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通泊之戰戰況如何?大清一萬餘精銳士兵全軍覆沒,14位高級將領陣亡?

過妄所著


這一戰清朝確實敗的極慘,說全軍覆沒並不為過,而且損失的都是精銳部隊。後果也非常嚴重,原定西北兩路合圍被徹底突破,清朝經營多年才取得的絕對優勢幾乎喪失。可以算做清朝中期軍事上最慘痛的失敗,需要重點指出的是,這次慘敗清軍的京營八旗也損失慘重,那是清朝最精銳的武力。

戰爭背景——反覆的準格爾

康熙年間,噶爾丹東征,康熙連續三次御駕親征終於平定,葛爾丹被殺。噶爾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侵入準格爾,並且挑動羅卜藏丹津反叛,羅卜藏丹津被年羹堯平定。繼位不久的雍正與策妄阿拉布坦議和,劃定邊界。

1727年策妄阿拉布坦暴斃,其子噶爾丹策零繼位,開始著手訓練火器兵“包沁”,並於1728年再次叛亂。1729年10月雍正發兵西北兩路圍剿葛爾丹,1730年策零請擒羅卜藏丹增議和,雍正決定暫緩進兵,中緩兵之計。1730年秋,完成集結的策零再次進攻清朝,戰爭一觸即發。

1731年4月,北路軍統帥靖邊大將軍富爾丹上表言科布多(今蒙古國科布多省)為進軍咽喉,請築城屯軍,雍正詔準。同年5月,富爾丹移兵科布多。與此同時策零權衡西北兩路對手,覺得北路軍兵力稍弱,起兵北上。

軍力對比——暗含殺機的對手

準格爾部:由策零親自帶領,將領涵蓋準格爾部幾乎所有精銳。

  1. 騎兵:24000名

  2. 炮兵:1000名

  3. 步兵:4000名

  4. 火器兵:1000名

總兵力3萬,以騎兵為主,野戰能力強悍,但缺乏工程器械,雖然炮兵的火炮較先進,但數量稀少,攻城能力很差。

清軍:富爾丹親自率隊,頃承郡王錫保隨軍掌振武將軍印、副將巴賽、查弼納,前鋒將軍丁壽、副統領塔爾岱。雲集各地將領數十名,可以說人才濟濟。

  1. 京營八旗兵:6000人(可以說在雍正朝京營八旗是單兵素質最好,裝備最強的部隊,所有兵員都是滿洲和蒙古八旗中精選而來,前鋒營的鳥槍配置率一度達到一半以上)。

  2. 車騎營:9000人(嶽鍾琪所創戰車部隊,每車寬兩尺,長五尺,由五名士兵操作,是一種多功能部隊,可以運糧,可以結陣防守,也可以阻擋騎兵衝擊)。

  3. 奉天等地各駐軍抽調部隊:8800人(這部分兵員比較雜,有黑龍江達斡爾等部獵手出身的鳥槍兵精銳2000人,也有奉天的滿洲騎兵,還有土默特等部的蒙古騎兵,還有寧夏的駐地步兵)。

總兵力23800人,部隊構成非常龐雜,肯定存在令出多門的問題,而且主將是公爵,卻由郡王掌將軍印,本身就是重大問題。但優勢也很明顯,還有西路軍配合,並且可以據城而守,只要不貪功冒進就問題不大。

戰前準備——簡單的煙霧彈

策零命令一萬部隊據河上游駐紮,剩下兩萬主力在河邊的博克託嶺埋伏,又讓心腹塔蘇爾海丹巴故意被清軍抓住。此人供述策零雖然發兵3萬,但與妹夫不和,所以實際兵力只有兩萬,而且已經分兵,其主力駐紮在博克託嶺。

讓人詫異的是久經沙場的富爾丹居然相信了,他決定率軍主動出擊,以寧夏兵將領素圖和戴豪率4000兵為先鋒,以前鋒統領丁壽率本部為第一隊,以土默特部馬爾薩率本部為第二隊,富爾丹本人率主力跟進,直撲博克託嶺,想一舉殲滅準格爾部主力。

戰爭經過——單純的各個擊破

六月初九:丁壽所部第一隊抓獲準噶爾巡邏兵,其稱此地距離準噶爾部前鋒部隊不足三日路程,該前鋒部隊不足千人,尚未紮營。富爾丹令丁壽急行軍,丁壽部連趕路數日,一無所獲。

六月十七日:清軍再次抓獲巡邏兵,稱2000人的準格爾部隊駐紮博克託嶺,富爾丹又令先鋒素圖部直撲過去,同時富爾丹將大營駐紮在和通泊附近。

六月十八日:丁壽部遇準格爾兵,斬敵400,其餘均翻山逃竄。富爾丹堅定了博克託嶺有小股敵軍的信心,帶領主力開始急行軍。

六月十九日:富爾丹率主力與前鋒部隊匯合,開始向博克託嶺進軍。

六月二十日:清軍進入博克託嶺,伏兵四起,以騎兵居高臨下向清軍反覆衝擊。富爾丹親自組織反擊,奈何仰攻難進,豪無戰果。這時的富爾丹才恢復了幾分宿將本色,判斷再不突圍非常可能本全殲,於是下令突圍。

六月二十一日:策零發覺清軍突圍意圖,猛攻清軍兩翼,富爾丹將主力一分為二分別支援,但天降大雨冰雹,救援未果。

六月二十二日:東翼覺羅海蘭突出重圍,丁壽、素圖兩名將領自殺;西翼主將塔爾岱苦苦支撐,富爾丹於是命令最精銳的達斡爾鳥槍兵支援,結果鳥槍兵剛一接敵就潰散,西翼部隊覆沒,塔爾岱僅以身免,馬爾齊自殺。

六月二十三日:富爾丹率清軍殘餘主力突圍,回到和通泊大營,策零趁其立足未穩,包圍大營。蒙古科爾沁部騎兵陷在大營外,作為主力的土默特部騎兵回軍救援,這時其餘清軍見土默特部大旗居然在敵軍中,錯認主力已被包圍,紛紛潰散。

六月二十四日:清軍將領永國、覺羅海蘭、岱豪自殺,查弼納、巴賽、達福、馬爾薩、舒楞額戰死。主將富爾丹混在亂兵中突圍成功,準格爾部一路追擊到河邊收兵。

七月初一:殘餘清軍退回科布多城,僅餘2000人,副統領塔爾岱也身受重傷,幾乎不治。

戰役總結——自古知兵非好戰

這場戰役的第一責任人無疑是主將富爾丹,他一錯再錯,終於將清軍全部葬送在阿爾泰山邊。從軍力到軍隊結構沒有一樣佔優勢,他就敢相信一個俘虜的話主動出擊;從地形到天氣沒有一樣明確,他就敢主動和前鋒部隊匯合,終於把清軍送進了包圍圈。

