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的千古名篇《烏衣巷》用筆巧妙之處在哪?

謝小樓


《烏衣巷》是組詩《金陵五題》中的一篇,白居易曾"掉頭苦吟,歎賞良久",是劉禹錫最得意的懷古名篇之一。這首詩之所以成為千古名篇,與其用筆之妙分不開。全詩如下: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從詩的整體來看,四句皆是景物描寫,且自然景物與人文景物融為一體,使得"野草花"、"夕陽"、"燕"等自然景觀與"朱雀橋"、"烏衣巷"、"王謝堂前"、"百姓家"等人文景觀共同構成了一幅色彩豐富的春景圖。詩的前兩句是更純粹的景物描寫,朱雀橋邊冷落荒涼長滿野草野花,烏衣巷口斷壁殘垣正是夕陽斜掛;後兩句則是在景物描寫中暗含著情感的抒發,當年王導、謝安簷下的燕子,如今已飛進尋常百姓家中。

但以上只是詩意的表層。往深處挖掘,此詩的用詞處處飽含歷史的厚重與滄桑。朱雀橋,歷史上又稱大航、大桁、朱雀航,為東晉時建在內秦淮河上的一座浮橋,時為交通要道,是六朝時期分佈在石頭城至清溪之間秦淮河上二十四座浮航中最大、最重要的一座浮橋。曾經氣勢恢宏的朱雀橋,如今卻只剩得一些野草和野花,又怎能不為之動容甚至潸然淚下?"野花"二字用得極為巧妙,將盛極一時的"朱雀橋"與"野草花"同框,便是將歷史的痕跡與今日的衰敗形成鮮明對比,有種穿越時空的錯覺,且首句言此,為整首詩奠定了蒼涼悲慨的基調。

烏衣巷是晉代王謝兩家豪門大族的宅第,因兩族子弟都喜歡穿烏衣以顯身份尊貴而得名。烏衣巷門庭若市,冠蓋雲集,走出了王羲之、王獻之,及山水詩派鼻祖謝靈運等文化巨匠。烏衣巷見證了王謝等的藝術成就,與兩大家族的歷史,乃至整個中國文化的歷史緊密相連。曾經如此繁盛的烏衣巷與象徵衰頹的"夕陽置於一句,同樣是在鮮明的對比中凸顯昔盛今衰的無限傷感與蒼涼。詩人立於烏鵲橋南岸,望著今已荒涼的歷史舊跡,這裡曾經歷過的一切,彷彿時光倒流般縈繞在腦際,這是一種深沉的悲慨,是奈何不了而必然接受的真實。

在這朱鵲橋邊、烏衣巷口,還曾有王謝的舊宅,只是滄海桑田,當年的王謝之家,已變為平民百姓,燕子不知今夕是何年,只顧春來秋去,卻不知此處早已換了人家。施補華的《峴傭說詩》評這首詩的三、四句時說:"若作燕子他去,便呆。蓋燕子仍入此堂,王謝零落,已化作尋常百姓矣。如此則感慨無窮,用筆極曲。"詩人用"舊時"二字,言明此時的飛燕仍是昔日的燕子,賦予其歷史見證人的身份,這樣,"燕子"就具有了同"朱雀橋"、"烏衣巷"一樣的地位,更加深了歷史的滄桑感。

此處的"飛燕",表面看是作者真實所見之燕,實則暗含著作者獨具匠心的文學藝術素養和豐富的想象力。晉傅鹹《燕賦序》說:"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復來者。其將逝,剪爪識之。其後果至焉。"很明顯,燕子不可能有四百年的壽命,此處的燕子已成為一種文學形象,其壽命長短無關緊要,只要在符合文學世界的整體氛圍便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為候鳥有棲息舊巢的特點,從而在歷史的滄桑感中加入了詩意化的成份,因而備顯哀慟蒼涼。

在藝術上,這首詩表面上描寫烏衣巷的現狀,實則將其昔日之貌用妙筆加暗示,詩人內心的感慨更是潛藏在字裡行間,於當前之景中寄寓著對歷史舊事舊跡的款款深情,訴說著對歷史滄桑鉅變的悲慨之心。總之,全詩用筆巧妙,以淺語寫深情,於含蓄之美中餘韻無窮。


