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未來的增長極在哪?

小棲遊


贛粵大運河,武宜深(長贛)高鐵,阜鷹汕高鐵三大項目建設落成,珠三角經濟圈將延伸至韶關,河源,清遠三個地級市!江西也將成水運空鐵立體化交通經濟強省!











深大壹哥


廣東的未來增長極無疑在粵東和粵西。

打開廣東地圖,廣東最富有的珠三角和粵東、粵西、粵北的差距就是歐洲和非洲的差距,廣東雖貴為我國經濟第一大省,但經濟發展不平衡一直為人詬病。那麼為什麼廣東的未來增長極在粵東和粵西呢?粵東和粵西是廣東的兩翼,和珠三角可謂遙相呼應,在我國有句話叫要致富先修路,粵東和粵西之所以落後,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基礎設施落後。

我們先說粵東,粵東是我國最會做生意的潮汕人聚居地,有特區汕頭和潮州、揭陽等城市,這裡人口達1000多萬,汕頭作為四大特區之一,一直沒有發展起來,這裡面的原因非常多,但主要有兩點:一是傳統利益根深蒂固,外部資金難以進入,二是交通設施落後。但是汕頭的地理位置優越,在珠三角和福建海西經濟區的中間,可以起到很好的承接作用,而且擁有眾多海外華僑,能夠更有效的利用外資,隨著潮汕揭同城化的加速,又有特權政策優勢,汕頭的發展潛力巨大,汕頭的壯大能夠有效帶動粵東的整體發展。我們再說粵西,粵西有茂名和湛江兩座經濟大市,人口2000多萬。湛江是有名的深水港和北部灣經濟圈中心城市,交通樞紐地位突出,地理位置得天獨厚,能夠直接面向東南亞地區。茂名是廣東著名的化工和港口城市,能為粵西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能源支持,而且茂名的濱海新區起點高,能有效助力粵西成為新的增長極。

廣東為了彌補粵東和粵西的交通短板,正在加緊深茂鐵路、粵西機場、廣湛和廣汕高鐵的建設,屆時粵東和粵西的區域優勢將進一步凸顯,海陸空立體交通網將形成巨大的合力,特別是隨著珠三角勞動力成本的上升,粵東和粵西在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中擁有巨大的優勢。
一個地方是否能成為新的增長極,除了地理和政策優勢,一定要有完善的交通和完整的產業鏈,而且人口眾多,上升空間巨大,粵東和粵西正具備這種優勢,所以在廣東省《廣東沿海經濟帶規劃》中,汕頭和湛江被定位為廣東副中心城市,隨著交通的完善和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形成產業鏈,汕頭和湛江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前景廣闊。


麼爺的舅舅


廣東未來10年的增長極,我個人認為還是在產業上。地域方面的話,依然是珠江三角洲地區,也就是粵港澳大灣區(廣州、佛山、肇慶、深圳、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門9市+香港+澳門)的11個城市。

十三五規劃中,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世界性的灣區經濟體。所以,廣州、佛山、肇慶、深圳、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門這九個城市依然是承載廣東經濟增長極的重要部分。在國家推行的供給側改革,一帶一路的國家政策方案時,廣東的產業升級也有了重大突破。

產業方面:廣東將會以廣州、深圳為中心點,大力發展科技研發、高端金融服務業、高端製造業為主。一來,科技服務製造業設備升級,促進廣東製造業產業升級,提供自動化覆蓋率;二來,廣州、深圳金融資本注入以佛山、中山、東莞、惠州為主的實體經濟企業,提高這些企業的生產效率,加速實體金融服務化。

另外、廣東製造業企業將會逐漸脫離廣州、深圳等成本高的城市,轉到勞動力成本,土地成本相對降低的中山、東莞、佛山、肇慶、惠州等城市,這些城市承載廣東實體制造業轉型的基礎設施及就業崗位。

在科研方面,2017年3月15日,教育部、廣東省、廣州市和華南理工大學四方共建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國際校區協議在北京簽署。該校區將與劍橋大學、哈佛大學、南洋理工大學等強強合作。圍繞高端裝備製造、量子通信、腦科學與人工智能等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領域,開展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國際前沿科學研究、高水平科技成果轉化等,全面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有力支撐廣東、廣州創新驅動發展。