這樣也就罷了,發現中伏後不趕緊突圍,心存僥倖的仰攻山頭,把寶貴的戰馬消耗了近5層,這時候再想突圍已經千難萬難。最後就是建在和通泊的大營,居然依湖而建,準格爾包圍大營的時候只需要兩面就行,營內清軍突圍就是在用添柴戰術送人頭。這麼多問題彙集到一起,全軍覆沒一點都不意外。

這一系列錯誤的源頭其實只有一個,富爾丹被一個貪字迷惑,因貪功而好戰,因好戰而求戰,終於不可收拾。


歷史吐槽機


我們知道大清一向是欺軟怕硬的主,在跟明軍交鋒時那是以一當十,無往不勝。在和李自成過招的時候,也是砍瓜切菜一般,如入無人之境。在揚州、在嘉定面對手無寸鐵的百姓,八旗子弟個個奮勇當先,神兵天降一般;可這些軍隊都是欺軟怕硬的主,就是俗話說的見神敬見鬼弄。

跟俄國人打如此,跟英法打也如此,跟八國聯軍打跟日本打同樣戰無不敗。可謂是內戰內行,外戰外行。

但大清也不是絕對的內戰內行,有一次在內戰中也遭遇過慘敗,全軍覆滅,這就是鮮為人知的和通泊之戰。

1644年,多爾袞帶著十萬清軍進京,滿清取代了明朝成為中國新一代統治者。

與此同時,中國西北的準格爾部羽翼也漸漸豐滿,悄悄崛起,在頭領噶爾丹的帶領下國力蒸蒸日上,生機勃勃,

在17世紀末期,雄心勃勃的噶爾丹已經不滿足於蒙古草原那一片天空,他要重現先人輝煌、重建千秋偉業。噶爾丹帶兵東進,壯志未酬,死在東征的路上。噶爾丹的接班人的準噶爾汗策也是個有仇必報的好漢,他厲兵秣馬,循序漸進,步步為營悄悄向東發展。

眼看著準格爾地盤滾雪球似的不停擴展,康熙心裡毛了,怕這個噶爾丹成了氣候,威脅到滿清江山。於是康熙爺發威御駕親征,但幾次都收效甚微,都沒有把噶爾丹打服了。而且噶爾丹精通游擊戰的16字術——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把康熙氣得嗷嗷叫,乾瞪眼。滿清一直想剪除這個心頭大患,但一直力不從心。

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 1731年(雍正九年)機會終於來了。一天,探馬來報,準格爾內部分裂,早就養精蓄銳等待時機的大清趁著這個機會,派出七萬雄兵殺向準格爾。

可是,這場精心準備的戰爭竟然以慘敗結束。

準格爾雖然地廣人少,兵力不足,但遊牧民族個個彪悍無比,身強力壯。而且蒙古人的兵器早已今非昔比,都已經鳥槍換炮,而且還是俄羅斯、歐洲那邊的大威力火炮。雖然還有一部分是山寨的,但比起大清的武器,不知道先進了多少,根本就不在一個層次。

清兵這次討伐準格爾的統帥叫傅爾丹,這是個非常有頭腦的將軍,快到準格爾的時候,他擔心自己孤軍深入有去無回,兵分兩路進攻,並特意留下一部分人馬接應,然後帶領主力安營紮寨,派先頭部隊先去探聽虛實。

因為當時雍正發兵的時候,是根據情報準格爾內部因為接班人問題起了內訌,雍正才下令乘人之危攻打準格爾。但傅爾丹對此消息始終半信半疑,所以傅爾丹要先落實一下。

6月18日,清軍先頭部隊趕到,到準格爾以後才發現人家嚴陣以待,根本就沒有什麼內訌,雍正爺想乘人之危卻被人家挖坑。

當傅爾丹發覺有詐的時候,趕緊命令撤兵,可是已經為時已晚。

擒賊先擒王,射人先射馬。首當其衝的是清軍中最精銳的部隊幾千黑龍江八旗軍,八旗軍的先頭部隊遭到了準噶爾部隊的新式火炮迎頭痛擊。八旗軍不知所措,四散奔逃。

清軍精銳被打散,準格爾士兵就像像狼群追殺羊群一樣捕殺潰敗的清軍。為了整合潰散的士兵,傅爾丹派人向準格爾提出停戰,誰知道準格爾那邊竟然同意了,因為幾天的激戰,準格爾部隊也需要修整補充。

6.23日,得到修整補充的準格爾部隊向西山樑上的清軍發起總攻,重整旗鼓的準噶爾軍隊,潮水般湧來。清軍的反擊被準格爾的火炮壓制,再加上準格爾軍中大量的火槍, 西山樑的清軍也被迅速擊潰。

傅爾丹13000大軍,此刻只剩下壓陣的主帥和4000八旗兵了。清兵居高臨下,艱難地抵禦著準格爾軍人的進攻,但防守已經毫無意義。因為他們的武器已經用盡,他們所考慮的就是如何減少傷亡,讓更多的人全身而退。

6月25日,主帥傅爾丹在拂曉前召開軍事會議,部署撤退事宜。此後,清軍兩撥人馬兩邊掩護,一撥人前方殺出一條血路,保護這著軍糧輜重向外突圍。

走?哪裡走?準格爾軍吼聲震天,殺聲四起,三萬大軍四面八方殺來。

在數倍於自己的準格爾虎狼兵面前,清軍官兵成了惶恐不安的羔羊,持槍的手瑟瑟發抖,說不清是幾天沒有吃飯的緣故,還是無邊的恐懼。

總之,從士兵到將軍全都失去了鬥志,誰都恨爹媽少給了自己一條腿,誰都嫌自己跑得慢。

戰馬跑著跑著就栽倒了,士兵摔落馬下,但後面的戰馬和很快從栽倒的戰馬和士兵身上踏過。最後陣亡的士兵至少有三成的士兵是敗退途中被踐踏而死,各種形狀,慘不忍睹。

6月28日,清軍潰退到達哈爾哈納河,這時候他們已經彈盡糧絕,丟盔卸甲,往山林裡藏匿。這時追兵趕到,又是一陣捕殺。一個時辰後,清兵除了個別殘兵保護主帥逃生,其餘悉數被殺害,無一活口。

