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修小浪底水庫的話,黃河下游會自然過流通水嗎?

時空藍藍


如果不修小浪底水庫的話,黃河下游不僅僅

不會自然過流通水,還會斷流,造成黃河決堤改道。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在國人心目中,千百萬年來,黃河應該是滔滔不絕,奔流入海。讓人想不到的是,上個世紀70年代來,河干開始斷流,之後其斷流時間不斷提前,斷流範圍不斷擴大,斷流頻次、歷時不斷增加。

  • 1972年~1979年,斷流6次,平均斷流7天,平均斷流河段長130公里;
  • 1980年~1989年,斷流7次,平均斷流7.4天,平均斷流河段長150公里;
  • 1990年~1995年,斷流8次,平均斷流53天,平均斷流河段長500公里;
  • 1996年,斷流達到136天,斷流河段長579公里;
  • 1997年,斷流達到226天,斷流河段長700公里。為歷時最長的斷流。

黃河為什麼會斷流?

由於氣候原因,上世紀末黃河流域降雨量明顯減少。1919年至1975年,黃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為476毫米,1986年至2000年,降水量降為398毫米,天然徑流量隨之減少,黃河來水不足。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黃河流域和下游工農業用水迅速增加,也是造成下游斷流的原因。

1998年以前,黃河水是由各省自用,上游省份用多少水隨時自取,到了下游黃河水就很少了,下游黃河河床很高,根本沒有支流,主河道水少了,又沒有新水源注入,自然就幹了。從98年以後,黃河的水資源開始由黃河水利委員會統一調配,來控制每個省用多少水,這樣保證黃河一直有水入海。

黃河是我們國家第二大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對於黃河斷流,有失我們的顏面,為此可以利於小浪底水庫夏季末開始蓄水,以備冬春枯水期使用,保證下游水庫不斷流,實踐證明,自1998年之後,黃河從此再也沒有斷流,沒有小浪底水庫,下游不可能自然過流通水。


黃河泥沙含量世界聞名, “有一碗水、半碗泥”之稱,這些泥沙出了小浪底水庫後,河道展寬,河水流速變慢,泥沙就會淤積有河床上。黃河枯水期徑流少,自然過流水流速度慢,泥沙沉積也會增多,久而久之越淤越高,下游河床就會不斷被抬高,洪水來時就會決堤改道。

有了小浪底水庫之後,我們通過人造洪峰沖刷下游河道,改變了多年水少、水流速度慢挾沙淤積河槽模式,投入運用已經19年,下洩清水並造峰,下游河道沖刷21.5億立方米泥沙,洩洪能力發生了巨大變化,主河槽沖刷,平灘流量增大,現在河道洩洪能力比2000年時22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位又下降近3米,這表明黃河下游河道已經形成世界上最安全的大河,今後洪水沒有漫灘可能。

自實施調水調沙以來,東營河床逐年降低,下游河道主河槽過流輸沙能力得到明顯提高,截至2012年,黃河累計入海總沙量達7.62億噸,調水調沙實現黃河衝淤,預計河床下降40釐米,河床的降低,黃河決堤改道幾率大大減少,自然過流通水才有可能。

治理黃河,主要是治沙,以水挾沙,才能實現自然過流,歷史上黃河三年一決堤,百年一改道“,自然過流通水不太可能,必須利用配套的水利工程,調水調沙,以水帶沙,不讓泥沙下沉,充分利用河水動力,讓泥沙動起來,隨河水衝入大海,而小浪底水庫的投入使用,既保證了中下游地區自然過流通水,又沒有決堤風險,確保黃河下游的安全。


地理縱橫


如果不修小浪底水庫黃河不僅會出現季節性斷流,因泥沙淤積斷流是一定的。在小浪底水庫修築之前的九十初期就出現黃河旱季季節性斷流,而且過水量隨著河床抬高逐年下降,最低在800/sm立方以下。小浪底水庫修成後,每年6月利用騰庫容的機會科學調度排水排沙,合理的流量設計,使的主河床逐年被大流量水力沖刷,才使的黃河中下游過載逐年加大,除了排水排沙之外河水清澈,黃河面貌煥然一新。



洛陽艾農


如果不修小浪底水庫,黃河會自行改道,改道會衝出一條新的河道,水就會從新的河道里流通,這其實就是自然過流通水。


時空藍藍


如果不修建小浪底水庫,黃河上游經過內蒙古河套地區的大量黃土泥沙會隨著水不斷的衝擊中下游平原。會把中下游平原沖刷堵塞河道。會給黃土高原的造成水土流失。給國家帶來損失。修建水庫的好處有很多方面,既可以防洪,灌溉,旅遊,生活,等等。還有一點就是可以沉降泥沙。減少對水土流失造成的影響。


創客八點半


風起黃土泥入河,

壩來儲水綠波波。

風聲嚎盡水口開,

壩杆平直汽又去。

鎖囗關頂塵綠地,

壩岸坡壩玄潤域。

洩為坤地巽為風,

一畫二劃攔風溢。

耗資萬千無效果,

霧繞雲飛且客留。


用戶97062005697


才術學淺,不予回答。謝謝!


兵頭將尾打頭兵468


應該會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