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分紅,公司付了現金,股票除權,股民只得到公司付的現金,除權的錢哪裡去了?

wei3254


你這個問題是很多股民投資都關心的,也是困惑了很多散戶投資者;今天就跟大家聊聊上市公司分紅問題,其實除權的錢已經到了每個股民證券賬戶當中。

為什麼說除權的錢到了股民證券賬戶中呢?

因為上市公司在股權登記日當天,根據股權登記日當天收盤為準,只要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的股民投資者,以所持股比例為準,根據持股比例來進行分紅;上市公司直接把分紅的現金劃轉到每個人證券賬戶當中;第二天股票會根據分紅的比例,股價進行折價,俗稱為除權,下面用例子來說明。

比如某上市公司股權登記日當天收盤價為10元,2019年上市公司分紅是10派1元;而今天8月1日是股權登記日,某股民以10元的成本持股1萬股;這位股民可以享受到上市公司分紅。


根據上市公司10派1元,每股派0.1元的分紅,持股1萬股可以得到1000元現金(含稅)。但除權日當天股價從10元折價變成9.9元,依舊持有10萬市值,沒有任何改變。從這裡就是說明股價由於分紅,從10元變成9.9元,從而得出除權的錢市值為(10元—9.9元)*1萬股=1000元。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上市公司現金分紅為1000元含稅,而股票除權的錢市值也是剛好1000元。其實就是上市公司分紅的錢實際就是除權的折價市值,投資者分紅不分紅總市值並沒有發生改變,沒有增多沒有減少,所以分紅與不分紅沒有任何區別。

而且還有一個分紅稅費需要繳納,假如持股不足1個月賣出股票之時還要扣除20%,1000元扣除20%只剩800元。其實這場分紅其實股民投資者是虧本的,真正的就是虧了納稅的錢。

綜合以上分析,上市公司分紅其實只是數字遊戲,對於中小投資者沒有任何收益,反而還會虧了稅費錢。如果真正想要讓中小投資者有利益,只有股價漲上去才是硬道理。


老金財經


所謂的分紅,就是忽悠,持股人什麼好處都沒得到,比如:10送10,20元股價送10除權,每股變成10元,持股人帳號上沒多一分錢。這不是脫褲子放屁,只是把股價折了一半,20變成10而已。

至於10股派10元更是扯蛋,相當於每股送1元錢,除權一分不少的扣去一元錢,持股人股價扣去一元,而要交20%的稅,實際持股人只得到0.8元,所謂這樣的派送,持股人無端的還要白白去交20%的稅,即每股去交0.20元的稅,派送純粹為國家去交20%的稅,所以,派送不但沒有任何意義,還要從帳戶中白白去交派發部分的20%的稅。若真要派送,就別去除權,那才是真派送,若是真派送,交20%的稅我也樂意。


用戶6065457425003


除權,投資者得到了更多的股票,除息,投資者得到了上市公司分紅,有人就疑惑了,除息得到分紅好理解,可這個除權之後,股價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改變,那麼降低的股價所包含的錢到哪兒去了?事實上問這個問題,很大程度上講,你還不懂什麼叫除權,或者說理解還不夠透徹……

我們通常看到的除權除息一般都是這樣的:每10股送10股,每10股派10元;每10股轉增3股,每10股派3元,或者是隻送股,或者是隻派息,我們就以上述除權除息舉例,看一看有哪些情況出現。

除權除息

我們先行假設,A上市公司的總股本為10億股,流通股本為5億股,股價為50元,咋一看,挺不錯的公司啊,總市值高達500億,流通市值250億,或許在某些行業,這樣的公司還具備很高的成長性,某一天走上千億級別的白馬也不是什麼難事。

2019年,A公司董事會決定對今年半年度進行分紅,於是公司決定每10股送10股,每10股派10元。

需要注意的是,股東的限售解禁股跟除權是兩回事,不要混為一談,這裡主要解釋除權的問題,那麼,10送10,則意味著B股民手上有10000股,現在就成了1:1的贈送,B股民手上就有20000股的A公司股票了,還有10派10,那就是每股派1塊錢,注意,分紅一般都是稅前,那麼原則上你的分紅為10000元,根據你持股的時間,交稅的比例也不相同。

