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看似“慵懶散漫”的美軍,戰鬥力如此強悍,全是因為武器精良嗎?

古德里安586


所謂的“慵懶散漫”,我倒是覺得這是戰鬥力的表現。相比之下,美國大兵確實待遇相當優厚:油桶加到一半就可以踹倒丟掉,把大批大批的軍用口糧浪費或是與敵佔區人民作交換。就算在冰天雪地裡,也可能會創造條件燒熱水刮鬍子。甚至在戰爭狀態下, 利用戰鬥機和軍剩物資做特製容器“生產”冰淇淋......這確確實實是美軍給人留下的印象,至今仍然存在。

但是架不住美軍後勤補給充足啊,是吧。作為一個二戰時期就可以做到軍隊打到哪,就將可口可樂灌裝廠蓋到哪的國度,美國大兵們好日子過慣了自然不會在意這些。更何況,在諾曼底登陸這樣的大戰打響前,艾森豪威爾甚至還向上級馬歇爾要求給盟軍提供300萬瓶可口可樂,諾曼底登陸後每個月至少提供600萬瓶可樂。

由於身處大洋彼岸,甚至差不多“獨佔”一個大洲,美國在獨立後已經有了相當完善的“工業體系”,進行著資本原始積累。同時一戰結束後,美國乾脆上升至世界第一——一戰讓西歐大多數國家元氣大傷,對面的美國卻大發戰爭財。還在戰時象徵性地派出軍隊,混了個“戰勝國”的名頭。在全球經濟危機時,美國反而在“羅斯福新政”的幫助下站穩腳跟,穩坐世界第一工業強國的位置。

有了經濟和工業作為基礎,那也得將美軍的軍隊訓練體系作為參考。新兵營時期經過十多個周的新兵訓練已經是傳統,這點恐怕在當時沒有多少個國家能做到。除了隊列以外,美國新兵們還需要去掌握射擊、使用炸藥、急救等基本技能,不同兵種還會因為特殊要求進行特殊訓練。

素質高,確實是當時美國大兵的真實寫照。放眼全世界,也許還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滿足這樣的條件。加上完整的後勤體系,美國大兵基本上不會為了吃不上飯而發愁,更不會因為受了傷沒法救而擔憂——美軍是世界上第一支做到將青黴素佈置在一線醫療站的軍隊。

更何況在戰前,充足的火力準備或是情報準備,基本上是每場戰鬥的標準吧?美軍可不會吝嗇這些。在對面被劈頭蓋臉一頓轟的情況下,還有多少戰鬥力?這在瓜島是有真實戰例的:瓜島戰役中日軍組織的最大一次衝鋒,動用了一個旅團5400人的兵力。結果美軍光105mm榴彈炮炮彈就打出去兩千發,日軍傷亡逾千人。換言之,一個旅團被打殘了。

而美軍步兵班,也是能完美壓制對面一個排“拉大栓”的。一個班9-14個人,裝備1-2支衝鋒槍,1-2挺勃朗寧BAR輕機槍,7-10支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論槍械自動化程度完全是世界第一。兩支M1加蘭德就能壓制日軍一個步兵班,這仗還怎麼打?

兵員素養有了,武器裝備也算是領先。新兵蛋子、指揮官打個一兩場仗下來就熟稔了,對於兵力、火力的分配也就手到擒來了。加上合理的戰略戰術安排,美軍的戰鬥力強自然也不是什麼意外。這種對於戰鬥力的自信,充足的後勤,造就了他們“慵懶散漫”的作風。


塹壕中的大遊民


美軍的戰鬥力80%還真就是來源於武器精良,這點根本就沒法否認。

二戰中,美軍的飛機坦克都是以萬為單位生產的,數量上簡直就是碾壓德國日本的,那鋪天蓋地的B29、B17把德日炸的跟什麼一樣了,而這個家底,德國日本根本就拿不出來的。打到最後,日本人都是靠萬歲衝鋒做殊死一搏的,這就是靠裝備取勝。而打仗的勝負關鍵,就是裝備好壞以及裝備數量,其次是戰術。任何戰術,在絕對優勢的裝備面前,其實都是蒼白無力的。

