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恩人下手,給仇人封賞,新帝劉邦為何做出如此詭異的事?

滄青不說話


與其說劉邦行事詭異,倒不如說他拎得清大局,玩得了人心。

問題裡所說的劉邦的“恩人”,應該是指丁公——丁固。而“仇人”,則是劉邦咬牙切齒爆粗口的雍齒。

劉邦並不是出生於帝王之家,他後來擁有的一切,都是他在摸爬滾打中奮鬥出來的。既然是從底層往上爬,就很難一帆風順。時不時出現個互相看不對眼的人很正常,出現命中的“貴人”也很正常。所以劉邦和丁固、雍齒的交集,本身就是時勢決定的。

但劉邦對他們的態度,卻不是隨便應付了事。

《史記》記載,項羽手下武將丁固奉命在“彭城之戰”後追殺劉邦。在彭城西邊,劉邦不幸落進丁固手裡。縱觀劉邦的奮鬥史,這種危難關頭實在不少。劉邦對此也是駕輕就熟,當即求丁固,說:“兩賢豈相厄哉”!意思是:你我都是英雄。所謂英雄惜英雄,你怎麼忍心對我痛下殺手呢?英雄之間又怎麼能相互迫害呢?

也許在今天的我們看來,劉邦這樣的說辭未免有些理想化。但在古代,人們確實重情義,思想往往更簡單。所以丁固腦門一熱,就把劉邦放了。

後來項羽兵敗,丁固作為項羽手下本成為俘虜。但他仗著自己當年放過劉邦一馬,主動提起自己的“恩人”身份。結果劉邦就以“丁公為項王臣不忠,使項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的理由,把丁固綁了在軍中游行示眾,最終斬首。

其實,劉邦給的理由已經很有說服力。劉邦剛剛建立大漢,勞苦功高的一群手下正面臨選擇。這些手下作為開國功臣,很可能因為對後期封賞不滿而謀反。所以劉邦此時也是在告誡手下們,要安分守己,忠於自己。丁固的下場,就是未來不忠者的下場。

而另一方面,劉邦也是個有血性有脾氣,想為自己“報仇”的人。當時落到敵軍手中,還是因為對方高抬貴手自己才撿回一條命。這樣的事一想起就會讓劉邦覺得有失顏面,又何況丁固在成為俘虜以後還主動宣揚呢?既然丁固要“蹦躂”,劉邦也就不會介意用他來給自己立威了。

而相比於丁固的倒黴,雍齒就是真的走運。

雖說雍齒和劉邦是同鄉,但兩人一直不對盤。後來雍齒甚至背叛劉邦,搞得劉邦要從項羽那借兵才把雍齒結結實實收拾了一頓。在劉邦看來,雖然雍齒這個人非常討厭,但不得不承認他還是有些軍事才能。所以最後雍齒投降劉邦,劉邦也沒有取走雍齒性命。

本來對雍齒來說,還活著就已經不錯了,後來還被劉邦催著封賞,就實在是超出了兩人的交情。劉邦之所以給這個平生最憎恨的人賞賜,完全是出於政治目的。

如果說處理丁固是警告群臣,那封賞雍齒就是安撫群臣。

劉邦稱帝后,對功臣的賞賜遲遲未能處理完。手下的一些大臣坐不住了,隔三差五就坐在一起商量謀反。劉邦見此急忙問張良怎麼辦。聰明人張良就建議劉邦先把自己最討厭的人賞賜了,這樣其他人就會知道自己也會被賞賜,只是現在還沒來得及。於是,雍齒就成了被封賞的仇人。

丁固和雍齒兩人結局的不同,偶然有,必然也有。他們以個人身份和劉邦有過糾纏,但身為臣子,便有臣子的命。二者最終孰喜孰憂,還是得看天子劉邦怎麼選。


鄧海春


  1. 感謝邀請。對恩人下手,給仇人封賞,換成咱老百姓的話說,就叫親者痛仇者快。我們很多老百姓都經常做這樣的事,何況一個帝王。所以這種事算不得詭異。


  2. 世界著名歷史學家尚威.沃茲基曾經說過這樣一句名言:世界上有四種人:男人,女人,太監和帝王。
男人心,懷天下;