現金分紅很好理解,這裡不進行過多解釋,我們主要說說股票分紅,上述A公司的股票分紅為10送10,那麼股本自然就擴大了,首先,總股本為10億股,現在按照1:1送股,那就成了20億股,然而總市值並沒有變化,依舊是500億,可是股價卻發生了明顯的變化,500/20=25元/股。

B股民手上的10000股A公司股票自然也就成了20000股,同樣的,持有市值不會變化,50/2=25元/股,這就是除權,除權之後股價自然下跌,因為股本增加了,你的總市值一分都不會少,換言之,除權並不會造成你所謂的錢不見了的情況,或者說除權的錢去了哪裡?還是在A公司股東的手上,不管公司如何除權,總市值是不會變化的,從50元/股到25元每股中間少掉的25元,成了你多出來的10000股股票,而這其中並不會造成資金的減少。

這就是整個除權除息的情況,接下來我們再看看只除權或者只除息的情況。

只除權

如10送3,同樣是B股民的持股,比例就成了1:0.3,那麼持有10000萬就成了13000股,那麼,總股本也就從10億股成了13億股,那麼總市值不變的情況下,公司的股價會變成500/13=38.46元/股,對比原來50元/股則少了11.54元,那麼這少掉的11.54元則成了你多出來的3000股股票,其它比例你自行以此類推就好,想必你已經理解透徹了。

只派息

除息之後的股票應該是前復權的圖形,然而應為除息,會導致公司的淨資產減少,比方說今天A股市場的上汽集團就是除權除息日,你看到的這家公司名稱也就成了XD上汽集,每10股派12.60元,公司的總股本為117億,也就是會派出去147.42億,公司自然就少掉這部分錢,換言之,總市值就得減去這一百多億。

昨天上汽集團的收盤價為25.53元/股,總股本117億,那麼117*25.53=2987.01億,2987.01億-147.42億=2839.59億,2839.59/117億=24.27元。

所以,你在正常情況下的前復權圖形看昨天的收盤價就成了24.27元/股,這個24.27元/股是怎麼來的,想必你已經知道了,那麼,如果你要看昨天25.53元/股的圖形,你就得把K線圖調整為不復權的圖形,今天就成了低開低走的情況,而實際上今天是高開的,這是因為除息過後,公司的資產會減少,那麼減少的資產再對比同樣的股本,股票價格自然也就下降了,但對應減少的錢就到了股東的賬戶上,所以,不論哪種情況,你的錢都在那裡,或許是成了更多的股票,也或許是成了更多的現金,但總歸都在自己手上……

總結

上文已經對除權除息做了比較明確的說明,任何變化都是能通過計算、邏輯得出結論的,那麼,你如果手上持有的標的進行了除權除息,不妨對照著自己去看一看,算一算,保證一次性就能深刻理解,是在沒弄明白,那就多看兩遍文章,把數據拿出來對照著算幾次,自然也就沒問題了……


關注易論,為您帶來更多優質原創內容。


易論招財圈


關於這個問題,我將從投資股票的收益原理及稅收、除權除息價的計算來綜合回答。

股票投資收益原理

投資股票獲益的方式有2種,一種為資本利得,一種為現金股利,用公式表示如下:

股票持有期間總收益率=資本利得率+股利率=(P1-P0)/P0+D/P0

其中,P1是股票賣價,P0是股票買價,D是持有期間獲得的股利總額。因此,所謂資本利得就是買賣股票的差價,現金股利即是我們說的分紅。


對於個人投資者而言,任何收益都會涉及到成本費用問題和稅收問題:

