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詞《永遇樂落日熔金》被認為是其最好的作品,甚至超越《聲聲慢》,你認可嗎?

一綠浮芳


《聲聲慢》因一句“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而千古流傳,然而很多詞評家認為《永遇樂》才是李清照爐火純青之作,為什麼?

《永遇樂·落日熔金》( 宋)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吹梅笛怨:指笛子吹奏出聲調哀怨的《梅花落》曲。

中州盛日:指北宋末年太平盛世,汴京在中原腹地,舊稱中州之地。

偏重三五:特別看重正月十五元宵節。

鋪翠冠兒,捻金雪柳:以翠羽裝飾帽子,以金線修飾配飾,以素絹和銀紙做成頭飾,雪白形如柳。

大約創作於1150年,此時李清照已65歲了,流落江南,寓居杭州,此時宋金已經議和,南宋臨安也恢復暫時的平靜與繁榮,但縈繞在詞人心頭國破家亡,流離失所的痛並未消除,當別人都沉浸在元宵節的快樂中,唯詞人有意躲避在冷清的角落,慢慢平復戰爭帶來的創傷。


1 這首詞獨特在哪裡?

與辛棄疾《青玉案元夕》一樣,濃墨重彩渲染元宵節的繁盛與熱鬧。

同寫元宵節,很容易想到辛棄疾的名作《青玉案元夕》,甚至有共通之處。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夕陽如同熔化了的金子般光彩奪目,閃耀璀璨,暮雲如無暇的璧玉,靜穆皎潔,這比“夕陽無限好”的直白更飽含熱情與激情,八個字寫景,高度凝練,新麗奇絕。強調夕陽的絕美,又強調暮雲的沉靜,動與靜的結合,是黃昏十分最吸引人的時刻,何況又是元宵佳節,夜晚的降臨,便是盛大節日的開啟,這八字將節日的自然之美營造得壯麗而祥和。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特別的節日裡,姑娘們個個盛裝打扮,插金帶翠,整整齊齊,紛紛競豔,何等亮麗!何等盡興!這幾句寫盡昔日北宋時元宵節的盛況。用詞很是穠麗精緻,沉浸故國往昔的熱鬧,帶著些許的自豪,也帶著詞人少女般的情懷與美好,更可窺見對故國對舊友的那一份深情。

辛棄疾《青玉案元夕》“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同樣寫節日的少女們盛裝歡慶的場景,異曲同工。

與《聲聲慢》一樣,飽經滄桑後的敏感,自悲,哀怨盡現筆端。

“人在何處”:可是我又淪落在哪裡?極盡筆墨寫繁麗後又來一句自問,與這景格格不入,然而卻是真情無意識的流露。元宵佳節,美麗的黃昏,映入眼簾的是美景,可詞人似乎另有所思,節日正值離人歸來時,可等的人在哪裡?又淪落在何處?這是沒有了故國與親人的詞人在熱鬧的黃昏更覺身單影只,沒有歸屬的淒涼與孤苦,“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都沒有”。

“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如幾許”:但見眼前綠柳如煙,朦朦朧朧,春意添得幾分。這八個字的含蓄與悽美,與開頭“落日熔金”刻意的渲染與遣詞截然不同,更符合李清照溫婉清麗的詞風。春意如許,然而詞人的眼光卻停在了盛開的春梅里,想起了不合時宜的《梅花落》的哀怨笛音,“庭中多雜事,偏為梅諮嗟。問君何獨然”!

“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雖是元宵天氣尙好,但誰敢說不會風雲突變呢?看似寫天氣,實則寫際遇。原本幸福的生活,卻突然靖康之難,國破家亡,親人亡故,哪一件又是事先有徵兆的?正如這個美麗的黃昏和暫時的熱鬧,只是表面的繁華,詞人的憂慮與不安是對家國動亂的深思,儘管酒朋詩友們以香車寶馬相邀,詞人又有何興致而前往?

