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學角度講王勃的《滕王閣序》和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哪個寫得更好?

用戶6318902015698


唐朝初期,王勃隨任交趾令在赴任途中的父親,路經南昌,其父的朋友達官顯貴宴請他們父子,席間王勃即興寫下千古名篇《滕王閣序》,時年王勃才是十五歲的少年,驚駭四坐。這篇文章屬駢體文的表達方式,由淺入深,濃淡相宜,節律明快,環環相扣,字字璣珠,句句經典,思緒萬端,波瀾迭起,激情四濺,狀物逸興,詞藻華美,迴腸蕩氣。這裡儼然是一個飽經蒼桑,閱歷深厚的老夫子,不愧是“初唐四傑”最年少的才子。

《岳陽樓記》的作者范仲淹在北宋為官,進士出身,筆桿子好生了得,可謂學富五車才高八斗,應好友巴陵郡守騰子京之約,寫一篇《岳陽樓記》。是時,岳陽樓的修建還未完工,范仲淹也未到洞庭湖體驗,居然寫出了不朽篇章《岳陽樓記》。這並不足為奇,這說明作者早已成竹在胸,看慣了江湖的風浪,各地名山勝水,亭閣樓榭,移花接木,信手拈來,提筆揮就,揉進自己多年積壓在心底的鬱悶,發出自己對人生的感慨,境界立足點高,取悅庶民和天子。象寫南京的《閱江樓序》,也是由明初大學者宋濂在未建樓之前寫的,文學價值非常高,也收錄在《古文觀止》裡。奇怪的是,這座樓不但當時未建,而且這項工程一直拖到2001年才建成,間隔600多年。對範隔空寫《岳陽樓記》就不難理解了,它屬應酬之作,對岳陽樓的描寫應該多用筆墨,而是粗線條一筆帶過。“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僅此而己。其樓的外貌特徵,結構風格,色彩,氣氛都沒有具體刻畫,似乎偏離了主題,這是一個很大缺憾。這裡著實對洞庭湖的兩種不同景色進行了描繪,抒發了兩種不同的)感慨。范仲淹的樓記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要表達自己多年的一種心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一種憂國憂民,忠君愛國的情懷得以表露。範仕途坎坷,幾起幾落,原為京官,後被貶謫地方,其心情可以理解。

再看王勃的閣序,他用了很重的筆墨恰到好處地描繪了滕王閣的外貌,“飛閣流丹”,“畫棟朝飛”,“朱簾暮卷”,“上窮”,“下臨”等等,王勃所寫的篇幅,情景交螎,自然流露,有感而發,沒有迎合官方的曲意之筆,不媚權媚俗。行文舒展,一種童貞,率真,表明了對人世和人生的一種感悟,揭示了大千世界的美好和天人感應的道家思想。

閣序用了大量的文字抒情,且是引經據典,穿越時空,使文章份量更重更豐滿,使畫面呈立體長卷。樓記沒有用典故,定格在兩個畫面。這兩篇文章都用了大量文字描寫周圍外部事物,筆觸高遠,樓記不僅寫洞庭景色,還延伸拓展為“北極巫峽,南極瀟湘”。閣序有“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龍光射鬥牛之虛”等等佳句。意境遼闊,胸臆曠達,都是為映襯樓閣服務的。閣序在這裡氣魄更宏大,視界更寬闊,聲音更響亮悅耳。兩者寫景色彩斑爛瑰麗。閣序有落霞孤鶩句,樓記有浩月當空,岸芷汀蘭,漁歌互答,有聲有色有芬芳。兩者異曲同工。

這兩篇文章各有千秋,不同的描寫對象,不同背景,不同時代,不同身世身份,不同的目的,註定兩篇文章的不同特點,和表露出來的思想情感。但在很多方面也有相似相同點。一個是聰明絕頂才華橫溢的純真少年,一個是宦海沉浮飽受壓抑而又十分老道的士大夫。就藝術性,閣序要偏重,發揮到極致,格調悽美,表達人生的艱辛。閣序所採用的文體不免有些花架子,過度追求形式的華麗,給人高談闊論的虛空感覺,任何事物都有兩方面,完美本身就是有欠缺,高大建築總會留下陰影,它仍不失為一篇不朽的奇文。樓記偏重政治色彩,先天下之憂而憂教育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為國為民奮鬥。但它又是建樓之前所寫,好像有點糊弄世人之嫌,但不失真實性。








