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東吳四大功臣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人都為孫權建立大功,為何無一人善終?

凡塵清心aa


無一人善終是小說寫的。實際上這幾個人都是因病或老死的,應該算是善終。i

周瑜(175一210年),感風寒而死。36歲。

魯肅(172一217年),病死。46歲。

呂蒙(179一220 年),染疫病死。42歲。

陸遜(183一245年),病死。62歲。

此四人即未死於戰場,也未遭人加害,皆可謂善終。

歡迎點評。


夕陽晚霞


《三國演義》中說周瑜是被諸葛亮氣死的,說魯肅是病死的,說呂蒙是被關羽魂魄索命而死,說陸遜是被孫權逼死的。

當然了,《三國演義》只是小說,並不是真實的歷史,那麼在真實的歷史中,四大都督是怎麼死的呢?

東吳四大都督中,除了陸遜之死與孫權稍有些關係外,其它三個都屬於正常死亡。當然了,這裡講的是史書記載的歷史,不是《三國演義》。



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人是東吳四大都督,都督相當於掌管軍事的長官,因為孫權自已的官職也只是個討虜將軍,雜號將軍而已,因此東吳孫權手下的武將,官職普遍不高,不是不重要,只是因為主公孫權官職也不高,但並不防礙四人在東吳的重要地位。


一、周瑜

周瑜本來也算江東士族,最早隨孫策一起起兵平定江東,與孫策並肩作戰近10年,兩人不僅關係親密,而且互為連襟,兩人的妻子大喬和小喬是姐妹。

孫策在200年遇刺身亡後,託孤於張昭,而周瑜作為當時孫策集團中的武將首領,第一個站出來支持孫權,可以說,沒有周瑜的鼎力支持,孫權接手的江東,可能都不會長久,而且周瑜是一個對孫權行君臣之禮的人,要知道這非常重要,當時孫權剛剛接手, 主少國疑,而周瑜絲毫沒有懷疑孫權的能力和孫策的決定,表現出一個忠心重臣應有的態度,對於孫權政權的穩定,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正是因為周瑜的支持,孫權很快就穩定了江東,開始對外發展。在赤壁之戰中,正是由於孫權任用了周瑜,才擊敗了不可一世的曹操,保住了江東。在赤壁之戰後進行的歷時一年的南郡之戰中,周瑜由於騎馬督戰,被流矢射中右臂,但周瑜仍然堅持督戰,激勵士卒,之後周瑜領導的孫劉聯軍擊敗江陵守將曹仁,奪取南郡,周瑜被任命為南郡太守。

赤壁之戰後,周瑜向孫權獻計欲軟禁劉備,然後收編管理劉備的軍隊部屬,並向孫權建議向西攻打益州,孫權不同意軟禁劉備的計劃,但同意周瑜攻打益州的計劃。



周瑜在面見孫權後,趕回營地的路上,得了重病,就死在了路上。

有人說,周瑜是孫權害死的 ,理由就是:

1、周瑜剛見完孫權回去就死了,孫權有嫌疑;

2、周瑜掌握東吳後權,赤壁之戰後又功高蓋主,所以孫權害死了周瑜。

說孫權害死周瑜,應該是沒有道理的,孫權沒有必要,因為當時外部威脅還沒有消除,曹操雖然赤壁受挫,但隨時會捲土重來,這個時候害死自已的大將,不是自毀長城,孫權雖然薄情寡義,但這個時候完全沒有必要,況且周瑜又沒有特別的動作威脅到孫權,孫權何必呢?



歷史上周瑜的真實死亡原因,有幾個可能:

1、得了瘟疫,赤壁之戰前後,瘟疫盛行,死了很多人,有可能周瑜也是得了瘟疫;

2、周瑜也有可能是箭傷處理不當,導致併發症而死。在那個沒有抗生素的年代,一點炎症就有可能要命。

周瑜死的時候只有36歲,雖然活的不算長,但也超過了當時的平均年齡。


二、魯肅

雖然魯肅在孫權手下一直擔任的是武將職務,從贊軍校尉到偏將軍,從橫江將軍到代替周瑜任大都督,魯肅一直治軍有術,但其實魯肅是個文官,是東吳首席戰略大師,早就隆中出現的前七年,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時,魯肅就已經向孫權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戰略規劃,著名的榻上對,只不過當時的孫權,剛剛接手,內部還不穩定。



孫權能夠在赤壁之戰前拒絕投降,而奮起抵抗曹操,與魯肅的關係非常大,正因如此,孫權得以保住江東,而魯肅又在周瑜去世後任東吳大都督。

魯肅的死沒有異議,就是病死的,善終,終年46年。


三、呂蒙

呂蒙這個人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一個屌絲通過勤奮努力,刻苦學習,最後當上高官,實現了人生逆轉。呂蒙很早就隨姐夫鄧當在軍中歷練,通過軍功一步一步向上升職,赤壁之時,呂蒙為偏將軍。