女人心,海底針;

太監心,沉似海;

帝王沒有心。

十惡不赦:是指10種重大的罪過,遇赦不赦必死。比如說像謀逆,篡權等,其中有一條叫大不敬。指的是對帝王不尊敬。比如說在廁所和黃帝一起撒尿,尿的時間比皇帝長,一條大不敬罪名按上就能被殺全家,誅九族。

所以這個大不敬,很變態。重點來了:這一條罪名折射出的是什麼呢?折射出的就是皇帝面子比天還要大。因為帝王沒有心,所以他只能要臉。

前面鋪墊那麼多,都是為了回答問題而準備的。

漢高祖劉邦殺的恩人叫丁固,重賞的仇人叫雍齒。

1.這個恩人叫丁固,原先是項羽的人,楚漢爭霸過程中,劉邦屢戰屢敗,有一次戰敗後被項羽的手下丁固給抓住了,劉邦對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貌似還給了點錢。然後丁固就把劉邦給放了。最終劉邦打敗了項羽,奪得了天下。

2.這個仇人叫雍齒,跟劉邦還是老鄉,在跟劉邦一起打天下的時候,不但經常不給劉邦面子,當面撮他,還有一次反叛了。劉邦被他恨的牙根癢癢。

劉邦奪得天下後,丁固就以恩人自居,逢人便講:想當年,要不是我救了劉邦,劉邦早就死了。搞得皇帝劉邦很沒面子,剛才我們說過,皇帝的面子比天還要大,你敢讓我沒有面子,那我劉邦就要宰了你。

一方面堵住了丁固那張瞎逼逼的嘴,另一方面讓天下人看看,我劉邦是公正無私的,誹謗朝廷,誹謗君父,就算是我的恩人,我也照殺。



雍齒聰明,因為他心裡害怕:當年把劉邦罵的跟孫子一樣,還背叛過他一次,他連恩人都殺了,那我還不得被誅了九族?

然後雍齒到處逢人就說:當年我對不起皇上,幹了這麼多缺德事兒,換了別的皇帝早把我宰了。可是你們看看,現在咱們劉邦,劉皇上,依然讓我活的好好的。這樣仁義的天子可不多見,大家好好珍惜,一定要忠心對待皇帝。劉邦一看,喲,小子,懂事,給我老劉面子。行,那就賞吧,不但要賞,而且要重賞,重重地賞。



(如果您看到這裡,請各位過往君子動動發財,小手點贊評論,上尉作揖了)


少校柳下惠


劉邦確實幹過這中事,而且乾的還不少。那麼一向嫉惡如仇的劉邦,為何會做這樣的事情呢?其實仔細分析的話,你就會發現劉邦這個人很雞賊。他之所以這樣做,完全是為了自己長遠利益著想。

我們先說兩個劉邦給仇人封賞的事例,然後再說一個劉邦殺恩人的事。

早年雍齒背叛劉邦,害得劉邦丟了老窩,最後劉邦卻把雍齒給封為了侯。

大家都知道劉邦剛起義的時候,力量還很小,當他把好不容易拿下來的豐縣,交給雍齒來把守的時候,雍齒這小子竟然背叛了他,投靠了別人。

當劉邦打秦軍帶著少量部隊,回來的時候,發現進不了城門了,雍齒派了重兵,投靠了敵人。劉邦組織兵力打了好幾次,都沒有把雍齒給打敗。為此,劉邦還大病了一場。

雍齒這時候佔領豐縣,就等於毀了劉邦的老窩,劉邦不得不遠走其它地方投靠項梁。是項梁借給了劉邦五千人,劉邦才重新把豐縣給那下來的。

對於這樣的雍齒,在大家看來,劉邦肯定要殺他的頭吧。但是,劉邦當皇帝后,不但沒有把雍齒給殺了頭,反而給他封了侯。

對於這樣的場景,大家都很不理解。那麼劉邦為何不殺雍齒呢?

當時是發生了這種情況,劉邦當了皇帝,是分了好幾個批次封侯拜相的。

因為侯爵是從功勞大的開始向小的分封的,分完前兩批侯之後,其它等待封侯的人,就開始議論了。

若是劉邦這個樣子封下去,這個侯一萬戶,哪個侯八千戶,天下的地就這多,分到我們的時候,肯定就沒有了,所以,他們商量了一下想造反了。

當劉邦知道這件事之後,很驚恐。他問張良要怎麼辦?

