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隋都結束了幾百年亂世,卻二世而亡,緊跟著強漢盛唐,為啥?

長安旭哥


秦朝是興起於法制,亡於法制,亂世用重典沒錯,但是一統天下之後還用如此嚴酷的刑法勢必會激起反抗。隋朝的滅亡主要是京杭大運河的開鑿,這條運河消耗的國力太過於恐怖,導致民生凋敝,反抗隨之而來。漢唐都是在有前車之鑑的情況下立國的,當然通曉其理。


復東往事


當世之主流,皆以百姓為焦點解釋為何此二朝為何短命,不外乎“苛政”“大興兵戈與土木”。但我見解不同,秦重法家,以法立國,開創萬代沿習的郡縣制,以法立國,廢分封,完全破除周朝鬆懈的王臣之禮,不再封王於一隅,中央集權,一統天下,這都是興萬世之功法!奈何天意如此!始皇於巡遊中暴斃,用人不當,被權臣奸佞掌握超綱,誅殺了太子,才加速了秦朝的滅亡,本就一統天下不久,六國未亡人正盛,此時朝中大亂,且不嗚呼哀哉?!秦朝即使開國始皇嚴政於民,乃立國之需,後世若明君繼位,朝廷穩固,大施仁政,也不知享國祚幾百年也……

大隋之早亡也是隋煬帝自作孽,上位之不正,寵幸奸臣,三徵高句麗卻不得戰果,理應滅其國佔其地,一兩句軟化就撤了軍得了性……哎,大興土木挖運河,興了後世卻敗了當世罵名!不顧國內政治動盪堅持南下江都,自此敗亡……

秦,隋之早衰,不在其政治制度,而在於人禍!天意要亡,人來助之,統治者自身佔有很大的因素。但是兩朝的共同點都是結束了長期以來的分裂割據狀態,創造了大一統和非常合乎時宜的政治制度,所以滅亡後新建的朝廷都會繼續沿用他們的政治路線,開創了一代盛世和長久的王朝!




Go透過現象看本質


古語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秦、隋都的在大分裂後大一統,但沒有安定好民心,就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在大一統過程中受傷的經濟和人員,都沒有得到好好恢復,百姓怨念叢生。得民心者得天下,這裡的民心包括利益集團,世家門閥。漢劉邦得天下後,再經過文景之治,才國富民強。唐太宗通過貞觀之治的積累,才有了後面的開元盛世。所以只要社會安定,人民的創造力是無限的。


談昆明


大家好,我是夏目愛看書,很高興可以回答這個問題!題主的問題是為什麼結束百年之亂的朝代都是二世而亡,我覺得這個問題很好,之前我也思考過這個問題,下面我說說自己的幾點理解!

秦二世而亡,漢承秦制!

秦朝是在原有的秦國基礎上建立的,我們可以看出從秦滅六國建立大一統的王朝,國家的體制從奴隸制度向封建制度完成的了轉變。這是從商鞅變法開始的幾代秦國國君的不懈努力做出的成果,我們先來看一下商鞅變法:


  1. 頒佈並施行魏國李悝的《法經》,增加連坐法,輕罪用重刑;

  2. 廢除舊世卿世祿制 ,獎勵軍功,禁止私鬥,頒佈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爵制度;

  3. 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特別是獎勵墾荒,規定生產糧食生產量多的人可以免除本人的勞役和賦稅,以以農業為本業,以商業為末業,並且限制商人的經營範圍,重徵收商業稅。

  4. 廢除貴族的井田制,“開阡陌封疆”,廢除奴隸制土地國有制度,施行土地私有,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5. 普遍推行縣制,設置縣一級官僚機制;“集小都鄉邑聚為縣”,以縣為行政單位,廢除分封制度,“凡三十一縣”縣設縣令以主縣政,設縣丞以輔佐縣令,設縣尉以掌管軍事。縣下轄若干都,鄉,邑,聚。 ——摘自百度百科