救風


我認為《滕王閣序》更出色些,無論是文采還是用句,無論是意境還是用詞,《岳陽樓記》略顯老氣,雖有國家情懷抒發,但還是個人意願的表達多些。《岳陽樓記》讀起來沒有《滕王閣序》那麼大氣磅礴、流暢。勃文之好,初看在舞臺繁華之景,遠觀而在燈火闌珊之處。

1、文采飛揚,名句甚多。

《滕王閣序》多大氣的詩啊,而且朗朗上口,畫面感特別的強。 很多名人都選用其中的字句作為自己的名字,例如周星馳,例如馮唐。

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雄州霧列,俊採星馳。臺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跟別的序不一樣,《滕王閣序》是以駢文的體裁寫成的。駢文的特點是對仗工整、聲律鏗鏘,辭藻華麗,酷愛用典。《滕王閣序》張揚了駢文的優點,將寫景及抒情極好的融合起來,真正地達到了寫我所寫,抒我所抒的一種暢快淋漓境界。



2、思想對比,王勃更為灑脫。

有人拿《滕王閣序》與《岳陽樓記》的思想做比較,說滕王閣序的思想不如岳陽樓記。我認為不妥,你拿二十幾歲的少年和五十幾歲的老頭比思想,本來就是不公平,況且,岳陽樓記的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思想更著重於儒家思想,更是個人情緒的表述。而王勃在滕王閣序中,我更看到了他的一種灑脫的思想,王勃此文體現出了他的一種看淡和看破,體現出了他的一種的瀟灑與不羈,更體現了廣闊的胸懷和大氣。所以,《滕王閣序》思想和意境更出色些。




3、創作動機對比。

《岳陽樓記》是慶曆六年九月十五日寫的,范仲淹於前一年出知鄧州。就是說,作記的時候,他已經是“遷客”。作者在幾次被貶謫、如今又做“遷客”的情況下寫這篇文章,在被個人得失和環境變化所支配的卑微情感,而提出所謂“古仁人”做榜樣,這分明是對自己的鞭策,也是對因受“邪黨”迫害而做了“遷客”的許多朋友的勉勵──首先是對滕子京的勉勵。文章第一段敘述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後,不到一年就做到“政通人和”,引出重修岳陽樓一事。已暗含“不以己悲”之意,說明他不同於一般的“遷客”。這就對下文寫“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乃至寫“古仁人之心”,都具有引發作用。最後的“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讀起來便更自然通順些。



《滕王閣序》是王勃去交趾看望父親,在南昌逗留期間,正趕上都督閻公在滕王閣上舉行盛會,目的是想讓自己的女婿展示預先寫好的一篇《滕王閣序》,但又假惺惺地讓別人先寫,其他文人礙於都督的面子,不肯貿然下筆。只有王勃沒有推辭,王勃為什麼要寫《滕王閣序》,除了想借此機會表現一下自己的文才,讓人家瞭解自己不凡的志向外,恐怕還有相當大的抒發懷才不遇的牢騷的成分。怎知《滕王閣序》一出,字字珠璣,句句生輝,章章華彩,一氣呵成,使人讀完後猶如身臨江南水鄉,才氣光耀當場。

初讀《滕王閣序》者,多會被其飛揚恣肆的辭采所折服,然而越是細品此文,則覺浮華背後,淒涼難掩。初讀《岳陽樓記》,使命召喚,責任感爆棚,然而細品此文,便覺作者之煩惱和無奈,畢竟寫此文已五十多歲,且被貶多次,不免悲傷。




大志讀書


我覺得,兩者不可同日而語。首先我們來看王勃,初唐四傑之一,幼時便會作詩,以文章名於天下,做《滕王閣序》時年僅25歲,且屬於即興作賦,一氣呵成,洋洋灑灑近千言,用典近40次,並且留下了千古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我們再看范文正公,做記時54歲,且正逢北宋內憂外患之際,他不一定是在岳陽樓做的記,他是應好友滕子京邀請而做,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警句至今讀來也會振聾發聵。王勃其時兩次被貶,後一次差點要了性命,所以他對官場早已沒有興趣,但其文卻引經據典,抒發了自己:“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的情懷。文正公在仁宗時期,一直上書直言,憂心朝政,雖然慶曆新政以失敗告終,但:“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憂國憂民思想,永遠激勵著我們不斷前進。