但這也並不能否認美軍單兵的戰鬥力,二戰中的美軍不同於一戰中的美軍,一戰中的美軍典型的不會打仗。一戰美軍參戰之後,是英國人法國人幫著美國人訓練,基本是手把手教,結果上戰場之後,美軍還玩過了時的集團衝鋒,被德國人一頓鄙視。但是,德國人卻架不住美軍人多槍多。

而二戰中的美軍不同,二戰中的美軍已經是非常專業了,他們的軍隊,已經把士兵訓練的非常專業,對於不同情況,都已經訓練的遊刃有餘了,能夠非常合理的運用裝備。其實他們並不懶散,訓練中,他們學會的一切,都運用在了戰場上。但是總體上,如何打仗方面,他們還是差。

人們對於美軍的印象在於他們吃好喝好玩好,看似很懶散,實則這是裝備充分,條件優越的體現,和懶散不懶散,不搭邊。無論是諾曼底,還是阿登森林,還是太平洋上那些小島,美軍也都沒有什麼怕死的表現。

美軍在二戰中的裝備是非常讓人羨慕的,他的產量非常高,十萬輛坦克,二十九萬架飛機,一百多艘航母,這仗還咋打?還要啥戰術,直接把這些武器堆過去,仗不就打完了,還用戰術麼?

而美軍如果遇到武器差距沒那麼大的時候,他們就不行了。比如在朝鮮,志願軍北朝蘇聯這邊,在戰場上有一千架飛機,美軍那邊也是這些數量,坦克志願軍這邊也是T34這類,武器差距在後期,已經沒那麼大了。前期,志願軍拿著雜七雜八的武器開過去了,後期換裝蘇制裝備,頂多步槍不如美軍,後勤不如美軍。

就是這種還是處於很大優勢的情況下,美軍沒打贏。

戰鬥力強,就是來源於裝備,為何當年能在三八線頂住美軍,主要就在於,裝備好了,沒以前那麼差了,而且咱還都是身經百戰的精兵強將,美軍優勢僅限於那點了,咱們打贏了,這就是咱們會打仗的表現,這點上,那會兒的美軍還是不行。

不可否認的一點是,一切戰術都是圍繞裝備展開的,比如1991年的海灣戰爭,美軍的打法震驚全世界,打了不少人的臉。那會兒人們意識到什麼是代差,現代戰爭該咋打才行。美軍,絕對是有他的長處的,他能成為世界第一,不是沒有原因的。


軍武文齋


我是冬雨AK,說下看法

沒有一支軍隊能夠完全依靠精良的武器裝備贏得一場戰爭,還需要頑強的作戰意志,高度的榮譽感 和戰場紀律等

美軍一直以強大的戰鬥力聞名於世,目前是藍星最強,但美軍私下的紀律生活作風就比較差勁了,營房隨心所欲,床頭貼著豔星海報,士兵衣著邋遢,叼著厭倦,喝著可樂,一副吊兒郎當的樣子,從二戰就是如此,但美軍的戰鬥力卻完全沒有受到影響。其實我們看到的都是表象

美軍士兵都受過嚴格的訓練

美國新兵入伍之後,都要進行14個星期的基礎訓練,18年之後,訓練時間又延長了2個月,美國講究務實主義,因此新兵訓練隊列依仗訓練很少,基本都是體能 射擊 戰術訓練,尤其是戰術訓練,戰術小組之間的火力配合 呼叫空襲火炮支援的訓練等等,除了單兵輕武器之外,重機槍 迫擊炮 反坦克導彈等也在新兵訓練當中。美軍還十分重視實戰演戲,著名的歐文堡基地就是用來幹這個的,每年大批的士兵都會在此進行強化訓練

美軍士兵有較強的榮譽感

新兵入伍的時候,一般都會被灌輸“國家至上,榮譽至上”,強調國家和民族的利益高於一切,還會進行軍人行為準則教育,為保衛國家利益用於犧牲,維護部隊的榮譽,要有高度的自覺性和責任感......總之,我們在軍隊中做的事情,美國也會做,所以,美軍還是有比較強的責任心和榮譽感的,尤其是一些歷史悠久的王牌部隊,士兵也會用生命去捍衛榮譽,例如二戰阿登戰役中的101空降師死守巴斯托捏拒絕投降。

