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是怎麼大權旁落的,為什麼沒人幫李淵?

勇往直前vvvv


都別搶,我來答。

李淵根本就不存在什麼大權旁落,因為權力始終掌握在李世民自己手中。

李淵是歷代皇朝中最尷尬的一個開國皇帝,明明是大唐皇朝的開國皇帝,但是風頭卻全被李世民給蓋過去了。

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李世民太強,這種強不僅是登基稱帝后的強,也是李世民還作為秦王時的強。

甚至還有觀點認為晉陽起兵根本就是李世民的主意,這一點在歷代史書中都有提及。

李淵在擔任太原太守的時候,李世民就開始悄悄的網絡人才和豪傑,擴充自己的實力。

是時,煬帝南遊江都,天下盜起。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陰結豪傑,招納亡命——《新唐書》

當然也有觀點反對說,這些人才和豪傑之所以會投奔到李世民手底下,是因為看重李世民的父親李淵所掌控的政治資源。

這種說法並非不可靠,還是有一定依據。但是這恰恰說明李世民能夠充分利用自己手中的資源,進行整合利用。

這就是為什麼李世民手底下人才濟濟的原因,說明他懂得利用自己的長處。

大業十三年(617)李淵父子正式起兵以後,李世民開始為開創唐帝國東征西討。

據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記載說:

上之起兵晉陽也,皆秦王世民之謀,上謂世民曰:“若事成,則天下皆汝所致,當以汝為太子”

如果這件事是真的,那麼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李世民在後期處處和李建成作對,而在玄武門之變中,李淵又保持了詭異的平靜。

而唐朝的建立絕大部分都是李世民打下來的,他擊敗宋金剛、劉武周,平定了唐朝建立之初北方的威脅,擊敗薛舉父子,平定西方的勢力。

虎牢關一戰,一舉擊敗王世充和竇建德兩大軍事武裝集團,剿滅劉黑闥和山東的徐圓朗。

這些巨大的功勞都讓李世民擁有很高的威望,但也因為功勞太大,導致李淵不知道封他什麼才好,總不能把自己的位置讓出來吧。

而這時候的李淵也不知道怎麼考慮的,也沒有打算把李世民冊封為太子。

但為了安撫李世民,李淵史無前例的開創了“天策上將”這一官職,終唐一世,只有李世民一個人獨享這個榮譽。

另外還允許李世民開府自置官署,也就是“天策上將府”,這個天策府有多牛呢?

它是武官官府之首,地位在十四衛府之上,而天策上將的地位遠在王公、三公之上,僅次於名義上的三師。

但這時候的李世民真的是超級輝煌的一個時期,他不僅是獨一無二的天策上將,而且還兼有三公中的太尉、司徒,本身還有秦王的爵位。

同時尚書省的長官尚書令也是李世民擔任的,另外中書省的中書令也是李世民承擔。

這個時候李世民擁有這樣一串已經無以復加的官銜:天策上將、太尉兼司徒、尚書令、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雍州牧、十二衛大將軍、秦王;

幾乎可以說,由於李建成是儲君,所以李世民在地位上要低一級,但是就權力來說,李世民已經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已經沒有辦法再往上封,再封就是皇太子了,但是李淵顯然沒有打算把李世民冊封為太子。

可以想象一下,李淵之所以要冊封李世民如此龐大的權力,也許是想補償李世民吧。

另外,李世民的天策府可以自己招攬人才,設置官員。

天策上將一人,掌國之徵討,總判府事《舊唐書·職官》

這時候的天策府儼然是一個和東宮不相上下,權力遠超東宮的政治集團。

而且明眼人都知道,這個天策府就是李淵單獨為李世民設置的,是恩寵無以復加的表現。但從另一方面來說,這也是李淵對李世民的安撫。

天策府的權力太大,畢竟在地位上依然不如東宮,只要李世民的身份還不是太子,那麼天策府的價值就遠遠不能體現出來。

而李世民通過天策府籠絡了一個超過五十人的謀士和武將集團,如我們熟悉的:杜如晦、房玄齡、李靖、尉遲敬德、程知節、侯君集、秦瓊、長孫無忌、柴紹、羅士信、史萬寶、李勣、劉弘基。

這些都是天策府裡的幕僚,這些人才成為李世民用來對抗東宮的重要政治資本。

而這些人在後期“玄武門之變”中都為李世民出了大力。

因此可以說李世民從晉陽起兵開始,就一步一步把權力牢牢掌控在手裡,而李淵也並不存在所謂的大權旁落一說。

因為這些權力他一早就賦予給了李世民。

玄武門之變發生時,皇城內的守衛早已經被李世民策反,實際上不難想象,李世民手中擁有如此龐大的權力,想要策劃一場政變是輕而易舉的。

李建成等人被殺後,李世民立馬包圍了李淵所在的武德殿,頗有逼宮的意思。

而當李淵得知是李世民造反時,李淵也只能無奈接受了這一事實,三天以後就把李世民冊立為皇太子,並且把一切軍政大權都交給了李世民。

實際上這時候的李世民已經等於是皇帝,但李淵不便立刻把皇帝之位傳給他,因此只能緩慢過渡。

癸亥,立世民為皇太子。又詔:“自今軍國庶事,無大小悉委太子處決,然後聞奏。”——《資治通鑑·唐紀七》

兩個月後,李淵就禪位給李世民,自己稱太上皇。

從此一直生活在太極宮和大安宮,不願在外出,不難想象李淵內心的複雜,這其中也許既有一絲羞愧,又有一絲憤怒吧。

關注【圍爐談史】,每天閱讀深度歷史內容喲~


圍爐談史


李淵從未大權旁落,在玄武門之變中,不是沒人幫李淵。

李淵作為皇帝,其在長安城中的軍事力量就有三支,由近及遠分別為:

