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你的父母對你的管教多嗎?什麼都管的父母對孩子會造成什麼樣的傷害呢?

心理之路


總體來說,媽媽管的多,父親管的少。在我看來,孩子不懂事之前,管出好習慣,十分必要,這是我這些年來孩子教育的最大心得!!!比如這次的疫情,也是一個衛生習慣的考驗,如果每個人都能養成勤洗手的好習慣,並且在感冒的時候,家內自覺地進行必要的消毒和防傳染措施,感冒的出門自覺地戴上口罩,儘量不去聚集場所,工作期間或與其他人接觸時也自覺地都帶著口罩,那傳染就會少很多……


說五言六


本人是從事教培行業的,見過很多父母對兒女管的太多導致的問題,如:

1.獨立性差,生活無自理能力。

2.嚴重叛逆,和父母對著幹,離家出走。

3.心理承受能力太差,抑鬱症。

4.無人生目標,得過且過,認為父母可以幫他完成一切,行屍走肉。等等

看著這些案例真的很痛心,成功的孩子,必定有成功的家庭教育!



蜀盆一哥


我的見解和我媽(我媽經常吼我媽)以及大多數人的一樣:什麼都管,孩子以後會變成唯唯諾諾的,做事毫無主見。



3浪子china


一個朋友,他們的孩子,現在已經有二十六七了,每天吃喝,還基本上都是父母在替他做好了才會有飯吃的 如果不去做,要不就是在外賣平臺上點餐,要不就是吃方便麵,衣服也基本上都是父母定期去清理清洗,家裡面更加是一塌糊塗的。他的父母實在看不慣他的房間裡面亂七八糟的樣子,只有自己去幫他清理乾淨,有時間我問他們,怎麼會這樣,他們說,孩子從小就沒有做過這些事情,所以只有自己來替他做了。我說,你們能夠替他做多久,難道要替他做一輩子嗎,他們說,他們還沒有想過這個事情。就是去幫孩子清理乾淨的時候,就是說孩子的時候,孩子還挺反感他們的。說不要他們這樣的來幫他處理房間,影響了他的心情。我聽到這些,除了無語,只有搖頭了。

另外一個朋友,因為是離異的,兩個孩子都是他自己在撫養,他自己去外面掙錢,孩子們留在老家讓父母帶。沒有辦法的情況下,他基本上都是每天晚上有時間的時候,就和孩子們一起用電話聯繫,和孩子們說說笑笑的,也會說一些學習上的事情,雖然沒有在家裡帶孩子們,但是也讓孩子們感覺到就在他們身邊。孩子們大了,一個上了大學,另外一個沒有上大學,跟著朋友一起做事情,孩子們的生活什麼的,也基本上都不用擔心,只是在孩子需要的時候,幫他們參考一下。如果孩子們做錯了 朋友也沒有去責怪,而是肯定他們的這樣的願意做事情的精神。然後指出來,哪方面不是這樣做,而是可以用另外一個方式來處理。當然了,如果孩子們真的太不像話了,朋友也會發脾氣的,比較要管住孩子,不能讓他們在錯誤中一再的錯下去。

我個人認為,做大人的,如果從小把孩子的什麼事情都要管的話,才會是對孩子們的最大的傷害,會讓孩子們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在家裡大人慣著孩子,社會上別人可不會慣著他們的,所以,我覺得對於孩子們的教育,還是要儘量的在學習上抓緊,生活上嚴肅,讓他們知道 做錯了就要自己負責,只有這樣才能讓他們慢慢的知道。你這樣才是真正的愛他們,不是害他們。




努力奮發


當年慈禧為母親祝壽的詩中有一名“可鄰天下父母心!”的句子,網說有兩個解釋。

一是說,天下父母的仁愛之心值得讚歎!

還有個是說,天下父母無怨無悔地為子女付出、擔憂著急的苦心不能被子女理解,甚至會被誤會而令人同情和嘆惜。

結合回答題主的這個問題,我更贊同第二種說法。

出自民間的《增廣賢文》中有這麼一句,養兒不教如養驢,養女不教如養豬。對於父母來說,教育子女是天經地義、義不容辭的職責和義務。

可是,父母的教育效果卻是受到父母自身的文化程度、方方面面的素養,教育的方式方法的不同所影響。很難做到千遍一律。

所謂出生書香門弟;所謂棍棒下出孝子。我想應該能看出受教育的背景吧。更值一提的是窮人孩子早當家這一環境背景,這在舊中國和建國初是較為普遍的。父母為生存的辛苦勞作,對子女就是一種言傳少身教多且身教比言傳多得多的教育方式。相對題主所說父母什麼都管,還在這裡擔心給孩子造成什麼傷害的問題的確顯得有點另類了。

我雖不太懂教育,但我覺得凡事都得有個度,物極必反的道理無人不知曉。要適當留給自己的孩子更大的自由度。還望為人父母們好自為之吧!

(攝於武昌曇華林)



江南樵


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沒有不犯錯的孩子,只有不會管教的父母!看看大多數父母都是怎麼管教孩子的吧。

“不和他廢話,揍一頓就老實了!”

“不用管!孩子還小呢,長大自然就好了。”

“先講道理,道理講不通,該出手時還是要出手!”

大多數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管教方法,能使孩子不犯同一個錯誤。但很多時候,卻沒有達到我們預期的效果。

這是因為我們在教育孩子時,常常會忽略一些細節問題。管教孩子,浩浩媽覺得應該注意這些:

大人團結統一,分歧私下解決

大人管教孩子,最忌諱的是當著孩子麵爭執。當面爭執會讓父母的威信降低,還會讓雙發的教育都沒有用,鄰居家樂樂就是最好的例子:樂樂四歲了,在家就是個小霸王,經常莫名其妙地發脾氣。每當樂樂發脾氣,媽媽作勢要打樂樂,爸爸趕緊護著,爺爺奶奶也聞訊而來,這下樂樂哭聲更大啦!