在自貿區方面:廣東與香港將在南沙自貿區建立“粵港深度合作區”,產業發展將緊緊圍繞研發及科技成果轉化、國際教育培訓、金融服務、專業服務、商貿服務、休閒旅遊及健康服務、航運物流服務、資訊科技等八大產業。

在服務貿易方面:商務部公佈《服務貿易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到,以廣州、深圳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建設為重要抓手,發揮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平臺優勢,深入推進粵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提升廣東對區域服務貿易發展的輻射帶動力。努力把泛珠三角建設成為引領華南、攜手港澳、輻射東南亞、面向全球的服務貿易發展高地和綜合服務樞紐。

此外,粵港澳大灣區需要充分發揮香港、廣州、深圳三個中心城市在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領域對珠三角地區的引領和外溢作用,儘快形成一批能夠媲美百度、阿里、騰訊的基於互聯網的新產業和新企業,以區域融合推動產業的特色化、多元化來配合粵港澳大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建設。

廣東省將會圍繞粵港澳大灣區進行新型產業佈局,統籌整體的區域規劃,推進區域資源融合,大力培育現代化高端產業:比如,大數據,雲計算,互聯網技術,電子商務,高端金融服務業,高端製造業,國際商務貿易,港口經濟等。這些基於數字化數據經濟框架,未來幾年將會是廣東省經濟增長的橋頭堡。

所以,我認為,未來幾年,廣東經濟的增長極依然存在珠三角地區,特別是粵澳港大灣區經濟帶。


天雨旅行


個人認為,至少在未來20年內,廣東的經濟發展主要還是依靠珠三角地區帶動。具體到城市而言,主要是深圳、廣州、佛山和東莞4座城市。

從總量看,2017年,廣東全省GDP為89879億元。其中深圳、廣州、佛山和東莞四市GDP分別是22438億元、21503億元、9549億元和7582億元,合計61072億元,佔全省比重為67.9%。如果再加上中山、珠海、惠州等幾個地市,整個珠三角區域的經濟產出佔了全省的3/4以上。而廣大的粵東、粵北、粵西等地市的經濟規模還很小,還有很多地市的GDP規模在2000億元之下。

從增量看,2017年廣東省GDP增量為9024億元(89879億-80855億元)。同年,深圳、廣州、佛山和東莞四市的GDP增量分別是2360億元、1698億元、913億元和644億元,合計GDP增量為5615億元,佔全省增量比重為62%。加上惠州、珠海、中山,這個比重將達到70%。

(深圳)

所以,目前的現狀是,廣東經濟發展高度依賴珠三角地區。那裡貢獻了全省最多的經濟產出、財政收入、就業崗位。非珠三角地區一是經濟規模小,二是速度較慢(非珠三角地區有很多地市經濟增速低於全省平均水平),目前還指望不上能夠對全省經濟發展都多大幫助。(廣州)

廣東省內的經濟格局在未來20年徹底改變的可能性很小,頂多出現改觀,提升非珠地區經濟規模和發展速度。如果非珠三角地區經濟增速不追趕上珠三角地區,那個其在全省的經濟地位還將下降。2004年,廣深佛莞四市GDP佔全省比重為64.5%,2017年上升到67.9%,13年的時間增加了3.4個百分點。

根據馬太效應強者恆強的道理,珠三角地區在廣東經濟格局中的地位會越來越強,也依舊是廣東經濟發展的增長極。


財經知識局


眾所周知,廣東省當前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前沿省份,但是廣東省也是集經濟強省與發展不均衡的省份於一身,基本上提起廣東,大部分人只知道珠三角的深圳、廣州、東莞、佛山等著名城市,對東部的山頭、潮州、西部的湛江、北部的韶關等城市知之甚少,這主要源於外來人口都是向珠三角進行彙集,深圳本身人也都往珠三角彙集。但是,廣東省未來的增長極除了珠三角以外,還是會有其他的發展區域。當前珠三角依託於良好的地理位置以及政策指引,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發展的非常迅速。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珠三角肯定還是會作為廣東的代表,經濟持續增長,並且其他區域難以超越,但是當珠三角發展到一定程度後,除了向周邊延伸,更重要的是廣東的東西發展。