1,貼身警衛,唐前期制度,非大朝會時,皇帝身邊有三衛五仗180人(不含領兵官),千牛備身、備身左右48人,不計備身、主仗之人,也有200多人的禁衛,都是“武藝可稱者”;

2,北門屯營,來自於3萬元從禁軍中的輪番宿衛者,由雲麾將軍敬君弘統領,駐紮於太極宮北門——玄武門外,人數應為1500人左右;

3,南衙禁軍,即天下府兵輪番宿衛長安者,分屬十二衛環列屯駐於宮城外的皇城,按照張國剛教授對府兵番上的考證,應該保持在8萬人左右。

上述三支武裝力量,都在李淵本人的掌控之中。

另外還有太子東宮的長林兵2000人,齊府兵數百人。

而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中,能夠動用的兵力是有記載的,即800人左右。

事實上,除了一般我們所知的玄武門之變的過程之外,李世民進行這場政變策劃時,專門對在外統率邊兵的大將李靖、李績通了氣兒,二人並未表態參與。

而除了這兩人之外,李世民還派出黨羽奔赴洛陽,以備政變失敗,以洛陽為基地對抗,作為後路。

在朝中,他還有重臣宇文士及為內援,基本上,這就是李世民的基本盤了。

幽州此時為廬江王李瑗控制,關中豳州有羅藝控制,襄陽道為李瑗舊地根本,關中的根本地盤,一直是李淵和李建成控制,哪怕是李建成鐵桿兒楊文幹謀反被殺,其勢力仍舊深固,至於曾為竇建德、劉黑闥所盤踞的河北南部地區,也是李建成鎮撫平定。

最重要的是,在天下平定之後,以武則天之父武士彠為代表的李淵近臣,正在逐步被派遣至地方各個重要都督府(檢校揚州大都督,監控被告謀反的趙郡王李孝恭),監控乃至替代之前的諸王領兵體制。

可以說,在李淵的統治下,原本的“取天下”與“諸李”宗族分掌大權的時代,正在一步步結束,而這之中,最大的一個“山頭”就是將洛陽為中心的關東視為自己禁臠的秦王李世民。

如果不能得到太子儲位,李世民的半生征戰就真為他人做嫁衣裳了。

所以他斷然決定以800騎發動政變,直指太極宮內的父皇李淵。

按照《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的記載,經過李世民修飾粉飾過的玄武門之變好像只是殺兄、戮弟,他在儒家倫理中只是“不悌”。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在明確參與玄武門之變的《杜君綽碑》上,有:

口(缺字)交御輦,矢及宸闈。

另有參與的《鄭仁泰碑》有:

兵纏丹掖,殷珍紫宸。

御輦、宸闈、丹掖,都代表殺到了皇帝身邊,而史書中所述尉遲敬德頂盔貫甲,持槊面見高祖,說明高祖身邊的近侍武裝已經完全被消滅,否則無論如何不會允許武將如此出現,而要讓上述200多人都閉嘴,當時在高祖身邊肯定有一場“好殺”。

整體來說,玄武門之變就是李世民精心策劃下的一次“豪賭”,目標就是其父李淵,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腦袋只是添頭罷了。

而之所以這場豪賭能夠成功,並不是因為李世民“得道多助”,而是倚仗他父親本人的“家庭情結”(入長安之初,父子在宮中分殿而居,行家人禮)而搞的一次斬首行動,在力量上,他一點都不佔優,如果沒能控制住李淵,李淵反手碾死他,也和只螞蟻差不多。


劉三解


什麼叫大權旁落?

No,在玄武門政變前後,李淵至始至終都掌握著權力,對整個國家政權與軍隊有極強的控制力和影響力。

舉例:玄武門之變後,雖然太子元吉軍隊潰散了一部分,但太子親信,栩衛車騎將軍馮祤馮立等決心復仇,領副護軍及兩王親衛數千人包圍秦王府並發動猛烈攻擊,秦王府當時已是岌岌可危。此時,李淵被既成事實所迫,下令處死建成元吉的十個兒子,並宣佈京城軍隊立即聽秦王號令。此令當然代表皇帝完全放棄建成元吉,剩餘親衛全部潰散。這就可以說明,此時的李淵還有龐大的威懾力與影響力。

實際上,玄武門政變時,李世民能動用的武裝力量最多三四千人(直接參與玄武門之變的軍隊也就千人左右),這包括天策上將府的正式編制軍隊、諸位親信的部曲親兵在內。而建成僅太子六率即有兩萬大軍以上。雙方實力差距懸殊,若非李世民通過收買玄武門守將常何一舉成功伏殺建成元吉,哪怕兩人中任何一個逃脫,李世民集團就將徹底覆沒。

李淵為何下達這個命令,是無奈承認已經成為事實的現實。李淵嫡妻竇氏四子,元霸早喪,建成元吉又死,如再殺或者廢黜李世民,李淵就沒有嫡子了。而那些庶子們,一是不被世人所重視,勢力單薄。二是沒有接受系統完整的繼承人教育,取代嫡子管理整個國家是幾乎不可能的事。

而排除這些原因,李淵當時還有沒有實力殺李世民,或者逮捕處分他?