“如今憔悴,風鬟霜鬂,怕見夜間出去”:如今風燭殘年,面容憔悴,髮髻蓬亂,鬢髮如霜,害怕在這繁華之夜出去讓人笑話了。這句話很是心酸,詞人卻似調侃,大半輩子的風風雨雨,悽愴苦楚,一句苦笑而終,令人動容。

“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還不如待在家裡,透過簾兒聽他人的歡聲笑語。以他人之樂寫自己之苦,雖是尋常話語,俏皮活潑,娓娓而道,卻有說不盡的情懷,蘊涵的況味,“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罷了。

今昔對比,刻意強調昔日的盛與眼前的樂,是為了表現個人的悲,既有個人遭遇的感傷,亦有家國盛衰的概嘆,既有人樂我悲,老無所歸的心境,更有經過人生的悲歡離合之後漸趨於平靜的無奈。一層一層細膩入微,語出清淡,情思極苦。

南宋末年愛國詞人劉辰翁說:餘自辛亥(1275)上元誦李易安《永遇樂》,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聞此詞,輒不自堪。”



2 與《聲聲慢》有何不同?

這首詞是李清照最為人稱道的作品,無論是藝術上還是思想上。

《聲聲慢》(宋)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創作具體時間不可考,但依風格,也應是李清照後期經歷國破夫逝,再婚敗散後的作品,與《永遇樂》差不多。

這首詞最妙之處在於一開頭的驚豔,連用七組疊詞,古今未有。從外在環境到自身動作再到內心深處,層層遞進,真情自然流淌,表現一位獨居婦人晚年無限的淒涼與孤苦無依,精神無處著落的茫然迷惘無奈。

宋代羅大經《鶴林玉露》中評價:“以一婦人,乃能創意出奇如此。”

兩詞比較,還是有很多的不同,

內容上,抒發感情大致相同,一個內斂,一個直接。

都有故國之思,家破國亡之痛,隻身漂零,無處可依之苦,然而《永遇樂》從遣詞造句上更為刻意精緻,有詞人因受節日歡慶氣氛的感染而沉浸於往事的溫情,更有融入人群的慾望,奈何愁思太重,寧願躲起自悲,悄悄痛哭,這是晚年詞人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慢慢平復卻又無法徹底放下的結果,從結尾一句的調侃,可以看出,詞人仍存的生活熱情。而《聲聲慢》更像是萬般愁苦的肆意放縱,遣詞造句自然而然,意象也是物是人非般苦澀,結尾“怎一個愁字了得”簡直就是詞人無法忍受卻又不得不承受的痛苦吶喊!

手法上,一個精思,一個自然。

《永遇樂》有借鑑有對比,有明麗的詞句,是用了表現技巧的,用昔日故國的樂,今日他人的樂來反襯自己的格格不入與愁難自抑,《聲聲慢》似乎沒有,更為直白的抒情,一組蕭瑟的意象,都在傾訴一位老婦人無盡的傷。

梁啟超說《聲聲慢》:“那種煢獨悽惶的景況,非本人不能領略,所以一字一淚,都是咬著牙根嚥下。”

從詩詞藝術上說,《永遇樂》是詞人多年的沉澱之作,厚重內斂,有境界有思想,而《聲聲慢》更為感性,愁思濃結,以情動人,在我看來,更能打動人心。


一綠浮芳


我贊同《永遇樂》超《聲聲慢》,但不是在遣詞造句上超越,而是在

格局上超越,但我不認同這是李清照最好作品,我認為李易安最好的作品是《題八詠樓》


🖊 《聲聲慢》裡的悲傷痛苦

我們再評價一首詩詞的時候,其創作背景是一個半點不能忽視的重要因素。

①1127年,夏五月,宋徽宗、宋欽宗二帝被俘,靖康之恥刻在北宋文人墨客心頭;

