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沒出山之前從沒有帶過兵打過仗,為什麼一出山就能打勝仗?

南山南哥


諸葛亮的軍事戰略還是很棒的,但諸葛亮帶兵打仗還是不太行。他不僅沒有一出山就能打勝仗,而且是一出山打了一次大敗仗,並且還主要是諸葛亮的責任。

01

新官上任三把火

諸葛亮一出山就放了三把火:第一把火在博望坡把夏侯惇燒了個屁滾尿流;第二把火在新野把曹仁、曹洪燒了個鼻青臉腫;第三把火在赤壁把曹操燒了個魂飛魄散。

這三把火老先生描寫得很精彩,讀起來也很過癮。不過,真實的史實是,與諸葛亮幾乎沒有一毛錢的關係。

建安六年(201年),曹操親自征討汝南劉備,劉備敗走投靠了荊州劉表。劉表親自來到郊外,迎接劉備,並待之以上賓之禮,同時給劉備補充了大量的糧草,請他屯兵新野。

荊州豪傑紛紛依附劉備,引起了劉表的猜疑,暗地裡提防著他。

建安七年(202年),劉表就命劉備出兵北上進攻曹操,到達了葉縣。曹操命令夏侯惇、于禁、李典率軍抵抗。劉備在博望坡設下伏兵,放了一把火,把夏侯惇擊敗,幸好李典及時趕到救了夏侯惇一命。

此時,徐庶大概投靠了劉備,這個主意據說是他出的。諸葛亮這時候還沒見到劉備,咋就能放起火來了呢?

建安十二年(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輔佐,在隆中,諸葛亮給劉備制定了三分天下的戰略計劃。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劉表,劉表病逝,劉琮投降。

曹操大軍到了宛城,劉備在樊城才聽說,急急忙忙就跑了。經過襄陽,諸葛亮建議劉備取襄陽。劉備害怕守不住,就以劉琮是漢室同宗,不忍心相攻為由拒絕。

劉備走得倉促,可以說望風而逃,根本就沒有見到曹操大軍一根毫毛。也就不存在諸葛亮第二把火,把曹操前鋒曹仁、曹洪燒在新野之事。

徐庶在博望坡那一把火,被諸葛亮放了兩次,還很經典,可見羅先生的筆下功夫了得。

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戰,如果說與諸葛亮沒關係,似乎不公允,其實,諸葛亮參與了此事,但幾乎沒有起到多少作用。

此時,孫權接受魯肅的建議,決意對抗曹操,並派遣魯肅去聯絡劉備。劉備在長坂坡被曹操的虎豹騎戰隊幾乎殺了個一乾二淨,已經是無家可歸,準備跑到交州(大約在今天越南那圪墶)去投靠蒼梧太守吳巨。魯肅建議劉備聯合孫權一起對抗曹操。

劉備就派諸葛亮為使者,隨同魯肅去見孫權,傳達劉備決心抗曹的意志。

孫權以周瑜、程普為都督,率領三萬精兵來對抗曹操。劉備得知後,就跟周瑜說,這點人馬不太夠。周瑜卻說:放心吧,你就等著看我如何打敗曹操。

劉備帶領關羽、張飛,率領二千人,跟在周瑜後面,參加了赤壁之戰。

且不說曹操是因為一場疫疾主動退軍,就是火燒赤壁,基本上與劉備、諸葛亮沒多少關係。

這就是諸葛亮出山後,羅貫中大寫特寫的三把火,可以說與諸葛亮幾乎沒啥關係。

02

佔據荊州南四郡,入川作戰,平定南中

赤壁之戰後,劉備趁機佔據荊州南四郡。這個過程,恐怕諸葛亮是出了不少主意,但史料中並沒有詳細的記載。

劉備入川后,龐統在進攻雒城時,意外被流矢射中身亡。劉備急招諸葛亮、張飛、趙雲率軍入川,支援劉備。張飛、趙雲一路勢如破竹,沒有遇到多少麻煩,也沒有史料記載諸葛亮究竟出了啥主意。只有張飛義釋嚴顏,比較經典,史料有所記載。