呂蒙經孫權勸學,開始讀書,並受到魯肅的稱讚,並且還有一個典故,士別三日,已非當日吳下阿蒙,說的就是呂蒙通過讀書學習,才略大為增長。

魯肅死後,推薦呂蒙為大都督,孫權在呂蒙的建議下,偷襲荊州,襲殺關羽,東吳成功的佔領了原屬於蜀漢的荊州,將劉備勢力全部趕出荊州,呂蒙對東吳功不可沒。

偷襲荊州之戰還沒有完全結束時,呂蒙就病倒了,孫權將呂蒙接到自已的內室治病,並在國內懸賞重金請人治呂蒙的病,但一直沒有治好,在關羽被殺沒多久,呂蒙也病重而死。



有人說呂蒙是孫權殺的,有幾個理由:

1、說呂蒙不聽孫權的命令,擅自下令殺關羽。

2、呂蒙功高蓋主,還是那一套理由。

3、呂蒙是在孫權的內室去世的,孫權為呂蒙治病太熱心,過了頭。

無認從哪一方面來,孫權都不可能殺呂蒙。對於殺關羽,本來就是孫權偷襲荊州之前就計劃好的,與呂蒙無關,呂蒙功高蓋主更是無稽之談,偷襲了荊州,必引來劉備的報復,馬上就要打仗了,還殺害自已的大將,孫權如果是這樣的人,江東早就保不住了,至於孫權在自已的內室害死呂蒙,就更不可能了,呂蒙是已經生病後,送到孫權內室的,如果孫權內室下手,不是自已給自已扣黑鍋。



至於《三國演義》說呂蒙是被關羽的魂魄索命而死更是胡說八道,這不可能嘛!

呂蒙只有可能是病死的,可能是得了瘟疫。呂蒙是在220年去世的,那一年很多名將都去世了,東吳的甘寧、孫皎、蔣欽也在當年因病去世。

呂蒙死的時候是42歲,善終。


四、陸遜

陸遜是江東四大家族:顧、陸、朱、張中的陸家人,在孫權為江東政權本地化過程中,進入孫權的幕府,在呂蒙領導的偷襲荊州之戰,陸遜有參與,並在呂蒙死後,擔任東吳大都督,在夷陵之戰中大破劉備,取得了陸遜一生最大的功績。



陸遜還在石亭之戰中,大敗曹休,因功受封上大將軍,主持東吳軍國大事,一時位高權重。之後還擔任孫權的第二任丞相,因參與太子孫和同魯王孫霸的太子之爭,而受到孫權的責備。

陸遜當時是支持太子孫和的,於是極力上書勸孫權立孫和為太子,孫權多次派人責備陸遜,陸遜因此憂憤而死,終年63歲。



陸遜之死,有孫權相逼的原因,表面上的原因是陸遜站隊支持孫和,實際上真實的原因是孫權想除去陸遜這個江東士族最大的代言人和權臣,為下一代的接班創造條件。

所以說東吳四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都算善終,是自然老死或病死,而陸遜是被孫權逼死的,只是陸遜不是善終。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東吳四位大都督除了陸遜之外,只是壽命比較短,不能說沒有善終。我就說說周瑜和呂蒙兩人吧。

周瑜的結局

周瑜死時才36歲,死時,孫權嚎啕大哭。

權素服舉哀。感動左右。喪當還吳,又迎之蕪湖,眾事費度,一為供給。

不僅如此,一切喪事開銷,全部是孫權承包。而且周瑜的後人也受到了極高的待遇。

瑜兩男一女,女配太子登。男循尚公主,拜騎都尉。

周瑜只生了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其中女兒嫁給了太子孫登,長子周循娶了孫權的女兒。你說這待遇,不可能更高了。

後來周瑜的小兒子周胤犯了法,在群臣上疏勸諫之後,孫權予以赦免。所以周瑜不但是善終,而且還是善後。究其原因,是因為周瑜主導的赤壁之戰,一戰擊退曹軍,定下了三國鼎立的局面,使得江東基業穩穩當當。

呂蒙的結局

呂蒙壽命也不長,只活了42歲,死於孫權的內殿。什麼意思?呂蒙病了後,孫權為了讓呂蒙獲得最好的醫治和照顧,特意把他接到王宮中修養。這待遇,三國那麼多將領,怕是鮮有所聞吧。

會蒙疾發,權時在公安,迎置內殿。

在給呂蒙治療疾病的過程中,孫權是廢寢忘食,廣求名醫,煞費苦心。可惜都沒用,呂蒙年輕時就身體不好,能強撐到幹掉關羽才離世,已經耗盡了陽壽。那麼呂蒙死後,孫權有什麼表現呢?