1、成本問題

投資要考慮成本這是毫無疑問的,資本利得從原理上來說就是低買高賣的差價,與商貿企業其實很類似,所以,你初始購買股票的價格(P0)實際上就是購買成本。

除此以外,買賣股票還要考慮交易手續費問題,這些都屬於買賣股票發生的成本。

因此,股票持有期間淨收益率=資本利得率+股利率-手續費率=(P1-P0)/P0+D/P0-Fee/P0

2、稅收問題

(1)資本利得稅為個人買賣股票差價產生收益應該繳納的稅費,納稅義務發生時間為買賣股票當天,在中國的實務當中,這個稅對於個人投資者而言,實際上就是個人所得稅,邏輯上,從稅務籌劃角度,資本利得稅可以視為一種遞延稅,沒有實際發生買賣交易則無需繳納,國外的股票投資都會考慮這種遞延稅帶來的貨幣時間價值好處,但在中國則完全不用考慮,因為以個人所得稅為代表的資本利得稅,目前是免稅的【《關於個人轉讓股票所得繼續暫免徵收個人所得稅的通知》(財稅【1998】61號):從1997年1月1日起,對個人轉讓上市公司股票取得的所得繼續暫免徵收個人所得稅。】

(2)分紅稅。個人投資者從上市公司獲得的現金股利是要繳納個人所得稅的,經國務院批准,自2013年1月1日起,對個人從公開發行和轉讓市場取得的上市公司股票,股息紅利所得按持股時間長短實行差別化個人所得稅政策。持股超過1年的,稅負為5%;持股1個月至1年的,稅負為10%;持股1個月以內的,稅負為20%

因此,對於中國,股票持有期間稅後淨收益率=資本利得率+股利率-手續費率-紅利稅=(P1-P0)/P0+D/P0-Fee/P0-Tax/P0


除權除息價計算

1、如果僅現金分紅

(1)模型

其中P為股票價格,D為每股股利,如果考慮稅,則:

或者

其中,T為個稅。

假設P1為除權後第一個交易日收盤價,如果P1>P除權後,則為填權,投資者獲利;P

貼權,投資者受損。

然後再考慮成本、交易費用和稅費,P0為成本,Fee為交易佣金,則:

if P除權後>P0+Fee+T,個人投資者仍然有資本利得,現金股利D是錦上添花;

if P除權後

(2)案例假設

例如,如果除權除息日前一天交易價為10元/股(P除權前=10),股利為每10股5元(即每股0.5元),如果持股1個月以內,則個稅費為0.5*0.2=0.1,稅後股利為0.4元/股

所以,P除權後=10-0.4-0.1=9.5元


除權後第一個交易日,如果股價為9.6元或更高,則為貼權,投資者獲益;如果股價為9.4元或更低,則為貼權,投資者受損。


如果當時以8元價格成交(P0=8元),手續費為千三(假定,包括印花、證管費、證券交易佣金等),8*0.003=0.024,因此P0+Fee+T=8+0.024+0.1=8.124


如果當時以8元價格成交(P0=8元),手續費為千三(假定,包括印花、證管費、證券交易佣金等),8*0.003=0.024,因此P0+Fee+T=8+0.024+0.1=8.124

(3)結論

a.對個人投資者而言,理論上,除權後股價會下跌,下跌的部分一方面支付給了投資者,一部分作為個稅支付給了國家;而按照持股期限的長短,紅利在個人投資者和國家之間分配額會有不同

b.實務中存在除權後填權和貼權情況,如果公司本身基本面好,又處於發展的快車道,後續填權的可能性會很大;但如果公司本身效益有問題,則存在

貼權可能性,投資者會受損失

c.現金股利作為現金直接支付給投資者,可以視為是資本利得的提前兌現,從而降低投投資成本,個人投資者金額足夠大的話,此部分紅利可進行再投資,從而實現貨幣的時間價值

2、如果考慮配股、股票股利和現金股利

(1)模型

如果既考慮配股,又考慮股票股利以及現金股利,則除權後價格為:

除權除息日後第一個交易日收盤價為P1,如P1>P除權後,則為填權,投資者獲益,如P1

(2)案例假設

假設某家上市公司10股配3股並送3股,現金股利每10股1元,假設除權前收盤價為10元,配股價為9.5元,則除權價格為:

P除權後=(10+9.5*0.3-0.1)/(1+0.3+0.3)=7.97元

同現金股利,如果除權除息日後第一個交易日收盤價為P1=8或更高,則為填權,對投資者有益;否則投資者會有損失。

(3)結論

又配股、又送股、又分紅的情況下,股價下跌的部分,一部分與僅現金股利類似,分配給了個人投資者和以個稅形式繳納個了國家;還有一部分則增加了個人投資者持有的股票份額。


幾點結論

1、上市公司發放現金股利儘管會導致兌現繳納個稅,但從國家關於紅利的個稅政策來看,整體是支持長期持有的,但資本利得稅的免除,讓投資者更重視股票的買賣差價。

2、現金股利是視為投資成本的回收,作為重視自身資金流動性或者重視貨幣時間價值的投資者,也會非常重視股利紅利。

3、市場上存在現金牛類的股票,部分人持有這類股票,就是為了獲得其現金分紅。


謝謝!


和光同塵一小學童


上市公司分紅實際就是褥羊毛,也叫雁過拔毛。把你右邊口袋的錢掏出來幫他繳完稅後再塞回你左口袋,你再把塞回你左口袋的錢拿出來數數看是不是少了點什麼?


有人說分紅除息是為了平衡財會賬面,分掉就該減下來免得憑空增加了財富,這種說法對於公司內部股東來說是個理,幾個股東把錢分了就該減值。可是上市公司的資產是按票面價值計算嗎?票面那是市值而不是資產,上市公司的資產與股票市場的票面價值有幾毛錢關係?如果是這樣上市公司只要找幾個炒家把股票價格炒高就OK了。資產只有10元的公司股票炒到100那他公司資產就變成了100了嗎?如果這樣趕緊把炒高的90分掉把票面降回10元再炒反覆循環多好,業務都不用經營了坐著炒就可以了。


淨資產是實的,市值是虛的。淨資產是靠公司業務經營賺來的,而市值是靠市場炒作炒出來的,兩者風馬牛不相及。市值今天可以是100明天可以是10元后天可以是50,那麼分紅該以什麼為標準?分紅是以公司實際資產為標準分紅,既然是以實際資產分紅為什麼要降票面價值?這不是在分紅,這是要二級市場的股民幫他們公司大股東去繳紅利稅。

舉個例子:一家公司淨資產100,分成100股大股東持有50股,市面發行了50股,後來通過經營賺了100元他公司資產就是200對不對?市場上看到他的盈利能力強就搶著買他的股票,把原本市值1元的票黃牛倒手炒到每股100元,不管市場炒到多高每股資產還是隻有1元,哪怕他們花100元一股買入也是衝著分那100元來的,分紅是不是該按股東股份來分那100利潤分到個人賬上?


雪狐財經


上市公司分了紅,對股票進行除權,我的賬戶上現金多了,那麼除權的這個錢去了哪裡呢?

這是一個常識性的問題,但是至今仍然有很多股民弄不清楚,不僅僅是上市公司的現金分紅,比如說送股也是如此,常常遇見的每10股送3股,而除權之後價格變低了,賬戶上的股數變多了,這些大概率到目前一些人還是在雲裡霧裡。

我這樣給你說吧,上市公司的分紅和送股其實跟一般的交易者是沒有太大關係的,表面上是給分紅了,你賬戶上的現金也多了,而你多出的這個現金是要用你的實際持股市值去抵消的,比如說你現在的持股市值是10萬元,但是分紅給了你1000元,這個時候除權了你的股票市值就變成9.9萬了,因為送你的這1000元分紅現金是在股價上了做了技術處理,等於說你的持股市值還是沒變,這個情況下除非股票漲了你才能獲得收益。

