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林蘆笙藝,悠悠苗寨魂

松林蘆笙藝,悠悠苗寨魂

舊州松林蘆笙隊


距舊州鎮西南面一公里處,有一古村落,稱松林寨。村前田連阡陌,綠波萬頃;村後山上松木茂密,濃郁蒼翠。此村現有200多戶人家,均為花苗族,原為舊州鎮一個獨立的行政村,2013年與舊州村合併為舊州碧波居委會。

這個美麗的苗族村莊,不僅有厚重歷史文化(後山為舊州舊時張姓土番祖瑩地,是安順市研究土司文化源流重要的田野調查基地),而且苗族風情濃厚,其歌舞、刺繡、蠟染、跳花、射弩等遠近聞名,特別是蘆笙的製作,可謂名冠黔中。

蘆笙是中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的一種古老的簧管樂器,流行於苗族、瑤族、侗族等地區。有關資料表明,蘆笙起源於苗族,自古就有“苗不離笙”的說法。《續修安順府志》載:苗族蘆笙製作“以竹六枝製成。其音之高低亦仿古樂一宮二商三角四徵五羽六少宮,並以竹之長短為之。六笙之製法,以長約八九分寬約四分之銅片為簧,以刀尖劃通兩線,中存一舌,有似刀尖形者,有似鏢葉形者,長約銅片三分之一。再由竹之下端相距五寸處開通一孔,孔之大小與簧等,將簧嵌上,以口吹之,音即從銅舌發出。又以長約尺許之木,半削為柄,半削為一橢圓形之壺。削成後劈而為二,刳去其心,複合為一,箍以樹皮,穿通六孔,以六竹嵌簧之處投入壺中;復於近壺之竹上,每竹各開一孔,以免由柄吹時六音齊響,又可使吹者任意蒙之作聲。”

較之其他地方製作的蘆笙,松林蘆笙以其發音純正和做工精緻而聞名,其主要製作人為一位年近70的老人楊文華先生。

說起楊文華製作蘆笙,還有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故事。

原來,安順一帶的蘆笙製作,起源於明末清初。時舊州老黃寨有一青苗族英雄陳某,技藝精湛,製作的蘆笙遠近聞名。某年大荒,民不聊生,而官府竟不顧百姓死活,仍催逼糧稅,苗民忍無可忍,在陳某的帶領下,聚眾抗交賦稅。官府派兵彈壓,將陳某抓進大牢,擬秋後問斬。後陳某越獄,逃至安順一帶,從此隱姓埋名,靠做蘆笙謀生。陳某在晚年時,將其藝傳於兩個徒弟:一個為董家莊人,一個為鮑家莊人。他給徒弟立下規矩:蘆笙製作技藝傳男不傳女。兩徒弟學成技藝,四處傳播,至民國時傳到平壩楊文華先生外祖父家。楊文華15歲那年,因家道艱難,讀初中時輟學在家,巧值平壩大舅母生子,大舅因忙於做蘆笙養家餬口,無暇照管妻子和幾個孩子,楊文華遂到大舅家幫忙帶孩子做家務。見大舅製作蘆笙,他好生羨慕,欲學此藝,怎奈舅家藝不外傳。楊文華悵恨不已,然亦不甘心,一邊做家務一邊觀察大舅製作,將其製作過程暗暗強記於心。若遇大舅忙不過來需要楊文華做幫手時,他更是樂不可支,珍惜這難得的機會,用心揣習,以至夢中仍不忘琢磨。整天沉浸在工作中的大舅,沒想到聰明的外甥已將蘆笙製作的流程熟記於心。40多天後,楊文華拿著回到家試做的一對蘆笙給大舅看,大舅驚訝不已,高興之下,又作了一些指點,楊文華自然心領神會,技藝漸精,所制蘆笙已卓然成家,相比之下,老舅傳統制作的蘆笙卻黯然失色。為此,二舅怒斥大舅違背祖訓,將祖傳技藝私傳外姓人;大舅左支右絀,有口難辯,此後二人互不理睬,鬥氣達十多年。

