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每個王朝為什麼都會經歷發展強盛衰落這樣一個循壞?

追隨歷史的腳印


中國古代社會有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自秦代起,任何一個王朝都熬不過300年的大關,也就是最多能穩定兩百多年後必然會爆發農民起義,然後推翻政權,建立新政權。

古代的儒家大臣們將這種現象歸咎為“開國之君多勤勉,亡國之君多奢侈”;也就是說,那些王朝之所以滅亡,都是因為末代君主荒淫無度,橫徵暴斂,導致人民不堪重負,以至滅亡。事實是這樣的嗎?

小編我更傾向於土地問題。一個王朝的興起必定伴隨著戰爭,戰爭就意味著要死人。一般新王朝建立後人口都會較前朝大規模減少,這時候新王朝人均獲得可耕地面積就更多,再加上新王朝建立後一般會採取休養生息政策,經過兩三代人的努力就國庫充盈,百姓小康進入盛世時代。進入盛世後國力強盛無外患的話人口就會迅速增長。而人口的過快增長卻成為帝國衰落的開始。為什麼呢?因為古代的生產力低下土地的產出無法滿足持續增長人口需求。(例如:新王朝建立時一個人分的十畝田地,他一個人不僅能吃飽而且還有富餘,但經過兩代人後家裡還是十畝地但人口已經有十幾個了那就只能餓肚子了)人口一多糧食不足就會產生動亂,動亂國家就要起兵鎮壓,正所謂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戰爭造成國庫虧空就得增加賦稅。這就是一個死循環啊。





山頂守望者


我是三維策論,歷史愛好者,在這裡回答你的問題。

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隨著歷史的發展,朝代也在不斷的更替,我國古代的封建王朝基本上都是不過三百年的國運,王朝由興而衰彷彿一個怪圈,輪迴不斷。

那麼為什麼每個王朝都會經歷一個由盛而衰,最後滅亡得過程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人口週期增長

王朝末期,天下戰亂不斷,百姓流離失所,常常是千里無雞鳴。這個時期大量的人口死亡,也有大量的土地被拋荒。新王朝建立在舊王朝的廢墟上,人口較少,土地較多。新王朝有充足的土地分給百姓讓他們養活自己。在這個時期,百姓經歷了前朝末期的亂世,於是倍加珍惜安定的生活,對統治者感恩戴德,這個時期國家穩定,並且發展迅速。

古時候政府在通常時候也是鼓勵生育和分家的。因為多數情況下政府收稅是按戶來收的,幾代同堂這種情況會減少政府的稅收。然而,一個國家的總耕地的數量是有限的,並且在開國初期已經分配完畢,一個家庭的總土地的數量也是確定的。於是在家族繁衍的過程中,初始的土地會不斷地分給後代子孫。

假如開國時候一戶人家得了100畝土地,他們家每代生育5人。那麼2代以後,他的曾孫子輩每家只有4畝土地了。如果他的子孫不肖,不能另外尋到養家餬口的其他方法,恐怕就養不活一家人了。百姓養不活自己了就會起來造反,最後社會動盪戰亂不斷,人口又銳減了。這就是人口的週期性變化。

(人口的週期性變化)


第二、土地兼併週期循環

百姓手中的土地減少不止因為人口的增多,還因為地方豪族的兼併。他們通過災荒年間的大肆收購和強買強賣來兼併土地。一個王朝發展200年之後,土地兼併現象都會非常嚴重,全國絕大部分土地都掌握在大地主和大官僚的手中。普通百姓都成為了他們的佃戶,佃戶們收入很少,家無餘糧,一旦遇到災荒就只能等待救濟。

(土地兼併的循環)


第三、氣候週期變化

中國古代的亂世往往是天災頻發的時期,其中災難性的氣候又以小冰河期最為可怕。第一次小冰河期是商周之間,第二次是在東漢末年以及三國時期,第三次是是唐末宋初,第四次則是在明末清初。小冰河期期間,氣溫驟降,中原大地普遍乾旱,糧食產糧大量減少,大面積饑荒造成社會動盪,為求活命而造反的起義軍此起彼伏,戰亂不斷