我們都知道廣東其實除了珠江三角洲以外,還有很多地方擁有天然的地理位置,東部的潮汕地區,西部的湛江地區,都擁有天然的深水良港,這不過這兩個地區當前缺乏相關的政策支撐,沒有像珠三角一樣迅速崛起,未來隨著省份發展,東西兩翼必將得到拓展,潮汕地區向西北可與福建鏈接,湛江向南可以溝通海南,向西南可以溝通廣西。其實個人比較看好湛江地區的未來發展,湛江的位置其實是勝過廣西北部灣的,隨著西南部省份的發展,在開展海洋貿易之時,湛江的優越性勝過北部灣。加之海南省當前在打造全島自貿區,湛江與海南隔海相望,是海南鏈接大陸的必經之地,如此重要的地位,未來在經濟發展之上肯定會形成新的增長極,雖然短時間內可能看不到效果,但是未來拭目以待。
歡迎關注“地理有意思”留言一起探討。


地理有意思


1、以深圳為中心,涵蓋惠州、東莞、河源、汕尾,潮州,汕頭等城市,汕頭惠州絕對是增長極!

2、以廣州為中心,佛山,肇慶,清遠,韶關,清遠韶關絕對是增長極!

3、以珠海,湛江為中心,中山,江門,茂名為主,未來珠海跟湛江必然是增長極!


蔣昊說經濟


廣東未來的增長極,在一定時間內肯定是粵港澳大灣區內的珠三角地區,但長遠來看東西兩翼的粵東粵西地區也必將擔此重任。

眾所周知,廣東是我國經濟大省,近三十年連續穩居全國第一,但廣東的經濟發展是極不均衡的。珠三角九市(廣州深圳佛山東莞惠州中山珠海江門肇慶)面積只是全省的31%,人口占全省的53%,2018年GDP合計8.1萬億,是全省9.73萬億的83%。換言之,佔全省近70%面積和近一半人口的非珠三角地區合計GDP只貢獻全省的17%!區域發展相差懸殊,可謂觸目驚心!

因此廣東只有解決區域發展不均衡問題,全省才能得到真正的全面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於今年年2月18日正式公開發布,這份綱領性文件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定位、發展目標、空間佈局等方面作了全面規劃。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立足全局和長遠發展作出的重大謀劃。規劃綱要要求,粵港澳大灣區不僅要建成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還要打造成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典範。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轟轟烈烈的展開,珠三角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的組成部分,必將迎來新一輪的大開發、大發展,周邊城市的資源肯定會進一步向珠三角集聚,經濟發展必定會有新的飛躍,因此珠三角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肯定會強化廣東經濟增長極的功用,對全省經濟拉動會越發明顯,其它區域客觀上與珠三角的差距會變的更大。
粵北地區遠離海岸線,大多是群山峻嶺,作為廣東省的生態屏障和珠三角的水源涵養地,搞大規模工業開發是不合適的,應該更多的要發展生態綠色經濟,但肯定會有所犧牲自身的經濟發展,因此作為生態的得益者大灣區應對此作適當的經濟補償,有利長久持續協同發展。
省裡可考慮粵北地區適度向珠三等地移民,並且通過更多的轉移支付,幫助產業向生態和綠色經濟轉型。

粵東粵西有非常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特別適合發展工業、農業和海洋經濟,但過去的確發展相對滯後,與珠三角城市相差甚遠。作為粵東地區的龍頭城市汕頭和粵西地區的中心湛江必須發揮更大的作用,帶動各自區域的進步。

汕頭作為國家經濟特區之一,廣東省發改委明顯表態支持汕頭申報自貿區,可能不久後將會設立自貿區。政策加持力度非常大,加之汕頭本身已具備良好的工業基礎、較為發達的民營經濟和眾多海外僑胞鄉親,並且汕潮揭一體化同城化進程的加速,汕頭的跨越式發展的可以期待的。但汕頭可能要克服一部分人過度重商輕工、熱衷賺快錢的思維,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埋頭實幹才是發展的根本之道。

湛江也是國家十四個沿海開放城市,也是廣東在粵西省級副中心城市,在本區域舉足輕重。湛江是海南自由港的登陸地,又是北部灣城市群重要一極,“海絲”面向東南亞國家的重要節點,多重利好集於一身,地理自然條件又特別適合發展重化工業。近幾年粵西地區的重化工業發展迅猛,隨著湛茂城市群的建設加速推進,因此湛江為代表的粵西地區發展的潛力不可限量。但粵西地區在發展好重化工業和農業、海洋經濟的同時,必須補好民營經濟這一課。