我的回答是,有。

至少,首都衛戍軍、皇宮禁軍都大體還是在李淵的實際控制之下。

同時,政變當天,原本是小範圍的高層官員一起審理李世民告建成元吉穢亂宮廷案,但大清早李淵就被拉去遊船。顯然,李淵已經定下了對案件的最終處理結果,估計應該是李世民被最終處理,否則這麼大的案件沒有結果,李淵不會這麼輕鬆。但此時李淵會殺李世民嗎?應該不會,多應是廢黜權力,逮捕爪牙。

所以,當李淵驚訝看到尉遲敬德來報告說太子齊王造反被殺,內心絕對是崩潰的。但此時尉遲敬德是帶兵衝進來的?完全不可能。李世民那點人能幹過皇宮禁軍?尉遲敬德最多是收買某個太監,以告變方式進來幾個。

問題還有。

建成元吉被殺,早就傾向李世民的蕭瑀,奴顏媚骨的陳達民都支持李世民。最大的反秦王黨裴寂卻一言不發。沒有大臣支持的李淵,很快承認現實,放棄了建成。

這一刻,李淵是悲涼的,悽苦的。但是建成世民之爭本就是他一手造成的。苦酒,只能自己吞下去。


四川達州


史上血腥的“玄武門之變”,大唐開國皇帝李淵,從此皇權旁落,成了無爪飛龍!

最後當傀儡也沒勁,乾脆“讓位”李世民,閉門當起了太上皇,不問政事,縱情酒色....

1、玄武門之變“弒兄殺弟”,李世民是迫於無奈?還是早有預謀?

公元626年(唐武德九年),大唐王朝剛剛建立不到9年,首都長安,爆發血腥政變!

秦王李世民率親信一干人,悍然發動了“玄武門政變”,殺死了親大哥太子李建成和親弟弟齊王李元吉,並控制了唐高祖李淵。

為斬草除根,李世民繼而又誅殺了李建成、李元吉滿門,十幾個侄子(大哥、弟弟之子)盡數被殺,霸佔弟媳楊氏(齊王的女人)為妃,這是一系列有組織、有計劃、連貫性的神操作.......

唐史官方欲蓋彌彰,說李世民弒兄殺弟,事起突然,並非早有預謀,實屬迫於無奈。

峰子哥只想說:我信你個鬼,你個糟老頭子,壞得狠!

要知道,帝王在世是不能看自己的《帝王·起居注》的,因為這會影響史官秉筆直書,皇帝也會擔負篡改史書的罵名。

關於篡改史書、干擾史官這事,李二(唐太宗李世民)和朱四(明成祖朱棣)都幹過!

史料記載,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間,擔心千秋名聲,曾多次“視察”自己《帝王起居注》的情況,還不忘“關照(暗示、恫嚇)”史官們!這已不是什麼秘密了。

很多人受影視劇影響,誤以為唐高祖李淵平庸,太子李建成無能,只有秦王李世民戰功卓著。

而李世民發動政變,為求自保,迫於無奈,諸如此類,各種偉光正,各種諒解。

2、俗話說,一白遮百醜。用在李世民身上,太合適不過了!因一個大唐盛世“貞觀之治”,弒兄、逼父、殺弟、誅侄的既定事實,居然也被“偉大化、美白化”了。

說什麼如果沒有李世民弒兄殺弟,就沒有後來的大唐盛世了。用腳趾頭想想都能明白,“貞觀之治”社會現象,是國家行為所致,不是哪個個人行為所致。

一種宏觀浩大的盛世現象,是唐王朝眾多文臣武將、百姓大眾,經過多年共同的汗水和智慧的結晶,並不能只簡單地歸功於一個皇帝勤不勤勞、英不英明。

比如公司上市了,全是總經理一個人英明?那公司高管們怎麼想?董事會該怎麼看?又將日以繼夜奮戰的公司同仁們,置於何地?換個總經理,公司就垮了?

在歷史劇《大秦帝國》中,商鞅曾對秦穆公嬴渠梁說過一番話,可謂振聾發聵,商鞅說(大意):“只要秦法不變,縱然秦國後世出了幾個昏君,也動搖不了國家根本,秦依然可一統天下。”

意思很明白,優秀合理的體制,是國家層面成功的根本。而“貞觀之治”,並不是李世民一人之功,而是大唐國家體制之功。

雖然不得不承認,領導人的英明也很重要,但相對整個龐大國家體制,個人再強也不敵一個組織,組織再強也不敵一個系統。關注“峰子奇觀”,看頭條歷史!

更何況,太子李建成當皇帝,誰也不能證明就比李世民幹得差。其實,高祖李淵早有預想的政治格局:在內,培養大兒子太子監國理政;在外,令二兒子秦王帶兵打仗、開疆拓土。

3、有人說,李世民戰功卓著,李建成有什麼功勞?大唐天下有很大一部分是李世民打下來的,論功勞李世民最大,就該他當皇帝爾爾。

首先,歷史上的李建成,確實短於軍事,但長於政事,李淵令太子監國理政,由來已久。

要知道,帶兵打仗、攻城克地、拓展地盤,本就是一個軍事統帥的事兒,而坐鎮首都、執掌中樞、調度各方,則是帝王及儲君該乾的事兒。李淵的用意很明顯了。

其次,李建成是國之儲君,不是沙場將軍,沒有機會也不會讓儲君去疆場。

反而,領導人並不比前線輕鬆,比如後方糧草、器械、兵員,各種供應,各種調度,各種地方配合,各種政治決策,打下一地各種宣撫安民,等等,政治遠比軍事燒腦。

不能一場仗打勝了,都成馳騁沙場的大將的功勞了吧。關注“峰子奇觀”,看頭條歷史!