劉備在夷陵之戰慘敗後,不久病逝,南中發生了叛亂,諸葛亮親自帶兵平叛。

雖說夷陵之戰後,蜀漢精銳盡失,但畢竟是正規軍,對付雍闓、孟獲那些小蟊賊,還是綽綽有餘。諸葛亮很快平定了叛亂,這個並沒有多少軍事戰術含量,可取的是,諸葛亮採納參軍馬謖的建議,以收服人心為上,這個策略非常恰當。

03

諸葛亮北伐

劉備時期,諸葛亮參與軍事行動的機會很少,南中平叛,僅僅是開胃小菜,諸葛亮真正的軍事活動是從北伐開始的。

228年,諸葛亮經過大約五年的休養生息,兵出祁山,開始了第一次北伐。由於馬謖失街亭,諸葛亮大敗而歸,北伐失敗。

也可以說,這才是諸葛亮真正的第一次出山作戰。

這次出山,也並不是諸葛亮第一次出征。長坂坡之戰、赤壁之戰、取荊州南四郡之戰、入川作戰、南中平叛,諸葛亮都參加了,也可以說久經戰陣。

但第一次北伐卻以失敗而告終,看上去是因為馬謖失去了戰略要地街亭,導致了北伐的失敗。但豹眼一向認為,諸葛亮這次北伐的戰略就存在問題。街亭並不是非守不可,而且幾乎是誰都很難守得住的地方。

史實也證明,諸葛亮以後的四次北伐,再也沒有去守街亭,難道街亭就第一次北伐重要,以後就不重要了嗎?看來是諸葛亮的戰略出了問題。

諸葛亮一生軍事活動不少,但經典的戰役並不是很多。諸葛亮的智謀體現在軍事戰略上,但真正直接開戰似乎有所不足,這也是陳壽老先生的觀點。

與題主的問題相差較遠,也就不多說了。


豹眼看歷史


首先諸葛亮在沒出山之前,沒有帶過兵打過仗。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之後當上了劉備大軍的軍師。但劉備也沒有讓他帶兵打仗,他在新野對抗曹軍大軍的時候,充當的只是出謀劃策的角色,並沒有親自指揮將士們上戰場打仗。雖然臥龍大名如雷貫耳,但是劉備也親自考核了他。

諸葛亮一出山就在博望坡設計了一把大火,燒掉夏侯惇的大部分兵馬,這一戰是諸葛亮一生中最得意之作。這也是諸葛亮所說的,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從這點上看,諸葛亮的確很有才華。但是這個勝利與戰場上作戰的執行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他們能夠對諸葛亮出的計策心領神會。如果執行人愚蠢,那麼我想諸葛亮的計策再怎麼高明也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這點非常重要。

我想諸葛亮願意跟隨劉備,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傲視天下的悍將關羽與張飛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因為只有這種勇猛無敵的悍將,才能完美的執行諸葛亮的計策。


諸葛亮也想一出山就上戰場帶兵打仗,但是他沒有這個能力領導手下悍將。關於與張飛一直對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非常的不滿。因為他們覺得諸葛亮就是一個書生,書生只會耍嘴皮子,能說會道,不會有帶兵打仗的本領。諸葛亮在軍中部署很多軍事任務,都受到了關羽與張飛的阻礙。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一出山就上戰場帶兵打仗也是不可能的。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一直坐著小四輪車。這對一個上戰場統領萬軍打仗的首領來說,是個懦弱的表現。因為在戰場衝鋒陷陣中,騎著戰馬奮力拼殺才是重中之重。

諸葛亮坐著四輪車不僅沒有給軍中將領和士兵作出表率,還會影響整個士兵的士氣。士兵們看到自己的統帥坐著四輪車,讓人推著帶領他們打仗。心裡未免有一絲疑問,連馬都不會騎的統帥能領導咱們打仗嗎?這個實際的問題我想應該是存在的,恐怕這也是劉備在諸葛亮一出山沒有讓他帶兵打仗的原因之一。

直到劉備去世之後,諸葛亮在北伐曹魏的時候才真正的帶過兵打過仗。因為這個時候軍中已沒有什麼阻礙他的人。關羽,張飛早已去世,諸葛亮大權獨攬,軍中一切事務都有他一人負責。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他帶兵打仗也不會有其他人的異議。

諸葛亮不辭勞苦得進行六次北伐,結果一敗塗地。還把自己活活給累死了,這就說明了一點,諸葛亮只適合在家出謀劃策,根本不適合帶兵打仗。相反,舌戰群儒,罵死王朗,才是諸葛亮真正的看家本領。這也是諸葛亮一出山沒有帶兵打戰的最大原因。


晨汐看歷史


百年三國,半部諸葛。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年僅二十六的諸葛亮。從此,諸葛亮以其聰明才智,成了無所不知,戰無不勝的“神”。



說實在的,諸葛亮是一個“新人”,沒出山之前,從未帶過兵,打過仗,為何一出山就不斷打勝仗,書寫傳奇呢?