不可一世的清軍就這樣在和通泊之戰中全軍覆滅,清軍在此戰中損兵折將近萬人,清軍軍官14人喪生,僅主帥傅爾丹等4名將軍生還。

傅爾丹主帥敗退京城帶來的消息讓雍正震驚,他急忙下令封鎖消息,但不久後,清軍慘敗的消息還是通過小道途徑傳開。

和通泊一戰把滿清軍隊打怕了,雍正爺再也不敢提準格爾,全軍官兵都得了恐準症。

痛定思痛,和通泊一戰也讓清軍意識到兵器落後,他們根據戰爭中出現的問題,對自己的兵器開始改進,也算是沒有白白捱打。


歷來現實


和通泊之戰,是清朝統一蒙古各部時遭遇的最大失敗。

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六月,清朝和準格爾軍隊在外蒙古科布多的和通泊會戰。清軍主力被殲,陣亡和被俘官兵共7226人,僅剩2000殘兵敗將逃回。清軍統帥為傅爾丹,副都統以上的將領共18員,最後僅剩4人逃回,1人投降準格爾,其餘13人戰死或自殺。

和通泊之戰後,準格爾汗國處於鼎盛狀態,和清朝處於戰略相持狀態。

1735年,雍正不得已和準噶爾汗國簽訂和約,規定以漠北杭愛山為界,劃定疆域。一直到後來的乾隆皇帝時,準格爾汗國發生內訌,清朝和哈薩克汗國一起夾攻準格爾汗國,才將其滅亡。

1,雍正時期的中亞局勢。

在清朝雍正時期,中亞有四個大國在角力,分別是沙俄、清朝、準格爾汗國、哈薩克汗國。

沙俄的彼得大帝剛剛去世不久,俄國的勢力不斷上升,引進並學習西歐最先進的火炮技術。

雍正時期的清朝,還在天國之朝的美夢之中,火炮還是100多年前的紅衣大炮。

1525年,衛拉特與哈薩克之間的兩百年戰爭爆發。

開始時,哈薩克汗國處於劣勢。

1727年,準格爾汗策妄阿拉布坦去世,他的兒子噶爾丹策零即位。策零注重引進俄國的武器和軍事技術,用俄國的輕型野戰火炮,組建了1000人的火炮部隊“包沁”,並配備了較為先進的火繩槍。

準格爾汗國地廣人稀,策零引進的是輕型野戰火炮,可以用駱駝運輸,缺乏攻城的大炮。在與清朝的攻城戰中,準格爾汗國的弱點就會暴露出來。

但在野戰之中,準格爾汗國的火力,相對於盲目自大的滿清八旗,具有極大優勢。

2,和通泊之戰的清軍損失。

清軍共損失7226人。

其中北京八旗損失4583人,佔了損失人數的大部分,全部是滿清八旗的精銳。也表明了北京八旗在這場戰役中奮勇作戰,表現突出。

其次是右衛損失了1093人,也是滿清的精銳部隊。

此時戰役,令人大跌眼鏡的是黑龍江的索倫軍,本來號稱精銳的索倫軍,首先潰敗,簡直是狼狽逃竄,讓清軍陷入了準格爾軍隊的包圍之中。

黑龍江索倫軍,此次戰役出動了1000人,只損失了84人,說明在一開戰時,索倫就潰逃了,讓其他清軍陷入極為不利的窘境。

3,和通泊之戰的的經過。

雍正安排了北路軍2萬多人,由傅爾丹統帥,駐紮在外蒙古的科布多,西路軍1.2萬人,由嶽鍾琪統帥,駐紮在吐魯番附近。

早在雍正八年(1730年)底,清軍的西路軍就在科舍圖之敗中損失慘重,陣亡失蹤官兵3243名,駱駝損失14177頭,完全喪失了長途襲擊能力。

噶爾丹策零認為當時主要的危險是北路清軍,帶領了準格爾汗國一半的軍隊3萬多人來到阿爾泰山,佈下埋伏。

傅爾丹有1720年擊敗準格爾的經歷,輕敵冒進,導致大敗。

清軍北路雖然有2萬多人,但分兵守護科布多基地,還分出一部分軍隊守衛糧道,真正投往前線的兵力只有1萬人。

傅爾丹先是打了幾個小勝仗,從準格爾俘虜那裡得到虛假情報,誤認為準格爾軍只有幾千人。

雍正九年六月十八日,清軍到達博克圖嶺,蘇圖、海蘭、岱豪、舒楞格的京旗1000人先鋒,首先遇到準格爾軍隊,在準格爾的強大火力下,兵敗如山倒。

傅爾丹派丁壽領兵2000救援前鋒,並擊退準格爾。

六月二十日,清軍奪取了附近的北山和西山,傅爾丹已經感覺到準格爾的軍隊絕對不止數千人。

六月二十一日,傅爾丹下令大軍撤退到和通泊,丁壽斷後。

丁壽一軍被準格爾軍包圍,全軍覆沒。

傅爾丹以歸化城蒙古兵守西山樑,黑龍江兵守東山樑,以護衛大營。西山樑發生激戰,而東山樑的索倫軍潰逃。大營被圍,只有傅爾丹和2000人逃出包圍圈。

傅爾丹大軍陷入重圍之時,後方的陳泰等人還有1萬多軍隊,不但不來救援,還帶兵東竄。

和通泊的清軍只能一敗塗地了。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沂藍書院趙月光


和通泊畔的遍地遺骸,19世紀前清軍最慘的敗仗。和通泊之戰是清朝平定準噶爾期間一次重大的軍事失利,包括京營八旗在內的近3萬人精銳清軍近乎全軍覆沒,僥倖逃出生天的只有2000餘人——戰損率達到參戰兵力的70%!慘烈程度堪比1652定南大將軍尼堪被擊斃的衡州之戰,被美國的中亞史學家斯塔爾認為是19世紀以前清軍最大的一次敗仗。

清朝八旗恥辱之戰

和通泊之戰是清雍正九年(1731年),準噶爾汗國首領噶爾丹策零(Galdan Tseren,1695年—1745年)與清朝在和通泊地區(今新疆阿勒泰北與蒙古國邊界地區)展開的一場戰爭。

戰爭中,準噶爾首領噶爾丹策零正確使用了詐降、誘敵深入、誘敵野戰等兵法,並抓住了清軍統帥傅爾丹立功心切的弱點,成功地利用智謀和兵法戰勝了清軍。戰爭以清軍幾乎全軍覆沒、敗陣而逃告終。因為蒙古語稱湖泊為“淖爾”,所以和通泊之戰又稱和通淖爾之戰。和通泊之戰是八旗軍自萬曆二十一年(1593)與蒙古交兵以來,相隔138年,首次真正意義上的敗仗。

此為史上著名的“和通泊之戰”,八旗最大恥辱,雍正欲哭無淚。此次戰敗後,雍正無力再次全面發動對準爾格戰爭,而是將這一歷史重任交給兒子乾隆,最終成就了乾隆“十全武功”之首的“平定準格爾之戰”。

和通泊之戰的背景

1727年雍正五年,清廷得到一個好消息,準噶爾部的大汗策旺阿拉布坦病逝。他的長子噶爾丹策零繼位,內部權力鬥爭加劇,噶爾丹策零幼弟害怕被殺,逃亡哈薩克。雍正帝判定此時的準噶爾部,主少國疑,人心不穩,這是一勞永逸的解決西北問題的天賜良機。準噶爾部收留背叛清廷的青海蒙古首領羅卜藏丹津,經常侵擾喀爾喀蒙古(今天的蒙古國,清朝時由清廷統轄。)又給了雍正帝出兵討伐的藉口。