楊文華製作蘆笙用料極為講究。笙管採用紫雲所產的紫竹,此竹又稱毛竹,其節長而表皮堅硬光滑,不易生蟲;笙鬥採用豆角楸,其質紋理通直,切面光滑,光澤度佳,耐水耐腐,不易蟲蛀,堪為木中之王;笙管圍束和笙鬥合攏的箍扎為天然樺槁樹皮,其皮耐磨而極具韌性。特別是蘆笙的核心技術——簧片的製作更為精細。初,他將收集到的銅鑼打碎,再重新熔鍊打製成片,最後以手工精心打磨而成;近年來,他採用的是廣州一家使用現代精密技術製作的蘆笙簧片。他對簧片音質的辨別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耳朵一聽,即能分辨出簧片發出的音質。

憑藉其精湛的技藝,楊文華製作的蘆笙聲名遠播,產品遠銷省內外,甚而到達泰國、越南等。現在,他又對傳統蘆笙製作進行改進:將傳統蘆笙簡單的幾個發音擴展到二十多個,使其音域更為寬廣、聲音更為宏亮。他將改進後的蘆笙命名為“新時代苗家蘆笙”。他的名聲越來越大,各地電視臺、報社的記者紛紛上門採訪,安順一帶苗族村寨都知道了這位開朗健談的“蘆笙製作大師”。2013年,楊文華獲“安順市非物質文化蘆笙製作代表性傳承人”稱號。

楊文華靠製作蘆笙致了富,在他的影響下,他的幾個弟弟也跟著他學習這門技藝。他還想打破蘆笙製作“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的祖訓,帶領全村人學蘆笙製作,讓松林蘆笙製作形成規模,大家共同致富。

松林蘆笙藝,悠悠苗寨魂

楊文華製作蘆笙

在松林,除了享有盛名的蘆笙製作外,還有一支受人讚譽的蘆笙舞隊。

說到松林蘆笙舞,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

據楊文華先生說,松林苗族的祖先大多來自貴陽。很久以前,貴陽一帶為花苗族聚集的中心,因周邊山上翠竹茂密,故將貴陽稱為“竹”,後人稱貴陽為“築”,乃“築”與“竹”音同而訛稱。寨主稱楊魯王,亦即苗王,膝下有二女,皆心靈手巧,美麗動人。時貴陽噴水池有一大石,稱焦石,苗族青年男女常到那裡玩耍。一天,苗王兩個女兒正在焦石遊玩,林中忽地竄出一隻猛虎,向她們撲來,姐姐一見不好,急用身體擋住老虎,叫妹妹快跑;妹妹一邊跑一邊大喊“救命”。老虎咬死姐姐後又向妹妹追來,眼看妹妹又要落入虎口,千鈞一髮之際,來了一個苗族青年,只見他拈弓搭箭,“嗖”的一箭正中虎首,老虎一聲嚎叫,向林中逃竄。這青年名叫祖得隆,其人勇猛頑強,力大無窮,是個神箭手。為根除虎患,他來不及安撫姑娘,向林中追擊老虎。姑娘好半天才從驚恐中醒過來,失魂喪魄回到家中,向父親說知。苗王為大女兒死於虎口悲傷不已,同時又非常感激這個青年人救下小女兒。當他得知青年人勇猛鬥老時,便想將女兒許配給他。然而,這青年人叫什麼呢?家住哪裡呢?又到哪裡去找他呢?苗王無從得知,左思右想,終於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他將山上許多竹子砍來,做成一支支蘆笙,放出話去,要在焦石舉行三天的跳蘆笙比賽,各地的苗族小夥子在古歷七月十一那天來跳蘆笙舞,誰跳得好,就招他為女婿。那天,成千上萬的苗族小夥子從四面八方趕來,興高采烈來跳蘆笙。然而,就是沒見那青年,第二天仍然不見,姑娘急了,苗王失望了……到第三天,跳蘆笙快要結束時,祖得隆才趕來,——原來他追擊老虎,在深山與老虎搏鬥,最終將老虎殺死,回到家後聽說跳蘆笙比賽才趕來的。姑娘一下認出了他,苗王大喜,將做得最好的蘆笙送給祖得隆,並當眾宣佈將女兒許配給他。人們聽到祖得隆打虎救人的故事後,讚歎不已,紛紛祝賀他與姑娘喜結良緣。自此之後,每到七月十一、十二、十三這三天,苗家青年男女都要跳蘆笙舞,紀念祖得隆和苗王的女兒,並期望在跳蘆笙舞時找到自己的意中人。