一、諸葛亮有獨特的琅琊家族。

諸葛氏是琅琊的士族,有深厚的家族素養和文化背景。其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諸葛亮的父親諸葛圭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祖上的榮光,讓諸葛亮從小就志向遠大。

但諸葛亮是個苦孩子,他九歲母親病逝,十二歲父親去世。他就隨著叔叔諸葛玄來到荊州,不久諸葛玄去世,諸葛亮只好定居南陽。沒有了父母的疼愛,沒有了富足的生活,經歷造就了諸葛亮的智慧。

二、諸葛亮獨特的姻親關係,讓他走入了枝深葉茂的荊襄世家大族,使諸葛亮有了接觸知識的更多機會。

首先,是諸葛亮的大姐嫁給了中廬蒯家蒯祺。蒯氏是西漢大臣蒯通之後,和劉表手下數一數二的謀士蒯良、蒯越都是兄弟。他的二姐則嫁給襄陽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龐山民曹魏官至御史中丞。

其次,是諸葛亮的妻子黃月英非同一般。他的嶽長是大名鼎鼎的黃承彥。黃承彥與劉表是連襟,是蔡瑁的姐夫。



這些姻親讓諸葛亮迅速融入荊襄世家大族,為諸葛亮鋪設起來入仕的臺階,擁有了荊襄上流名士的圈子。更為重要的是,為諸葛亮提供了開闊的眼界和豐富的見識。

三、諸葛亮的聰慧和獨特的學習習慣。

諸葛亮在荊州,與潁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一起學習,一起讀書,三人務於精研,而諸葛亮卻觀其大略。

就是說諸葛亮讀書靈活,抓住主要問題,掌握內容的關鍵點和精神實質。這樣,可以取得更多的知識。



諸葛亮喜歡探究事物的本質和規律。諸葛亮在北伐期間演練八陣,製作連弩,木牛流馬等,足以看出諸葛亮學習注意學以致用,善於探究,務必取得精妙,而不是死讀書,讀死書。

所以,諸葛亮未出世,就有了三分天下的高瞻遠矚。隆中對的智慧,遠遠高於三國其他謀士的任何戰略規劃。


閒將西話


一出山就能打勝仗,這個應該是指《三國演義》裡面的火燒博望坡,那麼,笑談君就根據《三國演義》來回答一波。

火燒博望坡是諸葛亮初出茅廬第一功,在此前,諸葛亮從未打過仗,為何一出山就能大勝呢?原因在於曹軍的輕敵,沒有把屢戰屢敗的劉備當回事;而諸葛亮熟悉地理,指揮有方,又靈活運用火攻,所以取得大勝。

夏侯惇輕敵

其實在出兵前,荀彧就勸諫不要輕敵,徐庶也當著大家面吹了諸葛亮一波,但是夏侯惇並沒有當回事,夏侯惇心裡面肯定想:不就是一個毛頭書生麼,哪裡是我們這些久經沙場之人的對手?

不光是夏侯惇,其實此時的關羽、張飛也是這麼想的。

這次出征新野,曹軍陣容是很強大的。主將夏侯惇,副將於禁、李典、夏侯蘭、韓浩,于禁和李典都是謹慎之輩,再加上十萬大軍,對付只有幾千人的劉備,兵力上呈碾壓態勢,所以夏侯惇就更加輕敵了。借用後來李典說的一句話“欺敵者必敗”,戰場上可不是兒戲,千萬不能小看任何對手,夏侯惇的態度就決定了他容易失敗。

諸葛亮熟悉地理

從諸葛亮的戰前安排來看,諸葛亮是做足了功課的。

為將者,當識天文,懂地理。諸葛亮隱居臥龍崗時,並不是只有種地讀書,他經常出門,外出的目的可不是遊山玩水,而是探查地理,要不然,隆中對時,他能直接掏出來《西川五十四州之圖》嗎?

