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曾國藩活著,他抵抗日本會不會比李鴻章有勝算?

孝順父母是佛


我覺得不會。雖然英雄人物在歷史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但一個人很難決定一段歷史,尤其是歷史大事件。

若曾國藩還活著,如果由他來處理中國和日本的矛盾,也許在一些問題上場面會更好看,但歷史大方向上還是不會發生改變的。

先說說曾國藩和李鴻章兩個人。咸豐九年,李鴻章進入曾國藩幕府。當時曾國藩手下正缺人手,所以他很重視李鴻章這個人才。

當時李鴻章還算年輕氣盛,身上還有不少小毛病。曾國藩就身體力行教導李鴻章。李鴻章喜歡睡懶覺,曾國藩就每早上一定要等到所有幕僚都到齊了才開飯。李鴻章喜歡說大話譁眾取寵,曾國藩就苦心孤詣的教導他,“待人唯一個‘誠’字”。但兩人的關係,更像是教學相長。曾國藩生性“懦緩”,而李鴻章做事雷厲風行。所以每每遇到大事,在曾國藩猶豫再三難以決斷的時候,都是李鴻章在一旁數言而決。

雖然在我們看來,李鴻章簽署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是“民族罪人”。但事實上,李鴻章在1871年就因為政務和日本有了牽扯。同治十年(1871年)七月二十九日,正是在處理完天津教案後不久,李鴻章作為代表和日本簽訂了《中日修好條規》。這個條約不同於《馬關條約》,是一個雙方平等互惠的條約。通過這次簽約時日本人的姿態,李鴻章就意識到日本“日後必為中國肘腋之患”。

在中日甲午戰爭之前,日本在1874年出兵侵略臺灣,李鴻章在政府中積極支持沈葆楨率領艦隊赴臺灣巡防。

這時候曾國藩已然去世,按照他大事必定思索再三的性子,他恐怕很難及時作出對此事的決定並且積極支持。

而我們更熟悉的中日甲午戰,更是一場短時戰爭。所以讓老謀深算的曾國藩執掌大權,可能最後也是像李鴻章指揮一樣,消極避戰。

畢竟兩人雖然都是朝中執掌大權的權臣,但朝野上下並不是兩人說了算。他們代表著晚清傳統勢力,所以雖然個人為人有所不同,但面對關乎國家的大事,他們得出的結果和集團得出的結果,大體上都是一樣的。

即使處理中日戰爭的不是李鴻章,也不是曾國藩,歷史的走向還是可能如我們看到的那樣。


鄧海春


曾國藩先生,老成持重,天性謹慎,不會輕啟戰端。沒有周密的謀劃,沒有絕對把握,條生公是絕不會採取任何軍事行動的。

因此如果是曾國藩先生把持大局,中日“甲午海戰”或許根本不會發生,個人估計他根本不會出兵朝鮮,更不會讓北洋艦隊運兵去朝鮮,“甲午海戰”的前提也就不存在了。

即使日本佔領朝鮮後,又主動挑釁清朝,曾公估計也不會主動應戰,甚至會撤退。除非謀劃完成,除非戰機出現,萬事俱備了,曾公才會發動反擊,而且會一擊致勝。

曾公對清朝有充分的認識,加上為人保守謹慎,所以對外會採取守勢,儘量避戰。而李鴻章先生則是書生意氣,為人心高氣傲,他內心是看不起日本人的。由於不屑,所以李公對日本人的重視度不夠,也缺乏足夠思想準備,防備也不夠,也就等於給了日本人可乘之機。使得日本人在不宣而戰的情況下,偷襲得手,從而使清朝陷入全面被動。自此開啟了清朝的滅亡進程,也開啟了日本侵華野心。


鬼影147951010


只會更糟!

因為曾的辦事能力不如李。請看以下事例:

太平天國失敗後,捻軍成了心腹大患,朝廷派曾國藩去對付,屢戰屢敗,只好退回兩江總督原任,調李鴻章來,釆用築長牆圍困,四面合擊的戰術,終於殲滅捻軍,活捉了賴文光;

天津教案發生,先派曾去處理,他一味強調捕人要快,殺人要多,儘量滿足法國人要求,引得一片罵聲,在京的湖南人把曾親書的同鄉會匾額砸碎,不認他是同鄉,罵他老賣國賊。他自己也說:"外慚清議,內疚神明,為一生憾事。"結果又是李鴻章接手才把事情處理好。

可見無論在軍事上還是政治上,老師都不如學生,所以李鴻章的政治地位超過曾國藩,擔任疆臣之首→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

此外,曾非常害怕和外國人打仗,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咸豐帝幾次調湘軍北上勤王,諭旨說:"勿得藉詞拖宕,坐視君國之急。"但一向以"忠君愛國"自許的曾斷然拒絕,主張"撫",就是向英法聯軍妥協!

綜上所述,你還以為讓曾抗日,會比李做得好嗎?