所以,美軍“慵懶散漫”只是我們看到的表象,在戰場上美軍就是另外一種表現了,另外,長期高強度的戰爭會讓士兵產生很大的壓力和恐懼,總需要途徑發洩出來,美軍官方上層也明白,因此只要不太出格,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冬雨AK


這是誰給美軍定義的一個形象啊?以前的許多說法是建立在對比的基礎之上, 只是用於形容一下美軍的形象,幾句清描談寫的幾句評論,可是“慵懶散漫”之類的話,只是前面部隊,還有後面的部分,現在斷章取意,把前面的部分變成重點,無視了後面的部分,這完全是一個段子化。

從來沒有人質疑過美軍的作戰能力,美軍的裝備精良是一方面,但是在其他方面,尤其是人員素質方面也是一個重中之重,美國不是人們想象的人員素質很差,相反人員素質遠比人們想象的還要高,美國受教育水平很高的,從軍官到士兵都是相當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員,素質基礎素質條件很差,至於所謂散漫,那只是一種外觀形象一點而已,某些人過於刻意強調某些現象,實際不是說美國人沒有嚴明的地理等等,有著自己的風格,不是簡簡單單的鬆散,美軍在歷次作戰行動當中表現的也是相當頑強,可不是人們想象的那麼差勁,僅僅強調幾個現象,不現完全體現美軍的實際情況。


麥田軍事觀察


在絕對優勢的武器裝備面前,基本可以抵消相當部分戰術、紀律帶來的戰鬥力,二戰美國做為全球軍力最強者,可以研發幾乎所有先進武器裝備。再加上美國二戰軍工狂魔的身份加持,可以無限量獲得先進裝備不用考慮節藥彈藥。

所以大家會發現二戰美軍的作戰模式完全就是傾洩鋼鐵,對德國、日本採用戰略轟炸將所有軍工生產企業炸個底朝天,將對手戰爭潛力降至最底。而在太平洋戰場的奪島之戰中,往往以鋪天蓋地的轟炸機、戰鬥機、艦炮將火力點轟上天,就算在登陸之後也是火力支援隨叫隨到。對於美軍來說可以花費幾噸彈藥消失一個火力點,或者一個狙擊手,可能對於其他國家軍隊來說難於相像,不過這就是國力差距的事實。

大家在影視作品中可以看到日軍在這種不對稱優勢下損失慘重,最後選擇的方式基本都是豬突式自殺衝鋒,不過在看似散漫的美軍強大火力面前只有捱打的命。這種對比其實在裝備上就很清晰,三八大蓋為主的單兵火力對陣大量自動火力再加火炮支援,再強大的意志力在這種場景下都歸為零。

其實各國軍隊都有其自身的符號,如德軍以紀律嚴明、作戰強悍著稱,而日軍紀律最差最兇殘。美軍則看似吊兒郎當實際遵循嚴瑾的作戰原則,在強大的裝備優勢下能發揮出更強的戰鬥力,總而言之武器和人的有效結合才是戰鬥力強大的保障。二戰美軍戰鬥力的表現主要靠裝備,當然也不能忽視其強硬的作戰風格,可以參考《鋼鋸嶺》等影視題材作品。


河東三叔


不是哦,二戰中的士兵美國士兵上戰場前訓練時間最長訓練科目最完善。美國工業強大參戰後不像其他國家一樣嚴重匱乏(相比其他國家來說打仗的時候肯定不能像平時)。所以美軍的後勤保障在所有參戰國中是最好的,至於其他國家很多連大陸公約都做不到。同時美國本土和戰場分別隔著太平洋和大西洋,讓他們可以在士兵上戰場前有足夠的時間訓練。一個能走出新兵營的士兵基本已經具備所有班組一級的士兵戰術。另外美國本身是富裕國家,士兵在當兵前素質已經不錯。(舉例,美國空軍王牌飛行員標準是飛行120小時,不算軍方民間俱樂部能達到標準的在冊就有50萬。而日本隨著太平洋戰爭標準從100小時一路降到60,但全國上下滿足條件的也才一萬出頭。至於中國,汽車兵還需要靠愛國華僑。識字率低的可怕中低層軍官甚至很多看不懂地圖。。。)

