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最後是怎樣度過餘生的?

許仙七世


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應該是劉禪降魏後的真實寫照。

劉禪作為蜀國後主,自劉備白帝城託孤後,一直在西川稱帝到鄧艾偷襲成都開門投降。劉禪的一生基本算得上是無公害的,整個蜀國都有千古賢相諸葛亮掌管著,而且毫無二心;諸葛亮雖然積極北伐,並鞠躬盡瘁病死五丈原後,又內仗黃權,諸葛瞻,外有姜維等,基本蜀國大小事宜不需劉禪操多少心的。

直至曹魏滅蜀戰役,鄧艾偷襲陰平,奇襲成都,劉禪看到大勢已去,開門投降,被押送到長安,過起了亡國奴的生活。

不過,實話實說,當時的曹魏掌權者司馬昭對劉禪還是很友好的,非常的善待於他,這在歷史上對待亡國之君還是不多見的。

司馬昭封劉禪為安樂公,這個爵位可不低的,公爵可是在當時是第一等的爵位,甚至和司馬昭的叔叔司馬孚一個等級的爵位。當然,這種封賞可能更多的是帶著濃厚的政治色彩,畢竟當時的蜀國剛剛被滅,甚至劉禪都投降了,姜維都還在利用鍾會準備反魏復蜀。曹魏為了滅蜀國,甚至都把當時滅蜀的兩個重要將領鄧艾、鍾會多搭進去了。

那麼司馬昭是真心實意的善待劉禪嗎,顯然不是的,雖然劉禪作為亡國之君,但肯定還是有一定的號召力,畢竟作為西川之主幾十年,臉面上肯定比司馬昭要熟。

司馬昭對劉禪也做過幾次試探,比如在宴會上,專門提供蜀國歌舞,觀察劉禪的表現,其他的蜀國降臣無不露出哀傷,思鄉的神色,只有劉禪毫無感覺,依然一副享樂其中的的樣子;司馬昭又問劉禪在魏國如何,劉禪的回答“此間樂,不思蜀”簡直成了千古的名句,司馬昭見劉禪一副無心無肝的樣子,覺得劉禪沒有任何威脅,更沒有什麼出息,就逐漸的放鬆了對劉禪的擔憂,劉禪因而能在魏國安逸生活,幾年後壽終正寢。

那麼劉禪真的是那種沒心沒肺的糊塗君主嗎,我覺得未必。劉禪能夠穩坐蜀國皇帝位幾十年,能夠平衡西川派和荊州派各路狠角色,肯定是不簡單的。不過在當時的局面來看,既然已經降了曹魏,要想不受司馬昭的猜忌確保自己安度餘生,也只能裝裝傻了,再說了,劉禪本就沒什麼過高的政治追求,能落得個公爵養老,那又何樂為不為呢。


沉墨I方之城




投降後,劉禪是怎樣度過餘生的?

劉禪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漢懷帝,劉備與甘夫人長子,在位四十一年。劉禪自幼多磨難,出生不久就有劉備長坂坡兵敗,幸虧趙雲捨生忘死相救,劉備入川之後,立劉禪為太子。彰武三年(223年),劉禪繼位為皇帝,拜諸葛亮為相父,先後多次支持諸葛亮北伐。諸葛亮死後,姜維掌握軍權,劉禪又先後九次支持姜維北伐,但後期因為寵信宦官黃皓,導致朝政頹廢,忠臣多被殘害,劉禪多年不理朝政,蜀國逐漸衰落。


公元263年,司馬昭分三路大軍伐蜀,其中鄧艾偷渡陰平,在綿竹地區斬殺諸葛瞻父子,威聲大震,長驅直入,兵臨成都。劉禪驚慌失措,聽取光祿大夫譙周的建議,率文武百官投降鄧艾,蜀國滅亡。蜀國滅亡後,劉禪受到怎樣的待遇,又是如何度過餘生的,筆者以下做簡要分析。


首先劉禪投降後被封為安樂公,移居洛陽。劉禪投降後,被司馬昭封為安樂縣安樂公,司馬昭率軍入蜀後,把劉禪極其家眷,還有蜀中重要文武大臣一起押送回洛陽。在洛陽劉禪受到嚴密的監視,劉禪因善於隱忍,司馬昭並沒有加害。而是為劉禪建立了一個安樂公國,食邑萬戶侯,定都安樂縣。司馬昭用意也十分明顯,就是希望劉禪能安樂度過早年,不要惹是生非,乖乖做自己的安樂公,劉禪也不服重託,終日歌舞昇平,只知道享樂,沒有任何進取心。