和通泊之戰的過程

1729年雍正九年,雍正帝採納大學士張廷玉的意見,遂授川陝總督嶽鍾琪為寧遠大將軍,率2.6萬人作為西路軍,進駐新疆巴里坤;授吏部尚書領侍衛內大臣、三等公傅爾丹為靖邊大將軍,率2.4萬人作為北路軍,進駐科布多(今蒙古吉爾格朗圖)。

雍正九年四月,雍正皇帝下旨,領侍衛內大臣、三等公、靖邊大將軍傅爾丹率領四萬大軍,由駐地阿爾泰向北進兵。

進兵之初,清朝抓獲了幾個準噶爾的俘虜,傅爾丹從俘虜口中得知準噶爾軍隊就在附近,且沒有任何防備,於是他率領主力乘夜間迅速前進。傅爾丹一心想立功,他做夢也想不到,原來那幾個俘虜是準噶爾派出的奸細,他正率領大軍走向毀滅之地。

傅爾丹的先鋒部隊4000人在博克託嶺擊敗準軍,初戰告捷,準噶爾兵“狼狽逃竄”,於是傅爾丹下令全軍追擊,結果中了準噶爾部的埋伏,清軍主力4萬人在和通泊被準噶爾部包圍。和通泊位於今蒙古國巴彥烏列蓋省境內的阿爾泰山附近,是一個淡水湖,當地地形崎嶇,根本就不利於大部隊的展開。

此時清軍又遭遇到惡劣天氣,“正走之間,天陰下雨,風雹大作”,加上被敵軍包圍,因此清軍陷入混亂之中。六月二十一日,清軍各部遭到圍攻,副將巴塞等人力竭自殺。六月二十三日,準兵開始進攻傅爾丹的大營,清軍且戰且退,想衝出重圍,但依然遭到慘重失敗。

和通泊之戰以一位副將軍,十餘名高級將領,七位王公大臣自殺和陣亡,近三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而告終,罪魁禍首當屬主帥傅爾丹。他先是誤中敵計,陷入埋伏,突圍後未及時撤往科布多,反而在和通泊臨湖紮營,以致被準軍包圍,損失慘重。

雍正十三年,清朝和準噶爾汗國簽訂和約,商定以漠北燕然山(今蒙古杭愛山)為界,界線以東歸屬清朝,以西歸屬準噶爾。

戰爭反思

痛定思痛,和通泊一戰也讓清軍意識到兵器落後,他們根據戰爭中出現的問題,對自己的兵器開始改進,也算是沒有白白捱打。清軍也根據戰鬥中火器落後的特點,開始引進和仿製噶爾部人使用的重型火繩槍。在後來大舉反攻的乾隆時代,這種源自歐洲,並通過內亞進入中原的武器,成為了清軍單兵火器的主力裝備。雖然其技術特點在17世紀就已經基本定型,但對於之前還在使用的前明式鳥槍的清軍來說,已經是巨大的進步了。


中學數學深度研究


1731年,準噶爾軍隊在和通泊地區(今新疆阿勒泰北與蒙古國邊界地區)大勝清軍傅爾丹部,此戰是清朝在對蒙古作戰中的最大敗仗,清軍總計損失超過萬人,副都統以上將領18人參戰,僅主帥傅爾丹等4人生還。戰後,雍正帝基本放棄消滅準噶爾的計劃,清準雙方的局勢重新回到康熙末年。

附圖,清準戰爭

前奏

1727年,準噶爾汗國可汗策妄阿拉布坦病亡,準噶爾貴族為爭奪汗位爆發內鬥,長子噶爾丹策零即位,次子羅卜藏舒努逃亡土爾扈特。雍正帝認為準噶爾政局不穩,因此謀劃出兵。 1729年十月清廷決議出動北、西兩路清軍,以傅爾丹為靖邊大將軍,統率北路軍出阿爾泰;以嶽鍾琪為寧遠大將軍,統率西路軍出巴里坤。兩路清軍互為犄角,期望一舉蕩平準噶爾。

1730年,噶爾丹策零在得到清軍出兵的消息後,決定先下手為強,名將小策零敦多布率軍5000襲擊西路軍的物資儲備基地——科舍圖牧場,清軍陣亡漢蒙官兵3243人,損失牲畜122557頭。此戰後清軍採取穩步推進的戰術,每前進數百里便修築堅固的城池,以作為前進基地。1731年四月,靖邊大將軍傅爾丹上疏在科布多(今蒙古吉爾格朗圖)築城,得到批准。

附圖,清軍出兵路線

戰前部署

在牽制了西路軍後,噶爾丹策零集中3萬兵力進攻北路清軍,進而劫掠喀爾喀蒙古,但清軍憑城固守,噶爾丹策零因此計誘清軍野戰。噶爾丹策零派大、小策零敦多布率軍設伏於博克託嶺山谷中,又派塔蘇爾海丹巴為諜,故意讓清軍抓獲並詐稱:噶爾丹策零派大、小策零敦多布率軍來犯北路。小策零敦多布率駝馬兵兩萬來攻,先鋒軍一千兵馬已至察罕哈達,主力軍在博克託嶺,距離清軍三日路程。噶爾丹策零與其妹夫羅卜藏車凌不睦,羅卜藏車凌率其眾奔往噶斯,是以大策零敦多布未至。

傅爾丹得知此消息後決定先發制人,當時北路軍集結了清朝最為精銳的軍隊,計有京師八旗兵6000人,車騎營9000人,奉天(今瀋陽)等處8800人,總計 23800人。傅爾丹挑選京旗、奉天駐防、索倫兵等精銳,合計10000餘人出擊。

清軍各部行軍如下:

  • 素圖、岱豪為前鋒;
  • 定壽等領第一隊;
  • 馬爾薩等領第二隊;
  • 傅爾丹率主力繼其後;
  • 都統袞泰、總兵胡杰率滿洲兵1300、綠營兵6000守衛科布多城;
  • 參贊大臣陳泰(費揚古之子)、副都統阿三率滿洲兵2000扼守科布多河東,扼餉道並接應即將到來的察哈爾兵;

附圖,清軍出兵及回撤路線

戰爭過程

六月17日,清軍抓獲準噶爾俘虜,得知準軍2000人駐於博克託嶺,傅爾丹下令素圖、岱豪率3000人攻擊;18日,定壽率第一隊進至庫列圖嶺,擊潰準軍前鋒,斬400餘人;19日,傅爾丹主力與各部會合;20日,清軍全軍進入博克託嶺,準噶爾伏兵攻擊,清軍佯攻制高點未能攻下,全軍被包圍。

