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鼓勵居民儲蓄進入股市,增加股市的長期資金,難度在哪?

譚浩俊


個人認為,最核心的問題在於:

儲蓄是一種低風險產品,願意儲蓄的居民,很明顯是風險厭惡者,無法承受損失本金的風險,但是卻可以承受低收益率;而投資股票,是一種高風險行為,伴隨的就是高投資收益,卻也存在損失本金的風險。讓一群風險厭惡者去投資一個高風險產品,這本身就存在定位不準確,不匹配的問題,難度當然大。


如果想要引導儲蓄進入股市,個人認為還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作出提升:


持續推進提升資本市場整體治理水平

不可否認,在30年的中國股市發展歷程中,市場監管治理已經明顯有提升。證監會從最開始的監而不管,已經發展到目前稍有風吹草動就發問詢函、監管函的地步。可以說,監管機構還是盡心盡責地在維護市場整體的健康發展。

但是,這30年來,資本市場各種荒誕的故事也一直重複上演,市場操縱、內幕交易、財務造假仍然屢見不鮮。剛過去的19年,康美、康得新、獐子島等等的鬧劇無不在打著監管機構和各類中介機構的耳光,在這樣的環境中,何談“價值投資”,因為你所依據分析的公開數據原本就是不真實的,所以只能追漲殺跌,短線炒作。

持續提升市場治理水平是一個大前提,只有一個健康的市場,才能吸引各類投資者加入。


市場各參與主體需要共同維護市場健康發展

在資本市場中,除監管外,參與的主體還有上市公司、各種中介機構(會所、律所、資產評估機構等)、券商、基金公司等等。上市公司需要加強自身經營,提升經營業績;中介機構需要維持中立態度,確保結論公正;券商經紀業務需要服務好客戶,自營業務需要避免追求短期的利益,少遊資化;基金公司需要提升基金管理水平,切實為基民的財產保值增值做出貢獻。只有市場所有主體共同維護市場發展,資本市場才會越來越好,也才能吸引更多的人來投資。(確實太理想化了,各類機構有盈利需求,各項考核,在實際中,屁股指揮腦袋的事情發生也正常)


持續加強投資者教育,提升覆蓋面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阿里的努力,大家對餘額寶類的貨幣基金認識提升較快,目前貨幣基金在其實很大程度上替代了傳統儲蓄。仍然願意堅守存款的,主要是一些上了年紀的人,或者非常保守的人。這類人的金融知識極度匱乏,要想讓這類人轉變思想投資資本市場,投資者教育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券商、基金、銀行、信託等各類機構推出創新產品

在一開始我就描述了這個難點最核心的就是風險等級不匹配的問題。既然存在這個核心問題,那我們是否可以通過一系列的交易結構涉及,達到讓風險等級匹配的結果呢。原來印象中有個打新基金其實算是比較符合的一個創新產品,但是後來就銷聲匿跡了,說明我們各類機構對產品的創新關注度還是不夠。

個人覺得結構化分級類產品應該是後續的一個開拓方向,通過結構性的分級設計,可以讓風險等級低的客戶接受低風險低收益的某些份額,高風險等級客戶接受高收益高風險份額。這類產品經過銀行、信託等機構的募集,也相當於間接實現儲蓄入市的目標。


我是強言無忌,希望回答對你有幫助,如果覺得好,請幫忙點贊關注。


強言無忌


奉勸各位。千萬別進入股市,有可能這幾天賺點錢,但長期看來,普通人是100%絕對虧光光,就算是專業金融人員,能活下來的不到一半。普通人就更不用說了,99%虧剩條褲子。奉勸各位,有錢的,要珍惜珍惜再珍惜,千萬別貪念股市裡的錢。你把錢拿去大街散了,也好過把錢拿去炒股,別以為你很聰明,進到股市,除了韭菜,你什麼都不是。


ya_mao


不要忽悠人民了。2015年11萬進股市,現在只剩5萬。想要老百姓的錢,乾脆要老百姓捐還好看點,忽悠進股市那就是騙。


南海有家


別來忽悠百姓的這點血汗錢了。對中國股市來說,股市有風險,進場需謹慎,這只是場面上的提示。其實真正的提示應該是,股市有貓膩,進場需背景!作為普通老百姓,一沒權勢背景,二沒財富底蘊,三沒卑劣人格,進股市只有給上述三種人送錢的份,哪輪得到賺錢好事?看看這多年股市,有幾個普通股民是贏利的?又看看這多年,股市出了多少隻大大小小的碩鼠,當然這只是面上的,實際上還有多多少少大小的碩鼠們,仍然在明裡暗裡地舉行著它們偷吃股民血汗錢的狂歡盛宴?如此股市,唯題主可進,權貴們可進,屁民們還是遠離,讓他們自娛自樂去吧!


杭州匹夫


只引誘投資者入市不規範上市公司給投資者回報,那是引蛇出洞引君入甕關門打狗,那是請君跳坑啊!