在前三次小冰河期中國人口直接銳減超過了五分之四,第四次則是銳減一半左右,這得益於生產力的提高和土豆、玉米等耐旱作物的引進。

(氣候變化與財政變化)


第四、官僚的週期性腐化

在新朝建立的過程中,腐朽的舊官僚都被打倒了。新的統治者和士大夫吸取教訓,取長補短,建立新的秩序,於是天下安定。但是經過多年的發展,王朝初代的官僚們都死去了,他們的後代生來就是富貴人家,不知民間疾苦,因此很難真正的體察民情。再加上人的貪慾是無限的,這些後代官員們很快腐化,成為和他們長輩們所打倒的舊官僚一樣的嘴臉。

比如,明朝後期,朝廷沒錢,但是官員有錢。他們佔據了天下大部分的財富卻既不肯捐獻軍資,也不肯救濟百姓。皇帝只能無奈地加徵稅收,於是官員們又趁機中飽私囊,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皇帝既收不上幾個錢,又害苦了天下百姓,於是一旦有豪傑揭竿而起,天下響應者無數。

腐朽的官僚們不但貪汙銀錢,還貪生怕死。明朝末期,清朝兵臨南京城下,有無數的朝廷大員和士林才子爭相賣國求榮,只求自己能夠保住性命,享受榮華富貴。

(奢華的官員生活)


第五、後代帝王的週期性墮落

初代帝王們都是允文允武的英才。他們長於民間,遍嘗疾苦,親眼見證了上一個帝國的滅亡,因此對國家的興亡有著清醒的認識。但是幾代之後,後繼的皇帝們都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對民間的情況不瞭解,對王朝的興衰更是不警惕。甚至有的皇帝還說出“何不食肉糜”這種話來。帝王的無知更是助長了官僚的腐化和王權的旁落。而這一切又助長了社會的動盪,於是天下糜爛,王朝生滅,一次次循環。

(說出“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


綜上所述:

我國古代的王朝之所以會經歷由盛而衰的循環,是因為人口的週期性增長、土地週期性兼併、氣候週期性變化、官僚週期性腐化、帝王的週期性墮落。這些現象互為因果,互為表裡。最終就體現為王朝週期性興盛和覆滅的“歷史週期律”。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已經解答了題主的疑惑。更多精彩,關注@三維策論(以上圖片皆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人刪除)

三維策論


在甘肅隴南萬象洞的一根石筍中,記錄了中國過去1810年的氣候變化史,更隱藏著中國古代王朝興衰的密碼。這不是科幻故事,而是以蘭州大學教授張平中為首的研究小組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的論文中的觀點。那麼,石筍如何記錄氣候,氣候又是什麼影響著中國王朝的興衰呢?

首先確定石筍年齡

甘肅的萬象洞屬典型的岩溶地貌。洞內深不可測,是目前我國開發的最大的地下天然藝術宮殿之一。萬象洞位於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之間,海拔1200米。洞穴周圍年平均降水量為480毫米。

研究小組在距離萬象洞洞口1千米的地方採到一根長118毫米的石筍標本。張中平說,地下水中含有二氧化碳,呈弱酸性。這種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在流經石灰岩層的時候,能夠與其中的碳酸鈣發生反應,使之變成可溶於水的碳酸氫鈣。這種水蒸發以後,碳酸氫鈣又會變回碳酸鈣。攜帶碳酸氫鈣的水滴落地面,然後蒸發析出碳酸鈣,經年累月就“長”出了石筍。

研究人員認為,他們採集到的這件石筍標本從公元190年開始生長,一直生長到2003年它被“拔掉”那一天。那麼,他們是怎麼知道的呢?原來,研究者用了地質學的一大“法寶”——鈾系元素、釷系元素的放射性不平衡現象進行斷代。通過這種方法,可以確定石筍中每一段形成的年代。這種方法相當複雜,卻也非常靠譜,是確定礦物生成年代的最常用方法之一。

