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段氏為何死忠元朝,而不效忠明朝換取自治權?

超哥侃古今


我是北派說書人,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說書人不喜歡將問題的答案寫的拖沓太長,所以就簡單寫了

想要分析這個問題很簡單,大理國從南宋時期,就和宋庭關係不怎麼好,當初蒙元帝國從四川進入雲南方向的時候,從西邊對南宋形成了威脅,當初大理國與西夏之間眉來眼去,因為他們有共同的敵人南宋,然而南宋與大理國也發生過戰爭,但是大理國卻是一個狡猾的國家,明裡臣服,不鬧事,但是與南宋面和心不和,雖然和南宋之間關係有點捉摸不透,但是畢竟為了自保嘛,就得玩一些國與國之間的那一種政治手段。

當初蒙元滅了西夏之後,大理國也是心中驚不已,當蒙元帝國從四川打入大理的時候,大理國也是做了一番抵抗,但是終於還是架不住蒙古的鐵騎,乾脆直接投降,保全了自己的實力,因為蒙古大軍有喜歡屠城,只要投降便可保全自己,做了蒙元的附屬國,後來曾派兵和蒙元帝國一起討伐過南宋。

這種夾縫裡求生存,那可是弱勢者保全的基本規律,而且蒙元帝國當時確實待大理不薄,在大理建立了行省,當時這種待遇是相對性的,比曾經的宋地人們的地位強上不少,最起碼還有自己的自主權,而忽必烈念段氏為大理的貴族,弄起來好管理,所以大理段氏世代為官。

然而僅僅97年之後,大元帝國被明帝國驅趕到了大漠的深處,而大理段氏早已沒了當初大理國被滅國的仇恨,而是打心眼裡只有蒙古國給予的恩賜,你朱元璋將我的宗主王趕走,畢竟中原王朝從秦漢時期,就對南詔南越方向以高壓態勢走的,所以這也就成了一種文化,在他們看來,中原王朝就是敵人,結果當時的明軍正直強盛,再說了大理國早已不是什麼大理國,而是元朝的一個行省,高層自然還是蒙古人,你覺的呢?


北派說書人


很多人應該和我一樣,第一次聽說大理段氏是來自於金庸先生的小說,《天龍八部》和《射鵰英雄傳》中都有對大理段氏的描述。

大理段氏皇族始於五代十國時期。唐末各地方的節度使實力日益增強,形成了藩鎮割據勢力。這些割據勢力為了爭奪地盤,相互混戰,你方唱罷我登場,打的非常激烈。就在這一時期,偏安一隅的通海節度使段思平也在這些割據勢力中脫穎而出,於937年建立了大理,成為了大理的開國皇帝。


大理基本上是與宋朝並立的,大理的建立比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還要早二十多年。兩個政權不但建立的時間很近,滅亡的時間也相差不多,大理比南宋也早滅亡了二十多年。不僅時間上巧合,宋朝與大理在皇位繼承上也是驚人的相似。兩個政權的開國皇帝死後,都是弟弟繼承了哥哥的皇位,後來皇位的繼承又都從弟弟一脈又轉到了哥哥一脈。宋朝應該是中國歷史上最憋屈的朝代了,北面先有強敵契丹,後又有金朝,西北地區還有西夏虎視眈眈,西南地區則有大理。大理的實力最弱,又便安於一隅,所以宋史對大理的描述很少,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不知道大理,因為《天龍八部》太出名了,才從金庸先生的書裡知道了大理。


大理段氏本是先於南宋就亡國了的,為什麼又牽扯到了明朝呢?原來南宋末年,忽必烈攻下了大理,俘虜了大理的皇帝段興智以後,大理就滅亡了。可是大理這個地方不好管理,再加上蒙古還要攻打宋朝,所以忽必烈便在大理設立了梁王做為最高行政長官,大理段氏則繼續擔任大理的行政總管,直至蒙古人建立的元朝被明朝滅亡後,段氏仍然臣屬於元朝,管理著大理地區。要說大理段氏對元朝的態度是要遠好於宋、明兩朝政權的,明明是元朝滅了大理國,為什麼段氏還那麼效忠元朝呢?這還要從大理的內政說起。