時權哀痛甚,為之降損。

一個是哀痛萬分,連日常飲食就大為縮減,因為過於悲傷。

蒙子霸襲爵,與守冢三百家,復田五十頃。

再一個是特批三百戶人家替呂氏守護墳墓,並且永久免稅田畝五十頃。

所以從史料上來看,無論是周瑜還是呂蒙,亦或是本文沒有寫到的魯肅和陸遜,不管是在死前還是死後,都受到了孫權優渥的厚待,絕對算得上是善終。如果說有什麼瑕疵的話,那就是壽命都不長,周瑜和呂蒙前文已經交代,魯肅是活了46歲,陸遜壽命最長,活了63歲。


李杜文


三國時期,可謂是人才濟濟,三國之中更是群英薈萃。其中東吳的四大功臣也就是四位大都督,世人都覺得他們為吳國做了巨大貢獻,卻無一人善終。似乎有點絕對。

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人,但凡看過三國史的人,對他們幾位應該都不陌生。

自東吳政權建立以後,周瑜作為第一任大都督,也算是鞠躬盡瘁,不管是赤壁之戰亦或是南郡之戰中,周瑜都是不遺餘力,通過自己的才能打了多場勝仗,屢建奇功。可天不假年,因常年征戰,勞累過度,又傷痕累累,導致一病不起,年僅36歲;周瑜死後,魯肅接替了其職位。

魯肅本是一介文官,但在治軍方面頗有建樹,早在公元200年,魯肅就向孫權提出了三分天下的規劃,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榻上對。因此魯肅成為繼周瑜之後的第二任大都督,也是名副其實,於46歲時病死軍中。

呂蒙,我們常說的吳下阿蒙就是他。呂蒙曾經只是一介武夫,後在孫權的勸告下,開始發奮圖強,通過不懈的努力,成為了文武兼備的大將。魯肅死後便推薦呂蒙為大都督,呂蒙不負眾望,襲荊州,殺關羽,最終佔領荊州城,正是意氣風發之時,卻不幸病倒了。由於一直未愈,不久也去世了,享年42歲。

作為東吳第四任大都督的陸遜,也算是奇人,夷陵之戰中大破劉備、石亭之戰中更是大敗曹休,很快就被封為大將軍,主持軍國大事,後又擔任丞相一職。由於參與了立儲之事,而遭到孫權派人多次責備,最終陸遜63歲時因憂鬱過度而死。

縱觀這四人,除陸遜外,幾乎都是英年早逝,也都得以善終了。


陸棄


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這四人是東吳的四位大都督,也是東吳最有才幹的四人,可以說沒有這四人中的任何一人,東吳都不可能打下長江兩岸的家業。

雖然這四人都不是壽終正寢,但也算不得是不得善終。周瑜活了35歲,魯肅活了是45歲,呂蒙活了41歲,而陸遜則是活了63。前三人雖然壽命短暫,但是也都是死於天災,並非人禍,全都是病死的,而生老病死是上天是人力所無法改變的,就算是以當今社會的醫療技術也有很多人不治而亡,更不用提那個時代了只能感嘆一句天妒英才。後一人陸遜,真要說四人中不得善終的應該只有他有一個了,雖然他是四人中活的最久的,但確實唯一一個真正讓孫權動力殺心,憂憤之死的。

周瑜

出生:175年,逝世:210年。

周瑜此人,在三國的歷史中,無疑是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個人物,所謂千古風流人物,人道是,必有三國周郎赤壁。

周瑜何人?通軍策,懂兵法,善水戰,素有謀略,且曉音律,面若冠玉,英俊瀟灑,是三國的一個傳奇人物、東吳開國第一人,可以說沒有周瑜就沒有東吳,隨孫策打下了江東的基業,是東吳第一個大都督看看當是孫策是如何評價周瑜的?

孫策:公瑾英雋異才,與孤有總角之好,骨肉之分。吾得卿,諧也所以在孫策

孫策死後,留有遺訓給孫權: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但是我們都知道,張昭在東吳的地位其實是遠不如周瑜的,可見周瑜在東吳的地位。

周瑜之死,在《三國演義》裡,有一時瑜亮之說,作者基於文學藝術需要,把周瑜描寫成了一個善妒氣量狹小之人,與諸葛亮明爭暗鬥,最終被諸葛亮氣死。甚至在臨死前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亮!”的故事。但是這明顯是虛假的,從飲醇自醉的典故我們就可以知道,周瑜為人極為寬宏:周瑜在東吳曾與程普與他不睦,程普認為自己年長,經常凌辱周瑜。周瑜降低自己身份,始終不與他計較,後來程普敬佩服他,對別人說:”和周公瑾交往,就像喝美酒一樣,不知不覺就醉了。“後來用於比喻與寬厚人交,不覺心醉,令人敬服。

周瑜之死,乃是赤壁大戰之後再南郡被曹仁所傷,後不治身死。

瑜親跨馬擽陳,會流矢中右脅,瘡甚,便還。後仁聞瑜臥未起,勒兵就陳。瑜乃自興,案行軍營,激揚吏士,仁由是遂退。《三國志——周瑜傳》

有此可知,周瑜卻為箭傷而死,但卻與諸葛亮沒有任何關係,而是死於曹仁箭下。至於周瑜為什麼英年早逝,可能確實與他的脾氣有關,身先士卒,親臨戰場,不然也不會被曹仁所傷。只可惜如此人才,卻如此死法,只能嘆一句世事難料,天妒英才。