本來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發脾氣很正常,媽媽糾正並不難。可大人彼此否定對方,孩子就不知道究竟應該怎麼做,更談不上有意識地改正自己的行為。

家長管教孩子之前一定要全家統一思想,在某些問題上達成一致,即使不一致也要某一方做出暫時的讓步。

管教孩子注意場合

管教孩子,場合與時機很重要。聰明的老婆從來不會在外面給自己丈夫難堪,聰明的爸媽也絕不會在外人面前教訓孩子。

有的孩子做錯事情,父母喜歡對外人抱怨:“我家孩子總是不聽話,真不讓人省心!”這樣在人多時揭孩子的短,數落孩子的不是,不僅沒有起到管教孩子的作用還傷了孩子的自尊心。

最好的方法是單獨把孩子叫到房間或者沒人的角落,冷靜地跟孩子溝通,你會發現孩子少了些顧慮,更願意打開心扉,說出自己的想法。

不同年齡,管教方式不同

教育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也要因時施教。拿2-3歲的孩子來說,他們的獨立意識開始萌芽,開始懂得拒絕父母的安排,這個時期的孩子,愛遠比教育更加重要。父母教好安全和規則。剩下的隨他去,放任他,順應他。

等到了孩子長到七八歲,家長就不能糊塗,該管教時必須嚴肅起來,這個年紀的孩子放鬆長大以後就更難以管教了。管教孩子的最好時機,就是犯錯的時候

你家孩子會犯錯嗎?如果會那麼恭喜你,千萬不要浪費讓孩子自我完善的好機會。

許多父母覺得孩子犯錯是不好的事情,基於這個認識,當孩子犯錯的時候會對孩子進行批評,說教和懲罰。但在你這樣做的時候,你就把這個信念也傳遞給了孩子:犯錯是不好的,不光彩的事,那麼當他犯錯的時候,他想到的就是如何逃避、掩蓋,偷偷摸摸盡量不讓你發現。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如何讓孩子從錯誤中學習才是我們需要考慮的,為人父母,需要將孩子帶來的消極、負面的東西,轉化為有利的,積極的的結局。

管教孩子,注意語氣

我們知道一句話讓人笑,一句話讓人跳。有時候孩子不是不服管教,而是這些尖銳的語氣深深刺痛了孩子的心:

“你居然敢不聽我的?”--居高臨下

“你以為你自己很能幹嗎”--冷嘲熱諷

“怎麼這麼笨,跟豬一樣”--人身攻擊

“你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威脅恐嚇

“你沒看到我在忙著?”冷若冰霜

孩子再小也有自尊心,父母管教孩子的時候一定要給予成人式的尊重,循循善誘、有理有據的語氣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比如出門前孩子不想加衣服的時候,“居高臨下型”家長很可能這樣說,“我是你媽,你就得聽我的,不穿也得穿!”孩子不抗拒才怪!

可以這樣對他說:“兒子,媽媽看了天氣預報,一會可能會降溫,我們加件衣服再出門,好嗎?”這樣既把加衣服的理由說出來,又尊重了孩子的選擇。又有什麼理由拒絕呢?父母管教孩子是希望孩子

成長為更優秀的人

管教從來不是目的

而是讓孩子變更好的方法


山城拓兒車司機


額⊙∀⊙!。。。。。這個,我父母管是管,但不嘮叨!小事小錯不說話,通常一個眼神就夠了。大錯的話,直接皮帶伺候。好在有大錯的時候很少。[捂臉] 至於啥都管承包制的父母,說兩句。想讓孩子在生活中,學習上獨立自主,有自己預設好的目標,併為之持續奮鬥的話,就立刻斷絕你們在教育方法上的錯誤。後果就是孩子缺乏自信心,做事過分依賴他人,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動性。所以,凡事為孩子親力親為,試圖主導孩子的思想以你們的意識為中心的家長們,教育本身還是要以引導為主,溝通為輔,身教為中心的主題去一步步的落實。這是個漫長的路程,需要堅持不懈!才有好的教育效果。


沙發要溜達


什麼都管的父母,容易造成孩子的動手能力差,慵懶的生活習慣,有可能造成壞脾氣。可憐天下父母心,我父母對我管的也比較多,現在大了,在父母眼裡自己還是個小孩,到處叮嚀囑咐,現在都能理解,這是對自己的關心和愛護。


白袍7號


出現這樣情況主要是父母沒有意識到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什麼都管,孩子做的沒達到父母的預期,自然就會不停的嘮叨,其結果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1.自理能力差,抗挫折能力弱。生活中什麼都管,沒有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學會成長和應對生活中的瑣事,反而大包大攬,自然會讓孩子越來越依賴父母,不知道怎麼跟人打交道,自理能力太差,遇上點難事,就不知所措,自怨自艾,挫折感十足。

2.自主意識薄弱,創造能力差。父母掌控力強,事事為孩子做主,這種家庭培養出來的孩子,往往做事缺乏積極性,缺乏求知慾,沒有熱情,沒有創造力,缺少自主意識。


金寶NC


我覺得我父母對我管教還是挺多的!什麼都管對孩子的影響挺多的!性格會有影響,容易內向型!自主能力差!判斷力差!比如在選擇一件物品時就會猶猶豫豫!社交能力差!容易不敢相信別人。逆反心理強!總想突破父母的管控!等等!在這裡說一下,在能保證孩子身心健康的情況下,希望各位父母給孩子多一些自由和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