清軍陷入困境後決定向和通泊突圍,全軍分為5隊:

定壽、素圖、覺羅海蘭、常祿、西彌賴據山樑東;塔爾岱、馬爾齊據山樑西;承保居中,馬爾薩出其東;達福、岱豪當前,舒楞額、沙津達賴等護後。21日,清軍開始突圍,準噶爾軍全力進攻山樑東、西兩軍;戰至次日,定壽、素圖、馬爾齊、西彌賴自殺,東、西兩隊清軍全軍覆沒。23日,準噶爾軍包圍清軍主力,蒙古兵、綠營兵迅速崩潰,唯有八旗兵列陣抵抗。25日,傅爾丹率4000八旗兵列成步兵方陣突圍,以火器及弓箭在陣中防護,戰至28日時八旗兵崩潰,僅2000殘軍退至科布多城。

和通泊之役中,清軍損失京旗、索倫兵等精銳7000多人,查弼納、巴賽、定壽等14位高級將領戰死,清軍膽寒。準噶爾軍深入喀爾喀蒙古劫掠,清軍只能據城死守。清軍此戰敗績首先要歸因於主帥傅爾丹,他輕信假情報及無視部下勸告,倉促出兵導致全軍被圍;其次,噶爾丹策零麾下的準軍裝備得到加強,他們從俄國人那裡得到了大量火槍和火炮,而清軍對此一無所知;此外,各路清軍救援不力,如留守後方的參贊大臣陳泰藉口“我兵者,乃討伐行走之兵也,不可去爾築城處”,竟避戰而逃。

此為個人見解!!!歡迎交流與討論!!!求贊加關注!!


我沒忘記home


雍正九年六月二十四日(公元1731年7月27日)黃昏,一群索倫潰兵逃回了科布多清軍大營,帶回來了可怕的消息。這些索倫兵於六月九日跟隨大將軍傅爾丹出擊準噶爾牧場,他們報告稱傅爾丹已經自盡,清軍損失慘重,幾乎全軍覆沒。

這場戰役就是和通泊之戰,美國中亞史學家斯塔爾認為此役是19世紀之前清軍的最大敗績,對清朝和中亞的歷史影響深遠。準噶爾軍乘勝深入喀爾喀,引起了極大震動,清朝被迫在喀爾喀採取戰略收縮,雍正帝一舉蕩平準噶爾汗國的幻想破滅。

和通泊之戰清軍之所以慘敗,有人認為是雍正遙控所致,也有人認為是傅爾丹輕信俘虜之言導致中了埋伏,更有人認為是此時八旗已經衰落不堪導致。實際上這些言論都是有失偏頗的,缺乏客觀性。我們具體來探討一下和通泊之戰的具體過程。

一、和通泊之戰爆發時的雙方態勢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噶爾丹在窮途末路中死去,準噶爾汗國由策妄阿拉布坦統治,拒不付清。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準噶爾襲擊哈密,康熙決定討伐,在喀爾喀聚集大軍,設科布多、烏蘭固木兩座大營。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清軍從科布多翻越阿爾泰山,蹂躪了準噶爾本土(傅爾丹參加了這次作戰)。但隨著康熙駕崩,雍正繼位後,首先要鞏固帝位,推進內政改革,雍正二年(1724),清準議和,科布多和烏蘭固木兩座大營被撤。

雍正四年(1726),策妄阿拉布坦去世,準噶爾內部發生傾軋,長子噶爾丹策零繼位,次子羅布藏舒努逃亡土爾扈特。雍正認為準噶爾內政不穩,遂秘密籌劃進取方略。

雍正七年(1729),嶽鍾琪為寧遠大將軍,傅爾丹為靖邊大將軍,分別統領西、北兩路大軍。雍正帝希望能一舉蕩平準噶爾,一統蒙古。

然而大軍出師後,三名蒙古人逃往準噶爾,報告了清軍出征的消息。準噶爾使者特磊親自驗證了消息的準確。

雍正得知消息走漏,遂暫停進兵,並與次年召兩軍主帥回京,重新商議。噶爾丹策零可不想等著清軍來攻,而是決定立即出兵。

雍正八年十二月,準噶爾軍襲擊了西路的科舍圖牧場。清軍損失了數千人,外加十幾萬頭牲畜。

西路的損失,迫使雍正帝改變策略,沿用康熙時期的築城進逼之術。雍正計劃在科布多築城,吸引準噶爾的防備,然後命嶽鍾琪的西路軍出擊烏魯木齊。

然而到了九年四月,雍正改變了主意,他命令北路清軍務必在七月前完成築城,然後不用等援軍集齊,就率精兵進攻準噶爾。計劃之所以改變,是因為當時有從準噶爾逃回來的西路士兵報告說準噶爾軍北上了。但雍正多疑,認為這是準噶爾的疑兵之計,他判斷準噶爾軍會繼續進攻西路,因此北路應該乘機進攻。不過雍正的計劃是八月出兵,實際上傅爾丹六月初就出兵了。

二、和通泊之戰經過

對噶爾丹策零來說,這是一次冒險。準噶爾要同時防備哈薩克、土爾扈特、沙俄與清朝,其所能動員的兵力最多也就7萬人,其中準噶爾人不到2萬。為了取得兵力優勢,噶爾丹策零從西部哈薩克前線抽調兵力,集中了3萬人馬,由小策凌敦多布統領北上。

魏源在《聖武記》中說,傅爾丹從準噶爾俘虜口中得知小策凌敦多布只有千人,因此率軍出動,中了埋伏,傅爾丹也就被評價為“勇而寡謀”。實際上並非這麼回事。

俘虜的口供確實有,而且至今有存檔。口供裡確實提到了小策凌敦多布身邊有千人,但是並非說準噶爾軍只有千人。這個千人是指小策凌敦多布的私兵。口供裡說的是小策凌敦多布帶著千人,噶爾丹策零答應出兵三萬,現在來了兩萬人,這兩萬人沒有一起紮營,而是根據水草四處分散的,小策凌敦多布在等人集齊。

準噶爾軍在後勤補給,營地駐紮等方面都帶有濃厚的遊牧騎兵色彩,因此,俘虜口供並沒有失真。也就是說,傅爾丹是知道對方的情況,正因為得知了這個情報,他才趕在六月初出兵,而不是按照計劃等到八月。

傅爾丹曾經與康熙五十九年蹂躪過準噶爾,他對準噶爾人戰鬥力應該是瞭解的,打算趁準噶爾還未集齊時就對其進行打擊,不僅可以保護科布多城,還能奪取戰場主動權。

此時北路大營的清軍共有四萬餘人,傅爾丹挑選了精兵一萬,都是八旗精華,其中有鳥槍騎兵2000。鑑於準噶爾軍此時分散遊牧,傅爾丹計劃先截殺在圖魯圖遊牧的準噶爾牧群,然後一路打擊準噶爾軍。出兵前,傅爾丹安排都統兗泰、總兵胡杰率滿兵1300、綠營6000守衛科布多城,參贊大臣陳泰率滿兵2000駐守科布多河東,接應即將過來的察哈爾兵。

