渦。這些渦流則會把燃燒的原木和燃燒的碎屑卷向遠處,有人指出氣候變化形成炎熱乾燥的自然環境,加劇了2019-2020澳洲山林火的烈度,使澳洲的火災季節更長,更危險。

強風還把燃燒的餘燼拋到空中促進了火勢的迅速蔓延。風力點火可將火引到40公里開外的地方。澳洲的野鳥黑鳶、嘯慄鳶和棕色的獵鷹也是引火的幫兇。人們發現這些鳥會抓起燃燒的樹枝,飛到未燃燒的草叢中,然後放下火把在那裡引發新的大火。小型哺乳動物,鳥類,蜥蜴和昆蟲被嚇到四散驚走,從而成為這些放火傢伙的爪下獵物。

生態起源

在澳大利亞南部,強烈的叢林大火併不罕見。該地區是世界上最容易發生火災的三個地區之一。在過去的200年中,該地區經歷並記錄了至少25次大火,最早記錄始於1851年的黑色星期四。

人類在學會用火之後,從此吃貨們的生活質量得到了大大的改變。

澳洲原住民也一樣。以前,澳洲土著擅長用火。

他們點燃火棒來燃燒植被,恐嚇驅散動物,並伺機狩獵。世上本沒有路,澳洲到處都是茂密的灌木和叢林;但燒著燒著,土著人就在叢林中燒了一條路出來。草地灼燒之後留下草木灰,也為馬鈴薯和其他可食用的地基植物的生長提供了肥沃的生長土壤。土著人用火的方式如此廣泛而有傳統,以至於幾乎每個早期來澳大利亞的探險家都提到這一點。率先發現澳洲大陸的詹姆斯·庫克(JamesCook)船長看到這塊土地上煙火繚繞,不知其為何名,而以“煙霧大陸”來稱呼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的許多植被與火有著複雜的進化和依存關係。在數萬年的歷史中,火一直是它們成長環境的一部分,許多原生植物和動物群仍然以各種方式依賴山火。

山火是澳大利亞生態環境中的重要一環。澳洲的一些原生植物從根子上是需要山林火的,它們已經進化到需要靠山林火來繁殖,能夠與山林火共生共息。澳洲的原生植物(例如硬葉植物)為山林火提供了豐富的天然燃料。這些地區的森林,在適應乾旱和天敵的同時,其樹木的葉子變成了易燃物。面對著乾燥氣候以及天敵,這些原生植物長出堅硬的樹葉,葉上帶有強壯的尖峰幷包含化學物質,以保護自己免受小動物的侵害。樹葉堅韌的表層使它們更可以耐久生存。落下來堆積在森林的地面上,這些樹葉中蘊藏的化學物質又使它們易燃。這些大量的易燃物只要給一丁點兒的火花就可以跳起迅速燎原。

植物也進化出應激性的生存機制,有的擅長火上澆油,比如桉樹的葉子中含有易燃的油,能夠助長著火,從而消除耐火性較低的物種,幹掉周邊的競爭對手。有的植物甚至需要靠火來再生。澳大利亞有一些本地灌木物種包括班克木(banksia),它們的種子包裹在厚重的種殼之中,僅在受高溫火烤後才會被釋放喚醒;還有的植物需要藉助高溫煙燻才能來發芽。阿拉伯膠和桉樹已經習慣在乾燥的環境下和貧瘠的土壤裡茁壯成長。小型蔓生灌木相思樹和桉樹可以從種子中再生,桉樹還有很厚的樹皮,山火燒掉表層的樹皮之後,就會有新芽從樹皮中間重新長出來。

澳洲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也不傻,自帶避火功能。它們在高溫的夏季裝死,藏起來休眠,發生大火時只有表面枯死的莖和葉會被燃燒成灰,而它們的鱗莖或根團則藏在地下,躲過了山林明火,安然無恙,因此得以生存;而等到溫度降低和降水較多的季節再露出頭來繼續生長。從此週而復始。

模式大挪移

1770年代,歐洲人帶著堅船利炮來了。到1933年,本來有75萬的土著人只剩下7萬餘人,幾乎比稀有動物還稀有。

在生態環境的控制權從原住民手中奪下來並被交到歐洲人手中時,災難就造成了。

土著放火,他們滅火。滅火成了消防管理的主要模式,從而導致對澳洲傳統燒山模式的重大轉型。有研究發現,對土著傳統燒山模式的破壞和引入無節制的伐木意味著澳大利亞的許多地區特別是在乾旱季節容易發生災難性的野火肆虐。

研究發現,自歐洲人開始定居澳大利亞以來,他們砍伐掉成型樹木,可能引發了灌木叢的大量再生,這帶來了更大的火災危險。另一個因素是1942年引入甘巴牧草,作為飼料牧草進口到昆士蘭州,並從1983年開始大規模種植。這又給山林火培養了更多燃料,導致樹木覆蓋率下降,破壞了長期生態環境。