含謨吐英


岳陽樓記和滕王閣序不是一個檔次。岳陽樓記言簡意賅,層次分明;文采飛揚,寓意深刻,堪稱千古奇文。滕王閣序辭藻華麗,境界不高;用典較多,華而不實,不應該提倡。


五閒區民1


王勃的《滕王閣序》我反覆看,反覆背,反覆體會,從字裡行間,最終悟出一句話,或曰王某自己預告世間:此人必早逝。試想,臨場一筆揮就如此氣勢磅礴,文采飛揚,工整優美絕侖的驚世大作,其不死,天下何人還敢舞文弄墨。殊不知,天妒英才,上蒼也會不肯聽之任之。


老鮑9188


滕王閣序寫的更好,岳陽樓記立足點確實高一點,江湖之遠,廟堂之高,憂國憂民憂天下。單就文采來說的確不能與滕王閣序相提並論,僅此一文,造就40個成語,其中19個獨創,請問誰可一戰?


文刀三石8


江南三大名樓,黃鶴樓以“仙人以乘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聞名;滕王閣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聞名;岳陽樓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聞名。三座名樓,以文章流傳千古,而其中黃鶴樓多以詩歌稱道,滕王閣和岳陽樓卻是文章流傳,《騰王閣序》和《岳陽樓記》都是千古名篇,那一個寫的好呢?

《騰王閣序》是唐初才子王勃所寫,全篇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開篇,有歷史潤涵,而後的“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更是為文章奠定了一個開闊而又大氣的視野,寫滕王閣的壯麗,眺望的廣遠,扣緊秋日,景色鮮明。全文的點睛之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更是將一副美如畫的畫面展現在面前,可謂寫的及其美妙。

接著寫作者的遭遇並表白要自勵志節,以“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懷,寫出了遠大抱負和懷才不遇的憤懣心情。文章除少數虛詞以外,通篇對偶。句法以四字句、六字句為多,對得整齊;又幾乎是通篇用典,用得比較自然而恰當,顯得典雅而工巧。

《岳陽樓記》是千古名臣范仲淹所寫,除去前面的原有,全篇以“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作為開篇,寫出了浩浩蕩蕩的氣勢,一股氣勢由面撲來。接下來兩段以對仗的方式分別描寫陰雨天和晴天的兩種同場景,“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與“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這兩句都不是描寫實景,而是作者想象出來的,因為《岳陽樓記》是范仲淹不在現場寫的,只是結合了之前的所觀所感,但是此二句對仗工整,用字雖然不在現場但卻像是在現場一樣,描繪的栩栩如生。最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及“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全篇的昇華,一下子將整個文章提升到非常高的境界。

兩篇文章,從用詞作句,引章用典而言,《滕王閣記》更高一籌,而從文章昇華的高度,《岳陽樓記》更高一些。

每個文章都是傳世佳文,單就文采我更喜歡《滕王閣序》,尤其是“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中的“空”。


帝國烽火


曹丕在做太子的時候,寫過一本書,叫《典論》,這是中國最早的評價文藝理論的著作。

在《典論》中,曹丕首次提出了“文氣”的概念,來論述文學和評論作家,他是這麼說的:“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這裡所謂的氣,其實就是寫作之人的氣質,氣質不同,寫出的作品風格不同,那讀者讀的時候的感受,自然是不一樣的。而文學作品的情感表現向來是不能夠感同身受的,但是浮游在情感之下的,文章的表皮也就是用詞造句的差異,觀眾則是一看便知。


《滕王閣序》

我沒記錯的話這篇文章應該是高二的時候學的,具體是上學期還是下學期,一時半會還真想不起來,反正就知道老師對這篇文章的要求是,兩個字:背誦。苦逼的高中時代啊,多少個寒冷的早上,五點就得從被窩裡爬起來去上早自習,除了背課文,就是背單詞。這篇文章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不被我拿下的,達到了會背的程度。

以上內容,我之所以會記得這麼清楚,是因為在某一天上語文課的時候,老師抽查,恰好抽到我了,站起來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背課文,這是背景。現在想想,還挺懷念的。