張良說你這一生最恨的人是誰呢?這個最恨的人,還必須是大家都知道的。

劉邦說當然是雍齒了,這小子背叛過我,但是,後來又投奔了我。

張良說那你趕緊把雍齒給封為侯,這樣士兵一看,連你最恨的人,都封了侯。其它人在不行,也比雍齒強吧。

等劉邦把雍齒封為侯之後,所有的人確實都放心了。他們再也不議論自己能不能分到土地的事情了,畢竟連雍齒這種貨色,都有如此高的待遇了。

季布是項羽帳下的第一猛將,劉邦當皇帝后,卻赦免了他。

大家都知道,季布是項羽帳下五大猛將之一。在楚漢爭霸的時候,季布可是沒有讓劉邦少吃苦。甚至有幾次季布差點把劉邦給殺死,比如彭城之戰的時候。

劉邦對季布,當然是恨之入骨了。劉邦當了皇帝之後,第一件事,就是通緝季布。

季布也知道罪孽深重,劉邦肯定不會饒恕他的,所以,他就去別人家,當了一個奴隸。

可是買季布當奴隸的這個人,是一個大俠,他知道季布不是一般人,所以,他找到了劉邦的司機夏侯嬰,讓夏侯嬰給劉邦說情,讓劉邦放季布一馬。

當夏侯嬰對劉邦說這件事的時候,劉邦想了想,季布當初是跟隨項羽,他之所以要殺自己,是對自己比較忠心。

這種對主子忠心的人,原來能殺,現在不能殺了。因為現在天下太平了,他劉邦當了皇帝,應該呼籲大家都要向季布學習,而不是殺了他。更何況季布也是一員驍將,若是逼人太甚,把他逼的走投無路,投靠了匈奴就得不償失了。

所以,劉邦又把自己的仇人季布給放了,還給了他一箇中郎令的官職當。劉邦放季布就是告訴手下,以後一定要忠於自己的主子,只要忠於自己的主子,就會大大有賞。

彭城之戰的時候,放了劉邦一馬的救命恩人丁公,在劉邦當皇帝后,卻被劉邦送上了斷頭臺。

大家都知道劉邦在逃命的時候,又是向車下丟兒子,又是丟女兒的醜事。要不是夏侯嬰幾次救他的兒女,說不定劉邦的兒女早就身亡了。


把劉邦追的這麼慘的人,其實就是項羽帳下的大將丁公。不過,丁公追上劉邦之後,並沒有殺劉邦,也沒有把劉邦給抓起來送給項羽。

他選擇把劉邦給放了,丁公當時考慮的是,當時天下大事未定,劉邦和項羽不一定誰能取得天下呢?

所以說放劉邦一馬,對自己的肯定是有好處的。以後不管是劉邦得天下,還是項羽得天下,都會有他的一席之地。

因為丁公的如意算盤打的好,所以,他就把劉邦給放了。

後來劉邦打敗項羽,當了皇帝。這時候丁公就去找劉邦去了,劉邦見了丁公立刻派人,把丁公給送上了斷頭臺。

劉邦殺丁公的時候對群臣說,亡項羽天下的人,就是這個丁公,當年若不是他擅自放了我一馬,那裡還有我的今日。

所以,像丁公這種不仁不孝的人,有多少就要殺多少。

丁公就是這樣死的,劉邦殺丁公,還是警告自己的臣子,一定要忠於自己,否則,丁公的下場就是榜樣。


史學達人


劉邦對恩人下手指的是劉邦將曾放他一馬的丁固(《史記》中稱之為丁公)給砍了;

給仇人封賞指的是劉邦曾將背叛他的雍齒封侯的事情。

丁固與劉邦的恩怨糾葛

項羽火燒阿房宮,屠盡秦國王室後,分封了天下諸侯,其中劉邦被封為漢中王,而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然後項羽以“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為由,東返西楚國,而劉邦則也從關中南下到漢中上任。