火燒博望坡之前,諸葛亮安排關羽、張飛等人埋伏,什麼豫山、安林,各種地名脫口而出,地圖已經印在腦子裡了,曹軍什麼時候大概會到達、哪裡能夠埋伏兵馬、哪裡地形狹窄,這些都心中有數,最大限度利用了主場優勢。

擅長火攻

諸葛亮玩火一輩子,火燒博望、火燒新野、火燒藤甲兵、火燒上方谷……精通火攻之法。

火攻並不簡單,不是說讓部隊點起火把,扔出去就萬事大吉了。《孫子兵法》有言:

發火有時,起火有日。時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軫也。凡此四宿者,風起之日也。

火燒博望坡,其實劉備軍隊放了好幾把火,仔細看諸葛亮的部署,非常精妙:他先把敵人引誘到地形狹窄、蘆葦叢生的博望坡,讓關平、劉封放火燒敵人的軍馬;然後關羽放火,把夏侯惇的隨軍糧草輜重全部燒掉;張飛直奔博望城,把城中屯放的糧草也燒掉。放火的時機也非常精準,“晝風既起,夜風愈大”,風助火威,這才畢其功於一役。

所以說,這一戰並不只是打個埋伏那麼簡單,能夠全勝,有多方面因素。這就是所謂的: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所以,關羽、張飛在此戰之後,才會改變了對諸葛亮的態度,因為的確是彰顯實力的一場戰鬥。


歷史都付笑談中


古人云:‘’胸有雄兵百萬‘’這是古代冷兵器時的關鍵。這也就是知識:諸葛博學多才(多才才於博學)諸葛亮的學問淵博。舉列:然自界的規律三月陽春多東南風,十月小陰春,那麼小陽春與三月陽春基本同道,

。十月小陽春,不說在二千多年前的人懂得不多,連軍事家的曹操也沒懂。請看,有人向曹操曾諫言:丞相注意火攻,曹操哈哈大笑說,你就不懂,在當今寒冬臘月只有西北風,周瑜火改只燒自已,說明曹操也有自然知識很屆限。但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十月小陽春與寒冬臘月,只差一亇月,就不一樣了。

。對於赤壁火攻。周瑜同孔明,將火字寫在於掌中,看戰木定義是否相同,二掌一看都是火,被稱為‘’天下能者皆同,這也不可信,火字相同不在能,在於敵我的重要情報,軍事上叫‘’知已知彼,百戰而勝‘’,其實周瑜,孔明對曹營的情況,瞭如指掌,已經知道曹操必敗。首先北方人不習水性,戰船搖晃沒有戰鬥力,昏船摳吐多數,其次在水面上罷陣地戰火攻一亇跑不了。逃走淹死,不走燒死。沒有第三條路的。

。所以,曹操赤壁之敗,後悔莫極,而說出了郭嘉不死,沒有此敗。為什麼郭嘉一定有辦法解難,這也未必迷信郭嘉。曹操有亇心理因素認為能人的話一定有效,所以他對普通謀士的話大都不願採納,這是他的通病(如當今獨信明牌產品)一樣,如前時諫言:‘’丞相防止火攻‘’不大笑對方無能,或許有救,在這個問是上曹操比了諸葛,周瑜,棋遜一隻,縛手縛腳,這是三國註定歸司馬。

。所以說題目問諸葛為什麼一山就能打勝仗的道理。敵我雙方的帶兵者誰的才學髙誰就容易把握打勝仗。同西漢張良一樣,漢高祖沒有張良與韓信,簫何配合,怎能打敗楚霸王。


老龔166916589


這個問題明顯是受了《三國演義》的誤導,諸葛亮一開始並沒有帶兵,他第一次帶兵是在益州之戰,而真正獨掌軍權則是要到劉備死後。而諸葛亮也是在戰爭中逐步磨鍊自己,最終成為一個軍事家。

在《三國演義》裡,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以後,就拜他為軍師,並把軍政大權都託付被了諸葛亮。而諸葛亮也沒有辜負他的重託,沒多久就在博望坡一把火燒了夏侯惇的十萬大軍,旗開得勝。