六月十八日,清軍行至博克託嶺,與準噶爾軍交戰,因準軍分散遊牧,清軍佔據優勢。

二十一日,清軍往和通泊撤退,撤退原因傅爾丹自稱是準噶爾軍佔據大山,不下戰,於是誘敵邀擊。但察哈爾人的說法是“此地無水草,大將軍令移至有水草處”。撤退時,原本打前鋒的定壽率2000人負責殿後。

經過幾天交戰,準噶爾軍已經從各處集結,在清軍移營時發動攻擊,前方的1000黑龍江索倫兵潰散,定壽部被分割包圍。隨後的戰況極為慘烈,雙方均使用火炮和裝備有火繩槍的騎兵。

二十二日,定壽部全軍覆沒,定壽自盡,高級將領中除了覺羅海蘭(後來還是戰死了)之外全部戰死。準噶爾軍遂專力攻打和通泊清軍大營。

和通泊清軍分為三營,京旗、右衛、盛京和烏喇駐防為一營,察哈爾、土默特、喀喇沁為一營,黑龍江索倫兵為一營。

二十二日凌晨,索倫兵潰散,引發了骨牌效應。二十三日,在準噶爾軍衝擊下,察哈爾、土默特、喀喇沁兵相繼潰散,其中歸化城土默特副都統兗布率兵逃走,投降準噶爾,並告以清軍虛實,清軍敗局已定。

二十五日,傅爾丹率大營八旗兵4000人列方營突圍,方營是守護著火炮、糧餉等行裝。方營戰術很有效,此時準噶爾軍人數是清軍的七倍,但準噶爾軍並不能徹底殲滅清軍,只能尾隨追擊。不過清軍連日苦戰,極其疲憊。

二十八日,清軍抵達哈兒哈納河,彈藥已經用盡,只得丟棄行裝突圍。經過慘烈戰鬥,清軍乘著混亂突出重圍,然後分兩路撤退。七月初一,傅爾丹所帶的一隊抵達科布多,但另外一隊在準噶爾軍追擊下全軍覆沒。

事後統計,清軍共損失7226名官兵。出發時,包括傅爾丹在內,副都統以上官銜共有18人,其中13人陣亡(包括自盡)。此役失敗,在19世紀前八旗軍的戰史上,只有定南王尼堪戰死的衡州之戰可比。

三、戰役結果影響

清軍的失敗,傅爾丹固然有責任,但只能說他的戰場指揮能力不足,他出兵的動機和時機並沒有問題。

問題在於,索倫兵第一次潰散的時候,他就應該及時突圍,而不是等到準噶爾軍集結完畢才決定突圍。不過,他也許是認為以清軍的戰力,是可以戰勝準噶爾軍的。事實上後來還剩4000八旗軍時,準噶爾軍也沒有佔到太多便宜。此時如果援軍及時趕到,結局也不至於如此慘烈。

但是並沒有援軍,潰兵逃回科布多後,兗泰急調各處兵前往接應,但只有查克旦響應,順承郡王錫保應對得當。而傅爾丹安排在科布多河東的陳泰不僅帶著2000滿洲騎兵跑了,還帶跑了剛到的1000察哈爾騎兵,這3000騎兵是科布多附近最強的野戰力量。

事後,順承郡王錫保升為親王,兗泰擢升為內大臣,授荊州將軍,查克旦也升為內大臣。陳泰是名將費揚古之後,被雍正批為“不知羞恥,玷辱父祖,該殺”。

至於雍正帝的遙控問題,他之前不相信準噶爾軍會攻打北路,才改變了策略,但遙控之說並不妥當,傅爾丹提前出兵屬於先斬後奏,不存在遙控問題。出兵時間和計劃相距兩個月,怎麼也算不上遙控。畢竟前線形勢瞬息萬變,傅爾丹做得並沒有錯,只是在戰鬥期間出現了問題。

至於八旗衰弱的觀點就更加站不住腳了,索倫兵、察哈爾、土默特等兵潰散後,剩下的滿洲兵一直在奮勇廝殺,保護主帥傅爾丹安全撤離。二十多年後,依然是八旗兵橫掃了天山南北。

從一開始西路大軍受挫,再到和通泊之敗,後來清軍又有額爾德尼昭之勝,但依然最後只能和準噶爾議和,一系列戰役都只能說明當時準噶爾實力強悍,清軍並沒有十足的把握一舉蕩平。

不過一場戰役的勝敗受多重因素影響,清軍也並非沒有機會打敗準噶爾軍,如果傅爾丹真能趁對方分散之時一舉蕩平,必然會造成準噶爾的分崩離析。大軍繼續西進,雍正也就可以完成統一蒙古的夙願。然後清朝可能提前和俄國在中亞發生碰撞,歷史的進程可能會完全不一樣。

但是和通泊的失利,阻礙了清軍西進的步伐,也改變了歷史。


江蝶夢


和通泊之戰是清朝平定準噶爾期間一次重大的軍事失利,包括京營八旗在內的近3萬人精銳清軍近乎全軍覆沒,導致清朝被迫與準噶爾簽訂合約,劃分疆界。

準噶爾汗國的興起

康熙十七年,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登上汗位,在西北建立準噶爾汗國。在征服周邊地區後,噶爾丹將戰線向東推進,直接威脅清朝的統治。康熙帝三次御駕親征,眾叛親離的噶爾丹被迫自盡。噶爾丹死後,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繼承汗位,於康熙五十六年入侵西藏,殺死拉藏汗。康熙封皇十四子胤禵為大將軍王,統領各路大軍將準噶爾軍隊趕出西藏。隨後策妄阿拉布坦支持羅布藏丹津在青海反叛,雍正帝任命年羹堯為撫遠大將軍,平定了青海叛亂。

策妄阿拉布坦死後,其子噶爾丹策零繼承汗位,屢屢犯邊。雍正七年,雍正帝命傅爾丹為靖邊大將軍,統率北路軍出征;命嶽鍾琪為寧遠大將軍,統率西路軍出征,兩路大軍合擊準噶爾。