其次司馬昭試探劉禪,劉禪卻樂不思蜀。司馬昭多疑,擔心自己死後,劉禪會謀反作亂於是就宴請群臣,同時也款待劉禪。宴會上,司馬昭故意讓歌女跳蜀舞,蜀漢舊臣看後,都淚流滿面,唯獨劉禪鎮定自若,好不悲傷。司馬昭見劉禪沒有反應,便質問劉禪:安樂公是否思念蜀?劉禪放下酒杯道:此間樂,不思蜀。


劉禪的部下郤正私下告訴劉禪:司馬公若是在問起是否思念蜀國,您就先注視宮殿上方,閉上眼睛,然後睜開眼認真的回答“先人墳墓,遠在蜀地,無一日不想念啊”,這樣司馬昭就會放我等回蜀地。司馬昭看二人在下面嘀咕,就又問了一遍:安樂公真的不思蜀?劉禪按照事先商量好的回答。司馬懿聽後很詫異的問:此話可是郤正所說?劉禪大驚道:公何以得知?滿座大臣都哈哈大笑,唯獨司馬昭笑的最是開心,便對左右說:劉禪如此忠肯,我無憂矣!劉禪因善於隱忍,老實本分,也因此幸福快樂的度過了晚年!


再次劉禪之死。劉禪成為安樂公後,由於偏愛劉恂,便立他為世子。魏國滅亡後,司馬炎建立西晉,劉禪繼續做他的安樂公,西晉泰始七年(271年),劉禪病逝,諡日思公,享年六十四歲。

你是如何看待劉禪的一生?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公元263年8月,曹魏權臣,也是曹魏帝國的實際掌權人司馬昭,啟動伐蜀之戰。十八萬魏軍兵分三路征討蜀漢,蜀漢實力不濟,無力抵抗,節節敗退,於263年10月底宣告滅亡。蜀漢的第二任皇帝,也是最後一任皇帝劉禪出城投降。

蜀漢滅亡後,劉禪和蜀漢的文武官員被押解到曹魏都城洛陽,司馬昭對劉禪還不錯,並沒有殺他,還封他為安樂公。

有一次司馬昭宴請劉禪,安排蜀漢宮女來跳舞助興,在場的蜀漢舊臣都感到十分悲傷,而劉禪卻歡樂嬉笑,無動於衷。司馬昭還問劉禪,是否思念蜀漢,劉禪回答“這裡很快樂,不思念蜀國。”

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並之。”
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郤正聞之,求見禪曰:“若王后問,宜泣而答曰‘先人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因閉其目。”會王復問,對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語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左右皆笑。——《三國志·蜀書·後主傳》

由此誕生了一個成語:樂不思蜀

一些人覺得這是司馬昭為了試探劉禪,如果劉禪也表現一番哀傷的表情,那麼司馬昭可能會殺了他,於是劉禪裝傻充愣,故意說樂不思蜀。

這顯然是沒把歷史學好,劉禪只是個階下囚而已,不會對司馬昭構成任何威脅。即便劉禪表現一番哀傷的表情,司馬昭也不會殺他。司馬昭這麼做,只是為了羞辱劉禪和蜀國官員而言,至於劉禪作何反應,司馬昭是不care的。