②同年三月,李清照夫婿趙明誠,為奔母喪南下金陵;八月,李清照南下,載書15車,與趙明誠會和,誰知兵荒馬亂,待得兩人會和之後,沒多久,兵變突起,李清照所攜藏書和趙明誠家中十來間屋子的藏書盡皆被焚燬,這對於愛書如痴的兩人而言,更是一場巨大災難。

③1129年,趙明誠病逝,當時李清照已經46歲,金兵南下,直入浙西,李清照安葬完丈夫之後,就一直避難奔走,顛沛流離,身邊財產消耗殆盡。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李清照寫出了《聲聲慢》,這一首詞,亡國、喪父、孀居、流離的悲傷痛苦凝結心頭,轉入筆墨,終成就了“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的千古絕唱。

🖊 《永遇樂》裡的豪氣漸生

李清照不是普通女子,在當時,女子再嫁相當罕見,不僅受人非議,還會有牢獄之災。而李清照就敢做,1132年,快50歲的李清照到達杭州,顛沛流離的生活令其悲苦無依,這時候,張汝舟走進了她的生活,這種雪中送炭的行為瞬間獲得了李清照的芳心,可惜張汝舟真正看中的是李清照的“珍稀收藏”,可惜多年的流離之後,那還有什麼收藏呢?

等張汝舟發現這點之後,他開始家暴、謾罵,最後無法忍受的李清照一紙休書直接休夫,這在當時可就“不可能”了,休夫可是要坐牢的。所幸李清照的名頭太響,朝中文人學士皆為其求情,最後關押9日獲釋。

儘管碰上了這種糟心事,李清照仍未意志消沉,既然兒女情懷已成虛夢,何不寄情家國天下?自此李清照文風開始逐漸變化,到《永遇樂》一詞,中“落日熔金,暮雲合璧”此等磅礴景緻躍然紙上的時候,“豪放”的雛形已經慢慢出現了。

🖊 《題八詠樓》江山留與後人愁

這是李易安的絕唱,已經不再是詞,而是一首詩了。

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後人愁。
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

李清照終於放下了愛恨情仇,放下了家國天下,不再“薄霧濃雲愁永晝”,也不再“不肯過江東”,她登上八詠樓,笑看江南川流縱橫,心念“一劍霜寒十四州”,氣魄頓生,只道“江山留與後人愁”。


你有讀


“悟空問答”推出此題,真還有點不好回答,李清照的《漱玉詞》篇篇都是佳作,但羅卜白菜各有所愛。李清照與辛棄疾同為山東濟南人,有濟南“二安”之美稱;李清照是“婉約派”的正宗詞人;她不僅善作詩詞,散文也寫得很好。

李清照詞分為兩部份:

青年時代,與丈夫趙明誠過著寧靜的書齋生活,詞風多於離情別緒,閨中生活,風格清麗俊雅;如:《點絳唇》,《漁家傲》,《一剪梅》,《醉花陰》等。

靖康之難後,詩人夫妻南下,不久趙明誠染疾病逝,李清照漂泊在杭州,金華一帶,在落寞中度過悲苦孤獨的晚年。她的《永遇樂》“落日熔金,暮雲合璧”和《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就是在這段時間寫成的。

《永遇樂》與《聲聲慢》我更喜歡《聲聲慢》一些;你看看,詞作者開篇一連多個排比: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這樣的句子,要在心中鬱結多少悲慼才寫得出來?作者敞開心扉,用這樣的句子來表現自已後期所感受的人生苦難。

最後,作者在《聲聲慢》中寫到: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此詞開篇不寫一個“愁”字,但一讀便愁緒滿懷;最後落筆才寫:怎一個愁字了得!