和通泊戰役過程

北路軍包括京營八旗精銳6000人,嶽鍾琪創建的車騎營9000人,奉天附近抽調駐軍8800人,總人數23800人。以傅爾丹為靖邊大將軍,巴賽為副將軍,由順承郡王錫保掌管將軍印。準噶爾軍由噶爾丹策零親自統領,主要以騎兵為主,人數約3萬人,野戰能力強悍,但攻城能力不足。雍正九年五月,傅爾丹率北路軍到達科布多,並在此處築城。攻城能力不足的噶爾丹策零設計誘敵出戰,派出小股騎兵做為誘餌,將主力埋伏在博克託嶺附近,遣部將塔蘇爾海丹巴為間諜,故意被清軍俘獲,供稱準軍3萬分別由大策凌敦多布和小策凌敦多布統領,小策凌已至察罕哈達,大策凌因故未至。傅爾丹聽信其言,選派一萬人馬分成兩隊,前鋒定壽率領第一隊,土默特部馬爾齊率本部人馬為第二隊,傅爾丹親率大軍殿後,沿科布多河向西進發,直撲察罕哈達。

六月初九,前鋒定壽到達扎克賽河,俘獲準噶爾遊騎,供稱此距察罕哈達只有3日路程,準軍不足千人,未立營帳。傅爾丹命火速進軍,此後一連數日,不見敵影。

六月十七日,前鋒又俘獲一名準軍士兵,供稱準軍2000餘人屯於博克託嶺。傅爾丹派素圖、岱豪率3000人馬前去攻擊,準軍佯敗,引誘清軍繼續深入。

六月十八日,前鋒定壽至庫列圖嶺遭遇準軍,斬首400餘,準軍驅趕駝馬,翻山逃遁。

六月十九日,傅爾丹率大軍趕到,與前鋒部隊會合。

六月二十日,清軍進入博克託嶺,頓時伏兵四起,據高臨下向清軍發起進攻。傅爾丹沉著應戰,命塔爾岱、馬爾齊率兵奪取西山制高點,因仰攻不利,未能攻下。見此情勢,傅爾丹決定向和通泊方向突圍。

六月二十一日,準軍發覺清軍突圍意圖,猛攻東西兩翼,傅爾丹分派主力支援兩翼,可由於天降大雨,夾雜冰雹,突圍受阻。

六月二十二日,東翼覺羅海蘭突圍而出,定壽,素圖等人兵敗自殺。西翼全軍覆沒,主將塔爾岱身負重傷,逃出重圍。六月二十三日,傅爾丹率殘餘主力突圍而出,在和通泊集結紮營,準軍乘其立足未穩,包圍清軍大營。傅爾丹親自督兵禦敵,主力土默特兵騎兵在沙津達賴指揮下衝入敵陣,奮力拼殺。其餘清軍見土默特白色大旗在敵陣上方飄揚,誤以為陷入敵陣,頓時四散而逃。

二十四日,傅爾丹夾雜在士兵中突出重圍,副將軍巴賽、達福,舒楞額等將領戰死沙場,永國、覺羅海蘭、岱豪等將領兵敗自殺,傅爾丹率殘兵渡過哈爾噶納河,退往科布多。

七月初一日,傅爾丹率殘兵敗將2000餘人退至科布多。

戰役總結

和通泊之戰以一位副將軍,十餘名高級將領,七位王公大臣自殺和陣亡,近三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而告終,罪魁禍首當屬主帥傅爾丹。他先是誤中敵計,陷入埋伏,突圍後未及時撤往科布多,反而在和通泊臨湖紮營,以致被準軍包圍,損失慘重。不過細究起來,這口黑鍋還有雍正帝的一份。正是由於雍正處死了年羹堯,才使得西北戰事轉為被動,以致於噶爾丹策凌膽敢大舉犯邊,屢屢挑釁。當時大學士朱軾、左都御史沈近思等人都不主張出兵,是雍正力排眾議,制定了兩路出擊的進兵方略。

還有一個疑點,傅爾丹率領的北路軍中有一位掌將軍印的順承郡王錫保,和通泊之戰後,屢次上書彈劾,並接任靖邊大將軍職務的正是錫保。可以預料的是,傅爾丹在和通泊之戰中所做出的錯誤決策或多或少都曾受到錫保的牽制。

雍正十三年,清朝和準噶爾汗國簽訂和約,商定以漠北燕然山(今蒙古杭愛山)為界,界線以東歸屬清朝,以西歸屬準噶爾。


歷史茶坊


和通泊之戰這個名詞還是十分陌生的

戰爭發生在清朝中期的西域,當時這裡盤踞著強大的準格爾帝國,自康熙中年開始,準格爾帝國不斷的擴張,勢力北方接近了西伯利亞,東方接近吐魯番,其幅員近700多萬平方公里,兵馬數十萬,是能與滿清和沙俄爭鋒的東亞三大國家之一

所謂一山不能容二虎,於是興盛的準格爾帝國與清朝後來終於爆發了戰爭

康熙末年開始,準格爾和滿清就戰爭不斷,和通泊之戰本是雍正帝試圖消滅準格爾主力的戰爭,但是後來,準格爾使用離間計引誘著清軍來消滅。自己將大部隊藏於山上,慢慢地將清軍誘導到自己的包圍圈裡,清軍統帥傅爾丹求勝心切,誤中敵計,於博克託嶺突圍後,未及時撤往科布多,卻在和通泊立營,故再度陷入重圍,損失慘重。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和通泊之戰,時間清雍正九年(1731年)五至六月,參戰雙方:清國(最高領導人雍正) 準噶爾汗國(衛拉特蒙古的一支,最高領導人噶爾丹策零)

就在大清“紫氣東來”之時,在西北部四衛拉特中綽羅斯準噶爾部也逐漸強盛起來,在首領噶爾丹的帶領下經過多年的征戰不斷開疆拓土,最終1676年打敗衛拉特盟主鄂齊爾圖汗之後、把鬆散的聯盟體制步步改變為集權的政權體制、把準噶爾首領的臺吉地位上升為汗王地位、於1678年正式建立的一個汗國,全盛時期的準噶爾汗國國土面積700多萬平方公里(遊牧民族對自己國土掌控能力很差,一是他們人少,二是政治體質原因導致他們沒有能力去控制,三是沒辦法管,遊牧民族不比農耕民族,所以七百多萬平方公里多半是後人瞎扯出來的!)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到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之間,喀爾喀蒙古發生內亂,噶爾丹趁勢東進意圖將喀爾喀三部置於準噶爾統治之下。然後就是大家最喜聞樂見的歷史事件:三徵準噶爾,戰爭結果:清朝將喀爾喀蒙古列入實際統治範圍,噶爾丹自殺!