魯肅

魯肅此人,對東吳之功其實不弱於周瑜分毫。只是在《三國演義》裡為了提出諸葛亮和周瑜將他描寫的太過樸素簡單,導致他留給世人的印象全然變成了一個老實巴交的只會四處說好話的中庸之人,其實所以很多人不知道魯肅之才。

魯肅出生於一士族家庭,自幼家庭富裕。他體貌魁偉,性格豪爽,喜讀書、好騎射。魯肅此人極為有眼力與魄力。東漢末年,他深知朝廷昏庸,官吏腐敗,社會動盪,常召集鄉里青少年練兵習武。同時魯肅仗義疏財,深得鄉人敬慕。當時,周瑜與孫策起兵,缺少錢糧,還是魯肅將一倉三千斛糧食慷慨贈給周瑜,這才讓周瑜,孫策有了起兵的資本。

《三國志——吳書》:肅為人方嚴,寡於玩飾,內外節儉,不務俗好。治軍整頓,禁令必行,雖在軍陳,手不釋卷。又善談論,能屬文辭,思度弘遠,有過人之明。周瑜之後,肅為之冠

由此可見魯肅之才識。魯肅不僅僅和周瑜一樣是一個戰略家和政治家,同時還是一個出色的外交家,也正是因為魯肅出色外交能力才促成了孫劉聯盟大敗曹操與赤壁的事蹟,可以說沒有魯肅,根本就沒有三分天下,曹操說不定早就統一了天下。

陳壽——《三國志》:少有壯節,好為奇計。家富於財,性好施與。曹公乘漢相之資,挾天子而掃群桀,新蕩荊城,仗威東夏,於時議者莫不疑貳。魯肅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

魯肅還提出過著名的《榻上策》與諸葛亮的《隆中對》極為相似,後來也成為東吳的治國方針。按正式的時間線《榻上策》是魯肅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時,與孫權合榻對飲時提出的,更早於諸葛亮的《隆中對》,可見魯肅之才完全不弱於諸葛亮。只可惜天妒天才,魯肅在周瑜死後,繼位大都督不久就身患重病,後不治身亡。

呂蒙

呂蒙此人和前面兩人不一樣。周瑜和魯肅家庭條件都不錯,自幼就有很好的教育,學習了很多知識最後成為了智謀出色的大才,但是呂蒙就是實打實的兵武出身,雖然有一定見識但是前期可以說是完全不通兵法,知識一個普通的將領,連大字也不認識幾個。被人戲稱為“吳下阿蒙”。

後來受到了魯肅提點,才開始認真研習兵法,學習知識,終於也成了一代名將,前兩任大都督:周瑜,魯肅,都沒有完成的收取荊州的目標,也是由呂蒙才完成,這可以說是對吳國由大功,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而關於呂蒙之死,大概是東吳四位都督裡面最有懸疑色彩的一個了。在呂蒙發動白衣渡江之戰後,一舉拿下來荊州,但是功成的呂蒙回到東吳卻不明不白的死了。後世對此卻有三個說法。

  • 一:關羽鬼魂追命而死

在《三國演義》中,認為呂蒙是被關羽鬼魂追命而死,第七十七回中:呂蒙白衣渡江襲了荊州,然後捉了關羽。孫權在殺了關羽後盡收荊襄之地,犒賞三軍,設宴大會諸將慶功,置呂蒙於上位。孫權稱讚呂蒙曰“孤久不得荊州,今唾手而得,皆子明之功也。”於是孫權親酌酒賜呂蒙。呂蒙接酒欲飲,忽然擲杯於地,一手揪住孫權,厲聲大罵:“我生不能啖汝之肉,死當追呂賊之魂!我乃漢壽亭侯關雲長也。”孫權大驚,慌忙率大小將士,皆下拜。只見呂蒙倒於地上,七竅流血而死。眾將見之,無不恐懼。

但這顯然是無稽之談,鬼魂在世上根本就不存在又何談鬼魂追命殺人。

  • 二:孫權毒死以向蜀國賠罪

新版電視劇《三國》中張昭這麼跟陸遜說過這麼一段話:“主公讓大都督去奪荊州,拿下荊州不要傷害關羽,大都督一意孤行,把東吳逼入危難之中,他的死也算上天報應吧。”

就是說東吳的政策就是聯劉抗曹,所以說不能殺關羽,一殺關羽就破壞了孫劉聯盟,所以才將呂蒙殺了給劉備賠罪,同時也是害怕劉備討伐不能對抗。但是這顯然是不成立的。

先說你竟然都奪了人家的荊州,殺不殺關羽又有什麼關係呢?並且殺都殺了,在哪個時代道歉還真有緣用嗎?君不見陶謙給曹操道歉?曹操更要屠徐州之事。

再說劉備集團肯定都會想來奪回荊州,這是根本性的矛盾。甚至殺了關羽削弱了蜀國的實力,反而更是好事,再殺了呂蒙誰來領兵對抗劉備呢?