一往文學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烏衣巷,在今天的南京市秦淮河畔的夫子廟景區裡。筆者覺得,要想分析劉禹錫這首詩的巧妙之處,不能簡單的從詩本身入手,而是需要搞清楚作品後面的故事。也就是劉禹錫寫這首詩的初衷:烏衣巷以及它的主人。

烏衣巷,可以稱作是中國歷史最悠久、最著名的古巷之一。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三國時期,它是東吳禁衛軍的烏衣營。東晉時,它成為王謝兩家豪門大族的宅第。而兩家人都喜歡身著烏衣,以體現家族與身份的尊貴,烏衣巷由此而得名。這裡走出了王羲之、王獻之、謝靈運等文化界巨匠,曾經的烏衣巷門庭若市、冠蓋雲集,文壇翹楚、藝術大師紛至沓來、絡繹不絕。烏衣巷的延續就是王謝兩大豪門的真實寫照,也是中華文化的歷史寫真。

提到烏衣巷必須要談到王謝兩大家族,兩大家族的始祖分別是王導和謝安

王導,字茂弘,東晉政治家、書法家。他出身於名門“琅琊王氏”,早年便與琅琊王(也就是後來的晉元帝)司馬睿是哥們兒。西晉末年,“八王之亂”,塞外遊牧民族趁機亂華,晉愍帝司馬鄴被匈奴人劉曜打敗,西晉滅亡。王導知道天下已經大亂,就全心全意輔佐司馬睿,並建議他遷到建業(也就是南京)。琅琊王聽從了王導的建議。西晉滅亡,王導勸說司馬睿任用南方名士,以收服人心。並乘著西晉被滅,戰亂之際招攬賢才,以積蓄力量圖謀大事。除此之外,他認為在戰亂時期,很多學校都荒廢掉了,在這種特殊時期更應該大力重視教育。並提出“風化之本在於正人倫,人倫之正存乎設庠序”,“庠序”指的就是古代的學校。只有這樣才能廣納人才,改變浮躁之風氣。王導盡心輔佐,司馬睿也對他越發的器重。

最終,政權重組,司馬睿登基,東晉建立。司馬睿尊稱王導為“仲父”,“仲父”就是人稱“管子”的春秋時期齊國政治家管仲。如此高的禮遇,王導在當時的身份地位和威望可想而知。但他並不是一個權臣。司馬睿登基,受百官朝賀。新皇帝再三邀請王導一起坐在龍椅上接受朝拜,王導卻說:如果天上的太陽和地下萬物一樣的話,那麼老百姓要到哪裡去沐浴陽光呢?這句話既巧妙的推辭了皇帝的邀請,不會讓彼此顯得尷尬,又非常到位的拍了一個響亮的馬屁,還不會給臺下的群臣落下話柄,同時也讓自己的地位得到了無限的拔高。

王導經歷了晉元帝、晉明帝和晉成帝三朝,可以確切無疑的說是東晉政權的奠基人之一。不但如此,王導還熱愛書法,其傳世作品有《省示帖》和《改朔帖》。他教導家族中人要尊重書法、尊重文化。他的堂侄王羲之,堂侄孫王獻之都是大家耳熟能詳大書法家。

說完王導,再說說謝安。謝安同樣出生名門世家,他爸謝裒在司馬睿遷移南京時就帶領謝氏家族跟隨琅琊王南下,當時被拜為參軍,東晉元帝時期擔任吏部尚書。因此,謝家也算是東晉核心團隊的成員之一。謝安從小就受到宰相王導的器重,並在社會上有較高的聲望。但謝安本人並不想憑藉出身和名望去換取高官厚祿。就連朝廷召他入朝為官,他都藉故推辭。那個時候沒有科舉考試,要想當官,要麼是投胎投得好,要麼就只有去攀附權貴,認個乾爹、乾媽啥的。但是謝安選擇了隱居,當一個隱士,離群索居、閒雲野鶴,就是不當官。金錢、背景、能力、名望他都有,但一樣也看不上,我覺得這才是真正的牛逼。他只縱情于山水,遊歷於仙境。而且每次出遊,還不忘帶上若干歌女同行。一邊賞山水之幽靜,一邊閱佳麗之婉約。