大理國建立早期,在開國皇帝段思平的侄子段思聰(原諒我此時想到了國民老公王思聰)在位期間,高氏家族成為了宰相家族,並掌控了大理國的大權,自此一直到大理滅亡,大理的宰相都出自高氏家族,大理的政權也一直都被高氏把控,高氏中間還曾廢段氏,自立為帝過。大理段氏是我見過的最“佛系”的政權了,大理舉國推崇佛教,大建寺廟。大理段氏的皇帝也都對佛教特別痴迷,稍有不如意就出家為僧。

段思平的兒子段思英,因為叔叔奪了他的皇位而出家為僧;有的皇帝因為看到高氏專權,心中不高興,出家為僧;大理憲宗段正嚴勤政愛民,在位長達39年,對了他就是《天龍八部》中風流少爺段譽的原型,晚年他因為幾個兒子爭奪帝位,心裡厭煩,也出家為僧了。段譽後來居然出家了,實在是讓人難以接受,木婉清怎麼辦?神仙姐姐怎麼辦?鍾靈怎麼辦?但是大理段氏最為我們熟知的僧人還是一燈大師,他的原型是大理宣宗段智興,是段正嚴(也就是段譽)的孫子,他雖然很熱衷於修建寺廟,卻並沒有出家為僧。迴歸正題,大理段氏總共24位帝王,其中有10位都出家為僧了。由於出家的皇帝太多,所以就專門建了一座為皇帝出家用的寺廟,就是無為寺,也就是《天龍八部》中的天龍寺。



大理段氏的“佛系”,使得大權一直都被宰相家族高氏把控,但他們並不想做傀儡,也想把大權攬過來,可是一直都沒有機會。直到忽必烈打過來,主戰的高氏一族被滅了,段氏雖然不再是大理的君王,卻沒被滅,反而被元朝授予大理的總管,抓到了大理的實權。所以段氏對元朝一直都是很效忠的。


元朝被滅後,大理段氏又效忠於北元政權,段氏為自身著想難道都沒有想過投靠明朝嗎?其實他們想沒想過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自己也做不了主的。段氏雖然管理著大理,但大理的最高行政長官是梁王,駐守大理的大軍也是聽從梁王的號令,所以明朝招降也是招降梁王而非段氏。段氏若是投降了明朝,能得到什麼好處不好說,首先梁王手裡十來萬大軍就不願意啦!

1382年,明軍攻入雲南,在梁王被打敗自殺後,段氏總管段世並沒有投降,而是抵抗到底。為什麼此時的段氏不投降呢?那是因為他們知道,在梁王兵敗後,明朝拿下整個雲南只是時間問題了。此時的大理段氏沒有任何資本跟明朝談判啦,明朝也不在乎他是戰還是降了。這時還想用投降換自治權,顯然是不可能的了,明朝不會同意的,所以段氏乾脆就抵抗到底啦!雖然段世沒有投降,但明朝還是善待了他的後人,明朝收復雲南後,他的後代不僅沒被誅除,還做了官。