廣東省經濟未來增長極既要看粵港澳大灣區的珠三角,也要看粵東粵西,尤其是各自的中心汕頭和湛江。珠三角連帶東西兩翼齊飛,省內的發展不均衡才能得以解決,是廣東來來發展增長的真實寫照。

🌹你的觀點呢?喜歡的請關注點贊!歡迎大家理性評論互動,期待朋友們的互動🌹


虎哥視窗


廣東未來增長極有兩個,一是粵港澳大灣區,一是粵東西北。

粵港澳大灣區是廣東經濟引擎,金融、電子、現代物流、互聯網、智能製造等進一步做大做強,成為世界級大灣區和我國經濟新引擎。


粵西北地區相對於珠三角地區,差距巨大,最差的GDP不到千億,而深圳已經超過2.24萬億,差距巨大,發展十分不平衡,而江浙在這方面就做得很好,不過這也是廣東潛力所在,只要能激活粵東西北活力,使這些地區經濟更上一層樓,那麼廣東未來前景巨大。

廣東必須協調好珠三角和非珠地區發展,兩條腿同時走路,這樣廣東才能維持自身地位。


小羅說深圳


筆者認為廣東未來三十年的增長極應該是粵西,確切地說是湛江茂名陽江三個粵西沿海地級市。

首先,粵港澳大灣區11巿再怎麼發展再怎麼增長,也只是錦上添花而無助於非珠地區(粵東粵西粵北)的共同進步共同富裕;只是有利於國家和廣東GDP增長和稅收增長,而廣東老百姓並沒有得到多大實惠。強者恆強弱者恆弱、富者恆富窮者更窮的兩極分化怪圈依然沒有打破。長此以往,既有損於廣東第一富省形象,長期對粵東西北的財政轉移也拖累了粵省財政、減緩了粵省發展後勁。

如果粵西三巿能加快發展,GDP從2000億級別儘快上升為5000億級別,既能富民又能減輕省府負擔,使得全省能夠全力扶持粵東粵北,善莫大焉!

其次,為何是粵西而不是粵東或粵北?

作為一個東西狹長的省份,很難確定粵北區域。雲浮清遠韶關河源梅州五巿都可以稱為粵北,但相互距離很遠。這五巿經濟增長乏力的共同原因是:身處山區、交通不便、沒有成片區的平地用來開發、遠離機場港口,鄰近的廣西湖南江西福建等省下屬縣巿也屬欠發達山區,從而無法攜手發展共同進步。

粵東汕(頭)潮(州)揭(陽)+汕(尾),確實有很好的地理條件:足夠大的平地以便開發、沿海有優良港口、鄰近珠三角和福建較發達的泉州廈門。但是潮汕人排外並內鬥的性格(千萬不要以為潮汕人團結,他們只是在異國、他鄉之地抱團而已,在自己家裡卻不然)、餓死不打工的秉性,決定了在潮汕平原很難誕生大企業大公司,也無法形成龐大人才集巿從而吞噬八方人才。

而粵西湛茂陽三市既有足夠大的地理面積、兩千萬人口,又沿海且有優良港口,面向海南自貿省、背倚廣西北部灣、鐵路連通中國西南腹地、俯瞰南海面對東南亞諸國,距離馬六甲、印度洋更近,具備了大發展大增長的前提條件。

國家和廣東省給了汕頭幾十年的機會,給了珠海幾十年的機會,汕頭珠海卻對不起國家和廣東的厚望!為什麼不能給湛茂陽一次機會,難道湛茂陽是丫鬟生的嗎?

一個很不嚴謹但直觀的觀點:上級在粵北投資一百塊,能產生五塊純效益已經很不錯了;而粵東呢,頂多二十塊;在粵西,做的好,也許是四十塊!

筆者並非反對發展粵東粵北,而是發展有先有後、富裕有先有後。投資也得考慮個投入產出吧?

再次,湛茂陽如何大發展?