其三,正因為李世民獲得常年在外打仗的機會,才得以收攏一大批能臣悍將於自己賬下,比如尉遲恭、程咬金、房玄齡等等,對李建成的太子之位,構成了嚴重威脅。

加之李世民勢力膨脹,就算李世民不走這一步,他手下的能臣悍將們為了晉身公侯,也會“抬”主子到皇位。

趙匡胤一覺醒來“黃袍加身”,眾將山呼萬歲,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嗎?

而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李建成,已經是被他的“好二弟”李世民及後人長久不斷黑化後的形象,甚至不惜把李建成說得荒淫無道,嫉賢妒能,一無是處。

你信嗎?

關於唐史說到開國之君李淵和開國太子李建成,幾乎無不是貶低或黑料,連私通李淵小老婆這種下三濫的狗血情節,都被李世民及御用文人們“導演”到大唐太子身上了。

李建成是唐高祖李淵欽定的大唐太子,給長子制動一套完備的東宮系統,魏徵就是李建成的東宮官僚之一。

而且出生貴族的李建成什麼女人沒見過?幹嘛頂風作案,去搞別人小老婆,而且專挑他皇帝老爹的小老婆私通?

凡有點正常腦子的人,都能看出來,不過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倒太子一派,意淫出來的而已。

說白了,不玩命醜化李建成,怎麼彰顯李世民繼位的“合理性”呢。

4、真實的唐高祖李淵並非草包,又怎會淪為這副田地?其實都是李淵自己作的,不作死,就不會死。

李淵既然已立太子,就該壓制李世民,運用帝王權術,明升暗降,削弱其勢,平衡朝局,以保證君臣“強幹弱枝”。

而李淵倒好,李世民一打勝仗,就給二兒子大加封賞、不斷加權,什麼中書令,陝東道大行臺,封到最後,無爵位可封了,居然不惜又創造一個“天策上將”的天字封號,並允許天策府可自擁一套班子(就是“小朝廷”啊),可自行任免官員,還擁有鑄幣權......

更要命的是,後來隨著秦王威望日重,對於太子人選,李淵居然還搖擺了。

別看帝王金殿上的一絲搖擺表露(哪怕是某個瞬間),在宮外,就很可能被別有用心的人捕捉,並加以利用,成為引發“權力海嘯”的信號。

一個藩王,有錢,有權,有文武班底,又有威望,就差一個野心了。而李世民的野心,並非天生具有,而是隨著威望和加權,野心被激發了。

說到底,李淵是自己親手一步步將李世民勢力“喂大”,導致其膨脹到無法控制。

老大為捍衛既得利益,老二為不受制於人,明爭暗鬥,親情磨滅,老爹無法調和,積怨爆發,最終“玄武門之變”慘劇發生了!

關注“峰子奇觀”,看頭條歷史!


峰子奇觀


這個問題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表面上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殺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李淵禪讓給了李世民,自己當了太上皇,看起來是李淵鬥爭失敗了,李世民勝利了。
其實這是一個鬥爭和博弈的過程,從起義之初就開始了。

從史書中我們可以瞭解到,李淵太原起兵是在李世民和劉文靜的勸說下才起兵的,那麼李淵真的是因為優柔寡斷才沒有當機立斷起兵嗎?根據《舊唐書高祖本紀》中的記載,李淵還是非常的果斷,李淵雖然是太原留守,但是當時還有副留守王威、高君雅是朝廷的人,而這個高君雅還是個武牙郎將,擁有兵權,恰好又趕上馬邑校尉劉武周據汾陽宮舉兵反,李淵就帶著王威、高君雅去平叛。同時又命令李世民和劉文靜去募兵,平叛結束就殺了王威和高君雅起兵了。

由此可見,李淵是一個心思縝密謀定而後動的人,而且在相對和平的年代,李淵還通過沉迷酒色來令自己的表哥隋煬帝不起疑心。新唐書的記載與此有出入,說李淵是在李世民、劉文靜、裴寂的計謀之下才被迫起兵的,根據史料的早晚和李世民篡改的行為來看,我更傾向於舊唐書。
而在起兵反隋的過程中,情況漸漸超出了李淵的控制,第一個就是進軍太快,617年農曆七月正式宣佈起兵,到618年農曆五月就在長安稱帝,僅僅10個月的時間,李淵就稱帝了,當然這個時候的唐的疆域僅僅侷限於山西和關中一代,其他地方還被各起義軍和軍閥佔領。
稱帝有稱帝的好處,那就是把大義佔住,都城在長安,又是隋煬帝的孫子禪讓的,但是也有不好的地方,那就是現在還是在戰爭時期,過早的定都讓李淵對軍隊失去了掌控力,實際上李淵也採取了制衡之術,立李建成為太子,李元吉和李世民都在外面帶兵,可惜李元吉不爭氣,李世民基本上百戰百勝,而李元吉連太原老家都丟了,最後還是讓李世民奪回來的。

本來是制衡,現在是失衡了,而且李世民長期在外征戰,吸納了很多人才和武將,再加上李世民的人格魅力,征服 了很多人,而李建成雖然在朝堂上為後勤出力,但是沒有前方的功勞顯得大,而李元吉又總失敗。導致秦王府的人才濟濟。