孔六十三


南方土司歸順明朝的還少嘛?很多大的土司沒幾年就被明朝幹掉了,像萬曆三大徵的播州楊氏,最後甚至被滅族了


不要認輸XYZ


朱元璋本來想招撫他們,他們不理睬,明軍後來大兵壓境接連挫敗梁王政權時,他們又想臣服,但明朝卻不樂意了。所以終究是他們過度低估了明朝。


187亞索


盲目自大加上地處邊疆 害怕明軍進入雲南而威脅自己的王位。想著依附元朝還能翻盤。打算南北夾擊,繼而平定中原。

雖然明朝建立當年(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就已經蕩平中原,將元順帝趕到了大漠以北,由他取而代之成為中原王朝的最高統治者。然而,地處西南一隅的雲南一帶依然處於元梁王的據守控制之下,臣屬蒙古“北元”政權,那梁王憑藉邊疆山高皇帝遠和苦心經營雲南百年的根基實力,根本不把年輕的明朝放在眼裡,繼續與其他地區的元朝殘餘勢力遙相呼應。當時雲南的主要蒙元勢力,有蒙古政權梁王把匝刺瓦爾密和大理國王后裔——土酋段氏總管段明。梁王,以昆明為統治中心,大理段氏,控制著滇西一帶,都聽從北元指令,但相互處於半聯合半獨立狀態,為了既得利益,段氏總管與梁王政權之間還不時發生糾紛甚至武裝衝突。

朱元璋也想征服雲南,只是雲南版圖問題過於棘手。西南夷地區,自從秦漢時期便一直讓中原王朝感到進退兩難——秦時的所謂羈縻與封疆置吏,實際上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一紙空文,政權仍由土著人所掌控左右;漢習樓船,無異於“紙上談兵”,結局是不了了之;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堪稱精明絕頂,對待雲南問題最後還是以夷治夷;唐代貌似強盛,可幾十萬唐朝大軍揮戈雲南,竟然幾次血灑西洱河畔,敗北於南詔國。不僅留下幾處“唐代將士萬人冢”,還害得白居易為之傷感,揮毫寫下一首哀婉如泣的《徵蠻朝歌》;於是,宋太祖思前想後,只好“忍痛揮玉斧,劃雲南為徼外”;到了元代初年,忽必烈雄才大略、勇謀兼施,不僅掃平中原,進軍歐亞,而且親自出徵雲南,坐鎮指揮,也在付出了犧牲將士十萬人,損失戰馬四十萬匹的巨大代價之後,才破了大理國,將其收歸蒙元版圖,改大理國為雲南行省!……對明朝而言,要攻克雲南,除開要去面對駐滇幾十萬元軍,交通落後,叢山峻嶺阻擋,大軍人生地不熟,行動困難等不利因素,還要對付遍佈全滇各地的土酋部落。這些部落擁有自己的武裝,長期佔山為王,人熟地熟,既相互吞併又聯合抵抗外部勢力,就像山上的野火一樣,將這裡撲滅,那裡又起火,防不勝防!故朱元璋經過幾年的考慮,一直猶豫不決,認為“雲南僻遠,不宜煩兵”。為此,明太祖曾經先後七次派出使臣前往滇地召諭梁王,力爭以和平方式解決雲南問題。然而,梁王自恃僻遠,明朝無奈其何,不僅拒不歸順,反而羞辱並幾次殺害明朝使臣。朱元璋政治招降,和平統一雲南策略失敗,一怒之下只得採取最後的一招,以武力征討:“雲南自昔為西南夷,至漢置吏,臣屬中國,今元之遺孽把匝刺瓦爾密等自恃險遠,桀驁梗化,遣使招諭,輒為所害,負罪隱匿,在所必討!”這是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九月間的事,距離明太祖南京稱帝已經有十三個年頭,此時的大明王朝兵強馬壯,地位鞏固,平定雲南的時機日漸成熟。