項羽東返不久,山東的齊國就發生叛亂,項羽分封的膠東王、濟北王、齊王等被未得到分封的田榮、田橫兄弟或者殺掉,或者打跑,不得已項羽只得親自帶領到山東地區平亂,於是他的都城彭城就出現空虛,而劉邦此時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奪取關中,聯合各路諸侯,向東進攻項羽,並佔領的彭城,隨後劉邦統治抱著美女喝著美酒,以為天下已定。

楚漢彭城大戰形勢

而此時在山東作戰並得知老家彭城被劉邦抄了的項羽,立即帶兵回援,楚漢在彭城大戰,結果劉邦的50多萬大軍被項羽的數萬軍隊打得大敗,劉邦只得率領少數殘兵逃出彭城,而項羽派兵追殺,其中丁固就是追殺劉邦的將領之一。而且眼看著丁固的追兵就要追殺劉邦,劉邦只得回頭對丁固說“咱倆都這麼有才,別這麼互相傷害啊!”(兩賢豈相厄哉!)也就是劉邦向丁固求放過,而丁固作為項羽的將領,竟然就這麼放過了劉邦。

五年後,劉邦擊敗項羽,逼死項羽與烏江邊上,取得楚漢之爭的勝利,而後丁固自以為有功之臣去投奔劉邦,結果被劉邦下令斬殺。丁固被殺無非是兩個原因:

首先劉邦當初向丁固求饒必然是十分狼狽的,此時劉邦已經貴為天子,當然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的當年醜態,所以殺丁固屬於滅口行為。

其二是此一時彼一時也,如果當時丁固沒有殺劉邦,而且徹底倒戈劉邦,那麼劉邦也不會殺丁固,所謂“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但是丁固卻仍然追隨項羽,這樣的話性質就變了,這完全就是體現丁固為臣不忠的職業道德問題。而劉邦奪取天下後,要樹立的就是天下臣民必須向其效忠,這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而對君主三心二意的丁固自然要殺掉以儆效尤。

為臣不忠的丁固最終被殺

所以丁固被殺一點都不冤枉,丁固有一個同母異父的哥哥叫季布,一直追隨項羽,後來就被劉邦赦免,還在漢惠帝、漢文帝時期身居高位,青史留名。

雍齒與劉邦恩怨情仇

雍齒和劉邦是老相識,當時劉邦還在沛縣當亭長的時候,劉邦和雍齒是朋友,只不過雍齒是大族,對於混社會的劉邦有點看不起。劉邦起義之後,與蕭何、曹參等殺掉沛縣縣令自立為沛公後,僅有沛縣和豐縣兩塊根據地,其中沛縣是劉邦上班的地方,而豐縣是劉邦的老家。於是劉邦自己守沛縣,而將豐縣讓雍齒鎮守。

當時天下大亂,劉邦自己帶兵去擴大地盤的時候,周市來了,這個周市是陳勝手下的。陳勝吳廣起義之後,派兵四處攻城拔地,可是他的這些手下在外或者是自立為王比如武臣為趙王、韓廣為燕王,或者扶植六國舊人為王,比如這位周市就立魏國公子咎為為王,重建魏國。正常劉邦出兵打仗的時候,周市帶兵來了,要求雍齒帶著豐縣投降魏國,否則就要屠城,於是雍齒就毫無節操的投降了周市,成為魏國的大臣。

作為劉邦的老朋友卻背叛了劉邦的雍齒

劉邦回來一看,豐縣城頭的大旗變了,就想讓雍齒回來,可是雍齒卻鐵了心的背叛劉邦,憤怒的劉邦派兵攻打豐縣,費了挺大勁也沒有打下來,豐縣是劉邦的老家,這氣的劉邦牙根都癢癢。後來劉邦投奔項梁,再後來被楚懷王派遣去滅秦,後來贏得楚漢之爭奪得天下。而雍齒最後又投降了劉邦。

劉邦一生最恨的人就是雍齒,可是他卻封雍齒為侯,這是為什麼呢?