再說,東吳的實力並不比蜀國差,之後被劉備打的節節敗退也只是因為沒有一個好統帥,呂蒙不死,自然不存在這個問題。

最後呂蒙是孫權自己一手提拔上來的,比之周瑜,魯肅等,和他更是緊密,呂蒙才是孫權自己的班底,這就更加不可能殺了。

所以這個說法在我看來是完全不成立的。

  • 三:死於病死,不治而亡

《三國志》記載稱:“蒙常有病,乞分士眾還建業,以治疾為名。羽聞之,必撤備兵,盡赴襄陽。”

由此可見,呂蒙再白衣渡江之前是真的身染重病,並不是欺騙關羽的把戲,真實的事件才讓關羽真的放鬆了。在加之拖著重病之身參加渡江一戰,病上加病,不治而亡也不難理解。

在《三國志·吳書·呂蒙傳》還有這樣的記載:呂蒙病重時,孫權把呂蒙接到內殿,並且下令在國內招募醫者,有能治好呂蒙病的人,賞賜千金。

可見,呂蒙真正的病死的,完全就是天災和自己作的,並沒有其他黑暗的人禍。

陸遜

陸遜是四人中最晚的,也是活的最久的但是要說不得善終,前面三位是稱不上的,這位活的最久的大佬反而才是真的不得善終。

陸遜完全可以用收任於敗軍之既,挽大廈之慾傾。在劉備以為關羽報仇之名討伐東吳時,那時呂蒙已死,東吳再無任何人能夠擋住劉備,一直節節敗退,直到陸遜上任才一改一個局面大敗蜀國,從而立下了救國之大功,收到了孫權的重用。但是孫權對陸遜的重用,主要在軍事方面,始終沒有交給陸遜軍政大權。而陸遜在最後卻參與了每個王室都最敏感的立儲之事。

“有超世之功者,必應光大之寵,懷文武之才者,必荷社稷之重。”——《三國志——吳書》

雖口頭上這樣對陸遜說說,但事實是:孫權既不聽從陸遜屢求保安太子、黜降魯王之諫,又相繼流放陸遜外甥顧譚、顧承、姚信,誅親近陸遜的吾粲。孫權更“累遣中使責讓遜”,使遜“憤恚致卒”。逼死了陸遜。

孫權所以逼死陸遜,其實決不只是因遜維護太子的問題,主要癥結在於權認為遜對其統治已構成威脅,也就是功高蓋主,同時陸遜還是孫策的女婿,聽上去沒事,但是細思極恐。根據當時情況,權所以疑忌和逼死遜,約有以下四個原因:

(1)遜“世江東大族”。從祖康,廬江太守,康子績,鬱林太守,績從子瑁,選曹尚書。遜族子凱,建武校尉,凱弟胤,交州刺史。陸績外甥顧邵為丞相顧雍之子,任豫章太守。顧邵子譚為陸遜外甥,任左節度,加奉車都尉。譚弟承,奮威將軍。遜外甥姚信,太常。可見遜家族姻親甚為顯赫,此為孫權忌遜原因之一。

(2)呂蒙死後,遜一直鎮守武昌,聲望至隆。

吳國權要,上自太子登,下至步騭、諸葛瑾、潘浚、朱據等將相都與遜交好,特別是遜功高震主,為權所畏忌。到孫權統治的後期,三國疆域大致已確定,權對外攻雖不足,守則有餘。即無遜,亦可劃江自保,無何重大危險。所以權只讓遜做了幾天丞相,就借立太子事,悄悄地逼死了他。

(3)孫權為身後之計,怕嗣主駕馭不了遜,所以遜等越是擁戴太子和,孫權越疑惑不安。權在逼死遜之前,先剪除其親黨。以後孫權雖然立了幼子亮為太子,但挑選的首輔,卻是資望較淺、社會關係比較單薄的僑居大族諸葛恪,就可以說明孫權是不願從陸、顧等枝葉繁茂的江東大族中選擇輔政者的。從史書記載上看,孫權於武多文少的淩統、朱然、潘璋等病死後,極為哀悼傷懷。可是他不僅逼遜致死,並且還追詰遜子抗。這不是由於猜忌遜,還是什麼呢?

(4)還有一個不易被人們發覺的因素,即遜為孫策之婿,權最初將策女嫁給遜時,當然是為了加強君臣間的關係,但當遜功高震主時,這門親事便轉化為雙方關係的不利因素。

權的江東基業本來是從兄策手中繼承的,但權對策子並不與己子同樣看待,陳壽即認為權對策子有虧待之處。壽在《孫策傳》評曰:“割據江東,策之基兆也,而權尊崇未至,子止侯爵,於義儉矣”。孫盛還為此替權辯護,認為這樣作,是為了“正名定本,使貴賤殊邈,然後國無陵肆之責,後嗣罔猜忌之嫌”。這就是常見的一個嫡庶之爭了,雖然打下江東的是孫權的哥哥孫策,但是現在孫權是王,肯定是想自己的後人繼承,而不願意在將大權交還給孫策一脈,而陸遜恰好是孫策一脈的人,因為孫權逼死陸遜的理由完全成立。