噶爾丹敗亡之後另一個人出頭了,他就是策妄阿拉布坦,策妄阿拉布坦是帶領部眾歸順的噶爾丹,然後策妄阿拉布坦同志被康熙的彈衣炮彈擊倒了,背叛了噶爾丹,在噶爾丹率軍迎戰康熙軍隊之時佔領了準噶爾漢國領土,其後更是與康熙合作大敗噶爾丹,最神奇的是這個貨最後又反叛了康熙,然後又成立個準噶爾漢國😒😒😒(該說他啥好)策妄阿拉布坦死後由他的兒子策零繼位。

而我們的另一位主角“四爺”在歷經磨難之後也登上了皇位,兩個人繼續相愛相殺這才有了接下來的和通泊之戰。


準噶爾部被“三徵”之後元氣大傷,默默在暗中舔舐傷口,這段時間是準噶爾部與清朝難得的蜜月期,但好戲不長,數年過去逐漸壯大起來的準噶爾部又無法避免與清朝發生了衝突!

這個時候我們的四爺也終於快要擦乾淨他爹留給他的髒屁股了!話說要不是雍正繼位清朝能撐過一百年都算祖墳冒煙了!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之後就該新準噶爾漢國了!可是誰都沒想到一個人口將近億萬國土超一千三百萬平方公里的龐大國度居然會輸給一個只有二十萬帳(接近六十萬人)的小部落!而且是血輸!那這些年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呢?準噶爾漢國又是如何打贏的呢?

這就不得不提一下另一個國家了!它就是從清朝至今與中華相愛相殺的俄羅斯!在康熙時期就送給了俄羅斯百萬公里的土地以換來對準噶爾漢戰事的幫助,然後在雍正時期更是邪乎了!。1728年簽訂《恰克圖條約》等一系列條約,送給女皇大量的土地。“不僅使中國在邊境上割讓有利之地帶,且從未屬於俄者,亦獲而領有之。羅斯聲稱“條約對俄羅斯“極其有利”,


薩瓦對雍正這個慷慨的獻地者高興的說,你是俄羅斯人民的好兒子。說雍正是俄羅斯女皇的好兒子。雍正還不限制修教堂,不限制中國人信基督。以此討好俄羅斯人。


某種意義上今天哈爾濱的俄羅斯建築都是這對父子的鍋!

為什麼要提俄羅斯呢?我只是想告訴你在康熙時期就是近代史了!已經不是冷冰器的時代了!熱兵器快速的淘汰了冷兵器和抱著冷兵器不放的國度!

準噶爾部的逆襲

1677年-1678年,噶爾丹採取了一系列舉措更新準軍的兵器裝備,並大量使用火器加強軍隊的戰鬥力。

加之準噶爾境內本就富有銅、鐵、硝石和硫磺等資源,在中亞與西域穆斯林的指點下,很快擁有了自制槍支、火藥、鉛彈的能力。所以康熙皇帝時的清軍,就需要面對一支大量裝備火繩槍的準噶爾軍隊。他們在交戰時,往往先用火槍射擊,然後再發射弓箭,最後才上前肉搏。最重要的是準噶爾部有一些俄國士兵俘虜!其中一個名叫約翰古斯塔夫列納特的瑞典炮兵准尉,他為準噶爾大汗效命了14年,他給準葛爾創建了一隻新式歐洲炮兵隊!而清朝對此一無所知!!!!!!


反觀清朝這邊,仍是明末那點東西

!最終傅爾丹輕敵大意中了準噶爾的誘敵深入之計,面對這種由歐洲大炮、各型重型火槍與蒙古弓組成的火力網,東部的各蒙古部落兵們紛紛潰逃。他們的將領也只能選擇自我了斷。

只有少量的八旗軍得以逃離被殲滅的噩運

和通泊之戰,就在清軍的慘敗中落幕。清軍在此戰中陣亡和俘官兵達6923人,另有303人在潰逃時陣亡或被俘,總計損失7226人。

最終和通泊之戰以清軍的慘敗落幕!而雍正再也沒機會去征服準噶爾了!四年之後他就死了!

失敗讓人學會反思自己,大敗的清軍開始系統的模仿和引進準噶爾的火炮技術,而這也是清政府最後一次武器升級,他們將繼續使用這些武器迎戰國內 國外的野心家,直到1840年!


黑心店鋪


自古以來中國的邊疆問題就是一直令君主頭疼的問題,為了防止準噶爾等地的反叛入攻,康熙皇帝制定了築城進逼之策,但和通泊之戰的失敗正式標誌著這個政策的失敗,而且和通泊之戰極大的影響了清朝的實力。



清朝和準噶爾是一對老冤家了,他們在和通泊之戰之前就發生過幾場戰爭,而且都是以清朝的失敗告終。康熙年間的時候,雙方的烏爾會河戰役,清朝損失了萬餘人,這在當時可不是一個小數目了。在科舍圖牧場之戰中,清朝也損失了官兵3000多人,還損失了牲畜120000之多。而緊隨科舍圖牧場之戰後的和通泊之戰中清朝更是敗的體無完膚。

在和通泊之戰中,清朝直接陣亡或者被俘虜的官兵有約7000多個,戰爭損傷率已經超過了百分之七十,另外還有幾百個士兵在逃亡的時候死亡,也有十餘個威望實力等方面均較高的人死亡或者被捕。7000這個數字看似不大,可這7000人均是清朝官兵中的佼佼者,這幾位軍官將領也都是出類拔萃的領導人,這些人的損失直接給清朝軍隊帶來了實質性的損傷,就宛如中國痛失了一支特別厲害的特種兵。


其實和通泊之戰的結果在沒開始錢就已經知曉,清朝和準噶爾的實力已經有了一些區別。

準噶爾的地理位置很優越,它地處內部和東亞的交界地帶,從其他國家進口了很多的優良兵器,他們除了傳統的冷兵器槍矛之外,還增加了火繩槍之類的熱兵器,大大增加了軍隊的殺傷力和戰鬥力。而且準噶爾屬遊牧民族,遊牧民族多以草原騎兵為主,他們經常鍛鍊身體強健,身體機能十分好。而且噶爾丹還十分注重自己的自我創新意識,他們不滿足從別國獲取來的幾個熱兵器,他們在西亞人和穆斯林的指導下也開始自己製作火藥,把熱兵器普及到了這個軍隊。


再來看一下同時期的清朝,封建體制下的清朝沒有創新的土壤,之前戴梓在康熙年代的時候已經發明出了連珠火銃,比後來的火繩槍強大好幾倍,火繩槍的缺點連珠火銃也避免了。但,這樣好的武器在還沒開始的時候就被放棄了,因為研製連珠火銃的戴梓犯罪被流放了,它也就被“連坐”被束之高閣了。而且清朝的整體社會風氣很差,“黃賭毒”文化,哪一個都會消磨人的意志和體力,拿鴉片為例,它裡面含有致幻物,會引發人的幻覺讓人沉浸在美好之中消磨人的意志,而且還會損耗人的體力。黃賭毒現象在清朝已經十分嚴重,軍隊也不能倖免。

戰爭的勝利依仗的不是國土或者人口,精銳的士兵良好的風氣影響更大,要想國強大就得從體制這個根改起,在各方各面都要做到盡善盡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