商鞅變法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變法的內容很明顯侵害了當時貴族的利益,這也就埋下了不穩定的因素。因為根據馬克思所總結的就是舊的事物會被新的事物所取代,但是這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所以說雖然秦國完成了六國的吞併活動,完成了從奴隸制度到封建制度的轉變,但是畢竟還是有很多地方不是很完善,會導致社會出現一些矛盾和不穩定的因素。天下一統秦始皇好大喜功,築長城,修直道,造阿房宮,建驪山,同時秦朝的將士一直沒有停止向外進行軍事擴張,雖然說奠定了中國現在的版圖,但是對於當時的秦朝來說疆域越大,兵力也就越分散。

同時在歷史上還記錄了秦國焚書坑儒的事件以及苛刻的法律,這也是壓死秦國的最後稻草。根據歷史的記載就是當時的劉邦和蕭何分析秦朝為什麼滅亡原因是:秦國推行的郡縣制導致在秦國內部有人叛亂的時候沒有人率兵勤王,所以劉邦獲取天下之後採用郡國並行制,使得漢朝的江山在一開始還是比較穩固的。

同時劉邦深知秦朝最大的弊病在於暴政,戰時和大一統之後秦國的國策並沒有發生什麼變化,秦始皇不能審時度勢,並沒有做到文武之道一張一弛,仍然一味的重功利,執行酷法,最終導致矛盾的激化,而漢高祖劉邦則深知這樣的道理,於是“約法三章”天下歸心。

隋朝二世而亡,唐承隋制

隋朝繼承與北周,577年北周滅北齊統一北方,589年隋朝滅掉陳朝統一全國,使得中國經歷了幾百年的紛爭之後重新歸於統一。隋朝建立之初便埋下了很多的矛盾,比如說隋朝的權利核心掌握在關隴集團的手中,而北齊確實山東士族,同時陳朝的統治階級又以漢人為主,這就導致統治階層內部已經分化,矛盾尖銳。除此之外,在民間由於是北方人民征服南方的人,導致北方人以一種驕傲者的態度稱北齊之人“機巧奸偽,避役遊惰”,雖然大環境是統一的但是局部是常有南方人發生叛亂!

隋煬帝期間親征吐谷渾,三徵高句麗,修建大運河,營建東都洛陽...雖然隋文帝在位期間勵精圖治,但是如此耗費人力物力的三件大事,如果只做兩件兩件肯定是千古一帝,但是國力是有限的,如果同時做肯定會導致民怨沸騰,最終也引起大亂。


其實我認為隋朝之所以有那麼多人造反主要還是因為世家大貴族的決裂,首先隋朝的政權核心肯定是關隴集團,當時楊堅逼迫北周皇帝禪讓的時候也是抱著關隴士族的大腿,但是之後楊堅當上皇帝之後選擇排擠和打壓關隴士族,為了擺脫關隴集團的對於皇權的掣肘,於是楊廣堅持實行

科舉制度來改善中央的格局。這也是後面關隴集團扶持李淵直接造反的主要原因,隨著皇權和關隴集團的矛盾激化,李淵在關隴集團的幫助下在極短的時間內攻入長安,最後完成了唐王朝的建立。

總結:

1.國家的滅亡都是因為變法或者某項制度導致原先的政治平衡被打破,所以出現王朝的傾覆。商鞅變法直接導致秦朝的貴族與秦始皇離心離德,科舉制度的出現導致關隴集團的地位受到威脅。當然這些都是優秀的制度轉變,也是之後漢唐可以在繼承前者的優點經驗之後可以繁榮富強的原因。

2.國家滅亡的理由都有好大喜功,秦始皇修建阿房宮,楊廣修建東都和大運河以及兩者窮兵黷武,秦始皇不停地開疆拓土,楊廣三徵高句麗,親征吐谷渾。導致國內軍事實力的削弱以及百姓怨聲載道。

可以說這些朝代的開拓者都是無比優秀的人才,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給你小小的幫助!


夏目愛看書


秦隋兩朝,在天下一統後,都犯了同一錯誤:持續地大興民力以至民怨沸騰。秦是修始皇陵,阿房宮,長城,直道,北擊匈奴,南征百越;隋是修大運河,傾國力征高句麗。


上下Z求索


都為他人做嫁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