送股也是如此,表面上看著你的賬戶上持有的股份數量多了,而經過除權後股價下來了,但是你的賬戶市值還是維持原地不動,所以說要理解這種套路,你這邊得到的分紅在那邊已經技術上處理了,你實際上沒有沾到什麼便宜的。


春意萌生


有人說分紅除息是為了平衡財會賬面,分掉就該減下來免得憑空增加了財富,這種說法對於公司內部股東來說是個理,幾個股東把錢分了就該減值。可是上市公司的資產是按票面價值計算嗎?票面那是市值而不是資產,上市公司的資產與股票市場的票面價值有幾毛錢關係?如果是這樣上市公司只要找幾個炒家把股票價格炒高就OK了。資產只有10元的公司股票炒到100那他公司資產就變成了100了嗎?如果這樣趕緊把炒高的90分掉把票面降回10元再炒反覆循環多好,業務都不用經營了坐著炒就可以了。 淨資產是實的,市值是虛的。淨資產是靠公司業務經營賺來的,而市值是靠市場炒作炒出來的,兩者風馬牛不相及。市值今天可以是100明天可以是10元后天可以是50,那麼分紅該以什麼為標準?分紅是以公司實際資產為標準分紅,既然是以實際資產分紅為什麼要降票面價值?這不是在分紅,這是要二級市場的股民幫他們公司大股東去繳紅利稅。


局思想


又到了年報集中披露的季節,很多上市公司公佈了分紅計劃。甚至A股都開始有了分紅行情。

樓主的這個問題,其實是很多個人投資者對分紅除權的困惑,我試圖從財務的角度,看看能不能比較好地解釋。


分紅會讓公司的資產減少。

這個很好理解,因為分紅是公司直接給了股東現金,那公司銀行賬面的錢的就變少了。

舉個例子,假設公司經過一段時間的經營後,賺到了100萬的利潤,資產負債表如下圖:

現在,公司要拿出來50萬分紅,那資產負債表將變成:

從報表數據,我們可以發現,與分紅之前比,資產減少了,所有者權益也減少了。

因為有限責任公司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公私分明”,公司的資產是屬於公司這個法人的,股東擁有的是公司的股份,而不是公司資產本身。其實是把公司的資產,分回給股東,從公司資產,變成股東個人財產


為什麼分紅後要除權

對個人投資者而言,分紅本身只是一次資產的移動,從走口袋到有口袋,不會帶來財富的增加,甚至因為有個人所得稅,分紅甚至可能讓資產縮水。

但是,分紅對投資者而言,還有另一個意義,那就是:落袋為安

分紅前,錢在股票的價值裡;分紅後,錢變成了你銀行賬戶裡的錢。

要除權,其實是為了讓之後的投資者公平參與分紅之後的股票交易。

比如,分紅前,股票價格是20,之後每股分紅1塊。如果不除權,股價還是20,那就相當於 ,分紅後買入的投資者無怨無故地就要多花一塊錢,是不是對後來者很不公平?誰都想在分紅前買入,想在分紅後賣出,這種套利空間最後只會帶來股價的更大幅波動,並不是好事。

市場始終要維持相對公平的規則,減少套利的機會和空間,而能有更健康的發展。


公司為什麼要分紅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上市公司大股東的減持報告,絕大多數的大股東在減持股份時,選擇的理由都是:改善個人生活

公司分紅,簡單說,也可以理解為“改善股東生活”

股東創立或投資公司的目的是什麼?除了社會責任感、個人成就感、個人追求等一些因素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創造個人財富。所以,在國外的公司理財理念裡,會經常提到,公司的價值就是為了追求股東利益最大化。

對份額很小的個人投資者而言,從二級市場買賣股票,可能追求的主要是公司成長所帶來的股票價格上升,最看重的可能不是分紅。但是,對公司創始人和大股東,以及對公司的長期投資者來說,他們不是為了短期的買賣股票獲利,他們甚至不能無節制地賣股票,那麼,