不過實際上這僅是小說家言,在歷史上諸葛亮出山以後,初期確實在劉備擔任類似軍師的職務,但是也僅僅是出謀劃策而已,軍政大權都是劉備自己掌握。這博望坡之戰根據《三國志》的記載,也是劉備自己打的,並非諸葛亮所為。而在赤壁大戰時,諸葛亮最大的貢獻也只是出使東吳,促成了孫劉兩家聯盟,並未在軍事上發揮太大作用。劉備奪取荊州以後,諸葛亮也是以軍師中郎將的身份管理零陵、桂陽、長沙三郡,以政務為主。

諸葛亮第一次帶兵,要到劉備和劉璋開始爭奪益州時,劉備從葭萌關起兵,而諸葛亮和和張飛、趙雲等人分路入川,協助劉備奪取益州。不過在奪取益州以後,諸葛亮再次負責益州的地方政務。即使在漢中之戰,劉備也是帶著法正上一線,諸葛亮負責在後面調度物資,負責後勤,類似當年蕭何的工作。

諸葛亮真正掌握蜀漢的軍事大權,還要等劉備死後,由於此時蜀漢經歷了荊州之敗、夷陵之敗,原來的高級軍事將領關羽、張飛都已經去世,中層也損失大半,此時劉備只能把軍權也一併託付給了諸葛亮。

此後諸葛亮一面練兵恢復蜀軍實力,一面通過平南蠻等戰事鍛鍊自己。假如說第一次北伐時諸葛亮指揮上還有不少疏漏之處,但是到第四次北伐時,諸葛亮已經能壓著司馬懿打,可見諸葛亮的學習能力還是很強的。

所以諸葛亮並不是一開始就用兵如神,他也是在實踐中學習,並最終成為一個軍事家。


不沉的經遠


我想換個角度回答這個問題。

世上有一種人叫天才,無師自通、天賦異稟。儒家把這種人叫聖人,能夠生而知之、安而行之,即生知安行。再次一等的是學知利行,即通過後天學習從而取得很大成就。我們凡夫俗子屬於最差一等的困知勉行,即沒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必須刻苦努力、迎難而上、勉強行之。

王陽明大聖人關於古代聖賢的才學天分有個很恰當的比喻。他將天分比作黃金的純度,將才學高低比作黃金的份量。像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這些聖人是百分之百純金且分量十足,屬於生知安行者,生來就萬事通。

諸葛亮、周公、韓信、李白、劉伯溫、成吉思汗這些人黃金純度差點,份量輕些,屬於學知利行者。本身有一定天分,後天只要稍加學習,就能成就非凡。

至於普羅大眾,天生是石頭,不含金子。得靠自己千錘百煉,煉成金子。

所以說,諸葛亮即使沒帶過兵,但天分在那,只要稍加學習就能出神入化。


即佛即道


諸葛亮就是個豬頭,別被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的描寫所迷惑,演繹是野史,並不代表歷史。

歷史上的諸葛亮,在劉備手下,只是一個充當著後勤部長這麼一個不起眼的的官職。

由於諸葛亮在荊州的氏族關係,才得到劉備的重視。劉備為了拉攏人心,與荊州土族團結在一起,才重用了諸葛亮。

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其實一般般,他的主要能力表現在政治及民生方面。

陳壽《三國志》對諸葛亮的評價,“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

這是非常中肯的評價。

就是說諸葛亮治理軍隊為長處,在謀略方面行軍打仗為短板,在處理民生方面有幹才,在謀略方面不行。

在劉備時期,他基本很少出來打仗,打仗一般是劉備在前方,浴血奮戰,帶領將士出生入死,而劉備身邊最重要的謀士是法正和龐統。

而諸葛亮只是在後方擴大生產,管管農業稅收等方面,為前方將士準備衣服和糧草,是一個很標標準準的後勤閒雜人員,

雖然後勤也很重要,但是出兵打仗的事兒,他是很少參與的。

我們都被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的神乎其神的描寫所迷惑了,實際上諸葛亮在後期,劉禪在位時,作為蜀國的丞相,才真正帶領軍隊出征北伐。

諸葛亮在三國時被評為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但這著名二字,就存在著很大的質疑。

對曹操的評價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傑出與著名之間存在的是什麼差距呀?

