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銅奔馬甘肅省博物館現“真身”

大年初一,銅奔馬甘肅省博物館現“真身”

大年初一,進入甘肅省博物館的觀眾可以一睹銅奔馬的“真容”了。


新甘肅客戶端蘭州訊 這幾年,“博物館裡,過個文化年”已蔚然成風。今年春節,去甘肅省博物館的觀眾,除了觀展,參加“鼠”一“鼠”二、金城攬勝飛行棋、手工製作銅鏡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外,還可一睹銅奔馬“真身”,這是記者從省博獲悉的最新消息。

銅奔馬,1969年9月出土於武威市雷臺東漢墓,高34.5釐米,長44.5釐米,寬10釐米,重7.15公斤。

馬作昂首嘶鳴、疾足奔馳狀。馬頭微左偏,頭上飾雄勝,兩耳如削,雙目圓睜,鼻孔張開,頸粗鬃長,胸廣臀圓,足細蹄闊,長尾飄舉,末端接結紒,三足騰空,右後蹄踏一展翅飛翔、回首驚顧的飛鳥。奔馬以墨線勾勒馬鬃、須、唇、鼻、目、眉等處,口、鼻內塗硃紅,牙塗白,眼內周角塗朱,眼珠塗白,黑墨點睛,馬鞍邊殘存有朱、白彩繪痕跡。塑造者攝取了奔馬三足騰空、一足超掠飛鳥的剎那瞬間,通過奔馬與飛鳥速度的強烈對比,更加襯托出奔馬的神速。其全身的著力點集註於超越飛鳥的一足上,精確地掌握了力學的平衡原理,及其巧妙地解決了支撐點、重心、平衡、抗阻力等技術問題,是一件構思巧妙,舉世無雙,鑄造技藝極高的千古佳作。

1983年,銅奔馬被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1996年,被國家文物局專家鑑定組鑑定為國寶級文物;2002年,被國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展覽的珍貴文物。

此前,出於對銅奔馬的安全考慮,一直未對外展出。此次,經過專家對銅奔馬的支撐做了特殊處理,觀眾才有緣一睹“真容”。

大年初一,銅奔馬甘肅省博物館現“真身”

銅奔馬說明已去掉“複製品”字樣。


(作者: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施秀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