是啊,“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李清照還有一首名詩,也值得一讀:《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昌國7504


李清照的這兩首詞在詩詞藝術水準層面來說都是宋詞中的上乘之作,對於《永遇樂·落日熔金》超越《聲聲慢》這種說法,就以詞意主旨所表達的格局層面,我認為這首《永遇樂》確實超越了《聲聲慢》。

而在藝術表達層面來說,兩首詞略有風格不同,但都達到了極高的水準,而《聲聲慢》開篇所用的三句七組疊字,創造了詩詞曲賦史上的唯一,這也是這首詞成為宋詞名篇翹楚之一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以下我從這兩個方面對此作了分析。

《永遇樂·落日熔金》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敵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合天氣,次第怎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主旨格局

李清照寫《永遇樂·落日熔金》時已值晚年66歲,當時已是1150年(宋高宗紹興20年)。在那一年的元宵佳節,李清照在南宋都城臨安,看著南宋朝廷佯裝繁華,街巷節日氣氛濃重,心中回憶起年輕時候的自己在舊都汴京(今開封),也曾精心打扮一番歡喜熱鬧地過節。

那時還是南渡之前北宋時候,彼時的清照有相愛的丈夫,無憂的生活,和對未來的無數憧憬。然而這一切都因為金兵的鐵蹄而徹底改變。如今回首種種遭遇,看著表面暫時的繁華盛景,曾為貴族女子的李清照無心參與其中。她謝絕了乘著“寶馬香車”的貴族友人的相邀,為自己的遭遇飄零、為如今都城的表面繁華、為曾經的舊朝故都,她深深的痛惜憂傷,自哀神傷,於是寫下了這首《永遇樂》。

整首詞通過元宵佳節時自己在昔日舊都和如今新都,不同心情和狀態的對比,表達出懷念故都,抨擊南宋朝廷不主北伐、只顧今宵有酒今宵醉的朝廷現狀。反映了當時個體漂泊流離、朝堂不明、國土不安的黑暗無奈現實。


關於《聲聲慢》有說法是李清照南渡之後的晚年所作,也有說法是中年時因趙明誠納妾而寫的閨怨詞。我個人還是傾向於後一種,清照的詞風整體是清麗繚繞的,但所表達的憂愁和創作方式在南渡前後是有區別的。清照前期詞雖寫憂鬱但並不悲苦,反而是一種信手拈來淡淡訴說的的感覺。《聲聲慢》全詞悽婉悲苦,從風格來看更符合清照南渡之後,歷經飄零後的創作風格。

相較於《永遇樂》,《聲聲慢》全詞是將悲苦愁緒傾訴而出,讀來似乎只為訴愁緒,不做其他想。如果不是瞭解北宋滅亡帶給李清照的巨大變故,很難從詞面挖掘到除閨怨愁緒外其他更多的情緒立意,這也是關於《聲聲慢》的時間創作背景至今有兩種說法的根本原因。

我們可以感受到,《永遇樂》相較於《聲聲慢》,因其詞的表達主旨明確,表達出濃烈的家國情懷,所以就格局而言,我認為《永遇樂》是超越了《聲聲慢》。

藝術表達

李清照在《永遇樂》中通過描寫同為佳節時當下往昔的強烈對比,達到了抒發家國情懷、抨擊南宋朝廷的目的。詞中上闋中“元宵佳節,融合天氣”後接“次第怎無風雨”的轉折寫法,直接達到了諷刺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苟且偷安的目的,展現出的是一個才氣高絕忠烈女詞人的風骨。

《聲聲慢》中開篇三句七組疊詞“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開創了古今詩詞曲賦的唯一,這七組疊詞的運用也直接奠定了這首詞在詩詞文學藝術上的超高地位。七組疊詞讓悲苦愁緒如珠玉般撞入人的心門,加之清照一貫娓娓道來、繚繞婉轉的寫法,使整首詞在抒發愁緒的情感上起到了聽者可落淚,聞者可傷心的效果。

