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語的由來?

海天


 閩南語的形成主要是因為兩次的移民潮,移民的原因是徵蠻、避亂。

  第一次:第四世紀晉朝人移居入閩,部分初級泉州話的形成。

  第二次: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囝屯墾漳州,漳州話的初步形成。

  第三次:第九世紀後期王潮、王審邽、王審知三兄弟統治福州、泉州等,泉州話形成。

  第三次的移民大多數是唐代淮南道光州人。福建人讀四書五經的時候,這就是部分”讀書音“主要的來源。明末學者對於當時閩南語進行系統整理,著有《匯音寶鑑》,十五音因而誕生。


小城大事會


從閩南方言看閩地緣、血緣、語緣的親密關係。


閩南方言的形成與閩南人的歷史休慼相關。今天的閩南方言區早在秦漢之際就有中原漢人移居,中原漢人第一次大規模南移入閩,是在“五胡亂華”年代。當時中原一帶處於兵荒馬亂之中,大批北方漢人相率離鄉背井,來此避難落戶;及至“永嘉之亂”,又有“衣冠八族”移居閩地。


唐五代,更有成批漢人從中原遷入福建。這些閩南人的祖先,絕大多數來自河南,他們帶來了不同時期洛陽一帶的中原漢語,跟當地原有的語言和方言結合在一起,逐漸形成了閩南方言。


客家人習慣上稱閩南人為“河洛人”,稱閩南話為“河洛話”便是這個緣故。時至今日,古河洛話在洛陽本土已變得面目全非了,而它的一些基本特徵卻還保留在今天的閩南話裡,成了閩南人根在中原、閩南話源於中原漢語的佐證。


例如,閩南方言的語音系統保留了較多的古音,並明顯地表現出其形成發展過程中不同的歷史層次,其中既有秦漢上古音的殘餘,如“飛”的聲母[b],“豬”讀[di],即所謂的“古無輕唇音”,“古無舌上音”;又有隋唐中古音的保留,如“接”讀[zidp],“節”讀[zidt],“席”讀[sik],“沉”讀[dim]等,即完整保留著中古漢語三套入聲韻尾和三套鼻音韻尾;還有歷代語音的變異,如“三”讀[snd],“石”讀[zi6h]等等。這些正是不同歷史時期的中原漢語在閩南話中留下的痕跡。


陽陽大百科


同樣是漳州也分很多口音,不同縣城口音也不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