湛茂陽一邊要等靠要,一邊不能太過依賴上級政策、項目和投資。

1、要藉助粵港澳大橋、深中通道、南沙大橋和深茂鐵路的開通或建設之機,加快和大灣區的快捷交通,拉近和珠西珠東之間的空間距離心理距離,借大灣區而發展自身。

2、自身發展到一定程度,可以乘機建設國際機場、粵海跨海大橋,從而將粵西升級為區域樞紐、區域中心。

3、不能完全依賴大項目大投資,大項目大投資能提升GDP但無助於富裕地方。要學習順德南海浙江發展民營經濟的經驗(暫不急著學習深圳發展民營高科技的經驗,先不要好高騖遠),儘量依靠民營經濟而非國有經濟壯大自身。

4、三大產業重點先發展製造業。只有製造業才能穩定帶來GDP、稅收和民富,只有製造業才能帶來龐大外來人口、房市和百業,而旅遊業只能賺遊客一次性的錢!

綠水青山雖好,沒有產業支撐只是望梅止渴罷了!


獨尊宋明



新年要看新機會。這個問題,關乎國家及廣東的發展,更關乎我們在廣東的老百姓的財富及發展!作為老百姓,大家有必要論一論:

1、第一增長極,是灣區的發展中、房地產的發展。怎麼說?灣區是個非常宏大也非常實在的東西,這個框架下一系列的軌道交通、產業規劃、人口引入等,都會不斷推動房地產的發展!而且這種推動力比京津、環滬都更有穩健性。而房地產業的發展又會推動一系列其他產業的發展。第一點就談房地產業,希望大家別帶有色眼鏡來看,我確實是這麼看的。

2、第二增長極,是深莞廣的科技產業的發展,這個嚴格來講是最核心、最具競爭優勢的增長極!所有城市圈,未來都無法超越珠三角、且差距會越來越大。為什麼?因為珠三角的科技創新氛圍最濃、人員最拼最務實、與世界的接軌最快、各城市間的協作最佳、機制建設最優。大家都知道目前中國經濟發展壓力極大、危機重重且尚無清晰之法,一旦出現經濟危機,誰的抗壓能力最強?當屬廣東無二!廣東是一個自發生長、自成一統、自帶免疫系統的經濟體,其實城市圈都不算。

3、第三增長極,是深圳,以及極有可能的深圳部分合並莞惠。原因很簡單,以上所說的高科技,龍頭就是深圳。許多人笑話這是深吹,呵呵,那是缺乏瞭解。雖確實一些深吹吹過度了,但為什麼少有北吹、滬吹、廣吹一說?深吹之人,往往是精英階層、民間自發,是必定有道理的。筆者堅信,深圳未來是一定會擴大版圖的,是10年之內還是20年之內,看未來的火侯、以及國家改革的進度與決心了。

4、第四增長極,是廣東的人口紅利!未來20年,人口的聚減及老齡化,必定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巨大障礙,而廣東、尤其是粵西、其次粵東的人口紅利,卻能讓廣東在全國保持發展優勢。從現在開始,多生一個小孩,就是國家的多一份生產力、也是自己家族的多一份成功的機率。以前窮,多生一個是搶佔了匱乏的資源,現在多生一個,則是分享改革開放30多年的成果,使得你比別人成功的機會多了一倍。別講多一個養不好,只精心地養一個、才是乖乖孩的庸才!你看廣州、上海本地人、之前條件優越的雙職工之家、孩子成才的機率會更大嗎?懶惰,才是許多人少生的根本原因。

5、第五增長極,是健康、養老、度假產業。這是必定的,不說了。補充一點的是,這方面珠三角的發展,暫時不如長三角的發展,這對廣東人才講,是個機會,要抓住。如精品民宿,珠三角差長三角簡直太多。

6、第六增長極,我認為是粵東西的農村經濟,包括農村土地改革。粵東西與珠三角的發展差距,會成為粵東西發展的推力;而在珠三角賺了錢的粵東西的老闆,也一定會找到一些不錯的發展模式。具體一兩句話說不清,總之,決心在老家發展的當地人,要多關注國家政策,謀定待動,搶佔先機。

7、第七增長極,可能是湛江、中山。不展開了。

最後小結:關注灣區的規劃與發展機會,關注城市及房地產的發展,關注深圳可能超出你想象的發展所帶來的機會、關注人口因素、關注健康養老度假產業。而這些的背後,“深圳、科技產業、人口因素”這三個關鍵詞是主線,是魂,多分析、多觀察,背後隱藏著巨大機會!

順便祝大家新年快樂、勇氣奮鬥、幸福美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