阿斌270202161


先不說中日甲午戰爭是兩個國家綜合國力的較量,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單說曾國藩的個人能力、才華都因為撲滅太平天國起義這樣一種帶有投機色彩的軍事行動而被無限放大。

太平天國起義真的是曾國藩的軍事天才打敗的嗎?非也。太平天國起義是被洪秀全和楊秀清、韋昌輝、石達開等核心領導集體打敗的,也就是說太平天國是因為內部腐朽和權力鬥爭自己打敗了自己,曾國藩只不過是在最好的時機、最佳的節點登上了歷史舞臺,投機性的取得了勝利而已。

回顧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的過程,沒有一場勝仗是曾國藩親自指揮打下的。相反,只要他親自指揮的戰役,必敗無疑,以至於有一次慘敗後他被逼的要跳江自殺,所幸被部將阻止。

所以,曾國藩在軍事上沒有可以圈點的任何成績,那麼也就看不到他有什麼軍事才華。這一點,他還不如左宗棠。那麼既然如此,他是如何站到歷史的巔峰的呢?那就是他練就了湘軍。他練湘軍原本是受清朝綠營軍的排擠的無奈之舉,卻在清軍腐朽、兵源不濟、連連敗退之時的關鍵時刻作為生力軍投入戰場挽救了大清於危亡之際。

而且也就這這個時候,洪秀全拋棄了理想,止步於南京,開始爭權奪利和享樂。關鍵是隨著太平天國起義的節節勝利,隊伍越來越大,地盤越來越多,如何帶領這支隊伍,如何治理天下這個嚴峻的問題擺在了太平天國這幫泥腿子面前。這不但需要宏觀綱領,更需要具體方略,人少的時候好說,就是不斷衝鋒的問題,隊伍大了,地盤大了,就不再是衝鋒的事了,也不是一個太平天國的虛幻泡影能夠解決的了。

於是太平天國起義遇到了瓶頸,出現了比大清皇室還腐朽的一系列不平等的制度和行為。洪秀全更是驕奢淫逸,無所不用其極。自己兩千多個女人盡情享樂,下層民眾、兵士卻必須強制男女分隔、骨肉分裂。再加上天京事變造成的內耗和分裂,已經給整個隊伍造成了毀滅性的錯誤示範,人心離散、前路茫茫,曾經如狼似虎的戰鬥精神早已渙散、戰鬥意志已然崩潰,起義理想也已破滅。



這個時候,由於很多民眾的幡然醒悟,加上清朝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的厚重底蘊,還有洋人的幫襯,人心已經倒向官軍。而那個時候最有希望和實力最大的官軍就是湘軍,湘軍軍紀敗壞,加入湘軍可以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過程中獲得很多實惠和好處,再者,湘軍是鐵桿漢軍,不會存在族群欺壓剝削問題,於是湘軍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作為湘軍原始股的湘軍共主曾國藩,自然就站在了力挽狂瀾的歷史頂點。

所以,曾國藩並不是軍事上有多麼厲害,他的智慧其實只是在於治世和做人,而在外交油滑上比李鴻章又有不足,因為他太過在乎正統與身後名,少了一些歷史擔當精神。



而李鴻章面臨的中日對抗,是國家實力的對抗,經過白蓮教、太平天國起義的系列折騰,清朝的江山早已千蒼百孔、國家實力也只是虛有其表了,在這種情況下,慈禧太后還在忙著挪用軍費修園子、辦大壽,核心領導集體也不忘爭權奪利、互相掣肘,而日本奉行軍國主義,萬眾一心,正處於歷史最好時期。這種情況下,即便神仙下凡,也是於事無補,何況迂腐的曾國藩?


謝金澎


曾剃頭是內戰內行,外戰外行。剿太平天國時僥倖成功,打捻軍就不行。所以他抗日也是不行的。

加之他在處理天津教案時的軟弱態度和賣國行徑,讓他抗日他有可能不戰而降。

曾國藩在現當代被推崇,是因為他做事心狠手辣,很有效果。美其名曰“用霹靂手段,顯菩薩心腸”。事實上,只見得到“霹靂手段”,看不到“菩薩心腸”。

有些人需要的就是曾國藩那種表面上道貌岸然,實際上卑鄙無恥。

當曾國藩受到崇拜,李義府的《度心術》、馮導的《枯榮錄》受到推崇時,只能說人心越來越奸詐、道德越來越下降了……





睥睨千秋


個人覺得不會,主要在於在大勢面前個人的力量終究還是渺小的。

清政府與外國的武力是有差距的,但也不是哪個列強隨便都能吞併的。況且作為當時的英國的戰略不在於殖民,而在於從獲取實際的利益,統治而言對他們成本太高。本質上他們就是運用自身的武力優勢,從而獲得更大的利益,日本也是類似的情況。

曾國藩作為晚清時期重要的官員,從天津教案上何嘗看不出他的觀點。曾國藩深知國弱外欺的道理,要不然也不會大力主張及支持左宗棠在上海辦各種廠。

因此,在瞭解雙方實際情況下做出的決定,必然是一定程度上的妥協求全,以大局為重。固所做決策,不會有太大變化。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國家的強大需要時間,個人能力再強,在時勢勉強,總是有限的。


求水之魚


曾國藩屠殺民眾歷害,抗日,抵禦外侮沒聽說過


大聖16114


李沒有血性,他為慈禧賣命執行”量中華物力,結與國歡心”的賣國方針,不惜割地賠款以延續晚清殘喘。曾比李要強勢一點,但我覺得左宗棠最好。附帶說一句,近來有人洗白李,不太尊重歷史哦。


王祖蔭1


一個把海軍軍費挪去建頤和園的政府,誰也救不了


遊戲派御無心


按當時那個軍事家帶兵也勝不了外國軍隊,因為中國輸的不是軍事,輸的是政治

還沒開戰時政府就準備好錢劃好地準備賠給外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