除了士兵,美國的戰場支援也非常不錯,無線電基本覆蓋到班。對於應對各種情況步兵手冊是世界最完善的。(比如電視裡座標xxx申請火力覆蓋就很少有國家能做到。這一方面要求士兵看見火力點知道座標xxx,另一方面要求支援部隊編制靈活。)


跬步求索


二戰美國海軍陸戰隊,實力非常強悍。因為日本偷襲了珍珠港,惹得美國人民十分支持戰爭,軍人十分痛恨日本。全國上下對日本人進行打壓,抓捕。美日太平洋戰爭,日軍太平洋戰爭傷亡120萬人軍人,還不算平民傷亡。美國打日本是本著對日本進行亡國滅種樣式的打擊力度,毫不留情。


諸君談歷史


美軍能夠在二戰中發揮出強悍的戰鬥力,主要就是因為美軍擁有巨大的裝備優勢。戰爭打的就是後勤和消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美國的工業產值超過日本十倍,超過德國、蘇聯、英國、法國、意大利五國的總和。巨大的工業產值意味著美軍能夠生產更多的武器彈藥,也意味著美國擁有更加完備的後勤保障,因此美軍打仗從來不需要為彈藥和後勤犯愁。

從菲律賓戰役時期美軍的表現就可以看出,一旦沒有了裝備優勢,美軍的戰鬥力並不強。菲律賓戰役時期,麥克阿瑟指揮13萬美菲聯軍,抵抗進攻菲律賓的5.7萬日軍。由於日軍都是久經沙場的老兵,美菲聯軍的裝備情況比較差,日本只付出了1.3萬傷亡的代價,就攻佔了菲律賓。麥克阿瑟被迫乘坐潛水艇逃跑,留在島上的美菲聯軍全都成為了日軍的俘虜。

到了二戰後期,美軍依靠著強大的工業能力,建立了一支武裝到牙齒的軍隊。而日軍仍然依靠著步槍作戰,雙方的裝備情況差異已經十分的巨大。美軍每一次包圍一個日軍佔領的島嶼,總是會對島嶼進行持續數日的狂轟濫炸,最後把日軍的灘頭陣地都變成廢墟,美軍才開始正式登陸作戰。

由於日軍的灘頭陣地已經成為廢墟,美軍登陸後遭到的抵抗並不會太強。在完成登陸作戰後,美軍又依靠著後勤優勢和裝備優勢消滅剩餘的日軍,一般在登陸作戰結束後,日軍剩餘的武器只有步槍,連最基本的食物都找不到。二戰時期的美軍擁有最完善的後勤保障,最充足的武器彈藥,美軍經常打勝仗也十分正常。

諾曼底登陸時期,德國已經到了強弩之末,即使美國和英國不進行諾曼底登陸,蘇聯也能夠打敗德國。實際上在諾曼底登陸後,美軍和英軍打的硬仗比蘇軍少得多,雖然美軍中不乏有巴頓這樣的勇將,但是大部分美軍將領都不喜歡打硬仗。如果二戰時期所有軍隊的裝備都一樣,那麼美軍肯定很難擊敗日軍,更難以擊敗紀律性強的德軍。


軍武小咖


美軍在二戰中的優勢源於整體戰略。

之前看過一篇文章,記錄了二戰勝利不是源於武器裝備,也不是信念,更不是所謂正義,歸根結底還是源於兵力優勢。

美國當時整體戰略目標只有一個,就是保持2對1的優勢。看似簡單,但很複雜,首先,你要保證這種優勢不是開戰一瞬間是這樣,還要確保在整個戰爭過程都要保持這種優勢,就需要不斷地生產裝備,不斷訓練新兵,確保後勤物資的穩定,還要隨時更具戰場情況快速調兵,確保每個戰場都保持這種優勢,這其實是很困難的,美國在二戰期間為了維持這種戰略優勢也是很吃力的。


品牌人歐陽


電影《安其奧》中,德軍的凱瑟林元帥說的一句臺詞:你我要苦苦哀求才能得到的(武器和燃料),他們那邊的中士一個電話就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