寸寸反映降水情況

知道了石筍的生成年代,就可以開始讀取其中包含的信息了。這一次研究人員從中讀取的是洞穴外的降水量。

前面我們已經說過,石筍是水中析出的碳酸鈣累積而成的。那麼,這些水又是從哪裡來的呢?答案是,洞穴外的降水。降水滲入地層,然後從洞頂再滲透下來,滴下的水就析出碳酸鈣,形成石筍。在此過程中,水中所含有的氧元素就通過一系列化學反應進入了石筍所含的碳酸鈣中。

張中平說,因為洞穴石筍碳酸鈣氧同位素組成反映了洞穴外部降水的氧同位素組成,而降水的氧同位素組成又與當時洞穴外的降水量密切相關。這個氧同位素組成用δ18O表示,在亞洲季風區,這個負數的絕對值越大,表示降水量越多,反之則相反。

或許有人要問,通過石筍的生長速率測定外部降水量不是更直接嗎?實際上,通過石筍的生長速率也可以測定一段時間的降水量,但是這種方法分辨率較低,而測定氧同位素組成的方法分辨率很高,實踐分辨率能達到2.5年,也就是說每2.5年都可以獲得一個降水量的測量值。

亞洲大陸變化同步

通過甘肅某個洞周圍的降水,如何知道整個亞洲大陸的氣候變遷呢?

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北半球的氣候是相互聯繫的,變化是同步的,其中的關鍵因素是季風。熱帶的海洋、大氣和亞洲季風相互作用,使亞洲季風可以向世界人口最多的地區傳遞大量的水氣和熱量。季風減弱時,降水就會減少,氣溫就會降低,氣候就會變得乾冷。整個亞洲都會面臨同樣的變化。這和我們平常的認識並不一致:中國一年中有些地方澇,有些地方旱,這是怎麼回事呢?

張中平說,“天氣”是指影響人類活動瞬間氣象特點的綜合狀況,是極短時間內發生的。而“氣候”,是指整個地球或其中某一個地區一年或一段時期的氣象狀況的平均特點。一年中各地的天氣可能會有很多不同,一個地區的天氣也受很多偶然因素的影響。從大的時段來看,亞洲大陸各地的氣候變化是有同步性的。

研究團隊的另一成員、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博士程海表示,萬象洞的位置處於目前亞洲夏季風的前緣,所以對夏季風的變化十分敏感,其氧同位素也是大範圍夏季風最終的集成結果。此外,石筍記錄與該地區的其他洞穴、樹輪和文獻記錄也吻合。

季風變弱王朝轉衰

我們已經知道,萬象洞外圍降水的多少反映了整個亞洲大陸降水的多少,也就反映了亞洲季風的強弱。那麼我們就可以通過這一根石筍來重建1810年來中國的季風史。研究人員發現,季風強弱和王朝興衰有著明顯的對應關係。

在公元190年到公元530年,正逢東漢末期和中國的長期分裂時期,亞洲季風比較強,但是也有長達幾十年到一百年的波動。

從530年到850年的這個時間段裡,包含了隋朝重新統一中國和唐代的大部分時間。在此期間季風逐漸減弱,然後在公元860年突然降到最低點,隨後回升了一些,保持低水平的穩定,之後又在910年到930年之間有了突然的下降,而這個時間正好對應唐王朝衰落的時間。研究者稱910年到930年這一時間段為“唐末弱季風期”。

而隨後的60年,季風急劇增強,在980年出現一個峰值。直到1020年,季風強度一直保持著高水平。研究者把從960年到1020年這段時期稱為“宋代強季風期”。在這段時間裡,中國稻米產量猛增,人口增長很快。

在1020年之後,季風的強度有相當大的波動,但總的來說還是比較強的。然而在1340年到1360年間,季風強度突然下降,並且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保持很低的水平,此時正逢元朝衰落的時期,研究者把1350年到1380年的時期叫做“元末弱季風期”。而1580年到1640年的一段時間也經歷了季風的明顯減弱,這段時期被稱為“明末弱季風期”,此時,明王朝的統治區域內因糧食減產等原因,引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在1850年到1880年期間有了明顯的增加。而從1960年到現在,季風明顯減弱了。

總的來說,古代的社會生產力低下,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有限,朝廷也很難有效應對,所以自然災害很容易誘發社會不穩定。季風的強弱影響著農作物的生長,在“民以食為天”的古代,糧食是影響人口、經濟、國力等因素的重要指標,因此王朝的興衰循環與季風的非規律性波動有著密切關係。


