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用藥 10 大坑,瞭解一個少踩一個

近年來,安全合理用藥逐漸受到重視,最常見的誤區是以下10 個。您在臨床工作中是否也遇到過呢?

追求療效濫用藥

濫用藥物很常見,特別對於老人和小孩這類特殊人群。比如兒童感冒時,有家長直接將成人藥給孩子服用,或者認為輸液好得快,要求醫生給孩子輸液。

兒童各器官特別是肝腎功能發育尚不完全,對藥物的代謝和排洩能力也與成人有所不同,因此服用成人藥,即使減量,也易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此外,常見的服藥方式中,安全性方面口服>肌肉注射>靜脈注射,因此建議優先考慮口服給藥,避免濫用注射劑。

自行停藥沒危害

在治療達到預期效果後,很多人會選擇在療程未結束便停藥。但並不是所有藥物都想停就能停,停藥不當,有時會引起「反跳現象」「階段現象」「停藥危象」等「停藥綜合徵」。

比如長期服用糖皮質激素,通過負反饋抑制下丘腦-垂體前葉分泌促皮質激素(ACTH),引起腎上腺皮質萎縮和功能不全,停藥後,有些患者可表現為乏力、噁心、嘔吐、低血壓,甚至發生腎上腺危象,休克等。

除此之外,抗高血壓藥、抗心絞痛藥、抗癲癇藥、抗甲狀腺藥等也可能出現「停藥綜合徵」。

胰島素有依賴性

部分糖友擔心使用胰島素會產生依賴性、會成癮,所以遲遲不願接受胰島素治療,耽誤了病情。

事實上,我們並不是對胰島素產生依賴,而是糖尿病患者胰島功能受損,使得胰島素分泌不足,導致了血糖異常,需要通過注射胰島素來彌補不足。此外,有些患者血糖控制平穩後,仍可換回口服藥物治療,這從側面說明,胰島素是不成癮的。

使用藥品不得法

藥品使用不當主要包括用法和用量兩方面。

曾見過一個案例:年僅 18 月大的幼兒感冒發燒,家長直接將一粒泡騰片口服使用,導致窒息,最終因腦部缺氧時間過長,搶救無效死亡。

用藥不當有時可導致嚴重後果,在使用藥物前,一定要遵循醫囑或認真閱讀說明書。

別人能用我就能用

常常會有人,聽別人說吃了什麼藥療效非常好,就也想拿來試試,卻忽略了個人體質、基礎水平,甚至合併禁忌證或疾病種類的差異。

比如有些老年人,聽說別人服用阿司匹林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效果很好,就自行買來服用,而忽略了胃腸道不良反應風險,服用後出現了胃出血等症狀。

不良反應很可怕

藥品上市前都會進行安全性研究,然後在藥品說明書中詳細列舉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部分患者在閱讀過說明書後,對其中的不良反應擔心不已,不敢服用。

事實上,不良反應發生是有概率的,並不是所有人在服用後都會出現說明書中列舉的所有不良反應。即使出現不良反應,也應由專業醫師權衡利弊,並不能因此耽誤治療。

此外,有些不良反應是可以避免的。比如有些藥物消化道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可改為飯後服用,大大減少消化道的不良反應。

這裡需要提醒的是,用藥後一旦出現較嚴重不良反應,應及時就醫,避免引發嚴重後果。

偏方秘方治大病

很多所謂「偏方秘方」缺乏循證學依據,盲目使用不僅可能浪費時間和金錢,還可能會延誤治療時機,損害身體健康。

2017 年央視「焦點訪談」曾曝光過風溼病「神藥」——「獅馬血脈康膠囊」的假藥風波。廣告宣稱秘方含有麝香、紅花等許多名貴中藥,效果立竿見影。然而,經藥檢所檢測,膠囊裡除了麵粉,功效成分為醋酸潑尼松和雙氯芬酸鈉。醋酸潑尼松為激素,有抗炎、抗過敏、抗風溼的作用;雙氯芬酸鈉在臨床上一般用於中輕度的鎮痛、止痛。

所謂秘方不過是含有面粉 + 藥物成分,並不可信。

海淘藥品放心用

隨著互聯網及電商的發展,國內患者也可通過海淘或微商等購買境外藥品,且不論藥品質量高低,不同人種對藥物的利用情況也會有差異,盲目跟風,單純根據說明書服用,可能會帶來不良後果。

換季就去洗血管

所謂「洗血管」是指每年定期無指徵輸液,以去除血管裡的「垃圾、毒素」。事實上,正常人體血管裡並沒有所謂的「垃圾、毒素」,真正「堵塞」血管的是脂質斑塊,定期輸液不僅不會改善斑塊還可能造成身體負擔,引起不適。

迴避風險不接種

今年的「疫苗事件」鬧得沸沸揚揚,部分人擔心疫苗帶來的風險而選擇不接種。但疫苗接種是世界公認最經濟、最方便、最有效的預防和控制傳染病的手段,不僅可以保護個人,還可以對群體進行免疫。

雖然疫苗也可能發生不良反應,但帶來的效益仍是遠高於風險的。

看完,原來自己也躺槍過……

提高用藥常識,科學用藥,才能事半功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