人才多是好事,但是李世民不是太子,他手下的文臣武將可還是要建功立業的,於是李世民就在半裹挾,半本意的情況下發動了宣武門之變,我們來看看當時的一個描寫:

輳九年,皇太子建成、齊王元吉謀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節、秦叔寶、段志玄、屈突通、張士貴等於玄武門誅之。

看到這裡,知道為什麼沒有人支持李淵了吧,初唐的人才幾乎都在李世民的手下,而且在事變後尉遲敬德衝到皇宮裡向李淵報告,也說明了李世民應該掌握了守衛皇宮的軍隊,那麼李淵有能力壓制李世民嗎?那肯定有的,只是最有能力的三個兒子死了兩個,如果再把李世民廢了,一個是會引起李世民手下的反彈,另外一個是李淵還是為大唐的命運考慮,無奈的選擇了默認,或許這一刻的李淵心裡才是最苦的。
而李世民到了晚年看到自己的兒子們相互爭鬥自相殘殺,才理解彼時李淵心裡的苦把。

歷史百家爭鳴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看看教科書上是怎麼描述這段玄武門之變的。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也就是公元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在長安城大內皇宮的北宮門發動了一場兄弟相殘流血死亡的政變——玄武門之變。

李世民於玄武門埋下伏兵,誅殺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並逼迫老爹李淵讓位。

不僅如此,他還把史書篡改一通。

一,把李建成描繪成一個酒色之徒,聲稱是因為大哥李建成嫉妒自己的功績,處處為難自己,最後是迫於無奈才下此毒手的。

二,把父親李淵描繪成一個平庸之輩。李唐江山是我打下來的,我才是實際上的老大,只是我上面還有一個老爹,讓他當幾年皇帝再輪到我當,所以我的得位是合法的。

但謊言終究掩蓋不了真相。

此文不提李建成,單表李淵。

事實上,李淵絕不是什麼平庸之輩。要知道李世民當時的功績主要是戰功,而戰爭只是戰略體系中的一部分。

李淵作為整個戰略佈局的總負責人,是要為結果負責的。單從這一點上看,李淵也絕對稱得上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更不要說最後能夠成功建立起自己的帝國了。

那麼問題來了,李淵也不是庸主,為何玄武門之變這樣的慘劇會在自己的眼皮底下發生呢?而且事變發生後李世民逼位竟沒人幫助他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還得回到李淵最初的政治安排。

一,低估了戰場瞬間萬變的形式和李世民軍事奇才。

作為嫡長子的李建成,自然是將來唯一的合法繼承人,所以李淵就安排他坐鎮長安,熟悉政務,以便將來順利接班。

然後把另兩個兒子李世民和李元吉安排領兵征戰。李元吉負責長安以東,李世民負責長安以西。

這是一種非常合理的政治安排,可是僅僅一年後,平衡就被打破了。

李世民驍勇善戰,成功滅了薛舉,反而李元吉卻被東邊的突厥打敗了,山西全境被突厥軍給佔領了。這還了得,山西可是李淵起兵的地方啊!李淵知道後,也顧不上許多了,立刻將李世民及其軍隊東調,對抗突厥軍。李世民真的也很爭氣,三下五除二就把突厥軍給解決了,收復了山西,打了場大勝仗。

本來這是值得慶祝的事情,可是有一個人卻很為難,就是李淵。長期以來苦心安排的政治平衡被打破了,李世民連打兩次大勝仗,其軍功遠遠超過李元吉,政治威望甚至超過了太子李建成,所以李淵此時的心情可想而知。

但李世民英勇善戰的形象已經烙印在人民心底,彷彿那一刻李世民成了保家衛國的英雄,成功取得民心。至於在朝堂之內勤勤懇懇工作的李建成,人民忽略了。

二,決策上的失誤和性格上的猶豫不決。

武德3年,洛陽一戰中,李世民一舉滅了王世充和竇建德兩股勢力,並活捉了此二人。

李世民的功勞大了,甚至再沒有什麼可以封賞了,甚至進一步直逼太子職位。李淵很為難,手心手背都是肉,可他最失敗的就是沒有直言告誡李世民,叫他踏踏實實做秦王,反而放下身段

封給李世民一個武官的虛職——天策上將。

這個官職雖然沒有什麼實權,但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開府,可以擁有自己的幕僚,好傢伙,李淵的猶豫不決,徘徊不定,給了李世民一個錯覺,他以為太子之位是可以爭取的,於是,利用這個開府的權利,他廣招能人異世,開始了奪位的道路。

後來的朝廷之內,基本都是李世民的人。而且大部門還都是嗜血殘殺的武將。很自然的,李世民逼位的時候,自然沒人敢站出來了。

三,長江後浪推前浪。玄武門一戰,太子李建成,李元吉慘死。木已成舟,即使反抗也是徒勞。李淵自然明白這個道理,朝廷本站在他一邊的人也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也就無奈接受這一事實。

以史為鑑,可以明得失。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你們。

謝謝。


娛樂史記


李淵為太原總兵,手握隋朝重兵,為隋朝將領,發動政變篡位弒君殺了楊廣得天下建立唐朝,屬於鮮卑族復辟,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是效仿他的父親李淵。由於是篡位政變,唐朝只發生了局部戰爭,並未打遍全國,所以隋朝的雄厚的經濟基礎被完整的保存了下來,因此建國之初便可以北伐突厥而不用像漢朝那樣休養生息重新積累實力。