大黃扯點歷史


我國古代王朝基本上都是持續200多年,經歷由強盛到衰落這樣一個循環,這個過程從來沒有超過300年的。這其中有很多原因,但我們只說一個共性的問題,這個問題用4個字就可以說明白:人口,土地。

人口與土地,這是古時候最重要的社會資源。這個社會資源的流轉速度決定了,王朝存在的時間長短。不同的是勤奮的皇帝,盛世的王朝,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延長了時間。而昏庸的皇帝,貪婪的大臣則是縮短了王朝存在的時間。



先說土地問題。

中國所有的古代王朝在末期都會存在一個現象:叫土地兼併嚴重。大量土地被社會金字塔頂端的少量的人所佔據,大部分人都失去了自己的土地。而土地作為重要的社會資源:它不但承載了國家的稅收,更是承載了人民賴以生存的糧食產出。

能大量兼併土地的是些什麼人呢?官員士紳和地主階層,當這個階層的人大量的佔據了土地之後,國家稅收並不會增加一分一毫,原因是這些金字塔頂端的人,他們的特權之一就是不需要向國家交稅。

而以土地稅收為國家主要稅收的封建王朝來說,稅負總額的減少,必將導致中央政府對地方控制力的減弱,中央對地方控制力的減弱必將導致地方的強大,必定會形稱尾大不掉的形象。而地方的特權階層為了維護既得利益,必將在政治經濟領域尋求更大的特權。於是各種集團,各種門閥世家層出不窮。


而大量失去土地的人淪為了佃戶或者是流民,有土地來承載他們活下去的生存希望,造反變成了唯一的出路。於是一個新的王朝便重新建立了起來,新王朝建立之初,土地資源會被重新分配,從皇族,貴族,官僚,士紳,富商地主到農民等各個階層都會比較合理的分配到一些土地。

這個時候的財國家財政是比較健康的,但隨著100~200年之後:大約是7代人到8代人之後,土地資源依然會向那些經營的比較好的人的手中集中。於是土地兼併的狀況再次出現,而土地兼併再一次形成了大量的佃戶或者流民,而造反又是這個階層唯一的出路。

所以古代封建王朝興盛,繁榮衰敗滅亡,這變成了一條鐵律,土地問題是其根源之一。


再說人口問題。

耕地資源總數一定的情況下,人口越多,人均可耕地就越少。

我們舉一個例子:

爺爺那一代一共有100畝地10間房子,這樣的居住環境能夠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如果他生了兩個兒子,還都要娶妻生子。

那麼到了父親那一代,家裡就會由2口人,變成6口人。這6口人來分配100畝土地和10間房子正好。

那麼到了兒子這一代,也生兩個兒子。家裡就會有6口人,變成14口人。靠著100畝土地和10間房子,就養活不了14口人了。


古代的人結婚又比較早,基本上每隔20年就可以產生下一代人。5代之後,這100年的時間變由兩個人變成了64個人。(當然這裡面涉及到生老病死這種情況,但這種人口損耗只佔10%~20%)。

從這個人口出生,我們可以看發現一個規律:最完美的人口與土地平衡是在第2代到第3代之間,也就是一個新王朝建立20~60年之間。

我們查閱歷史可以看出很多盛世,基本上都是符合這個情況的。

而隨著人口總數的增加,在沒有大規模天災人禍以及戰爭等削減人口因素的情況下,一個王朝由盛世到衰敗的轉變過程會加速。


總結:封建王朝為什麼只存在200多年?就是因為200多年基本上可以繁育十代人。在土地資源總數一個情況下,人口增加必將導致人均可耕地數量減少。吃不飽飯他就得造反。


少校柳下惠


我國古代自秦以後,每隔一段時間就經歷朝代更替,大亂之後大治,最長的朝代也沒有超過300年,如此週而復始。新朝的建立總會吸取前朝失敗的經驗教訓,以期望自己的國祚綿長,但是改來改去都沒有解決根本性的問題,如此“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循環其實是帝制政治制度的缺陷,且無法根治,所以只要達到一定時間就一定會導致一個朝代的滅亡。