總結,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人,前三人雖然活得段,但之所以早死,只能說是天災人禍,生老病死無法避免,雖是天妒英才,讓人感嘆,但是也不算是不得善終。只有最有一個陸遜,雖然活得最久,但是是唯一一個功高蓋主不得善終的,兒子後人全都被貶謫,就是因為給當權者帶來了威脅,無法控制,這樣的人,對於當權者來說,處死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小姐姐講史


在回答問題前看了一下其他朋友的答案,有個叫“大蔥侃侃侃”的朋友回答是非常中肯的,也是讀者普遍認同的,就不重複了。我想從另外一個角度解析孫權的心態:

1,周瑜之死。周瑜是在年齡36歲左右去世的,對外說是舊傷復發,英年早逝。背景是赤壁之戰後,用一年半時間打下了曹仁鎮守的江陵班師回朝的路上突發疾病死亡。這個時候的周瑜處於事業頂峰:赤壁之戰以少勝多,獲得全軍上下一致好評;江陵之戰雖耗時費力但最終還是拿下了,在東吳集團裡俘獲了一大票粉絲。而作為君主孫權來說這一定就是好事嗎?孫權是接孫策的班,而孫策去世前是有兒子的,雖然他兒子當時年紀還小,但畢竟根紅苗正,所以孫權繼位前和繼位後一直有對孫權接班的質疑聲。周瑜和孫策是結拜兄弟,又同時娶了大喬小喬,親上加親。孫策去世了,侄子沒接到班,周瑜擁護孫權繼位就真的那麼上心嗎?我看值得思考啊……周瑜去世之前為東吳集團立下汗馬功勞,聲望、軍權到達頂點,這是孫權願意看到的嗎??赤壁之戰時周瑜要求5萬軍隊,孫權只給了3萬還派了一個程普做副都督,自己領著大軍數萬在後面壓陣。面對曹操起碼有10萬的部隊,孫權只給了周瑜3萬軍隊,哈哈……帝王心思不要猜啊,猜來猜去全是套路。

2,呂蒙之死。其實呂蒙的死和周瑜去世如出一轍,都是功成名就立馬英年早逝。還用了一個春秋筆法說什麼關羽鬼魂索命,不得不讓人浮想聯翩……

3,魯肅之死。魯肅的去世屬於善終,不多評論。

3,陸遜之死。整個三國裡面,能做到出將入相的就只有陸遜,既做了丞相又做了大都督。但他最後捲入了太子之爭,被孫權冷落,羞愧而死。

總結:除魯肅善終外,陸遜去世明顯是孫權禍害的,而周瑜和呂蒙去世都有孫權在後面搞破壞的影子。作為政治家的孫權,不希望大權旁落,而且他執行的是江東本土化政策,來鞏固他的政權。加上孫權繼位一直有質疑的聲音,可能導致他大開殺戒。

以上觀點純屬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王子大海83422


東吳的四大英將:周瑜、魯肅、呂蒙、陸遜。為東吳鼎足而立有重大功勞。但並不是無一善終,除了陸遜外周瑜、魯肅、呂蒙都善終。

周瑜死於公元210年、魯肅死於公元217年、呂蒙死於公元220年、陸遜死於公元245年。除陸遜外,周、魯、呂三人可以說都是英年早逝。因為他們當時也就三十多歲四十多歲。

先來講下他們立的功勞

周瑜:赤壁之戰、烏林之役大敗曹操、攻下半個南郡。

魯肅:為孫權做建帝號而圖天下的戰略規劃。力主抗曹,促成孫劉聯盟。奪得荊州桂陽郡、長沙郡。

呂蒙:力主吞荊,奪得半個南郡、零陵郡、武陵郡。

陸遜:協助偷襲荊州、夷陵之戰擊敗劉備

周瑜、魯肅、呂蒙都是因病而亡,很多人講是因為周瑜太傲,呂蒙弄死關羽。孫權才弄死他們,這是不對的。

周瑜:公元209年進攻南郡時右肋中箭。據三國志:瑜親跨馬擽陳,會流矢中右肋,瘡甚。公元210年時周瑜向孫權建議:1我跟奮威將軍一起攻蜀,得蜀後再拿下漢中。然後讓奮威(孫權堂兄孫瑜)將軍留在益州。我回到南郡和將軍(孫權)進攻襄陽。周瑜準備收拾行裝,突然就病重而死。我認為因該是攻南郡時受的傷導致的。據三國志、江表傳:權素服舉哀,並流淚講:公瑾有王佐之資,今忽短命,孤何賴哉!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后對眾臣講: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魯肅:公元217年死。據三國志:權為舉哀,又臨其葬。就是說孫權親自到其墓祭拜。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在登壇時回過頭對眾臣講:昔魯子敬嘗道此,可謂明於事勢矣。

呂蒙:據三國志蒙常有病,乞分士眾還建業,以治疾為名。就是說呂蒙身體不太好,經常有病。雖然公元219年呂蒙裝病騙過關羽,但實際是呂蒙確實常年為病所困。公元220年呂蒙真的病重了,孫權把牆弄個洞看呂蒙。呂蒙稍微好一點就非常高興,不好就非常哀。公元220年呂蒙病死。時權哀痛甚,為之降損。權聞之,益以悲感。