謝安開始感覺自己有當官的興趣時,已經四十歲。不過人生的輝煌也就是一剎那的事情。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堅率領百萬大軍南下,想一舉吞併東晉,一統天下。謝安僅率兵八萬精兵與之周旋。淝水之戰,東晉軍大獲全勝。捷報傳來,謝安正在下棋,看了看捷報,放在一邊繼續下棋,好似早已成竹在胸。這是不是就叫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不但自己傳奇,謝安的後人也非常出眾。舉幾個例子。比如,寫出“未若柳絮因風起”這樣名句的東晉才女謝道韞。她是謝安的侄女,嫁給了王羲之的兒子王凝之。對老公的平庸感到不滿,感嘆道:“實不知天壤之下,竟有此王郎”。於是,“天壤王郎”這個成語孕育而生。後世用來比喻對老公的不滿。再比如,謝安的孫子,南北朝時期的著名山水派詩人謝靈運;南齊詩人謝脁;南宋詩人謝惠連等等。

可以想象,這兩個大家族居住在烏衣巷,烏衣巷內應該是怎樣熱鬧繁華、門庭若市的情景。那一定是高門大院、寶馬雕車,晝若蟠桃盛會,夜如星雨飛絮。

唐朝時期,烏衣巷淪為了廢墟。中唐詩人劉禹錫在一個夕陽斜掛的傍晚走過朱雀橋,來到烏衣巷。看見朱雀橋邊雜草叢生、野花開遍,烏衣巷口破敗不堪。曾經的繁華早已逝去,那時的榮光早已灰飛煙滅。不經感嘆: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


問題:劉禹錫的千古名篇《烏衣巷》用筆巧妙之處在哪?

烏衣巷 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前言

這首烏衣巷表達的是今古盛衰之感,這個主題大家都能看出來。 撫今感古的詩歌多了去了,但是這一首詩用筆卻非常巧妙,巧妙在哪裡呢?

一、因小見大

朱雀橋邊的野草花,烏衣巷口的夕陽 ,詩人擷取了景物的一角。不需要長篇大論,只用簡單的意象組合,以此來反襯出繁華落盡的金陵,已經不是當年的六朝古都。

朱雀橋、烏衣巷在東晉時,是王 、謝等貴族居住生活的地方, 如今只有野草之花在搖曳,看到的是夕陽西下的落寞。一個野、一個斜,是煉字所得。

劉禹錫還有一首《臺城》直筆寫出了 金陵“萬戶千門成野草”情況:
臺城六代競豪華,結綺臨春事最奢。萬戶千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後庭花。

但這種手法大家常用,這不是絕妙之處。

二、動靜之間

朱雀橋、烏衣巷是靜物,夕陽緩慢移動,野草在慢慢開花,飛入尋常百姓家的王謝燕子是動物,動靜之間,詩中的景物生動起來,彷佛曆歷在目。

這也沒有什麼特別。

三、第三句的巧妙之處 “物是人非”與“物非人是”

這首詩妙在三四句是公認的事情。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其實燕子也不是當年的燕子,當然是今天的燕子,飛入今天的百姓家。這首詩的巧妙之在於詩人給燕子下的定語:舊時王謝堂前---燕。

古人作懷古詩常用“物是人非”的手法來表達,因為人不長生而江山依舊。如果用“物非人是”,只能用神仙的形象了。

四、 神仙故事 、遼鶴歸來與王謝燕

漢 劉向 《列仙傳·王子喬》記載了王子喬成仙的故事,後來乘鶴回家探望。

晉陶潛《搜神後記》記載了遼東人丁令威的故事 ,他學道後化鶴歸 遼 ,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鳥有鳥 丁令威 ,去家千年今始歸。"