歷數各代王朝,短命朝代沒怎麼經歷盛世,比如秦、隋、元亡於暴政;兩晉亡於門閥政治;經歷過盛世的朝代如漢、唐、宋、明、清大抵都是這樣的興亡軌跡:休養期——興盛期——衰落期——中興期——滅亡。在這些朝代從盛世到衰落的循環中都逃不開兩個原因,一個是土地兼併,另一個是冗員腐敗。

原因一:週期性土地兼併循環

建國之初,百廢待興,戰亂使得國家人口極具減少,土地荒蕪,經濟低迷,所以國家大力鼓勵生產,修生養息。只要是遇到有作為的君主,國家很快就會進入興盛期。

從一組人口數據可以看出,我國的人口數字變化像是過山車,戰亂的時候跌倒谷底,十不存一,興盛的時候不斷衝擊人口高峰。比如漢代的人口高峰值時6000萬,三國時期只剩下了767萬;唐朝開元盛世時的人口是4844萬,安史之亂之後人口驟減70%,變成1692萬。明初時人口不到6000萬,高峰值突破了2億,改朝換代之後,清初人口跌到1.2億,但是乾隆時就恢復到了3億,道光年間更是創造新紀錄達到4.3億。

也就是說同樣的土地分配給建國初期的少量人口,足以養活飽受風霜活下來的人,人們總算盼來了和平,有地種,有飯吃,就離盛世不遠了。

但是中國古代不懂計劃生育,盛世時為了擴大生產使勁的生孩子,結果人越來越多,土地還是那麼多,那麼分到每個人頭上的土地就越來越少。而生產力又沒有什麼質的提高,同樣的產量養活更多的人就會越來越拮据。

不僅如此,

貴族們經過修生養息,通過各種手段也在不斷的將土地私有化,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土地兼併。農民大量的失去土地,人口還在不斷的增加,糧食越來越不夠吃,生活也就越來越艱難,如果再趕上一個天災,更是活不下去。同時相應的賦稅和勞役還要繼續承擔,當這一切情況堆疊到一起,土地兼併程度、人口增長速度、貧富分化嚴重達到一個峰值,就會爆發暴力反抗,發生農民起義,全國民眾紛紛響應,推翻這個王朝,重新分配土地。

從土地兼併的角度來看朝代的週期性循環就是:國家統一——貴族佔地——土地兼併——農民失地——揭竿而起——推倒重來

原因二:週期性冗員腐敗循環

每個王朝建立之初的官員數量是少量的,但隨著王朝的發展,官員的數量都呈指數型增長,到了王朝的後期,官員的數量都達到建國之初的若干倍。

有數據表明,唐代初時的京官只有640人,到了唐玄宗開元末期,京官人數達到2620人,地方官人數高大16185人。宋代初時,全國官員差不多5000人,到了景德年間,就翻了一倍,到了皇祐年間,又翻了一倍到達兩萬多人。南宋儘管丟失了大半江山,但官員數量不減反增,慶元年間全國官員達到了4萬多人。明代同樣,洪武朝的文官總共是5480人,武將是28000人,到了憲宗時,武官高達8萬人,全國官員超過了10萬人,正德時期的文官是24683人,武將已經有10萬人了。

這只是有國家在編的官員數量,各府衙門還有具體的辦公吏員,數量更是多得驚人。據統計,明代後期,常熟縣一個縣的吏員合計有5900人。一個縣的事務再多,也用不上這麼多人。這麼多人一門心思的擠進官僚系統,並不是為了掙一份死工資,而是從此可以擁有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權利,都能想盡辦法橫徵暴斂。

最後吃苦的、受壓怕的只有老百姓,隨便辦點事都需要花錢打點。朝廷說好的輕徭薄稅,到了地方執行時,就大幅度加碼,多餘的部分留給這些官吏中飽私囊。

基本上到了一個朝代的後期,國家收的稅的總數不及各級官員總共貪汙的十分之一。老百姓的日子過不下去,只能起義反抗。

而國家沒有辦法控制官員的增長,一方面國家需要官員來管理龐大帝國的方方面面,隨著經濟不斷恢復發展,人口逐漸增多,就需要相應建立複雜的規章制度來管理實施,自然需要越來越多的人。另一方面,官僚體系本身會同氣連枝,不斷建立聯繫,互相保護,以獲得更多的利益。所以官員只會越增越多。