三人只能講英年早逝,不能講不得善終。

陸遜:公元222年後陸遜成為東吳軍事頭號人物:領荊州牧,江陵侯、假黃鉞、大都督、上大將軍、右都護、並掌荊州及豫章三郡事,董督軍國。任丞相。(公元244年)地位遠在三英之上。但孫權卻不信任重用他。南魯黨爭後,孫權不斷派使者去斥責陸遜。三國志:遜憤恚致卒。孫權沒有一思哀悼。


小鴻哥


這個問題提得有點雷人,不知是提問者說反話還是什麼原因,東吳四大都督都可以說基本上都是善終的。

一週瑜。周瑜出身士族,相貌俊美,風度翩翩。從小和孫策相識,為孫策打下和鞏固江東出謀劃策,居功至偉。孫策死後,又輔佐孫權,官居東吳大都督,掌管東吳軍事大全,在赤壁使用火攻和詐降計打敗曹操幾十萬大軍。赤壁之戰後,周瑜向孫權提議軟禁劉備,接管劉備的部屬為己所用,無奈孫權不同意。但是後來孫權還是同意了周瑜進攻西蜀的計劃,周瑜在返回江陵準備出征的時候,不幸患重病死於巴丘。

二魯肅。周瑜臨死前,推薦了魯肅擔任東吳的大都督,魯肅雖然和周瑜的政見有所不同,但是他看問題目光比較長遠,政治上深謀遠慮。赤壁之戰前,大多少人都主張投降曹操,只有魯肅和周瑜力勸孫權主戰。魯肅還極力促成孫劉聯盟,為吳國後來能夠鼎立三國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功勳。魯肅在46歲時病死。

三呂蒙。呂蒙是東吳的第三任都督。他很小就當兵打仗了,呂蒙打仗非常勇猛,常常衝在第一線。後來在孫權的勸說下又刻苦讀書,從吳下阿蒙變成了文武雙全的大將軍。後來在關羽攻打樊城的時候,果斷白衣渡江,攻佔荊州。為吳國大大擴展了版圖。呂蒙身體一直不好,由於操勞過度,荊州戰後不久就病死了。

四陸遜。陸遜是江東本地士族,從小就十分的聰明。呂蒙死前推薦了陸遜擔任大都督,陸遜也不負眾望,在劉備帶領大軍攻打東吳,形勢岌岌可危之時,沉著應戰,抓住劉備的疏忽,使用火攻,燒燬了劉備八百里營寨,最終使劉備在白帝城含恨拖孤。但是陸遜後來參與了孫權的立儲之爭,遭到孫權的猜忌,自己鬱鬱而終。但是也不能說不是善終。




未鳴讀史


周瑜、魯肅、呂蒙、陸遜【東吳四英傑】我們先說前面三個【周瑜、魯肅、呂蒙】

魯肅:魯肅之死,演義和正史的記載都是病逝,這沒什麼爭議。

周瑜:演義中的周瑜是被諸葛亮氣死的【三氣周瑜嘛】正史卻有不同,史料記載周瑜甚有雅量,並非小肚雞腸之輩,而諸葛亮也不是那種偷奸耍滑搞小動作的人。周瑜是在赤壁之戰後,領兵西征益州,兵至巴丘時病逝的。



呂蒙:呂蒙之死的爭議較大,末將在之前許多回答中也說過。【呂蒙之死並非是關羽靈魂附體所殺的神鬼輪,也不是被孫權暗殺的陰謀論】呂蒙就是病逝的,那一年爆發疫病,江陵之戰結束後不久呂蒙就病倒了。呂蒙病倒時,孫權精心安排護理,呂蒙死後,孫權節衣縮食以示哀悼【那一年甘寧、孫皎、蔣欽等東吳一線將領皆染病去世】


也就是說《三國志》記載周瑜、魯肅、呂蒙皆是病逝。不是死於陰謀、權謀、陷害等,僅僅只是病逝。他們都是正常的生老病死,只能說壽命短,不能說不得善終。

東吳四大都督之中只有陸遜是不得善終的,陸遜不得善終主要就是政治因素【是比較常見的皇權與士族之間的問題】

江東孫氏是寒族,而陸家是世家大族,而陸遜更是陸家的佼佼者,不僅如此,陸遜更是吳國的佼佼者。【陸遜有能力、有軍功、有軍權、有聲威、有江東本地士族力量的支持,還位居丞相。

說簡單點就是功高蓋主】所以說陸遜有沒有涉及黨爭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陸遜的存在已經對孫權的地位和聲威形成了威脅。


左將軍


無一人善終的說法有點過,四人中只有陸遜沒有得到善終,其他三人都是自然死亡,且生前備受孫權重用,說是生榮死哀也不為過。


周瑜,東吳第一人,玩過遊戲三國志11的人都知道周瑜的厲害,特技“火神”的威力使得他成為了支撐孫吳勢力的擎天柱,歷史上也差不多。

赤壁之戰的勝利,決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為孫吳後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其對於集團的貢獻可以說是四英將裡第一人。孫權登基後也曾說過,沒有周公瑾,自己是做不了天子的。可見其在孫權心中的重要地位,既是兄長,又是愛將。