傑出就代表著特殊、極端、絕無僅有的。而著名只能說明是很普通的,幹過一件兩件拿出手的事兒的人。

就像如今很多沒幹過什麼大事兒的人,在去世時也被冠以著名的什麼什麼家,什麼什麼久經考驗的,什麼戰士?實際上很普通很普通的人。

那諸葛亮這個著名的詞,就很扯了。可能也是來自這樣的評價。


諸葛亮首次帶兵打仗是當時劉備帶領龐統攻打劉璋時。在雒城,龐統不幸被箭射死,劉備一時不能得城,又損一軍師。無奈之下只能向荊州的諸葛亮求救。

諸葛亮帶領張飛眾將先攻取了巴東,打通進入蜀地的道路,後與劉備勝利會師,合兵一處一起衝向成都,而那益州牧劉璋鼠膽,一時懼怕,只好向劉備舉了白旗,投降了。

之後,諸葛亮一直做著,抓革命促生產的後方工作,就是督促農民多種點兒地,多收點兒糧,然後給國家上交點兒軍糧,以備前方將士打仗之用,給劉備補充點兒戰備給養。

什麼神機妙算戰無遺策,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上知5000年,下知5萬年這些誇大其詞,都沒有助這個神一般的諸葛亮奪得天下,

那麼可見羅貫中所寫的三國演義,就是一種娛樂,大家茶餘飯後,一種談天聊地的資本,大家可不要當真啊。實際上的歷史上諸葛亮並沒有羅貫中描寫的那麼神奇那麼邪乎。

關注水壺,更多精彩三國與您分享。


火煮水壺84501


悅讀文史,我是子彧。

這個例子常常被用來反駁那些只注重經驗的面試官,然而實際上這個例子並不貼切,題主的說法並不準確。

因為在劉備時代,諸葛亮一直是起著以內政兼半個謀士的作用,而且只提供戰略規劃,並不怎麼參與戰役並出謀劃策,相當於蕭何加半個張良,與曹操身邊的荀彧類似。直到劉備死後三年,諸葛亮才作為南征的主帥開始掌握蜀漢的軍事大權。

換言之,諸葛亮出山後的劉備時期的數年內,是諸葛亮軍事技能的實習期,他很少打仗,主要是政務和謀士的作用,這段時間劉備集團打的勝仗是他和劉備共同的成績,而諸葛亮本人的功勞可能在於後勤方面還更大一些。

一、軍事中郎將諸葛亮

受演義的影響,可能很多人覺得諸葛亮天生就是帥才,所以有必要分析一下,在劉備時代諸葛亮承擔的角色到底是怎麼樣的。

207年劉備得到諸葛亮輔佐之後,經歷的主要軍事行動有:赤壁之戰、征服荊南、平定西川、漢中之戰、夷陵之戰。那麼,在這些戰役中,諸葛亮都承擔著什麼樣的角色呢?

首先,赤壁之戰到征服荊南這段時間,引《三國志•諸葛亮傳》中的記載:

先主至於夏口,亮曰:“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時權擁軍在柴桑,觀望成敗,亮說權曰·····權大悅,即遣周瑜、程普、魯肅等水軍三萬,隨亮詣先主,併力拒曹公。曹公敗於赤壁,引軍歸鄴。先主遂收江南,以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

大量的篇幅描繪諸葛亮怎樣說服孫權參加會戰(即演義中舌戰群儒事件),對於戰役過程卻只有寥寥數語,在他自己的傳記中,甚至沒有提到諸葛亮參戰的情況。這說明赤壁之戰諸葛亮最主要的貢獻在於說服孫權,至於戰役過程,諸葛亮並沒有太多的出謀劃策和具體實施。

戰後,“先主遂有荊南”,同樣沒有諸葛亮的功勞,但後面卻加了一句“以亮為軍事中郎將”,都督荊南四郡中的三郡,目的是“調其賦稅,以充軍實”。

二、軍師將軍諸葛亮

如果說這一段記載還不足以說明諸葛亮的角色的話,我們再看看在征服西川前後的記載:

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劉璋遣法正迎先主,使擊張魯。亮與關羽鎮荊州。先主自葭萌還攻璋,亮與張飛、趙雲等率眾溯江,分定郡縣,與先主共圍成都。成都平,以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

在劉璋向劉備求救的時候,劉備自領魏延等將進入西川,而留諸葛亮與關羽鎮守荊州。在劉備徹底與劉璋鬧翻後,才調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入援西川。

這次援軍的主帥應當是諸葛亮,因為在《三國志·趙雲傳》中有“亮率張飛、趙雲”的說法,這是第一次出現以諸葛亮為主帥的記載。但入川的主要功勞是張飛義釋嚴顏,在諸葛亮傳中並未提及,可見諸葛亮應當主要是居中調度,也沒有太多的參與具體戰役。

同時,成都平定後,諸葛亮擔任軍師將軍,劉備稱帝后任蜀漢丞相,但他的主要工作仍然是在劉備外出征戰的時候,鎮守成都,為劉備徵發軍隊、提供糧草。這更加說明了這一問題。

而後的漢中之戰、夷陵之戰都不見諸葛亮的參戰記錄,反而是在留守成都,成為劉備大後方的總管。

同時我們注意到,這一段時間也沒有太多出謀劃策,因為劉備有了新的軍事謀主-法正。而諸葛亮也因此政務方面的角色更加明顯,而軍事上的謀士含量更少了一些。

三、從後方到前臺的諸葛亮

因此,在整個劉備時代,諸葛亮都很少作為軍隊的主帥或者謀士出現在戰場上,反而是常常作為後方的總鎮守官出現。

諸葛亮第一次作為軍隊完全的主帥指揮戰役是在劉禪建興三年,也就是在劉備死後的第三年。這一年,諸葛亮率軍征伐反叛的南中諸郡並取得勝利。而後的建興五年,諸葛亮率領蜀漢諸將進駐漢中,開啟了他北伐的事業。

也就是說,在後劉備時代,諸葛亮才以丞相之位逐漸擔任了蜀漢軍隊的最高指揮官。

這裡且不論諸葛亮北伐的勝敗和軍事能力,題主所說,諸葛亮一出山就打勝仗的說法有些不準確,諸葛亮是在劉備時代進行了大量的實習和觀摩,才逐漸成長為率領蜀漢軍隊的總指揮官。

那麼,如果這樣問是貼切的:諸葛亮為何能夠足不出戶就能分析出天下大勢,為劉備做好戰略規劃?

而這個問題的答案,從諸葛家族在荊州的地位、劉表的關係、東漢士族所擁有的的能量等方面都可以找到答案。諸葛亮躬耕南陽並不是做一個農夫,而是作為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並有足夠的資源接觸到當時政府和荊州的政局形勢變化的。

悅讀文史,我是子彧。期待你的關注!


子彧說


估計大家受到演義小說影響比較深,真實的諸葛亮也並沒有一出茅廬就取得勝仗。

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是這樣的……

在南陽有這麼一個帥小夥,名叫諸葛亮。諸葛亮與荊州士族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諸葛亮的兩個姐姐分別嫁給襄陽望族蒯祺、襄陽名士龐德公之子龐山民,自己又迎娶襄陽名士黃承彥之女;而黃承彥是南郡士族蔡諷的女婿,與東漢太尉張溫、荊州牧劉表是連襟,小舅子蔡瑁先後任江夏、南郡、章陵等諸郡太守、鎮南將軍軍師,深受劉表信任。

按理說有這麼好的人脈資源的諸葛亮應該在荊州官場上混的不錯,然而事實上,諸葛亮並沒有出仕做官,而是呆在隆中這個小山崗上,整天讀書、種地、K歌、開Patty。讀書是略觀其大意,從不搞死扣硬學;種地是親自耕作,當然最終種的怎麼樣不得而知;K歌是每天抱著膝蓋坐在山崗上,面對宇宙,兩眼深沉的唱著《梁甫吟》,據說《梁甫吟》是當地送葬死人的歌曲;開Patty經常邀請的就是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徐庶、石廣元這些文藝界人士。