從這個角度來看的朝代週期性循環就是:

總結

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兼併的根本原因,按照帝制政治制度的設計,官僚集團應該是與地主階級脫鉤的,只有用政治權利進行干預控制才能抑制經濟權利的擴大,保障社會公平。這就需要官員能夠抵制經濟利益的誘惑,一方面官員不能成為地主,另一方面不能協助地主欺壓老百姓。顯然每個朝代官吏的增多,無不是奔著利益的誘惑,榨取民脂民膏。在目標一致的情況下,自然形成統一戰線,官僚集團不再製約地主階級,兩大勢力各顯神通,相互協助共同壓迫老百姓。當他們的汲取能力超過社會的承受能力時,就會產生暴力反抗。

發生農民起義是帝國的常態,這些由盛到衰的王朝無一倖免,這些具有毀滅性的大起義終致王朝覆滅。當然兩宋稍顯特殊,由於軍事實力過於軟弱,整個社會還沒到土地兼併、冗員腐敗的臨界點就被異族入侵覆滅了。


關注 ,每天閱讀一點兒歷史上有趣的新鮮事!


史海撲通


盛極必衰是任何事物發展的一個客規律。王朝也不例外。

關於王朝為什麼強盛之後會衰落,應該會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人性:古代王朝繁榮時期,社會安定,生活富足。俗言道“飽暖淫思欲”,統治階段生活作腐敗,不思進取,沉迷於生色犬馬中。從而達致社會經濟衰落。

制度:王朝發展到一定的程度,社會環境相計安定,過去的制度已徑不適於現代的社會環境,最高統治階級會對制度進行改革,但會影響到一部分人的利益,利益階層便會出來進行干涉,從而產生矛盾,矛盾便會影響王朝發展,當矛盾達到無法調和時。王朝實力使會衰退。

盛極必衰是任何事物的發展的規定,不以人的意願而改變。


歷史天平


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很好解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一、土地兼併的出現。

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牛耕的廣泛使用,生產力水平極大提高,大片荒地得到開發。開發出來的土地,在當時名義上是周天子的,後來逐漸成為諸侯的,卿大夫的,士的,甚至成為普通老百姓的。多開墾土地,收穫的糧食越多,自己獲得的也多了。生產者的積極性極大提高。但是每個人的能力不同,有的人不擅長種地。當有的人可能又懶又貪又饞,不能維持對土地的所有權的時候,他會把土地賣掉。而經營的好的勞動者,就有餘錢去買對方的土地。這就是土地兼併。這種土地分配的不均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


二、封建國家的租稅靠自耕農,而土地兼併的結果自耕農變為佃農。

土地兼併對無地少地的人是災難性後果,他沒有了生產資料,但他還要承擔賦稅,還要生存,於是他成為佃農,既要給國家交賦稅,又要給地主交地租。當自由農民大量佃農化以後,國家收不到足夠的租稅了,因為中國古代在唐朝以前強調人頭稅。於是封建國家與地主的矛盾越來越尖銳。當這種矛盾威脅到國家生存的時候,封建國家會採取措施,限制地主,穩固國家的統治。封建國家主要靠自耕農來承擔徭役、兵役和人頭稅。地主也承擔田賦和人頭稅,但是地主人數少,而且好多地主有爵位,可以免稅免役。所以國家從地主那裡往往收不到多少稅,主要靠自耕農。但是自耕農失去土地就會變成佃農。佃農跟地主矛盾激化,就會釀成農民起義。


三、封建國家前期限制地主,中期出現土地兼併,晚清農民起義推翻政權,循環往復。

國家在農民起義爆發前就應該打擊地主保護自耕農。如果做不到,自耕農大量佃農化,佃農大量起義,就有可能推翻國家政權。一旦建立新的封建國家,大的王朝初期,一般會限制地主,保護自耕農。到中期以後土地兼併嚴重,晚期農民起義推翻這個政權。新政權又會限制地主……於是在這個圈裡循環。