大局已定,司馬昭此時被封為晉王,是曹魏帝國的實際上的最高領導人,和皇帝相差無幾。劉禪在司馬昭眼裡,如同螻蟻一般,無論劉禪是什麼表現,司馬昭斷然不可能殺劉禪。

司馬昭死後,他的兒子司馬炎篡魏立晉,建立了西晉王朝,仍然沒有殺劉禪,劉禪也安安心心地做他的安樂國,小日子過得十分舒坦。

劉禪被俘後,他的人生都是在洛陽渡過的,雖然是個囚徒,但是衣食無憂,性命無憂,逍遙自在。泰始七年(271年),劉禪因病去世,享年64歲,也算善終。


袁衛宇


劉禪的餘生應該是過得不錯的,不管是裝傻還是真傻,總之待遇很好。

投降時

公元263年,劉禪聽從譙周的勸說,決定投降魏將鄧艾。當時只有他的其中一個兒子北地王劉諶自殺殉國。

是日,北地王諶傷國之亡,先殺妻子,次以自殺。

隨即,鄧艾接受蜀漢的投降,劉禪自縛雙手,自帶棺材,前來請罪歸降,可以說屈辱至極,愧對劉關張和相父諸葛亮諄諄教誨。

後主興櫬自縛,詣軍壘門。

鄧艾可以說非常意外,同時也對劉禪非常客氣,史書上記載,鄧艾替劉禪解下繩縛,並燒掉棺材,禮請入營相見。還秉承魏主的聖旨,封劉禪為驃騎將軍。

東遷洛陽

等到鍾會和姜維的叛亂被平息,劉禪踏上了遷往魏國首都洛陽的行程,畢竟你一個蜀漢原先的主人,現在投降了,魏國是不會允許你繼續留在蜀地的。

到了洛陽後,魏主冊封劉禪為安樂公,這是爵位,比肩已經禪讓退位的漢獻帝山陽公,可以說差不多平級了,待遇也還行。

皇帝臨軒,使太常嘉命劉禪為安樂縣公。

但是很快,劉禪就鬧出了笑話,記錄在裴松之注裡面。

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

說是有一次,司馬昭宴請劉禪,特意讓人獻上一出蜀國人的表演,結果所有跟隨劉禪東遷洛陽的蜀人們,都哭得一塌糊塗,只有劉禪獨自嘻嘻哈哈,看不出一絲絲傷感。然後司馬昭就對旁人說,說泯滅良心竟然可以到這種地步。

這裡我認為劉禪逢場作戲的可能性比較大,嘻嘻哈哈的表情舉止大概率是故意裝出來,原因是為了保命。

福澤子孫

那麼劉禪的小命保住了嗎,保住了,而且子孫中很多人都封了候,多達50多人。

子孫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餘人。

不僅如此,劉禪自己也領了不少封賞,這些在史書上都有記載。

食邑萬戶,賜絹萬匹,奴婢百人,他物稱是。

這食邑萬戶非常多了,要知道鄧艾歷經千辛萬苦攻下蜀國,也就封了2萬戶,而蜀漢投降時,全國總戶數也就28萬戶。


李杜文


你好,我是逐夢,我們一起在史籍中找答案。

食邑萬戶,賜絹萬匹,奴婢百人,他物稱是。子孫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餘人。---《三國志》

劉禪投降後,司馬家給他的待遇不低,封為安樂公,享有食邑萬戶,服侍的奴僕有數百人。還賞賜絹萬匹,其他的東西不計其數,子孫當中封侯的有五十多人。

公泰始七年薨於洛陽。---《三國志》

史書上記載劉禪投降後的生活很少,只交代他在泰始七年死於洛陽,也就是公元271年,距離他投降263年,投降後又生活了8年,至少衣食無憂。

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郄正聞之,求見禪曰﹕“若王后問,宜泣而答曰﹕‘先人墳墓遠在隴西,乃心西悲,無日不思’,因閉其目。”會王復問,對如前。王曰﹕“何乃似郄正語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左右皆笑。---《漢晉春秋》

這是關於劉禪樂不思蜀的來源。

劉禪的子嗣後代都死於西晉永嘉之亂(公元307年-313年)


帶志逐夢


有人說劉禪是一個懦弱之人,就是他一手將蜀漢江山給葬送了,羅貫中先生就在他的小說《三國演義》展現得淋漓盡致,目前很多人都願意相信劉禪就是這樣的人。

不過,現在也有很多的學者,或者歷史愛好者認為,劉禪沒有我們想象中的簡單,而他投降也是當時的最好措舉。

在此,筆者就不談個人對劉禪的見解了,我們就來看看,他到底是如何度過餘生。

蜀漢投降

蜀漢一開始確實還可以抵抗魏軍,不過當時很多的大臣已經有不同的意見,姜維等力主征戰的大將都在外征戰,因而朝中主張投降的人居多,劉禪躊躇再三,才聽從了譙周的主張,選擇投降。