詩詞中常看到“遼鶴歸來”的典故,用遼鶴代替成仙的丁令威,表示前朝神仙重新回來看看故鄉的變化。這種表達方式可以看作“人是物非”。

劉禹錫自己也用過遼鶴, 下面這首詩裡把重回洛陽的白居易比做神仙:遼鶴乍飛回。《賀白賓客分司初到洛中,戲呈馮尹》

西辭望苑去,東佔洛陽才。度嶺無愁思,看山不懊來。冥鴻何所慕,遼鶴乍飛回。洗竹通新徑,攜琴上舊臺。塵埃長者轍,風月故人杯。聞道龍門峻,還因上客開。

在《烏衣巷》裡,劉禹錫使用的是燕子,這裡把燕子稱為“舊時王謝堂前燕”,好比成仙的王子喬和丁令威,只不過把人物改成了動物:燕子(遼鶴)。表達的意思依然是,幾百年前王謝年間的人如果回來,看到的烏衣巷,已經不是當年的情景了,是什麼情景呢:

朱雀橋邊野草在開花,烏衣巷口夕陽正西斜。 舊時王謝居住的地方,也不是雕樑畫棟的房子 , 已經是尋常百姓普通住宅。

這裡巧妙地把人物化成了燕子(如同遼鶴代替丁令威),依然是古今對比,舊燕代表古時,尋常百姓代表今天。物轉星移,朝代更迭,雖然人間依舊,但已經不是當年的繁華。幸好還有朱雀橋和烏衣巷依稀可辨。

結語

劉禹錫的這句“舊時王謝堂前---燕”對後世影響很大,舊時燕成了一個典故,被無數後人感今懷古時採用。

如[宋] 王珪《端午內中帖子詞·皇后閣》

侍兒清曉進仙裳,玉管齊調奉帝觴。應有瑤箱舊時燕,直隨歌舞到昭陽。

《憶舊遊 重到金陵》[元] 張翥

悵麟殘廢井,鳳去荒臺。煙樹*斜。再到登臨處,渺秦淮自碧,目斷雲沙。後庭謾有遺曲,玉樹已無花。向宛寺裁詩,江亭把酒,暗換年華。雙雙舊時燕,問巷陌歸來,王謝誰家。自昔西州淚,等生存零落,何事興嗟。庚郎似我憔悴,回首又天涯。但滿耳西風,關河冷落暮笳。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烏衣巷》是劉禹錫在唐敬宗寶曆二年(826年),由和州(今安徽省和縣)刺史任上返回洛陽,途徑金陵(今南京)時所寫。當時劉禹錫一共寫了五首懷古詩,合稱《金陵五題》,《烏衣巷》是第二首。

烏衣巷

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清人沈德潛,在評論劉禹錫的懷古名篇《烏衣巷》時說:“言王謝家成居民耳,用筆巧妙,此唐人三昧。”

那麼,這首詩用筆巧妙的地方在哪裡呢?

一是欣賞寫景之功力。

首二句,“朱雀橋”、“烏衣巷”,地句湊巧,天然成對,這兩個地名,單是詞面的意蘊,就能給人以繁華之感,何況,此地曾經又是富貴風流的王謝族人聚居之地。

烏衣巷:金陵城內街名,位於秦淮河之南。三國時期吳國曾設軍營於此,為禁軍駐地。由於當時禁軍身著黑色軍服,所以此地俗語稱烏衣巷。在東晉時以王導、謝安兩大家族,都居住在烏衣巷,人稱其子弟為“烏衣郎”。

朱雀橋:六朝時金陵正南朱雀門外橫跨秦淮河的大橋,在今南京市秦淮區。

在這兩個富貴風流的地名後面,劉禹錫接以“野草花”、“夕陽斜”,渲染出悽迷哀婉的意境,自然而然地將人帶入盛今衰的慨嘆中。

富貴風流轉眼成空,昔日朱雀橋上的烏衣弟子消失在野草閒花之中,烏衣巷裡的王謝風流,消失在夕陽籠罩之中。

二是巧妙在詩中引入了“燕子”的視角。

曾經在王謝堂前築巢棲息的燕子,如今又飛入尋常百姓之家。

六朝時,王、謝為世家大族,王導和謝安都曾為宰相。以王謝為代表的世族門閥始於漢,盛於魏晉南北朝,唐初仍然在國家政治中佔煊赫的地位,但在中唐以後已經衰落。

而詩中引入的燕子,彷彿在這滄桑歷史中飛翔。

在朱雀橋邊,在烏衣巷口,燕子翩翩飛舞。她曾見,金陵玉樹鶯聲曉,秦淮水榭花開早,她曾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在這裡,燕子是歷史盛衰興亡的見證,是貫穿歷史的一根線,一拎起,就是幾百年歷史的滄桑。