紅星照耀神州


我是扎心君,我來嗶嗶幾點。

1唐史不可不信,不可全信。李世民破了一個大規矩,李世民之前,歷代皇帝都不看自己的起居錄,就是日常生活記錄。史書許多都是根據起居錄寫的,李世民第一個看了,不是吃飽飯撐得,看了玩玩的。肯定是要塗改的。因為,李世民雖然是中國歷史數得上前幾名的明君,得位切上不了檯面。但是,中國的史書,特別24史,,都是最有節操,最有信仰的一群讀書人寫的,在字裡行間,我們大體能看出裡面的重重玄機。

2大唐的天下,大半是李世民打下來的。李世民殺伐果斷,深通兵法。李淵是皇帝,也是個心疼孩子的好爸爸。木有分清家事和國事,把國事當家事來處理。手心手背都是肉,李建成是太子,有太子府。李世民是天策上將,開天策府。不能否認,李建成是個人才。但是,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貨比貨得扔,人比人得死。人才和天才還是有差距的。

3天下只能有一個老大。誰當老大,不是請客吃飯。不是骨肉相連。是你死我活,是天誅地滅。權利就像毒品。最是無情帝王家。李淵活稀泥的辦法。最後,導致矛盾的總爆發。

4李世民開始,表現的應該很低調,很隱忍。所以,李淵,李建成都沒有把問題看得太嚴重。天策府其實是個虛名,只有個空殼子的。木有軍權,木有聖旨,指揮不動任何一隻府兵,既當時府兵制下的正規軍。只有自己養的一點幾百人的親兵。李世民久經沙場,手下都是精銳中的精銳。類似於現在美國海豹突擊隊,更像二戰前,德國的軍官團。可不是天橋下賣藝的花把式!孫子兵法,兵在於精,不在於多!

5李淵約三個兒子,父子,兄弟在湖上泛舟。臨湖殿裡,本是好一派其樂融融的景色。李淵和李建成都覺得木有什麼大事。不然,應該在朝堂上議事解決。至於,史書上,什麼兩個人反覆對掐。我是不相信。高手對決,講究不動則已,一招制敵。平時靜如處子,突然動若脫兔。鬥雞中的戰鬥雞,就是呆若木雞。

在天下已定了大半,太子洗馬魏徵出了個損主意,李建成推薦齊王李元吉,代替秦王李世民都督各路軍馬北征,以抵抗突厥入侵。借這個機會,準備把秦王府的人,併到自己的府上。李世民將徹底成為光桿司令,沒毛的白斬雞。以前,基本上是李世民帶部隊出征的。

6李建成和李元吉兩個人經過玄武門面聖,見李淵,衛隊按慣例被留在門外。突然,被李世民包了餃子。李世民僅帶了十幾個虎將,匯合帶七十人,均為常何用金刀子收買的,正常值班的皇宮衛士,全身貫甲,手持兵器靜靜的等著李建成。神不知,鬼不覺呀。你們發現木有,是李世民首先親自動手,殺了李建成。用三國曹操的話,我不帶頭,誰肯向前。部下木有人,敢趟這個渾水。秋後算賬,誰都吃不消。鐵桿尉遲敬德隨後,才殺了李元吉。因為,只要開始動了手,李建成勢力大,千鈞一髮,不斬草除根,李世民離死不遠了。太子衛隊長林兵有3000人,太子六率2萬人。李元吉也有幾百人。自己天策府才800人,不過都是百戰精兵。不談皇帝李淵的首都衛戍部隊,包括貼身警衛500人,北門屯營1500人,南衙禁軍8萬人,還有天下的兵馬。李淵最後肯定是偏向長子李建成的,不然也不會立他為太子。什麼準備立李世民為太子,那不是扯蛋,就是忽悠。

7玄武門,入宮的必經之路。這個地方,很微妙,表面上是屬於皇帝李淵的地盤,守將,常何本來是李建成的部下,李建成對這裡很放心,豪無防備。但是常何已經被暗中收買。李世民處心積慮要在這裡下手,不但送黃金珠寶給常何,還送禮給常何的部下。常何的老婆孩子母親也被扣為人質。李世民既面面俱到,又抓住要害。蓄謀已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

8在得到全國軍隊總司令李靖的中立保證後。李世民小宇宙突然爆發。這是一場擒賊先擒王的斬首行動。除掉李建成和李元吉兄弟。這個過程,對於讀者來說,很驚險刺激的恐怖大片。對於李世民來說,那是玩命啊。一著不慎,滿盤皆輸。要麼稱孤道寡,要麼萬劫不復。來吧,來吧,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的吧!迅雷不及掩耳。

9出事後,李建成的部將馮立大喊,那有深受太子的恩德,臨事逃跑了。帶太子衛隊猛攻玄武門。因為李建成部隊人數較多的明顯實力優勢,形勢一度十分危急。而且,當時,李世民的主要力量,包括增援的八百秦王府衛隊,估計在攻打李淵,控制了皇帝,就大局已定。尉遲敬德求得李淵的詔書,並把李建成,李元吉的人頭從門樓上扔下來。李建成的部下,群龍無首,才徹底潰散。馮立殺死李世民部下勇將敬君弘後,對部下說,這也可以略微報答太子殿下了。不得已也逃跑了。李世民感於,馮將軍忠於職守,有始有終,後來把馮立請出山。馮立出擊突厥,又為國家立下了不少戰功。這是後話了。

10,斬首行動的完美收宮,尉遲敬德全身甲冑,全副武裝殺到李淵身邊,注意是殺過來的,李淵只剩下一個嫡兒子,無可奈何,後來交出權利。成了太上皇。如果當時硬扛,估計也是手起刀落,一刀兩斷,一了百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兒子全部誅殺。女眷沒入李世民的後宮。李建成的黨羽,一概不加追究。比如魏徵還深受重用。大唐翻開了新的一頁,貞觀之治開始了。李世民捨我其誰的氣概,令人神往。

先講這麼多,謝謝大家



無能的扎心君


堂堂開國皇帝李淵,為什麼會成為大唐的第一位大權旁落的太上皇呢?