志願消防員

除了靠袋鼠軍團自願撲火之後,澳洲主要靠志願消防員人工滅火。

澳大利亞山火消防員大多是志願者。有兩個主要原因。第一,即使是在山火季,在任何一個時間點上全國對於消防員的需求是很不一致的。大型山火在何時何地出現時很難預測的。即使已經起火,風向略微一變就有可能快速改變山火的軌跡。第二、一旦出現對志願者的需求,就需要大量志願者在可能起火的區域快速出現。他們必須要熟悉當地情況,知道哪裡可燃物多,天氣情況如何,以及當地的地形地貌,消防員們必須可以在全澳範圍內在有需要的地方迅速大量集結。這跟城市環境中的全職消防員很不同。在城市裡,樓房起火的危險全年都有,主要是住宅和其他建築火災,但也有有害物質洩漏以及救援行動。簡單來說,志願消防服務和其他志願緊急服務一樣,在緊急情況發生時,對增援的需求都會短時間大量上升。如果不是有大量志願者可以在短時間內集結的話,澳大利亞是不可能有效應對大規模山火的。

澳大利亞每個州都有志願消防員和全職消防員,而且在各州都有各自的組織。在新南威爾士州,有兩個消防機構。新州火災救援局(Fire and Rescue NSW)有近7000名拿薪水的消防員,他們負責城市區域,在全州有335處消防局。而新州鄉村消防局(RFS)的成員大多數為志願者。他們負責保護新州邊遠區域不受火災侵襲,覆蓋地區約佔全州面積的95%。目前,新州鄉村消防局是世界上最大的消防組織,有超過7萬名志願者以及大約900名全職職工。最初,新州鄉村消防局只是一些小型的社區組織的消防隊。其中第一個志願山火消防隊是1896年建立的。直到1997年,新州鄉村消防局才正式成立。今天,新州鄉村消防局由超過2000個地方消防隊組成。

而給他們支付報酬則是一項很大的挑戰,尤其是當山火頻繁發生且長久不滅的時候。因此,大家都是志願的。有時,即便有人願意付錢給他們,這些民間志願者們也覺得是一種汙辱。當然,志願者在時間和精力上的投入以及組織管理也是一種挑戰。

2019年11月,在當時已持續兩月的山火造成3人死亡的情況下,澳洲派出“超過1000名消防員參與撲救100處起火點”,平均每處僅13人。12月份時,各州為控制大火新出動76輛消防車和286名消防員,當然儘管“軍隊已在待命”,消防力量依然未能與火勢平衡。

山火馬後炮

直到2020年澳洲感覺到野火燒不盡時才重視起來。到現在,本地和國際緊急服務部門共同努力已經開始組建了聯合團隊,來自澳大利亞、新西蘭、美國和加拿大的5000多名人員參加了僅在新南威爾士州的滅火工作。近期一個週六,當天新州約有2800名消防員在值班。在昆士蘭州奧基聯合防務航空中心的新加坡武裝部隊也向維多利亞州派出了42名支援人員和兩架軍用直升機;巴布亞新幾內亞國防軍部隊也派出了100名人員來澳洲支援。

為了應對目前的大火,澳洲宣佈了將對志願消防員進行補貼,一天300澳元,本季山火期間消防員可以獲得個人補貼多達6000澳元。

澳洲聯邦還宣佈了災後重建的計劃,將在未來兩年增大投入用於修復和重建受損的基礎設施,在被山火摧毀的城鎮重建公路、鐵路、橋樑、學校、診所和通訊設施,還將為在山火中失去家園的人們提供緊急住房援助。受危機影響最嚴重的新南威爾士州則承諾跟投10億澳元,專門用於基礎設施的維修。

基建又將開始了。就業率估計也要衝上來了了。而二年之後的大選,估計形式又是一片大好。

悉尼大街最近這幾年修了一段輕軌,網絡上傳著一張圖,十來個搬磚工人手裡捧著一塊磚遞來遞去,終於遞到五米開外的終端。一段400多米的輕軌,結果修了不到兩年就修好了。這效率,趕腳不知說啥好了。不知道在下一次山林發火之前,澳洲的基建工人們能否把木樁先豎好?