分紅就是公司回報這些投資人最好的方式

而且,市場環境一直在變,誰也不能保證公司能卓越永存,一旦公司遇到經營風險,可能會吞噬到以前所有的利潤。適當的分紅,也是在保護大股東的權益,讓他們在公司告訴發展階段,能夠享受到公司增長帶來的額外收益,而不是等到公司所有錢變沒的那一天。


說了不少,希望是比較清楚了。


康愉子


先直接回答樓主問題,上市公司拿出現金分給了大小股東,所有人賬戶裡都多出了這部分紅利錢。除掉這部分紅利後的價格就是你持有股票的市場單價,也可以說除權後的市值是由市場所決定的,市場認為低了你可以繼續上漲填權,市場認為高了你可以下跌貼權。

      這是個公平合理的市場所應有的價值決定價格規律,卻引起了眾說紛紜五花百門的認識和說法,其原因就在於投資思路五花八門,長期投資者絕不會在意除權不除權,更不會關心交了幾個點的所得稅。短期炒家們卻大呼上當受騙,硬要認為越分紅越虧錢。怎麼討論和爭辯,各路大軍也尿不到一個壺裡去。其實,這個簡單道理用不著高深的經濟理論,生活中的實例完全可以叫人一目瞭然。

   舉個例子來看,比如你哥們有個小公司價值10萬,要轉給你。轉讓時正逢年底,恰好本年盈利5萬,他沒拿走還在賬上,你是不是要掏出15萬受讓人家的公司。他要是把這5萬盈利拿走了,你會給他15萬嗎?肯定要減去這5萬拿走的盈利呀。這就叫除息。

再舉個例子,你花100萬買了輛跑車,一個月後賣家說為了感謝老客戶,給每位買家回饋20萬。哈哈,美死了,跑車還在手裡成本卻只有80萬了,請問有誰會說這20萬回饋本來就是我自己兜裡的錢,還有誰會拒絕接受嗎?怎麼到了股票分紅回饋就要一口拒絕呢?難道股票少了你一股嗎?不是還是原來那麼多股票在你手裡嗎,只是付出的成本低了,美去吧。你可千萬別跟我較真說沒遇見過回饋20萬的4s店。


用戶5780402703


題主所指的應該是在股票軟件中點擊的除權以後,K線圖會出現大幅的跳空缺口表示疑問。部分上市公司進行過高送轉,比如10股送10股的送股方式,這樣對於總股數量就產生了影響,比如原來1000萬股,而通過了10股送10股的送股方式,就存在了2000萬股,那麼並沒有在股價中得到釋然,原來每股100元,而總股數量發生了倍增,那麼股價也就會相應的往下則算,10送10股,也就是說原來每股100元的股價,現在只能計價50元了,而所持有的股份佔總股本的比例並沒有發生變化,原來持有多少股就送你多少股,每一位股民都是一樣。比如說原來你持有10萬股,佔總股數量的十分之一,但是通過了送股的方式,總股數量成了2000萬股,而你持有的股份也是得到了相應的送轉達到了20萬股,還是佔總比例的十分之一。所以除權的錢並沒有哪裡去,而是對於總股本與股價之間進行了折算,沒有蒸發也沒有損失。

我國現在的分紅模式逐漸的在打壓純粹的“高送轉”模式,其實“高送轉”就是將總股本數量加大,對於中小股東來講並沒有得到直接性的分紅收益。就算幾年高送轉而來年進行1%的股息分紅,實際分紅股價相同的情況下為2%,那也是來年的事情,跨越時間較長。現在我國主要的分紅模式逐漸傾向於現金分紅的模式,以現金形式向股東發放股利,一般稱為派股息或派息,分紅是將未分配利潤在扣除公積金等項費用後向股東發放,是股東收益的一種方式。當然,分紅是需要繳納一定的稅費的。

不做模凌兩可的分析,給你最直接的觀點!

點個贊,金錢滿貫!關個注,大事不誤,最新觀點全抓住!分個享,轉個發,留言與作者討個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