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楚國山河廣茂,人口眾多,最終為啥沒能統一天下?

長安旭哥


楚在戰國時,地廣人眾,在關東各國中是比較強大的一國。公孫衍“合縱”攻秦之時,楚懷王曾被推為縱約長。懷王時楚又滅越,楚國的疆域擴大到長江下游的沿海地區。自從秦,齊兩國日益強盛,楚也不斷和秦,齊進行爭鬥,但都遭到失敗,最後楚懷王被秦王誘至秦國而死。

到楚頃襄王時,統治階級“淫逸奢靡,不顧國政”,又不修城池。公元前280年,秦攻下楚的漢北地及上庸(今湖北竹山),司馬錯又從蜀而攻楚的黔中郡(今湖北宜城),鄧(今湖北襄樊附近)和西陵(今湖北宜昌西),次年攻佔了郢都,秦軍繼續南進,一直打到洞庭湖邊上。楚的軍隊潰散而不戰,楚頃襄王逃竄於陳(今河南淮陽)。秦把佔領的國土設立黔中郡和南郡,從此,“楚遂削弱,為秦所輕”。

綜合史料可以看出,楚國雖山河廣茂,人口眾多,但變法不徹底,不成功,國內封建領主勢力強大。再加上後期政治腐敗,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重重,且淫逸奢靡,不理國政,武備廢馳,政治,經濟都落後於秦國。別說統一天下了,到後來都自身難保,終於在公元前224年,被秦將王剪率六十萬大軍所滅。


皖北隱士


戰國七雄中,楚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可以說論實力僅次於秦國,但是為什麼楚國沒能統一天下呢?

首先,楚國變法不徹底。戰國時期,各國都進行了變法,其中以秦國商鞅變法最為徹底。商鞅變法使得秦國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軍事實力大幅提高,秦國綜合國力強於其他六國。而楚國吳起變法雖然短暫提升了楚國實力,但由於觸及楚國貴族利益,楚國貴族在支持吳起變法的楚悼王死後,趁勢作亂殺死吳起,使得吳起變法半途而廢。

其次,楚國曆代國王大多較為平庸。戰國後期楚國國王多平庸之輩,對內楚國經濟發展緩慢,對外與其他六國戰爭不斷,而且這些戰爭勝少負多,使得國家不斷被蠶實,國家實力不斷下降。更有甚者,楚懷王被張儀耍得團團轉,最後死於秦國。

再有,楚國不能吸引人才。楚國有人才但不能用,如屈原,反而信任小人如靳尚,更不用說吸引其他各國人才了。反觀秦國人才不斷,如商鞅,範睢,蔡澤,呂不韋,李斯等。


眼高手低


很高興接到邀請,我也喜歡看春秋戰國,發表一下拙見。

第一 楚國的資源不足

最開始楚國只不過是一個小國家,後來反叛周天子,滅了無數小國最終才成就方圓五千裡的強大帝國。但是隻是表面強大而已,在唐朝之前南方是沒有被開發的瘴氣地帶,楚國佔據的地方就是湖南湖北,河南南部,江西,和江南部分地區,當時的生產力十分底下,水稻還沒有出現南方基本處於漁獵模式。所以楚國空有這麼大土地但是並沒有十分強大的經濟實力,甚至於在六國之中還處於非常弱的。對比秦國佔據北方糧倉趙國有牧場,其他國家要麼製造業發達,要麼商業手工業發達,要麼資源多。都有自己安身立命的本錢,只有楚國靠著國土大勉強維持。

第二 楚國的周邊外交

楚國的人品在周圍幾個國家中算是比較差的,周朝時期周天子衰落,楚國也是二話不說直接進攻的,然後又進攻了許多小國才成就今天這麼大的領土。而縱觀其他幾個國家基本上剛開始他們的封地就很大,隨著周朝的覆滅,他們在逐漸發展壯大的,所有內心其實是十分鄙視楚國的不願意和楚國為伍。後來楚國也學會了外交這一套,但他更像是投機者,經常幹出背信棄義的事情。在戰國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的努力下,楚國和秦國終於結盟。但後來聽信蘇秦的合縱聯盟,於是聯合六國進攻秦國,而後來春申君被殺從此楚國就一蹶不振。

第三 楚國的體制僵化

戰國時期,一個國家的強大不僅僅在於人口,物質資源,而在於技術,和法制。當發現到了這一點後魏國率先變法,實力突飛猛進。其餘國家洞察到了這一變化,於是紛紛效仿。楚國變法時期可以說是比較晚了,前285年,吳起來到楚國,將先進的改革思想帶到了楚國,楚國重用吳起,短短五年,楚國的實力就攀升到了巔峰。後來楚王身故,吳起被殺改革結束。

總結下來,就是這3點原因導致楚國後期國力空虛,不能匹敵秦國。


曉微話歷史


一、楚國變法不徹底,舊貴族長期把持朝政,沒有一場徹底的變法革新。楚國吳起變法,反對勢力強大,變法宣告流產。

二、戰略失誤,錯失良機。楚國全盛之時,在戰略上發生嚴重誤判,導致楚國被秦國攻佔了巴蜀和漢中,最肥沃的土地盡歸敵國。 三、人才外流,楚國舊貴族把持朝政,傑出人才無法施展自己的抱負,紛紛離國而去,大大削弱了楚國的實力。