好了,閒話不扯了,正經的,下面咱們開始上課,分析一下這篇千古傳頌的名篇佳作。

這篇文章是王勃在去看他父親的路上,路過滕王閣時作的一首駢文。文中描述了滕王閣的地理形勢、歷史淵源、周圍景色,以及那天王勃所參加的宴會盛況,並藉此抒發了自己無路請纓不能為大唐王朝建功報效的感慨。

單單就遣詞組句的功夫來看,這篇文章的操作,可謂是亮瞎眼,至少在當時高中的年齡來說,可以用華美來形容,過了十來年之後再看,還是覺得驚豔。他的詞語結構,寫作手法,瀟灑從容;引經據典,信手拈來。誰能想象這是出自一位剛剛二十出頭的年輕人之手,不過遺憾的是,《滕王閣序》之後,王勃英年早逝,一顆文學新星就此隕落,再無經典的文章留下。

二十多歲的年齡,文筆大多追求浮華,在情感表現上稍稍欠缺,畢竟人生也沒有那麼多的經歷,是寫不出來多麼高深的人生感悟的。但恰恰是這種不經世事,年少輕狂,反而成就了這篇文章的氣質:不卑不亢。

《岳陽樓記》

篇末點出了這片文章的寫作日期,慶曆六年,也就是公元1046年,這一年,范仲淹57歲,人上半百之年。當年學習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就好奇,范仲淹是否去過湖南嶽陽,什麼時候去的,才能寫下這種猶如身臨其境的感覺。我們還原一下當時的背景。

慶曆五年(1045年)正月,朝廷中對范仲淹實施新政的反對聲愈加激烈,在這種情況下,范仲淹請求出知邠州(今陝西彬縣),宋仁宗准許了他的這一奏請,於是罷免范仲淹的參知政事之職,改為資政殿學士、知邠州,兼陝西四路緣邊安撫使(古代地方軍事長官)。到了十一月的時候,范仲淹因病上奏請求解除四路安撫使的任命,改為出任鄧州,以避邊塞嚴寒。於是宋仁宗升范仲淹為給事中、知鄧州。

慶曆六年(1046年),范仲淹抵達自己任職的地方鄧州(今河南南陽市鄧州市)。同一時期,被貶到巴陵郡(今湖南嶽陽)的滕子京,重修了岳陽樓,想請自己的好友范仲淹寫一篇記文,於是就給范仲淹書信一封,連帶著書信送過去的,還有一幅畫,《洞庭晚秋圖》。范仲淹就是在看了這幅畫的基礎上,依據畫中對岳陽樓景觀的描述,並展開自己的豐富聯想,寫出了這篇《岳陽樓記》,他壓根就沒去過。

在這篇文章中,記事、寫景、抒情、議論,融於一體。既有對謫守巴陵郡的滕子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規勸,更有對天下士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告誡。在用詞上,明顯的給人以大氣磅礴的感覺,營造出了氣勢恢宏的洞庭畫面,寫景之中,又帶著周邊聲音的描述,如置其中,身臨其境。至於文章的氣質,則可以用文中的一些字來概括,那就是:波瀾不驚。


不知周禮


《滕王閣序》讓國人感嘆文辭之美,對才華橫溢的天才少年由衷歎服,一篇文章讀下來,如飲仙茶,餘味悠長,不禁對盛唐心嚮往之!這種天才之作是中華民族文化瑰寶,是凝聚力的來源。《岳陽樓記》在文采上差了太多,作為名篇原因有二:1.范仲淹本人一生始終言行如一,道德品行無懈可擊,作為唯一獲得"文正"諡號的文人,他生前的所為往往被當成示範甚至被神化,而後人並不覺得名不副實。2.此文首倡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觀念,發前人所未有之聲,切中國人心底,驚豔一時,作者范仲淹又是文人典範,讀罷此文,國人的家國情懷激盪難抑,遂成名篇。

題外話:我並不贊同"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觀念,我更認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努力方向的選擇次序。


旁敲側擊991


《滕王閣序》是一篇文彩極佳的駢體文,長於鋪排而失之藻麗,意境界也非上乘,才子之文耳;從文章角度說,和《岳陽樓記》差得很遠。范仲淹之文,用字之精到老辣,節奏之張弛有度,意像之開闊雄渾,音韻之金聲玉振,境界之高遠,堪稱聖手之筆。王勃還是嫩了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