劉邦建立漢朝後,暫時將都城定在洛陽,王朝初建,國事繁瑣,一時間還沒有來得及對諸位功臣進行封賞。有一天劉邦和張良一起遛彎的時候看見他手下的大臣們三三兩兩的在議論,他就張良,大家在幹什麼呢?張良的回答說,他們在謀反,這可讓劉邦嚇出了一身冷汗,就問張良大家為什麼要謀反啊,張良說項羽被滅了這麼長時間了,你也不封賞大家,所以大家都害怕你不單不封賞大家,還要幹掉他們,所以在商議謀反。

劉邦聽取了張良的建議對雍齒封侯

劉邦說自己確實忙不開,沒有來得及全部封賞,並且問問張良對策,張良說你最恨誰,你就先將其封侯,然後大家都安心了,劉邦說啊我最恨雍齒了,於是雍齒被封為什邡侯,而群臣看到被劉邦痛恨的雍齒都封侯,於是都不著急了。

也就說此時雍齒被封侯僅僅是劉邦給群臣做的一個示範和姿態。向大家展示的一個明確的政治信號,那就是我劉邦一定會厚待功臣,大家彆著急。

雍齒雖然沒有被劉邦殺掉,但是劉邦始終對於雍齒無法釋懷,劉邦去世的這一年,劉邦親自帶兵去攻打英布回來,路過沛縣來了一把衣錦還鄉,臨走時赦免了沛縣的稅賦,規定沛縣百姓可以永遠不納稅,但是因為雍齒的緣故,沒有給自己的家鄉豐縣這樣的待遇,後來沛縣老鄉一起求情,才勉強同意讓豐縣也享受了這一待遇,可見劉邦對於雍齒和豐縣人的當初的背叛念念不忘。


大東北的小豆包


對恩人下手,給仇人封賞,新帝劉邦為何做出如此詭異的事?

其實熟讀三國的人應該就知道,劉邦坐上帝位之後,殺了自己的恩人,卻將仇人封官,他的心思這樣奇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他的忠心之人的劃分態度。

當年在彭城之戰,劉邦帶了56萬人去對戰項羽的3萬人,卻被離奇打敗了,慌亂之下的劉邦,只能趕緊逃跑。項羽當然不想放過這個好機會,因此派出了他的部下丁公,讓他帶人去追上劉邦。這眼看就要抓住劉邦了,劉邦為了保命,就對他說,我們這兩個好漢,何苦互相為難。其實抓了劉邦,帶回去雖然能夠得到項羽的封賞,但賞賜估計也不多。丁公想了一想,劉邦怎麼著也是一個人才,未來翻身的可能性還是很大,若現在放他一命,他也不會受到責罰,還能讓劉邦欠他一個情。於是後來丁公就有意放水,讓劉邦順利的逃脫了。從這一個方面來說,丁公是有恩於劉邦,但最後丁公不僅沒有獲得劉邦封賞,反而被他下令殺死了。



丁公還有一個侄子,也就是季布。在當初的彭城之戰中,季布就是追殺劉邦的人,雖然季布最後沒有追上劉邦,也沒有殺掉他,但劉邦心裡卻是恨死了這位追殺者。因此在他當上了帝王后,他立刻就下令通緝季布,誰若敢幫他,就連九族都一同被殺。即使劉邦下了這樣的狠令,卻因為季布的名聲很高,不少人也都比較欣賞他這個人,故而還是願意冒著風險的幫助他。



最初有一位姓周的人家收留了他,這個周姓富豪知道,過不了多久就會有人來查他們家的,為了保住季布,他為其出了一招,而季布也接受了他的安排。富商將季布剃了頭,讓他換上僕人的衣服,將其混著其他僕人們一起賣給了別人。這個買下這些僕人的人就叫朱家明,他知道季布也在裡面,也明白那位周姓富豪的意思。於是將季布帶回家後,就讓他去地裡幹活。而他自己則去找了夏侯嬰,希望他能夠去到劉備的跟前幫忙求情一番,讓他保下季布一命。