澳洲盧克Luke


目前為止,澳洲經過近半年的山火排放超過3.5億噸二氧化碳,對全球溫室效應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支付寶螞蟻森林近幾年經過全國人不懈的共同努力,終於將大面積沙漠綠化,贏得聯合國環保會讚賞。但顯然,澳洲近幾個月山火所帶來的對全國氣候損害遠遠超過螞蟻森林的成就。


獅令


這場足足燒了半個月的火徹底失控了,整個澳洲東南海岸就猶如人間煉獄般,被大火燒成灰燼,真是前所未有的火災,這場火災也會使氣溫升高,天氣會格外乾燥,樹木儲存的水分流失一點就著,如此大的火勢深層挖掘就是會引起氣候的變化全球變暖,科學家指出可能比預想的還要迅速,冰川已經迅速後退,原本冰雪覆蓋的峽谷將變成一片汪洋,直接回導致海平面的上升,全球的降水重新分佈也改變了世界氣候的格局,破壞了原有的而生物鏈帶來嚴重的自然惡果。


糖姐穿搭


我們來講一講澳大利亞連續燒了四個月的大火

澳大利亞的全國性火災在發生4個月後至今沒有減弱的跡象,過火面積已經超過丹麥的面積,並致至少24人死亡。首都堪培拉等城市的空氣質量已經進入全球最差的行列,很多人無家可歸。火災造成的損失和對人民生活的困擾非常令人同情。

火災首先是澳大利亞常見的自然現象,今年乾燥少雨的氣候尤其助長了各地森林的火勢。對於政府面對大火幾乎無所作為,澳大利亞輿論出現了不少批評,很多人情緒激動。這場大火從世界範圍看也是很突出的,因此值得外界參與對它的審視。

在我們看來,這場大火過於猛烈,超過了澳大利亞社會的應對能力。以往澳大利亞年年出森林火災,但各地政府用常規應對就能控制它們,這個國家就不存在應對超級大火的機制。澳地廣人稀,雖然國土大部分是沙漠,但人均森林面積還是很大,出局部火災也不很心疼,因而全國放鬆了警惕。

另外澳大利亞不僅災害預防體系較弱,它的抗災爆發力同樣不強。火災期間澳總理莫里森帶著全家去夏威夷休假廣受詬病,其實這個細節就是該國災害應急體系鬆弛的一個寫照。面對大火,前往撲救的大部分都是志願者,專業救火力量嚴重不足,關鍵時刻政府又沒有緊急擴大專業救火隊伍的動員能力,這些都是不幸的現實。

這次全國性火災有可能對澳大利亞的國家注意力產生一定的修正力量。澳自由黨政府一直對減排問題持非常消極的態度,近年尤其追隨特朗普政府的環保政策,拒絕為全球減排事業做出貢獻。而氣候變化顯然是這次大火的罪魁禍首。事實證明大洋洲是氣變的敏感區域,澳大利亞並沒有美國那樣對減排愛搭不理的資本。

澳國對防災的投入太少了,世界各國對森林防火都在不斷加大技術和人員投入,防患於未然作為一個體系就是昂貴的。出了災害能夠迅速實現緊急動員,調集足夠多的專業力量加以應對,這樣的應急體系同樣是昂貴的。澳大利亞顯然在這兩個層面上都出現了嚴重疏失。

澳大利亞作為發達國家,不是沒有錢,而是分配給防災減災的錢太少了。這些年國家安全吸引了澳國政府和精英群體過多的注意力,其實他們的有些擔憂,比如對“中國威脅”的防範受了美國改變對華戰略的影響,消耗了過多精力和資源。

必須指出,自然災害是當今世界大部分國家排在最靠前的威脅。中國作為自然災害和地緣政治風險都很突出的國家,一直不敢把國家的主要精力放在後一方向,而對前一個方向的問題聽之任之。中國經濟發展水平仍不夠高,同時災害頻仍,防災減災常年是中國政府的日常最大關注之一,中國相關的體系性建設也一直常抓不懈。

澳大利亞的全國性大火提供了一個世界性的教訓,也給國際社會提了一個醒:鑑於彼此聯繫和調動力量越來越方便,全球應當探索大規模提高協作應對超級自然災害的水平。像澳大利亞這樣的國家獨立應對全國性火災是困難的,之前巴西亞馬孫雨林火災也有同樣的問題,世界應如何攜起手來應對這樣的災害危機,值得認真探討!

智利氣象局長帕特里西奧·烏拉告訴法新社記者,凌晨時分,在“紅色調陽光中”可以看到“火災煙塵產生的影響”。

烏拉說,那片煙塵已飄至海平面以上6000米高度,目前沒有氣象因素可以令煙塵降回地面。不過,煙塵沒有威脅到智利人健康。

阿根廷氣象局發佈煙塵衛星圖像,顯示煙塵在鋒面系統推動下自西向東移動。人唯一可能看出來的是“太陽變紅一點”。

澳大利亞去年7月進入林火季以來,高溫天氣和乾旱導致多地林火肆虐。政府數據顯示,林火迄今造成24人死亡,過火面積超過600萬公頃。澳政府提醒民眾,這場火災仍將持續數週或數月。

希望我的看法能給您提供幫助!


皓月當空727727






西域拾貝50



顧靜


澳大利亞大面積的火災造成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一氧化碳等氣體大面積擴散,同時會對臭氧層造成損害,由此沒辦法減少對太陽光中的紫外線滲透,同時大面積的火災在燃燒中會生成大量的懸浮顆粒,對整個南半球的澳大利亞半島造成一定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