後來劉備在中原混不下去了,南下投奔荊州牧劉表。劉表這個人雖然沒有進取心,但是心眼還是很賊的,就把劉備排到北方新野給自己當第二個看門人,以便防曹操南下;另外,第一個看門人,就是之前被殺死張濟的侄子張繡,呆在宛城幫助劉表防曹操。話不多說,只說劉備到了新野之後,也一刻沒有消停,不斷的招兵買馬、招賢納才、聯絡豪傑。徐庶就在這個時候投奔了劉備,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此前還有司馬徽專程跑來向劉備推薦過諸葛亮。

面對徐庶的推薦,劉備也當場表態:既然老徐你推薦的,那你就帶過來吧,我老劉一定尚他一口飯吃的。徐庶當場就急了,表示:您這是把諸葛孔明當大白菜呢,這樣的人才,只有您親自上門去請,哪有召之即來的道理。

劉備也夠意思,《三國志》中記載,“凡三往,乃見”。見到諸葛亮後,劉備也沒有藏著掖著,直接出問題,告訴諸葛亮,“如今天下大亂,我劉某人向成就一番事業,先生有什麼辦法啊?”

這裡諸葛亮就針對劉備的現狀,描繪了一幅藍圖,一份長遠的規劃書。指出圖謀荊州、益州兩地,然後聯吳抗曹,三分天下的戰略規劃,然後等待時機,北上中原,成就霸業,振興漢室。

據說劉備聽後,就非常看重諸葛亮,整天就和諸葛亮待在一起,以至於讓關羽、張飛都吃醋了。最後還是劉備親自出面解釋道:“我和孔明先生是魚水關係,你們不要再說了。”關羽、張飛這才停止繼續發牢騷。

諸葛亮繼《隆中對》後,第二次表現是在曹操南下、劉備逃到夏口之後。此時徐庶因為老母被曹操所俘,北上投靠曹操,劉備身邊重要謀士就成了諸葛亮。然後諸葛亮過江前往柴桑,說服孫權聯劉抗曹。赤壁之戰勝利後,劉備趁機收復荊州南四郡,封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讓其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徵收賦稅,保障軍事後勤。

此時自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出茅廬,到建安十四年(209年)劉備收取荊南四郡,已有兩年時間,諸葛亮的主要表現就在謀略、外交、內政上,在軍事上基本沒有出彩表現,也更談不上一出山就打勝仗。

之後,劉備入川帶領的謀士也是同為軍師中郎將的龐統,而不是諸葛亮。諸葛亮被留在荊州,與張飛、趙雲協助關羽鎮守荊州。後來龐統戰死,劉備需要荊州軍隊入川支援,諸葛亮才與趙雲、張飛率軍入川會合。在取得成都後,諸葛亮官升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主要也是負責政務方面,劉備每次出征,諸葛亮負責鎮守成都,後勤供應;而繼龐統之後,為劉備軍師參謀的是法正。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當劉備與曹操在漢中對峙時,諸葛亮就在成都負責徵兵送往前線。後來劉備稱漢中王,讓荊州關羽孤軍北伐;關羽表現也非常搶眼,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圍曹仁於樊城,以至於讓曹操一度產生遷都避其鋒芒的想法;後來,孫權派呂蒙從背後襲取荊州,關羽被吳軍擒獲,遭到殺害。

蜀漢章武元年(221年),就在關羽被殺後,曹操也跟著去世,曹丕篡漢自立,劉備也跟著在成都稱帝。此時,在劉備進漢中王時,被封為尚書令、護軍將軍的法正已經病逝,諸葛亮被拜為丞相、錄尚書事、假節,不久張飛被殺,諸葛亮再次接替張飛兼任司隸校尉一職,負責成都治安工作。

同樣在這一年,劉備東征失敗,病逝白帝城。諸葛亮與李嚴成為託孤大臣,被封武鄉侯,允許開府之權,不久再領益州牧。直到蜀漢建興三年(225年),在安頓好一切,諸葛亮開始進行南征。這應該是由諸葛亮完全主導的一次軍事行動,也算是處女秀。諸葛亮採納參軍馬謖的建議,以攻心為主,打敗雍闓軍,七擒七縱孟獲,平定了南方,並以蠻人為主組建了無當飛軍這支特種部隊。

在解決後顧之憂後,諸葛亮開始準備北伐,為復興漢室努力。也有大家耳知能祥的六出祁山的故事,直到蜀漢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北伐軍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