夏侯嬰在劉邦心中還是有點地位的,雖然當年他護著劉備逃跑的時候,也算是被季布追殺過,但他是個性情豪爽的人,他也比較欣賞季布這類忠心之人,因此不僅沒有記仇,還真的去到劉邦面前說和。他對劉邦說,季布當年幫助項羽之時,對項羽也是忠心耿耿,項羽敗了之後,他沒有去投靠其他人,反而來找我們了,也算是棄暗投明,而且這樣的忠義之人,我們用起來也會很放心。所以我們不應該殺了他,反而應該重用他。聽了這話,劉邦想了想也覺得有道理,於是撤銷了對他的通緝令,並且還對他封了高官。而這時候丁公就覺得,既然自己的侄子都能做高官,他當初還幫過劉邦,得到的官位應該更高才對。但沒想到劉邦直接命人將他抓了斬首,並且指著丁公說道,當年你為項羽效命卻私自放了我,這說明你並不是一個忠心之人,你這樣的人,就應該要被斬殺。


紫禁公子


劉邦在即位稱帝后,寬恕重用自己的仇人,反而殺了自己的救命恩人,這是怎麼回事呢?



季布之所以會被赦免,而受到重用。是因為當時劉邦雖然已經當了皇帝,但天下卻還未完全安定,依然有很多項羽的舊勢力,藏匿於民間。他們都在觀望著新建的大漢王朝,對於他們的態度。劉邦當然深知這一點,於是利用赦免季布,來打消這些人的顧慮,以保證新建王朝的安定。

而對於飛揚跋扈的有功之臣,劉邦則需要找一個“殺一儆百”的人來樹立自己的威信。恭喜丁公,他不失時機的“毛遂自薦”,光榮的接受了這項任務。


季布本是項羽手下大將。在垓下之戰中,面對漢軍的“四面楚歌”,季布也跟隨大部分的楚軍一起逃走了。項羽烏江自刎之後,季布便成為了劉邦重點追捕的對象。畢竟劉邦知道他是項羽的左膀右臂,自己一天不除去他,心裡就一天不安穩。

季布從垓下逃走之後,便開始了自己的逃亡生涯。他首先跑到濮陽縣,去投奔周公。兩家本是世家,所以周公毫不猶豫的就收留了他。但隨後朝廷的“通緝令”很快傳遍天下,周公擔心自己整個家族受到牽連,便將季布喬裝改扮“賣”給了朱公為奴。但不管季布怎麼改變,他與生俱來的英雄之氣卻是無法改變的。朱公通過觀察和調查,很快就發現自己的這個家奴竟然就是朝廷重金追賞的大將軍季布。



朱公對於季布很是敬仰,於是趕到京城,找自己的好友夏侯嬰商議,看能否通融一下。夏侯嬰對於季布也很是欽佩,便親自去見劉邦請求赦免季布死罪。劉邦礙於夏侯嬰情面,准予赦免。在親自接見季布後,也對他非常的喜愛,於是將其封為郎中令。季布對此感恩戴德,表示要永遠效忠大漢王朝。這是劉邦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對仇人法外施恩。

因為接下來還有一位項羽的部下來到劉邦這裡,他曾是劉邦的“救命恩人”,希望能夠得到重賞,結果事與願違,不但沒有如願,還賠上了自己的人頭,這個人就是丁公。 當初劉邦在彭城兵敗,狼狽逃亡途中,曾經遇到過兩次大的劫難。一次是被楚軍圍困後,老天幫了大忙,在烏雲密佈,狂風大作之中,劉邦率領幾名衛士成功突圍。而他剛走出沒多遠,便又被楚軍追上。危機關頭,劉邦憑藉三寸不爛之舌,成功的說服了帶隊的楚軍將領,將其釋放。這個將領便是丁公。

所以當丁公聽說季布不但被赦免,還被賞賜之後。於是他也來了,他認為憑藉當年自己對於劉邦的“救命之恩”,得到高官厚祿一定不在話下。然而,他很快就發現自己想錯了,因為劉邦對於他的“回報”卻是處斬。丁公當然不服,大喊大叫表示抗議:“陛下難道忘了當年之事嗎"?劉邦卻冷笑道:“就算你當年有恩與我,又當怎樣!為人臣者,講究的是一個忠字。你在戰場之上都能夠枉法徇私,以後在官場肯定有過之而無不及,像你這般不忠不義之人留著何用”?就這樣,丁公被處斬了,他的人生是可悲的。


夢仍是一樣



史海一粒粟


題主所言,應該是:劉邦仇人封賞雍齒而殺恩人丁公的事情,所謂此一時而彼一時,很多時候,人性的光輝往往會被現實的利益計較所遮蔽,在楚漢相爭的時候,丁公的網開一面自然讓劉邦感恩戴德,但一統天下之後,丁公的恩德就變成了縱虎歸山的罪惡,如此三心二意的臣子不殺的話怎麼能治理天下呢?