《聲聲慢》中因其七組疊詞在詩詞史上的稀缺唯一性,和達到的藝術效果,我認為在藝術表達上是超越了《永遇樂》的。

最後關於《永遇樂》被認為是李清照最好的作品這一說法,被譽為“千古第一才女”的清照,其流傳詩作堪稱篇篇經典、首首名作,後人因個人喜好觀點,心中自然有不同的答案了。


聽雪話詩詞


我想評價詩詞不能不結合作者,為什麼呢?因為詩詞凝聚了作者的情感。而情感從何而來呢?自然從人生的經歷中來,所以有必要看一看作者的人生經歷。

李清照是中國古代為數不多的女性作者,她出生於1084年。1127年,北宋滅亡,李清照與丈夫南渡。1129年,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去世。所以她接連受到了國家滅亡和親人離世的打擊,生活十分悽苦。

《永遇樂-落日熔金》和《聲聲慢-尋尋覓覓》這兩首詞都反應了她的生活境遇,只是側重點有所不同。《聲聲慢》寫的是丈夫去世後的那一種淒涼孤寂,而《永遇樂》是對故地思念後的感懷。

相較而言,《聲聲慢》更顯出淒涼,應是李清照在他丈夫去世之後不久寫的。此時最感孤單,於是開篇一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便將這種心境全然托出,彷彿將讀者置於一個昏暗清冷的閣樓中,周遭寂靜,只有幾分朦朧的月光,又兼孤身一人,夜來風急,身心俱涼,甚是悲慼。所用意象不多,卻皆是秋物:大雁、黃花、梧桐、細雨,都離不開一個悲字。

《永遇樂》是李清照晚年時的作品。她已在江南生活了多年,到了自己的暮年,想起故地,卻感到有生之年再無可能踏入故地,因此傷感。開篇便是“落日、暮雲”,彷彿正是暮年的自己,然而思緒卻回到了年輕時。她正站在繁華的開封街頭,此時正是元宵佳節,遊人如織,婦女們各盡所能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然後突然筆鋒一轉,寫回暮年的自己,容貌憔悴,兩鬢都是白髮。相比之下,差別甚大,以至於連門都不敢出了。

《聲聲慢》大概是一氣呵成的,把積攢多時的情感一股腦兒宣洩出來,所以使人感到一陣猛烈的情感衝擊,也不由得悲涼起來。相比於《聲聲慢》的猛烈,《永遇樂》則要舒緩一些,似乎是細細斟酌之後才成就的,其中的意象更為細緻,如同婦女打扮,將許多首飾放在面前,來來回回挑選之後,才戴上去的。到了暮年,看遍了紅塵世事,心中情感雖起伏強烈,然而寫入詩詞中,也讓人不覺突兀。

孰優孰劣卻是難講,都是當時作者情感的反映,只能說在不同的年紀對於不同的情感表達出來也不盡相同吧。


每日一講


永遇樂比聲聲慢差遠了。

很多人動不動格局格局,煩!

此類人口中的格局,無外乎就是內容和題材而已。題材越大、內容越“正能量”,便是好詩!

若果真如此,詩歌可以休矣,咱們喊口號算了!

就像食指和餘秀華之爭,很多人站在食指一邊,因為食指的詩歌,“反時代”,在文革期間極有反叛精神,而餘秀華詩歌只寫個人在命運面前的蹣跚。因此餘秀華“格局”不大。

可誰認真比較了二者的詩歌了呢?食指又有沒有承認他現在寫不出東西了呢?

讓詩歌回到詩歌,讓藝術回到藝術,不要揮舞格局、觀念、教育、正能量的大棒,還詩歌以本來面目。


天空是雲朵的牧場


無論詩詞,第一品向就是自然流暢,看不出為了格律而強行斷句強行韻腳的生硬痕跡,顯然李清照此詞差了一些。一般說詞壇雙峰之作是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與李煜的《虞美人,一江春水向東流》,可以看出此二首,完全看不出為格律而拼湊的痕跡。


小豬非豬


就我個人看法,李清照先生最好的詞作是永遇樂、鳳凰臺上憶吹簫二首,其用詞意境曠古無及。


楊美春862


最喜歡李清照漁家傲“九萬里風鵬正舉”的肆意灑脫


成成做的披薩


答:我不完全認可。因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