玄武門之變後,李淵成為太上皇,退居後宮,不問政事。

表面上看,這位天家父子,已經達成和解,帝國的軌道重新步入平靜的軌道。

事實上,成為太上皇的李淵,生活得並不好。心情苦悶壓抑不說,生活起居得看兒子一家的臉色。

李淵退位後居住在太極宮。太極宮地勢低窪,潮溼不堪,並不適合居住。幾年後,李淵才搬到大安宮,一直到去世。

李淵曾經委婉地提過,要搬到別的宮殿,但是李世民沉默不答,李淵只好作罷。

李世民夏天喜歡去翠微宮避暑,但是從來沒有邀請李淵一起同行。曾經就有臣子指出,太宗此舉,頗為不孝。但父子兩人對這種指責頗為尷尬。

在李淵的晚年,兩父子之間似乎有一種心照不宣,儘量避開彼此,以免見面後心結再起。

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李淵是李世民心目中的一個道德負擔。在以孝為道德基礎的封建社會,李世民殺兄奪父位的行為,註定是要引起爭議的。

那麼,開國之君的李淵是怎麼失去權力的?

其實,玄武門之變本身不僅僅是針對太子李建成和兄弟李元吉,也是針對唐高祖李淵的一場政變。

在李淵的嫡子中,李建成的優勢是嫡長子名分,李世民的優勢在於沒有人能夠匹敵的赫赫戰功。

從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到624年基本平定各方勢力,李世民居功至偉。他打下了四場戰役,分別是淺水原破薛家父子、柏壁破宋金剛劉武周、虎牢關一戰擒二王拿下王世充與竇建德、又打走劉黑闥。四場大戰,奠定了李世民的功勳基礎,還收穫了不少擁護他的親信。

到了公元624年,隨著李世民的勢力進一步擴大,他和太子李建成一黨的鬥爭也不如白熱化階段。李淵對於兩個兒子不知道該如何安排,他只能不斷賜予李世民財物和權位,僅做安撫。

但是在傳承上,李淵本身傾向於李建成。除了遵循繼承順序,還在於李淵也明白,李世民在打江山是一把鋒利的利劍,但是在治理江山的過程中,這把利劍,隨時有可能刺傷自己。即使這把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他曾經是這把劍最好的持劍人。

到了626年,太子一黨決定對李世民動手了。李世民的親信要麼被下獄,比如尉遲恭;要麼被外放,比如程咬金,杜如晦和房玄齡等人。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大概也是知道,現在就是你死我活的時候,不僅關乎他一人的生死,還包括他的諸多親信及其家眷。

有兩個細節能夠說明,這場政變也是針對李淵的。

一是史書記載,玄武門之變時,作為父親和皇帝的李淵似乎還不知情,他帶著人到湖上泛舟去了。

政變結束後,李世民讓尉遲敬德帶著士兵走到李淵面前,告知政變消息。

二是李淵知道消息後,立即表示要冊立李世民為太子。

上曰:“善!此吾之夙心也。”

尉遲敬德去見皇帝李淵,為什麼要帶著士兵和武器呢?要知道以前面君,除了侍衛,一般人是不能攜帶武器的。

而且李淵為什麼立即表示冊立李世民為太子?

這種即刻反應,部分是因為他是一個政治權謀者,否則不會這麼快就轉過彎來。還有一部分也在於,李淵對這場政變事先可能是知情的。

只是,他已經被人控制了。否則,按照正常的邏輯,他等待消息的地點應該在寢宮或者正殿。這樣好召喚群臣,做善後工作。

但是,搶先一步得手的人是李世民,他的嫡次子。

在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不僅贏了自己的兄弟,還贏了自己的父親。

這才導致李淵大權徹底旁落。


熊沾沾




李世民的上位既是李世民的野心與追求所致,也是被圍繞著唐朝運轉並且以李世民為核心的利益集團“裹挾”的結果,當時李世民所代表的利益集團規模已經隱隱超過了李淵與李建成李元吉所代表的利益集團。

經過千百年的書寫與演繹,唐高祖李淵在演義小說、影視作品中的形象幾乎淪為了平庸、窩囊的代表人物,可是演義小說與影視作品畢竟不是歷史,歷史中真實的李淵可沒有這麼簡單。可是不管他簡不簡單,最終李淵還是在“玄武門兵變”後老老實實去當太上皇了。史書對於這場事變的記載簡極為簡單:“武德九年六月庚申,秦王以皇太子建成與齊王元吉同謀害己,率兵誅之。詔立秦王為皇 太子,繼統萬機,大赦天下。八月癸亥,詔傳位於皇太子。尊帝為太上皇,徙居弘義宮,改名太安宮。”



李淵的防備之心與平衡之道:

隋煬帝楊廣陷害哥哥楊勇奪得儲君之位,後來在隋文帝臥病期間,楊廣又派兵監禁皇宮,隨後隋文帝病亡,因此當時盛傳是隋煬帝弒父奪位。李淵處於同時代,對此自然也不陌生,因此在他起事以後,當然也害怕自己的兒子會走隋煬帝的老路,特別是李世民,按照舊唐書記載,李淵決定造隋朝的反,李世民起了很大作用,可見李世民的野望。此外,李世民四歲的時候有人說他是“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可是長子是李建成,那麼李氏企業在李淵死後是交給李世民還是李建成呢?