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初一日,朱元璋下詔,調集各路大軍聚集京城聽命。明太祖擇定吉日,親自在故宮之外,一個叫做柳樹灣高石坎的大軍營檢閱部隊,設壇飲酒,為將士們壯行。隨後,拜能征善戰的潁川侯傅友德為徵南將軍,永昌侯藍玉為左副將軍,西平侯沐英為右副將軍,統帥三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地從南京(柳樹灣高石坎)連夜出發,挺進雲南。臨行前,朱元璋放心不下,根據西南軍事地理形勢,親自制定進軍戰略:“自永寧先遣驍將別率一軍以向烏撒,大軍繼自辰、沅以入普定,分據要害,乃進兵曲靖。曲靖,雲南之噤喉,彼必併力於此,以抗我師。審察形勢,出奇制勝,正在於此。既下曲靖,三將軍以一人提兵向烏撒,應永寧之師,大軍直搗雲南。彼此牽制,使疲於奔命,破之必矣。雲南既克,宜分兵徑趨大理,先聲已振,勢將瓦解。其餘部落,可遣使詔諭,不煩兵而下矣。”明大軍離開南京城,先乘大船從長江水路循江而上,穿過八百里洞庭湖,從武陵下岸踏上陸路,再沿著東行大道(通京大道)過湘西、進貴州,經過雄峙在滇、黔交界處的勝境關,行程近萬里。百日後的十二月,一個北風呼嘯的日子,明軍主力順利抵達雲南曲靖。明代雲南歷史上最為著名的白石江戰役隨之爆發!

曲靖,是中原進入雲南的必經之地。白石江,是南盤江的一條支流,江面寬闊,水勢洶湧,全長30裡,由東向西迥護著曲靖壩子的南北兩翼,成為曲靖北部一道天然屏障。白石江一帶的地形,南,北,西三面皆為山巒丘陵,東面是雲南第四大盆地平壩——曲靖壩子。

得知明軍逼近曲靖,元梁王急忙派遣大臣司徒平章達裡麻統帥精兵十萬,駐紮於曲靖城北郊白石江南岸一帶迎戰來犯之敵。當明軍主力抵達距離白石江十餘里的時候,寬闊的江面上突然騰起大霧,濃霧像棉團雪球似的先在江面上滾動擴散,然後,飄上江岸,越過樹叢,在廣闊的田野上迅速泛開,頓時天地間一片迷濛,數米之外看不清東西。明軍大喜,趁著有大霧掩護,偃旗息鼓悄悄潛入白石江北岸佈陣。忽然之間,一聲號令,江北沿線金鼓齊鳴,喊聲震天,似有千軍萬馬殺來!元軍主帥達裡麻毫無防備,手忙腳亂,連忙下令倉惶應戰。久經沙場的藍玉一面令全軍鳴金擊鼓,作渡江之勢,一面派出部分善遊的勇士“將旗幟徵鼓,從上流先渡,循山而出其陣後,吹銅角以張聲勢,于山林深谷間,樹旗幟為疑兵”。元軍果然中計,急令後軍調整為前軍禦敵。主帥傅友德乘勢“麾兵進戰,矢石齊發,呼聲動天覆地。戰罷數合,(沐)英縱鐵騎搗其中堅,敵眾披靡,遂而大敗,生擒了達裡麻,俘其兵眾萬計!”《明太祖實錄》裡這一段精彩的描述就是白石江戰役的真實寫照。白石江戰役是明朝在雲南境內的第一大戰役,江岸立有明軍戰功碑,戰役留下的遺址沿白石江邊比比皆是。

白石江戰役,屍骨成山,血流成河,元梁王大半軍事主力損失殆盡。曲靖為雲南東部門戶,水陸交通要道,明軍佔領了曲靖,等於扼住了雲南的噤喉,打開了進入雲南的大門。打掃白石江戰場之後,明軍一鼓作氣,分主力大軍為二:一部由藍玉、沐英率領,直撲省府昆明,直搗梁王把匝刺瓦爾密的老巢;一部由傅友德親率,揮師北向烏撒,以策應另一支明軍。二十二日,梁王獲悉達裡麻兵敗曲靖,匆匆逃往滇池邊晉寧州。明軍步步逼進,梁王深知昆明難保,元政權命在旦夕,灑淚話別眾臣之後,率領家眷嬪妃百餘親信去往滇池島上,投水殉國!二十三日,藍玉、沐英率師進逼昆明郊區,元右丞觀甫保出降,明軍不費一兵一卒,佔領昆明。之後,藍玉分遣曹震、王弼、金朝興率兵二萬人,繼續南下攻克臨安府(通海、河西、建水)諸地。

