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埋怨老師給孩子佈置的作業太多,一言不合,就被老師踢出群

最近網上流傳很多家長群的聊天截圖,引起了熱議,也讓家長和老師之間的關係

緊張升級。

比如,家長埋怨老師給孩子佈置的作業量太大,一言不合,老師將家長踢出了群聊。


家長埋怨老師給孩子佈置的作業太多,一言不合,就被老師踢出群

比如,老師勸阻一位家長開跑車接送孩子,免得滋生攀比心理,溝通無效之後,老師將這位家長踢出了群聊。


家長埋怨老師給孩子佈置的作業太多,一言不合,就被老師踢出群

再比如,一位家長因為對自己孩子的座位分配不滿意,與老師產生爭執後被踢出了群。


家長埋怨老師給孩子佈置的作業太多,一言不合,就被老師踢出群

可想而知,建立家長群的本意一定是為了讓老師統一管理,增加老師和家長之間的交流溝通,全方位全天候關注孩子們的學習生活,一句話,一切為了孩子。

何況微信群已經成為當代不可或缺的溝通渠道,現在誰不是每天被無數個微信群輪番轟炸?家庭群、同事群、同學群、寶媽群……

但是接連發生的這些讓人啼笑皆非的社會新聞,讓我們反思,事情好像沒有那麼簡單,微信群真的有利於家長和老師之間的溝通嗎?

看似便捷的溝通方式卻增加了家長和老師雙方面的壓力和焦慮,還有的溝通群老師線上發佈作業內容,要求家長督促孩子完成作業併發布視頻或者照片每日打卡,雙方各有壓力,各有不滿,各有委屈。花樣“打卡”交作業,家長疲於應付——朋友圈成了家庭作業“監工”。


家長埋怨老師給孩子佈置的作業太多,一言不合,就被老師踢出群


面對這種面向大眾的交作業方式,不少參與打卡的家長表示,“打卡式”學習在一定程度上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但也有家長反感,認為打卡是學校或培訓機構在轉移責任。

還得家長抱怨道:“我覺得‘打卡’要有選擇性,可以在一些較有創造性、借鑑性的作業上通過‘打卡’交作業,為學生提供一個互相借鑑學習的機會,但沒有必要所有作業都打卡!”

這種繞過學生,老師統一管理、深層介入的溝通方式,是對的嗎?家長和老師,應該如何溝通?


家長埋怨老師給孩子佈置的作業太多,一言不合,就被老師踢出群


鄭淵潔老師分享其自己獨特的見解:我和女兒的老師溝通,不需要見面,也不要電話和微信,也不是量子通信,那麼我是用什麼方式和老師溝通的呢?

作為家長,借用了情報人員的單線聯繫方式和老師溝通。

這個“單線”就是孩子。我認為,家長和老師聯繫的最佳方式是通過孩子練習,孩子是家長和老師聯繫的唯一橋樑,唯一通道。家長或者老師繞過孩子互相聯繫,我認為是教育的失敗。不合格的老師或者家長才會採用揹著孩子練習的方式。

學霸都是被信任大的。

讓孩子擔心家長和老師之間唯一的聯繫通道,使得孩子有尊嚴、享受信任。來自老師或者家長的不信任是導致孩子學習成績或者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想讓孩子成為學霸,我的體會是,作為家長首先要做到信任孩子。


家長埋怨老師給孩子佈置的作業太多,一言不合,就被老師踢出群


鄭淵潔老師是用什麼方法讓孩子做他和老師之間的小小聯絡員的呢?

那就是要讓讓女兒勝任這個角色,需要從小培養女兒回家後把她在幼兒園和學校的一切經歷都告訴家長的習慣。

讓孩子養成這個好習慣非常重要。家長倘若繞過孩子直接和老師溝通,有可能陷入一面之詞的信息不對稱局面,因為家長和老師溝通的全部意義都是孩子,而孩子內心的真實感受,只有孩子自己把握得最準確。

由此看來,孩子是否能將自己在學校的真實感受如實告訴家長,就成為至關重要的事。

每天放學去幼兒園接孩子的時候,家長可以問孩子,“你給媽媽講講幼兒園的故事吧,這就等於也帶媽媽去上幼兒園了!”


家長埋怨老師給孩子佈置的作業太多,一言不合,就被老師踢出群


家長也可以通過發問導向孩子講的更完整,比如老師說了什麼?小朋友們說了什麼?老師安排你們做什麼事情了等等,聽完後,家長可以說:“哇!太有意思了!你是講故事的天才!等於我也去了幼兒園。”

回到家,也可以當著全家人的面表揚孩子特別會將幼兒園的故事,或者家長當著孩子的面複述一遍故事,故意遺漏一些內容,給孩子補充的機會,從此孩子一定會樂於開口講述每天在幼兒園的經歷。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一定不要出賣過孩子揹著孩子和老師直接聯繫,不要對老師說:我覺得孩子這個想法不對,我希望您能幫助她改變。因為一旦出賣過一次,孩子就再也不會信任你了。而不信任,就會導致孩子對你三緘其口,不願意和你說話。而如果孩子和家長之間的話越來越少,這就是警鐘,證明父母不合格。

推薦書籍:《鄭淵潔家庭教育課》

媽媽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


家長埋怨老師給孩子佈置的作業太多,一言不合,就被老師踢出群

猜你喜歡的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