而在這歷史的滄海桑田之後,燕子,又輕輕巧巧地飛入尋常百姓之家。

答者:謝小樓


謝小樓


劉禹錫生活在唐王朝走下坡路的時代。看著國家一天天傾頹下去,這些士大夫們無不憂心忡忡,但又不能直接批評皇帝,這樣就催生了一批懷古詠史詩。

他們借古諷今,慨嘆昔盛今衰,想以此委婉曲折之筆,敲醒皇帝。他們往往選擇一些古都來寫,更能切中主旨。

劉禹錫的這篇《烏衣巷》寫的就是南京城的盛衰。南京城是六朝古都,古都中的代表,寫它非常具有典型性。

這首《烏衣巷》能流傳千古,不僅因為選材典型,更在於它高超的藝術技巧。

細節動人

這首詩寫的是什麼?是朱雀橋邊的野草花,是烏衣巷口的那抹斜陽,是房簷下嘰嘰喳喳的燕子。

詩人從細微處著手,通過野草花渲染荒涼之感,通過斜陽襯托內心的傷感之情,通過燕子展示古今的變化,句句皆是畫,引人去想象,惹人去體會。

這就是這首詩的魅力所在,這就是它所以動人的原因。因為你讀的不是詩,而是畫。之所以是畫,是因為有細節,讓你有可能去還原畫面。缺少了細節的詩,我們想象力再豐富,也沒法還原,也就難以打動人。

融情入景

這首詩全是寫景,不見抒情,那是因為感情全在這景中,委婉有致,韻味悠長。

“朱雀橋邊野草花”是因為人跡罕至的緣故,人跡罕至是因為貴族沒落的緣故。從這野草花中,我們已感受到繁華衰落後的悽傷。

再加上“烏衣巷口夕陽斜”,給這荒涼的景象抹上一層昏黃的暮色,更顯示了繁華褪盡後的落寞。

這兩句都只是靜態的描摹,讓我們靜靜地感受那份淒涼與感傷。接下來這兩句則是動態的描繪,而且還帶有巨大的力量感。

我們順著燕子,回到了王謝之家,來到了六朝的繁華里。那時朱雀橋上車水馬龍,烏衣巷口常有達官貴人拜訪,府邸氣派,生活奢華。

但轉眼間,燕子就飛走了,帶走了六朝的繁華,飛進了普通百姓的房簷下。熱鬧消失,繁華不見,唯見野草蓬勃,巷口寂寞。

古盛今衰,由此可見,落寞感傷,在所難免,更催人深思其中的盛衰之道。


以小見大

這首懷古詩切入口很小。

整首詩不過是寫花草、斜陽、飛燕,卻見出了一條巷子的盛衰。

一條巷子的盛衰,又見證了一個家族的盛衰。

一個家族的盛衰,又見證了一座城的盛衰。

一座城的盛衰又見證了一代王朝的盛衰。

而這正是詩人想表達的。

比起鴻篇鉅製,這首詩則顯得小巧精緻,又不失深度。


總結

寫景融情,含蓄委婉,韻味無窮。小處著手,細膩具體,情思搖曳,動人心絃。又於小處,寫出大主題,小詩也就有了玩味的價值。


小鍋煮書


上品的詩必須有畫面感,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或色彩瑰麗,或想象奇特,而且畫面有留白,引讀詩者感同身受或者無盡遐想。

先來看看同為劉禹錫上品的一首詩: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

和《烏衣巷》一樣,先是遠景,再是近景,再是特寫,當聚焦於特寫的畫面時,人的感情就寓於其中。

大眾耳熟的還有唐伯虎的《桃花詩》

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裡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

一眼望去看見桃花塢,塢中有庵,庵中有仙,仙人在悠閒地種桃樹,待來春桃花盛開,插幾枝桃花賣錢換酒。

一副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畫面雖色彩繽紛,卻是亂中有序,令人神清目爽!只不過這首《桃花詩》後半段過於抒情,偏於說教。這也是宋明詩的通病。

比如朱熹的詩,少有上品,偏於說教,沒有回味悠長的感覺。

看他的《觀書有感》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前兩句挺好,後兩句戛然而止,直接說教,情感賦予很勉強。要將道理可以寫一本書,

何必在畫面鋪上一堆墨?