現在的松林蘆笙樂隊能自編詞、曲、舞。蘆笙樂隊既有長管的低音蘆笙,也有短管的高音蘆笙,合奏起來笙音雄壯粗獷、氣勢磅礴,可謂“笙聲沸天”、“蘆震山嶽”。蘆笙舞由十幾甚至幾十人蘆笙手圍成圓圈,邊吹邊跳。據說以前蘆笙舞僅在祭祀、婚禮、喪葬儀式或新屋落成時跳,但後來每逢年節、歡慶豐收和男女青年進行傳統社交活動時也跳。每逢夏秋季節的月明之夜,蘆笙鳴響,全寨的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或隨著輕鬆活潑的蘆笙曲翩翩起舞,或談古論今,盡情地享受著勞動後的歡樂;遇“跳花節”、“蘆笙節”等苗族盛大傳統節日,苗民男女老幼,聚集松林寨一起參加蘆笙舞盛會,但見吹笙者在場中邊吹邊舞,周圍男女群眾,層層環繞舞蹈,場面尉為壯觀,史籍所載曰:“參差六竹管,長蘆黃鐘濤,短聲清微散,舞來隨節施,吹去別促緩,苗女共苗男,明月花滿山。”

更為奇妙的是,松林蘆笙樂隊可將舊州鎮周邊的一些地名、寨名、物名等編成民謠或順口溜,通過蘆笙演奏出來,如有這樣一曲蘆笙舞:

江西平寨騸馬蹓,

隴輝坐在巖洞頭。

偷牛盜馬王二寨,

殺豬屠羊安順州。

一出北門是舊場,

簡家立的好牌坊。

筆者曾目睹楊文華演奏了這個曲子,初聽時發音尚不分明,仔細再聽,笙音與字音竟合而為一,字字清晰,句句分明,毫無差錯,讓人讚歎不已。

松林蘆笙藝,悠悠苗寨魂

筆者採訪楊文華先生

因名聲遠揚,松林蘆笙隊常常受邀參加省、市蘆笙舞表演和比賽,2017年,松林蘆笙樂隊代表安順市在貴陽參加“2017貴州•雷山苗年第四屆全國苗族蘆笙舞樂大賽”獲得大獎。

松林蘆笙藝,悠悠苗寨魂

參加蘆笙舞比賽的松林蘆隊員


“蘆笙文化是我們松林寨的村魂!”在外從事裝飾業的楊文華女兒楊清晴這樣說。隨著舊州鎮旅遊業的發展,楊清晴決心回鄉繼承父業,她將團結眾多松林有識青年,擴大蘆笙生產規模,提升蘆笙舞的演出水平和效果,同時深度挖掘、整理、提煉、整合松林蠟染、刺繡、銀飾等具有苗文化特色的產品,努力打造以蘆笙文化為品牌的苗族生態文化村,為舊州文化旅遊業發展助力!

松林蘆笙藝,悠悠苗寨魂

參加全國蘆笙舞樂大賽的松林蘆笙隊

作者簡介:林德勝,男,上世紀60年代出生,舊州初級中學教師。喜好文學,寫過小說、散文、詩歌、教學論文等,作品散見於各種報刊、網絡。近年來,熱衷於地方歷史文化資料收集整理,發表地域故事文章多篇,作品被《學習強國》、《多彩貴州網》、《貴州省社會科學雲服務檯》、《網易》、《新浪網》等官方網站轉載。系安順市作家協會會員,西秀區作家協會會員,貴州省詩詞楹聯學會會員,安順市詩詞楹聯學會會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