死因: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在獲得孫權批准其進攻益州實現“二分天下”的雄圖後,返回駐地江陵時突然病逝,孫權極為悲痛,親自迎接靈柩,幷包攬了所有的治喪費用。


治得一提的是,周瑜的死和諸葛亮無關,歷史上更沒有“三氣周瑜”的說法,是羅貫中為了加強故事性而編纂的,其實周瑜心性開闊,終其一生都在調和自己和孫氏舊將比如程普的關係。應該是軍旅生涯留下的傷,加上工作繁重,當時的醫療水平也有限才導致英年早逝,是江動集團的巨大損失。



魯肅,周瑜的繼任者,出眾的戰略家,性格坦蕩率直,與周瑜交情很深,儘管政見上與其不和,但依然被周瑜視為孫吳集團的柱石,是自己最合適的接班人。



魯肅一生縱橫軍政兩道,其貢獻尤集中在政治上,其見識高人一等,深謀遠慮,顧全大局,是孫吳集團中類似於諸葛亮處事風格的一位。


魯肅剛剛來到江東,和孫權面談就提出了未來的天下可能由曹魏、孫吳以及劉表勢力鼎足而立,藉此孫家亦可以自立成就帝業。不僅如此,赤壁之戰前夕,魯肅和周瑜一樣是主戰派,甚至私自向孫權提出投降對於孫權來說百害無一利。


所以,魯肅的所為,其出發點都是儘可能的為本集團的延續和鞏固考慮的,包括他盡力維護的孫劉聯盟。哪怕到了後期,兩家摩擦不斷,幾乎要到了刀兵相見,魯肅依然在盡力維持,因為他始終認為孫武的死敵是曹魏。


死因:單刀會之後,劉備迫於曹操進攻漢中的壓力,與孫權媾和,兩家平分了手裡的荊州地盤,魯肅不久便於建安二十二年病逝,孫權親自為其舉哀。不僅如此,魯肅無論身前身後,孫權對他的評價始終極高,將他視為自己的鄧禹,即東漢雲臺二十八將之首,以至於引起群臣的激烈討論。


魯肅算是善終。



呂蒙,魯肅的繼任者,自學成才的典範,本是軍旅出身,在孫權的勸導下開始看書學習,天資過人的他一路從大老粗變成了一位智將,令魯肅刮目相看,並結為了兄弟。


不過,呂蒙的立場和魯肅又不同,是一位鷹派分子,隔代傳承了周瑜的主張,那就是對劉備集團必須用武力。


其最大的貢獻便是幫助孫權奪回了荊州地盤,也就是歷史上知名的“白衣渡江”,趁關羽後方空虛,襲取了三郡,俘獲了關羽。


戰鬥過程中,發現了陸遜這樣的奇才,銘記在心,和他一起策劃了這場行動,並推舉他作為自己的繼任者。


死因:並非關羽冤魂索命,呂蒙自己本來身體就不好,連關羽軍團都知道這點,呂蒙是個時不時要去休病假的人。


白衣渡江後,呂蒙身體開始出現狀況,臥床不起,孫權遍求名醫,懸賞重金為其治病,為了觀察呂蒙的病情,自己在病房隔壁挖了個洞來看他,免得打攪病人休息,只要看到呂蒙好了點就特別開心,不然則一臉愁容。


饒是如此,呂蒙還是死了,死在了孫權的內殿,令他大為悲痛,節衣縮食不睡覺以示哀悼。



陸遜,四英將裡的最後一位,出將入相的一代名將,但也是下場最慘的,被孫權活活氣死的人。


生涯中最大的功績是在夷陵之戰中大敗劉備,火燒連營,其在戰場上的沉穩表現,忍辱負重,軟硬兼施,獲得了江東集團的一致好評。儘管資歷有限,但能在戰場上連敗縱橫沙場半生的劉備與關羽,陸遜的軍事能力可見一斑。

劉備死後,孫劉恢復盟好,陸遜轉而將矛頭對準曹魏,多次率兵北伐策應諸葛亮,曾在石亭大破魏軍,統領吳國軍政長達二十多年,是孫權絕對的股肱之臣。


為人深謀遠慮,忠誠耿直,受人尊敬,可以說是德才兼備的一代名臣良將。


晚年捲入到了太子孫和和魯王孫霸的儲君之爭中,因為堅決維護太子孫和,觸怒孫權而被斥責,最後憂憤而死。這一場諸君之爭是孫權晚年的一次嚴重政治錯誤,此時的他不再向年輕時那樣虛懷納諫,而轉而狐疑猜忌,加上身邊原老舊臣也依次凋零,吳國朝廷出現了一定的真空,藉由這次爭鬥,開始了利益的重新洗牌,陸遜很不幸地成為了其中的犧牲者。


綜上,其實也就是陸遜的下場不算善終,其他人都還不錯。孫權早年,為了團結各路英才,還算得上一代賢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