讀史冠今


一 貴族政治,沒有新鮮血液的加盟

楚國貴族和公族世襲罔替,不思進取楚國從春秋到戰國,一直都被屈、景、昭、鬥等幾家公族把控,政治與經濟腐朽不堪,貴族們自己的私利遠遠高於楚國利益。外人是無法加入楚國政治集團的,沒有新鮮血液的注入,腐朽也只能越腐朽,變得不思進取,沒有楚文王、 武王、 莊王時候的魄力。

二 變法路子不通

那時候各國都流行變法圖強,楚國當然也做過變法嘗試。魏國軍事強人吳起被排擠,去了楚國,大刀闊斧的搞改革,動了貴族們的蛋糕,但是楚王死後,馬上反彈,吳起也死於萬箭穿心。這麼臃腫的貴族集團,砍不掉,越理越亂。屈原,也曾經想改革,但是被排擠,最後也只能悲痛的自殺。屈原雖然出自屈家,是貴族集團的一分子,也是無能為力。

三 戰國時,楚王大多昏庸

以楚懷王為例,本來和齊國結盟,對付強秦,但是被張儀一張舌頭忽悠,貪圖幾百裡商於之地的空頭支票,和齊絕交。弄的齊秦聯手,毆打楚國。楚國也不積極參與國際上合縱大業,看不清秦國是什麼角色,東方几國基本上都這樣。楚懷王上秦國一次當,不吸取教訓,最後弄的客死異國他鄉。總之後幾代楚王,不是昏庸就是無能,內鬥倒是挺厲害的。

四 人才外流

由於外人是無法進入楚國政壇的,那些人才,尤其是有治國之才的人,也只好另謀出路。此時的秦國最喜歡接納這些客卿的,比如李斯,在楚國得不到重用,只好去秦國碰運氣,結果當上秦國丞相,這就和秦國形成鮮明的對比了。

這四點顯然不夠,楚國不能統一的原因很多,誰能保證代代不是昏君,那時候誰能知道秦國的制度就一定是好的?個個時代都有各自的侷限性,咱們都是看歷史的過來人,瞎分析歷史而已。戰爭也得考慮,國家的政治、經濟、軍隊素質、戰術戰略等,一味的分析沒用。






原因有三。

1:楚國自楚懷王以後的大王能力低下,連內部都掌控不了,哪有圖謀天下的能力。

2:縱觀春秋戰國歷史,只有變法才能強大,楚國並沒有實施有效變法。

3:秦國六任統領者都很有作為,為統一天下打下了夯實的基礎。


向天空


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楚地物產豐富,民富國強,安於現狀。秦川八百里,內不足以安民,外有遊牧民族襲擾,生於憂患之時,自立國起,歷代君王不敢有絲毫懈怠,勵精圖治,鼓勵農耕,推行變法,以法治國,終於內凝國力,外平蠻夷,始創大秦帝國,一統華夏。



jxw草木一生


這個問題是多方面的。

1、楚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這是事實,但是實行得是封君制度,保衛家園,他們還會出齊心協力,一致對外。但對外擴張的時候,遇到曠日持久的戰爭時,便會互相推諉。這就註定了他們無法進行向戰國時期,國與國之間曠日持久的戰爭!更無法統一天下。

2、楚國沒有進行全面的改革,建立相應的體質。這就意味著國君強,國家強;國君闇弱無能,國家就衰弱。

3、楚國經歷了春秋和戰國幾百年的文化薰陶,融入了中原文化,自我優越感較強,失去開拓進取的精神。


碩鼠的大米


第一、君主昏聵。國君沒有雄才大略,楚國雖地盤最大,都是春初老祖宗留下來的,到了戰國,君主貪慾,對待其他六國總是佔便宜為名,君主沒有能統一的野心,看今天美國為什麼能獨步全球就知道了。

第二、制度落後,吸引不了人才。戰國其他幾個都在變法,秦、齊、魏等都是通過吸引人才來本國變法使自己強大,楚國在史書留下來的變法幾乎忽略不計,變法才能圖強。

第三、地理位置差,人口未開化,楚國地盤最大,但是當時中國的中心都在中原,歷代楚王都是向中原靠近,“問鼎中原”都是其先祖乾的。南方人口也少,少數民族都沒有開化,生產力落後,不比中原。


武漢風行天下


一、原因:

春秋時期,楚國不具備統一中國的條件和實力,原因有:

1、楚地在長江以南,大部是未開發地區,經濟落後。

2、楚國被中原諸侯視為“荊蠻”,遭到周王朝和各諸侯國的排斥甚至是聯合對抗。

3、楚國春秋時期的政權組織形式也不夠穩定,實際上是楚王室和貴族勢力以及各地方勢力、各部族勢力的一種鬆散聯合。無法最大程度的集中國力對外擴張。

4、吳越等國的存在,牽制了楚國大量國力,使其無法放心北進。

5、一系列戰爭的失敗和失策也影響了楚國的擴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