在通河壩子與新興州(玉溪)交界處,有一個叫做曲陀關的地方。史載:“曲陀關,又名萬松營,元號休臘部,在河西縣北二十里,東瞰通海,南抵桃園,西依習峨(峨山),北接江川。山勢峭拔,自陸至頂二十里。其頂平衍,中有甘泉三十八穴,四百條崗環抱,茂林蔥翠,南望山光水色,其勝無比……其陽頗平,其陰甚險,皆重要關隘,通道。元、明皆建設……”。曲陀關,海拔2200米,雄峻險奇,地勢險要,歷為兵家必爭之地。地處新興(玉溪)、峨山、河西(通海)、江川四縣交界處,外形似一把大交椅,威武地恃立在通河壩子西北角,三座山巒環抱著一大塊平地。其當陽一面,開闊平坦,可以容納千軍萬馬駐紮,背陰一面,卻陡峭無比,如同刀削一般,莫說行走,攀援都不行。當年,元世祖忽必烈親率大軍平滇、滅大理國,其間忽必烈曾經駐蹕這裡。隨後,元蒙政權在昆明設雲南行省、在通海(河西)設臨安路。不久,出於平叛和對緬甸、交趾(越南)之對外軍事防務需要,在曲陀關設立行省之下、路府之上,監管滇中、滇東、滇南片區軍民動向的“臨安、廣西、元江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統領滇中、東、南大片屬地。緊接著,晉陝“一十五翼”十萬大軍又奉命從陝西西安府開拔入滇,到此鎮守曲陀關。這些從江、浙、晉、陝諸省緊急徵調而來的農家子弟兵,被合編為宿衛、哨衛、護衛、後衛,分別駐守在曲陀關、大村、小村、琉璃山、杞麓山、韃靼營等地,並出師境外,參與占城國(西貢)戰事。曲陀關,既是蒙古政權都元帥府駐地和滇中重要關隘,又是進入臨安府的門戶。

昆明告破,明軍揮師南下途中,藍玉大軍主力在此遭遇攔截,與駐守在曲陀關都元帥府一帶的另一支元軍主力軍隊狹路相逢,發生了一場持續半個多月的八萬軍人生死大鏖戰。駐紮此地多年的元軍“一十五翼”五萬餘人在旃檀大元帥的親自指揮下,以雄峻險要的曲陀關作為天然屏障,與明軍展開對壘。元、明軍隊在此展開了拉鋸血戰,雙方死亡將士屍橫遍野。最終,元軍兵少將寡,失去後援,彈盡糧絕、全軍覆沒,右丞藍海牙被生俘,旃檀元帥自殺盡忠。“市肆輻輳,盛極一時”的元朝雲南軍事重鎮,最後一座強大的軍事堡壘——曲陀關都元帥府,在無情戰火的摧毀之下,瞬間被夷為一塊焦土平地,只留下滿山遍野的征戰將士遺體、一處處“燒人場”墳地冒出的青煙,還有少部分逃竄後倖存下來的蒙古兵士!

洪武十五年(1382)閏二月,段氏後院大理被明軍攻克,第十二世段氏總管段明束手就擒。僅僅半年之後,雲南江山易主,盡歸明朝。為開發西南,鞏固邊防,明太祖下令,在雲南省府昆明建立雲南都指揮使司和雲南布政使司,管理雲南軍政事務,著手處理接收雲南事宜——奉旨將蒙古梁王集團成員,梁王家眷、元蒙上層官員和大理段氏貴族頭領全部押解北方,交由朝廷處置;清掃元朝殘餘勢力和大理地方勢力,就地遣散並安置數十萬蒙古俘虜士兵;建立明朝新的政權機構;于軍事要衝地區設置衛所,屯兵戍守。之後,洪武十七年(1384)三月,傅友德、藍玉率部分徵南大軍班師回朝,留下沐英繼續鎮守雲南。


雲鵬品古齋


看宋金和宋蒙為何聯手就知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