因此,在起事沒多久後,李淵便為避免以後出現父子兄弟相殘的爭位現象而開始著手佈置,比如在創建大將軍府以後,李淵讓李建成左領大都督,李世民右領大都督,當時是以左為尊的,李淵這麼安排的用意不言而喻,隨後又命李元吉為太原留守,對李世民形成牽制。再比如在義寧二年,李淵決定對東都洛陽發起攻勢,我們知道李世民的軍事才華很優秀,李淵自然也知道,可是他卻安排讓李建成當元帥,李世民給李建成當副手,李淵想借此讓李建成撈戰功,同時在軍中樹立威信。李淵的行為便是在平衡李建成與李世民之間的差距,更主要是想盡力削弱李世民的勢力,消除隱患。



李淵集團創業時期的骨幹成員:

李世民:李淵的兒子,後來的唐太宗,關於他,我想應該不用廢話了。

裴寂:裴寂是李淵的好朋友,又幫助李淵創業,因此地位很高,不過論能力的話在當時應該不算拔尖,在貞觀年間被李世民請去喝茶了。

劉文靜:劉文靜很有能力,說服突厥出兵相助李淵,而且與李世民關係也很不錯,可惜與裴寂不和,後來被裴寂陷害。

長孫順德:關於長孫順德,我只說一點,他是長孫皇后的叔叔。

劉弘基:劉弘基和李世民關係也很好,曾經長期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

柴紹:柴紹還用說嗎?李世民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唐儉: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殷開山: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竇琮:說起來,竇琮投靠李淵的中間人也是李世民。

關於李淵創業的功臣當然不止這幾個,我在這列幾個主要的,便不再過多贅述,而且有不少與李世民的凌煙閣功臣是重合。當然,如果對此熟知的話可以在評論區補充。



李世民集團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長孫無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齡、高士廉、尉遲敬德、李靖、蕭瑀、段志玄、劉弘基、屈突通、殷開山、長孫順德、張亮、侯君集、張公謹、程咬金、虞世南、劉政會、唐儉、李勣、秦叔寶。

看完名單基本便可以知道什麼叫做實力碾壓了,李淵有本事,李世民更有本事,可謂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更重要的是李世民的胸襟更為廣闊,可納天地日月。李世民是一邊打戰一邊招降納叛,只要你有本事,只要你不是罪大惡極,只要你肯服從我,我都可以用你,讓你在合適的地方散發你的光芒!總之,李世民擁有李淵無法比擬的人格魅力,而且李世民的才華更不是李淵能比,李世民是上馬能打江山,下馬能治天下。並且,因為李淵基本是坐鎮大本營,總攬全局,沒有李世民那麼多機會,因此,無數的能人志士幾乎都是投在李世民的門下。李世民的這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也基本上是他在天策府的班底,天策府是李世民敢於發動玄武門之變的底氣。



李建成的落敗與李淵的無奈:

李建成能依靠的只有他的長子身份以及李淵的扶持,可以說李建成要想當皇帝基本上只能繼承李淵的班底,他自己的班底根本不夠用,至少與李世民相比起來,是絕對不夠用的。但是他的太子身份又是他最大的資本,畢竟當時是嫡長子繼承製,如果不出意外的話,皇位肯定是他的。或者說,他要是聽從魏徵的建議,早日除掉李世民的話,皇位也是他的。當然,我認為即使李建成聽從魏徵的建議,他也很難成功,李世民在朝中的權勢早就不是李建成能比得了的。因此,李建成絕不是李世民的對手,加上李淵的支持,也只是勉強與李世民持平罷了。

這些所謂功臣為什麼肯冒著生命危險來幫李家打江山?往高了說,是為了天下黎民百姓,可是往本質上說,還不是為了獲取政治地位和利益?如果打完江山沒好處的話,誰會幫你拼命,命是自己的,而且只有一條。因此,越往後,李世民就越是這幫給李家拼命打江山的人的利益代表,如果李世民不能當皇帝,那麼李建成即位以後,必然會拿他們開刀,繼而扶持李建成自己的人。這是他們所恐懼的,要想保住生命和地位,李世民必須當皇帝。所以說,玄武門之變是一個必然的歷史事件,說什麼李建成要害李世民更多是藉口,當然李建成對李世民即將展開的行動也是這場事變爆發的導火索。

李世民他們很聰明,如果發動兵變只是抓了李建成的話,那麼結果可能還會有變數,只有死了的李建成和李元吉才不會繼續產生威脅,因此他們果斷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讓李淵再沒有選擇的餘地。對此,李淵是很無奈的,當然更多是心痛,因為兄弟相殘的事還是發生了。

最終,心灰意冷的李淵看清了局勢,知道李世民的即位已經勢不可擋,因為環視朝廷,李淵竟然發現一心一意依靠他李淵的已經沒有幾個人了,李世民的身後早已經站了長長的隊伍了。於是,黯然宣佈退位,當然,我相信李淵的退位也少不了李世民集團的逼迫,畢竟形勢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