不過上品詩可遇不可得,需“妙手偶得之”。

劉禹錫也寫過打油詩。

遊玄都觀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再遊玄都觀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雖然是劉禹錫不畏權貴,被貶發牢騷所做。

其實劉禹錫有首詩做的更棒。

竹枝詞二首·其一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畫面感更強,情感賦予更隱秘,諧音的方式,看似隨便描述,但字字洋溢著青春氣息。


右手累了


這首詩的用筆巧妙之處就是用了古時候代表著富貴祥和的“燕子”,來表達貴族和平民的更替。

詩中的“王謝”指的是東晉時期的“琅琊王氏”和“陳郡謝氏”,這是當時極其顯赫的世家大族,他們的氏族子弟多居住在金陵(今南京)烏衣巷這個高檔小區,烏衣巷的旁邊有一座橋叫做朱雀橋。這是劉禹錫從和州刺史任上去往京都洛陽述職,途徑金陵的烏衣巷時寫的一首詩,它是《金陵五題》中的第二首。

劉禹錫跟他的老夥計柳宗元的命運是一樣的,他倆都因“永貞革新”的失敗而受牽連,屢次外放任職,從此以後,他們的人生從巔峰跌到了谷底,柳宗元為此還寫了一首著名的《江雪》來表達他的終極孤獨: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而劉禹錫的性格又比他的好兄弟柳宗元開朗了一些,雖然政治上屢受排擠,但他始終充滿樂觀的信念和必勝的信心,從不頹廢,從他當時寫的一首《秋詞》便可看出他頑強的性格: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公元815年的早春,劉禹錫奉召回到洛陽,此時距離“永貞革新”已經十年,再次回到京城,看到的是那些投機取巧、趨炎附勢的權貴們,所以,氣不打一處來,借遊玄都觀的時候寫了一首詩來諷刺當權的新貴們: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這首詩一出來,再次被光榮的下放鍛鍊,先是到偏僻的廣東連州,又輾轉都四川的夔州,一直到十年之後,才從“巴山楚水淒涼地”來到還算富裕的安徽和州。

因為他是外放的貶官,來到和州之後,受盡了當地官員的欺辱,而他樂觀的性格反而讓他成就了一篇千古佳作《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劉禹錫在和州忍辱負重13年之久,終於等到了朝廷的詔書,讓他回洛陽述職,於是他的心中又燃起了希望。來到位於南京的烏衣巷的時候,想到了以前這是兩個大戶人家所住的高檔小區,如今看起來如此的蕭條衰敗,就巧妙的借用“燕子”又來諷刺了一把,這首詩也成了劉禹錫的千古之作,流傳至今。


代祖言濤


翻看諸家回答,真真不乏“百度詩人”、“百度文學家”,皆盡翻百度而出,無一語中的,甚至於謬誤多出。其詩好處,無一人說的工穩,諸如說“寫景功力”、引入了“燕子”的視角云云....簡直無法直視。


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此詩為劉禹錫的《金陵五題》之一。蓋因此組詩為和作,作者並沒有真切遊歷過,所以只取出金陵城的代表符號,構架出今古盛衰之同感,所以諸如“寫景功力深厚”直是胡說。


【烏衣巷】為三國東吳時之駐地駐地,由於當時禁軍身著黑色軍服,所以此地俗語稱烏衣巷,除此之外,六朝時期王、謝兩大家族皆居於此,所以烏衣巷是金陵城最為繁華鼎盛之處;【朱雀橋】則橫跨秦淮河,是去【烏衣巷】的必經之路。


全詩起兩句全在當時,無論是【野草花】,還是【夕陽斜】,無一在敗落淒涼之處。但獨取金陵城最興盛、最具象化的符號【朱雀橋】和【烏衣巷】,便瞬通古今,翻起枯榮興衰之變。此用筆之妙處,便在於以小見大,通過【朱雀橋】、【烏衣巷】當時(作者所處的時期)的景色狀況,與其歷史賦予的精神符號相對比,寫出了古今更迭之宏闊。但這點現代人並不能體會的真切,甚至很多人對於【朱雀橋】、【烏衣巷】的歷史意義都不知道,卻要說劉禹錫寫的歷歷在目...這不是扯麼?