木木木相


目前股市有不好的現象就是上市套現 然後拍拍屁股走人。要知道他們自己原始股就是1元每股 一旦上市就是幾十元每股 甚至幾百元每股 瞬間翻了幾十倍幾百倍 毫無風險。

所以投資者現在都望而卻步,畢竟自己血汗錢送給別人套現 花幾十倍錢幾百倍錢 買原來只值1元的東西 誰都不願意。


nea310st562


我們回顧一下,居民儲蓄是怎麼進入樓市的?

有一個講了很多年,大約被人們忘記了的故事,雞湯式的故事,並且被商界、學界乃至政界為了各自的目的,廣泛引用,這個故事起先流傳,應該是我上中學的時候,也就是本世紀初。就是美國老太太和中國老太太的故事,中國老太太到了臨終的時候拉著子女的手說:兒啊,辛苦了一輩子,終於買了一套房。還沒來得及享受就駕鶴西去了。美國老太太同樣拉著子女的手,說的是另外一番話,辛苦了一輩子,貸款還完了,不同的是,房子我住了,該享受的也享受了。

這個故事剛開始流行的時候,極具煽動性,本意是講中美兩種文化差異下,對待生活的態度。最後被商業化地帶進了生活。要知道,這個故事流行之初,也是中國住房按揭制度的開始,也是中國房地產行業黃金時代的開始。

其結果就是,伴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房地產飛躍發展,長期儲蓄率下降,和居民槓桿的加高。僅用了10年,中國居民槓桿率水平從20%提升至50%。

居民把錢存入銀行,銀行再通過存貸比例把錢放貸出來,買房,儲蓄資金成功進入樓市。儲蓄率與槓桿率是相互補充的兩個概念,儲蓄率高意味著剛剛率低,相反,儲蓄率低意味著槓桿率高。

對居民來說,股市與樓市分別意味著什麼?

中國居民槓桿因按揭買房,迅速擴大的背後,是住房價格的持續高漲和M2(貨幣發行)發行量增大的疊加。之所以能支撐,其原因除了房價上漲,也因為此前的高儲蓄率提供了極大的加槓桿的空間。那麼對於引導資金進入股市的兩個難點就呼之欲出了,其一,為目前的高槓杆率,加大長期儲蓄資金進入股市的難度;其次,與股市相比,儲蓄資金進入樓市的支撐因素是房價持續高漲

試想一下,如果房價如股價,其波動頻次和速度如果像股價一般,那麼對高槓杆水平下的樓市持有者將會是沉重打擊,不管你是住房還是炒房都會如此。

最後,回答一個問題,鼓勵儲蓄資金進入股市這個路徑要不要得?

儲蓄的本質,實際上是儲備未來的購買力,以備不時之需。發達國家居民之所以擁有低儲蓄高消費的生活方式,源於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當你對未來的擔憂減少一分,那麼儲蓄的長遠意義也就會減少一分,但至少目前,在我們國家,居民個人儲蓄是必須的。從這個角度講,引導儲蓄資金進入股市,是不靠譜的。

是不是完全不靠譜呢,我認為,掌握在一定的度以內可以,但超過了度就不行。中國股市自九十年代初以來,上證指數年平均複合增長率超過15%,從這個角度講,股市無疑是一個使資產發生增值的好地方。但是,股市當中的股票,其背後代表的企業,有其行業特點,有周期特點,相應的也有其風險。大部分的居民並不掌握分析企業或者經營企業的技巧。而只能交給專業投資者。

在滿足了基本的未來預算的儲蓄以後,剩餘的資金我認為是可以入市,但看要採取哪種方式入市。並且,隨著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等各類基金機構的發展,居民過剩的流動性也正在逐步流向股市。

所以對於居民儲蓄來講,並不用刻意去引導進入股市,事實上這件事正在發生,刻意引導,則會矯枉過正。


如果對本答案感興趣,請點“關注”,分享更多有趣的財經知識。


財經龔少


20多年了進入股市的百姓哪個不輸?這種論調以前在股市低迷無法上升時多次出現,事實證明這是騙局。是很不負責任的瘦主意。周立波有很精彩而形象的描述進行調侃,不信可以看看他的小視頻。


美麗回憶13


我93年股市入了50萬,89年的會計師,至今還在原地踏步,還很多人虧損了,跑了,當時房子二三百塊錢一平米,購當地2000平米的房子錢,而現在2000平米房子至少價值在4000萬左右,加之自己的承受力還比較大,而且是部分資產入市,還不是自己的全部資產,所以說百姓不要盲從,最多隻能拿出資產的一半,等虧了的時候,領導會告訴你,入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快樂1694776971092


鼓勵居民把儲蓄錢進入股市,首先要股市規範運轉,其次上市公司徹底杜絕欺騙造假上市,對那些一毛不拔鐵公雞上市公司進行治理,同時要改變熊市時太長,牛市彈花一線,股市創新高需十幾年時間實在太長,人生有幾個十年,居民進股市沒有賺錢機會,誰敢進,看到的進入股市人都是虧本,沒有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