這體現小農經濟的重要問題。每一次循環都對新王朝統治者造成警醒或壓力,但他又不會做本質的改變,相反會強化封建統治……


正史很有趣


從秦朝第一個封建王朝開始,到清朝封建統治結束,在中國所有的王朝之中,都是由興到衰,到滅亡。而基本上也就是兩百多年的國祚,如果把西漢東漢,北宋南宋分開的話,那麼沒有一個朝代超過三百年。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我們都聽過一句話,富不過三代,意思就是很明確,養尊處優慣了後代敗家子也容易出現。其實古代王朝也有這樣的原因,我們看看古代的王朝,基本上前面的幾位皇帝都是非常有作為的,而且看看古代的盛世基本上都是每個朝代剛開始建立的時候,一旦到了中後期這些統治者就開始怠惰了。

其次來說就是統治階層和老百姓之間的矛盾加劇,其實歷朝歷代都是如此。一將功成萬骨枯,每一個朝代的建立幾乎都是經過了戰爭的,王朝剛開始建立的時候由於人口比較少,土地比較多,比較好管理,所以統治階層和老百姓之間的矛盾就沒有那麼尖銳了。但是經過了長期的和平發展,人口也得到了發展,土地就那麼多,而且加上統治階層土地兼併也是日益嚴重,所以到老百姓身上的土地就會越來越少了,這個也是老百姓造反的根本原因。


中國歷史研究所


勵精圖治創國初,

休養生息展鴻圖。

後輩驕奢酒肉臭,

民如草芥萬戶哭。

民如草芥萬戶哭,

嘯聚山林闖江湖。

烈火燎原燒腐朽,

王侯霸業存史書。








費玉山905


這個問題的答案和民間諺語“富不過三代”是一樣的。

之所以說富不過三代,指的就是創業、守業、敗業的過程。

類比國家,也是如此。

中國發展了上下五千年,歷經將近二十個王朝。每個王朝都不可避免的經歷發展、強盛、敗落的過程。

其中,發展可以看成是創業過程,強盛可以看做守業過程,敗落可以看成敗業過程。

在創業伊始,百廢待興。大家都是朝著一個方向努力,特別有幹勁。

就像新中國建立時,剛剛經歷戰爭洗禮的人民,迫切需要安定繁榮的生活。怎麼辦,五年計劃,大家一起幹,一起去創造美好的未來。

古代王朝亦如此。在國之初立時,各項條件達不到,這個時候,君臣一心,都想要把國家的實力提上來,這樣就可以外鎮武功,內修圖治。

所以,往往這個時候,整個王朝都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接下來就到了守業階段。創業到達一種境界,效果慢慢地也就體現出來了。這個時候的統治者或者是管理層,只要按照先前創業時的路子,發揚修整,一般效果是肯定不會差的。

因為創業時制定的各項措施,是需要時間來驗證的。而有效果的時候,就到了守業階段。

所以這個時候的王朝,都是一派繁榮的景象。即使統治者或管理層有些昏庸,那也動搖不了積累的根本。

但是,當一輛車一直上坡上到頂端時,就要開始下坡了。

為什麼呢,因為你一旦能看到頂端,證明這個坡也就到頭了。治理國家亦如此。

在經歷了發展和壯大之後,呈現在統治者面前的是我已經不需要做什麼了,國家依舊會繁榮。那麼我只能享受了。

於是,在自我得意的小包間裡,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顧自己樂。君王如此,手下的大臣肯定紛紛效仿。

因為即使有人去死諫,到了皇帝那無非就是小題大做。所以造成了全朝上下同心享樂啃老本的局面。

用物理知識來說,能量是守恆的。你上坡好不容易積攢的勢能,在下坡時,能以指數倍的速度快速轉變為動能釋放。

所以,創業艱難敗業易是有道理的。上坡是爬,下坡是溜。哪個容易哪個難,哪個緩慢哪個快,一目瞭然。

人心齊,泰山移。治理王朝、管理事業,不能世襲,因為世襲的話容易造成後代的懶惰,只想在先輩的福廕下乘涼,是絕對想不到為後代種樹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