第三句的好處也並非是所謂的“巧妙的引入了燕子的視角”,甚至視角根本不在燕子...這句的燕子也是作為象徵性的符號來處理。舊時貴族堂前多有燕築巢而居,而在詩人想象中的燕子,被處理成王謝堂前之燕,加一【舊時】,便是故巢不再,繁華敗盡,獨獨燕子尚在,暗寫物是人非之感。


第四句,便隨著燕子的特寫鏡頭轉到泛寫金陵城景物的廣角鏡頭。第一層,寫代表著當時貴族繁華的符號【堂前燕】,宛如一滴水一般,融入在尋常之人家;第二層,寫人家的尋常熙攘,概言百姓已對當年盛極、而今頹敗的【朱雀橋】、【烏衣巷】熟視無睹、漠不關心,自能興起滄海桑田,世態炎涼之感嘆。兩句從古今時間、空間的變幻中,用一燕子勾連,似眼前,似過往,其技巧之妙,便在於此。


總而言之,作者通過極度凝練的意象,使得表達極具張力,便使得通篇無一處有感嘆,卻無處不在感嘆----這才是劉禹錫的千古名篇《烏衣巷》用筆巧妙之處,而非哪些亂七八糟的百度解釋。



無聊到巔峰


烏衣巷這首詩能成為千古名篇是因為這首詩巧妙的將歷史的興衰能與自然風景相結合,讀完這首詩很白然地會感覺到一種悲涼的情緒 。事實確實如此 ,這是首吟詠盛衰榮枯的詩作 , 表達了作者由史蹟而引發出來的感嘆 。


寄情於景、意隨景出

烏衣巷位於南京秦淮河南面 , 是東晉朝廷貴戚王 、謝家族的居住地 ; 南京舊稱金陵 , 是東晉的國都 。 朱雀橋距離烏衣巷不遠 , 為出朱雀門而跨越秦淮河的一座橋,故名 。中國古代文人詠史 , 大都是要發一番思古之幽情的 ,劉禹錫亦然。 但是 , 詩人的視野所及和筆觸所敘 , 並沒有落實在往昔 , 而僅僅只是停留在眼前 ; 就字面而言 , 作者純摔是在寫景 , 他的情緒 是通過景物描寫流露出來的。


開首兩句是並列的寫景 . 首句寫朱雀橋 , 次句寫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 . ”著眼於它的荒涼 ; “烏衣巷口夕陽斜 , ”則著重描寫烏衣巷在夕陽籠罩下的慘淡和淒涼 . 昔日進出都的交通要道 , 現在只是野草一 片 , 而當時朝廷權貴的豪華住宅 , 也只存留著昏黃的暮色氛中。


夕陽斜三個字具有相同的藝術效果 。 陽光是白晝的象徵 , 白晝將盡 , 轉瞬就是黑夜來臨 ;同時 , 如 日中天 , 也是權勢的象徵 , 而此時 此刻在夕陽的籠罩下 , 烏衣 巷給人的感覺只是種荒 涼和落寞 。 在此基礎 上 , 詩人復加一 “ 斜” 字。 傾斜 的夕陽是眼前的景象 , 夕陽 的傾斜又表明這眼前的 景象也只是短暫的 片刻 , 過不 了多久 , 萬事萬物都將 掩沒在死氣沉沉的夜色 中 , 烏衣巷 自然也 不例 外。 這 一個 “ 斜” 字具有雙重含 義 , 一是夕 陽現在所處的位置 , 二是它的運行趨勢 . 太陽用“ 夕”來形容 , 又用“ 斜 ”來描述 ,同樣也是融盛衰兩極於一體 。