一:恨之慾死卻不能不厚加封賞

什邡侯雍齒,世代為沛縣大族,是劉邦的老鄉,但素來對劉邦的行事作風頗為不恥,公元前209年,劉邦起兵反秦,因為在當地頗有影響力而為劉邦駐守豐縣,第二年,雍齒舉城投降周市,怒火中燒的劉邦數次攻打不下,不得不率軍投靠項梁。之後,隨著天下形勢變化,雍齒再次歸降劉邦,劉邦雖然非常厭憎,但鑑於雍齒驍勇善戰又是地方大族的客觀情況,欣然接受,加以任命。

歸降後的雍齒數次出征,戰功累累、功勳素著,但劉邦對她的厭惡卻沒有絲毫衰減,公元前202年,在劉邦分封完第一批功勳卓著的開國功臣之後,剩下的文武百官開始日夜爭功,一時間輿論沸騰,隨時有譁變的可能。

眼見情勢危急,憂心忡忡的劉邦在張良建議下,封生平最恨的雍齒為什邡侯(食邑2500戶),

此舉一出,群臣額手稱慶,歡聲笑語不愁不得封賞。

試想,區區2500戶的代價,就可以達到收買人心,安定天下的效果,這種便宜買賣是何等的划算,雖然劉邦封賞雍齒絕非本心所願,只是迫於形勢不得不做的無奈之舉。但他剋制自己、見機而作、順勢而為的行為恰恰表現出了一個成熟政治家的穩重。

二:雖有恩情卻容你不得

丁公,原名丁固,項羽帳下將領,“彭城之戰”中,倉惶潰敗的劉邦在彭城以西被丁公追上,情勢危急之下的劉邦以堂堂漢王之尊向丁公告饒,僥倖逃脫。

公元前202年,項羽戰敗垓下,自刎烏江,自以為有恩於人的丁公堂堂正正的拜謁劉邦,希望能夠得到一官半職、甚至裂土分茅的封賞,其驕矜自持、洋洋得意的神色讓劉邦很是不爽,於是在一番言語之後,劉邦以“丁公為項王臣不忠,使項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的罪名處死。

話說丁公明明有恩於劉邦,為何素來曠達的劉邦這次卻翻臉無情了呢?其實道理很簡單,在劉邦斬殺丁公之時就曾表明“使後世為人臣者無效丁公”。

換句話說,劉邦並非忘恩負義之人,只是而今富有四海,成了天下獨尊的一國之君,然而漢室曹建,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他既需要能夠助他安定人心的雍齒,但更需要能夠威懾群臣的丁公。

如果背主忘公、私縱敵寇的丁公也能獲賞受封的話,那天下人哪裡還有信義道德可言?一群無情無義的手下如何保證大漢王朝的長治久安、萬世一系?

三:水無常形,唯因勢利導而已。

人的成熟與否,不在於是否高大威猛,溫仁多情。而是看他心智如何,能不能隨時隨地做出最優的選擇。

政治本無情,為政者如果一味以仁義治國,那這天下豈不是陷入鄉黨鄉愿的人情之中?劉邦“封賞殺恩”之事,固然出人意料,但就彼時天下而言,又何嘗不是迫在眉睫的當務之急呢?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不妥,敬請聯繫作者


狐筆春秋


劉邦殺死的是在彭城之戰時,放他一條生路的項羽的手下丁公。而理由是:“丁公為項王臣屬卻如此不忠,他就是使項王失去天下之人。”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要不是丁公不忠誠放了劉邦,那麼項羽也就不會被劉邦給滅了。

而放了的則是同為項羽手下的季布。

而之所以殺了恩人,放了仇人。就是為了向天下證明自己的胸懷,而放了仇人季布。而殺了恩人丁公,則是為了向天下證明,不忠誠於自己主人的,賣主求榮的,下場都和丁公一樣。而所謂“帝王心術”,是我們常人所很難理解的。


勇敢的畢加索


這就是遠交近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