最後兩句詩表現了物是而人非的滄桑感 。“舊 時王 謝堂前燕 , 飛入尋常百姓家 。 ”隨著時間的流逝和朝代的更迭 ,曾經顯赫一時的王 、 謝家族早已衰敗 ; 同為烏衣巷 ,往日豪華住宅已經不復存在 、 現在 只是 一些普通 老百姓的 居住場所 。 江山易人 , 景物全非 ,唯有燕子依然存在 ; 可是它們出入其中的 , 早已不是王 、謝家族的住宅 ,而是百姓的家居物是而人非 。

詩人為何要發思古之幽情呢?這要聯繫詩人所處朝代來看,詩人所處的中唐,藩鎮割據、朝廷腐敗,詩人寄現實的感慨於歷史的盛衰之中,引古鑑今,感慨烏衣巷的冷落、荒涼、貴族的由盛到衰。更主要的是作者通過這首詩諷刺當時的統治階級,儘管你們現在能權力顯赫一時,醉生夢死,但到頭來也會王、謝大家族一樣走向衰弱





乾坤一局棋


劉禹錫是個七絕高手,聞名於世的是《陋室銘》、《竹枝詞》和這首《烏衣巷》。


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唐詩在王維、李白、杜甫、高適這些詩歌高手的折騰下,已經登峰造極。中唐詩人無論如何再難玩出花樣來,要怎樣在詩歌創作中走出自己的路,就是擺在劉禹錫們面前的難題。

面對盛唐詩人無法企及的高度,中唐詩人只有求變。現在來看,他們選擇了題材上面的專精,在前輩詩人沒有達到的層面上拓寬深挖。比如李益就選擇了用七絕寫邊塞詩,在凝練厚重,音律高亮上超過了王昌齡,高適這些邊塞詩高手。而劉禹錫,則選擇了用七絕來懷古。他路過南京的時候寫下了《金陵五題》,《烏衣巷》是其中第二首。

唐人寫懷古,大都是追憶六朝繁華。其實六朝亂世和盛唐比起來,未必更繁華,不過就像寫唐明皇都用“漢皇”來代稱一樣,寫前朝舊事來諷喻追思,總好過在詩詞裡面直接說當朝今不如昔吧。

劉禹錫寫的這首懷古,就是懷念六朝。六朝古都,便是金陵。而詩中提到的“朱雀橋”、“烏衣巷”都是當時高門大戶,大將貴族聚居的地方。魏晉六朝,一直都是門閥政治,而六朝最尊貴的門閥就是王導、謝安兩家,冠蓋如雲,才子輩出。他們居住的地方相當於咱們現在的軍區大院,或者是政府家屬區。

可詩人看到的是什麼情形?“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這些曾經繁華熱鬧的去處,如今卻是野草橫生,籠罩在落寞夕陽之下,顯示出無比淒涼的黃昏景象。

看到這樣的景色,詩人後兩句就轉入議論,這也就是千古名篇的精妙所在了:“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些六朝時期高門大戶,權宦之家的燕子啊,現在也飛進普通老百姓家了。

門堂里弄的飛燕,寫出了幾百年的滄桑歷史感。燕子自然不是當年的燕子,門第也早就不再是當年的門第,很顯然,這朱雀橋邊,烏衣巷口早就變作平民聚集區了。

他寥寥幾筆,就像拍電影的長鏡頭一樣,隨著燕子在空中起舞,將烏衣巷口的背景在時空中精妙切換,我們從燕子的視角,飛入尋常百姓家,卻發現這是多年前的名門大戶,如今已經破落不堪,只餘夕陽殘照,心中回憶起當年重樓掛彩,雕樑畫棟,不禁悵然若失,一口氣也終於嘆了出來。

整首詩寫景“野草花”、“夕陽斜”尋常淺白,卻餘味悠長;寫燕子視角獨特,卻隱藏了詩人對世事變幻,滄海桑田的感觸。

這篇七絕平仄嚴合,寫法規整,淺白通俗,卻意味悠長,正是盛唐詩歌餘韻。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