投降之後,他被魏國人安排住在了洛陽,還得到了封侯,是為安樂侯,而他的部下大臣們,大多也得到了一定的爵位。

總的來看,他的生活待遇也不會差,雖然沒什麼人生自由。

樂不思蜀

這個故事講述的就是劉禪居住在洛陽,司馬昭還是有些不放心,親自去問他是否思念蜀國。

劉禪當然選擇說不思念啊,這是無疑的。

只是後來他上了廁所回來,司馬昭再次問是否思念蜀國。這次他卻說:“父輩皆安葬在蜀地,沒有一天是不思念的。”

這是郤正安排他這麼說的,這種口氣,一下子被司馬昭認出,於是問:是不是郤正叫你這麼說的?

劉禪連答是的。其中劉禪是不是在同郤正演戲,我們不得而知。

最終的結局是,劉禪就這樣度過了餘生,留下的名聲不太好,而在上世紀60年代的時候,他的陵墓還被推平了。


小吳閱歷史


說起劉禪,大家都認為劉禪是三國時期劉備的兒子。很多人都認為劉禪是一個安於平庸,胸無大志的繼承人。不僅敗光了劉備辛苦打下的江山,而且在投降後,居然沒有報仇復國的想法,沉迷於酒色之中。歷史上留下了與他最相關有名的故事,趙雲就阿斗的故事,以及後來蜀國滅亡之後,劉禪投降之後,由此產生了著名的典故“樂不思蜀”。

蜀漢滅亡後,劉禪移居魏國都城洛陽,封為安樂縣公。劉禪就這樣在洛陽安樂地度過餘生。泰始七年(271年),劉禪去世,晉朝廷諡劉禪為思公。

其實,筆者認為三國演義電視劇刻意的醜化了劉禪的形象,很多名家也對劉備評價不高,經常用扶不起的阿斗來形容一些胸無志向,安於平庸的人。其實不然,因為我們知道劉備死後,劉禪繼承王位以後,也進行了長達約三十年的統治,也不能說他一無是處。

我想劉禪投降後,更多選擇的是一種明哲保身的想法。因為他知道蜀國已經無法與魏國抗衡,蜀國被滅亡也是一種無法改變的事實。只有保留有生力量,活著才是最重要的選擇。因此整日鶯歌燕舞,迷惑司敵人,以此保全自己。


也許,有人說這是一種沒有志氣的表現,他應該寧死不屈,帶領蜀國寧誓死頑抗,保存自己的名節。但是,人的選擇不一樣,他選擇求生也並不是錯誤的。他起碼避免了蜀國更多的流血犧牲,使老百姓免於戰火的生靈塗炭。從這一點說,劉禪選擇在敵人監控之下,苟延殘喘度過餘生也許也實屬無奈,也是值得人們肯定的。


峰哥談史


劉禪被俘的餘生,可以用一個成語來概括,那就是“樂不思蜀”。

景耀六年(263年),魏將鄧艾從陰平入,克綿竹,殺諸葛瞻父子,直奔成都。而後,在成都的劉禪拒絕北地王劉諶、南中監軍霍弋等忠臣良將的力戰請求,聽從光祿大夫譙周的建議,舉城向鄧艾投降,蜀漢遂亡。



最初,投降後的劉禪是留在成都的,被鄧艾拜為驃騎將軍。可是後來隨著鄧艾、姜維的舉兵造反,司馬昭覺得讓劉禪留在成都始終是一個隱患,於是不久就派自己的心腹賈充將劉禪接到洛陽,後又藉著魏元帝的名義封他為安樂公,他的子孫和原來蜀漢的五十餘位大臣也都一一封了侯。

同時因蜀漢被滅,再加上鄧艾的那場叛亂,此時蜀漢的大臣死的死,傷的傷,逃的逃,跟隨劉禪到洛陽就只有郤正和劉通這兩位臣子。而在洛陽的日子,因劉禪不懂事,或者說是傻乎乎的,所以平時一舉一動都得靠郃正指點,他才能做的像模像樣的。



這裡說句題外話,當時跟隨劉禪來到洛陽的兩位忠臣(誰都知道跟一個亡國之君來到敵國的都城大多都是九死一生的,能跟隨,就說明他對於這個君主真的是死忠)在蜀漢未亡前一直是不受重視的,平時劉禪連正眼都不瞧一下,但恰恰就是這兩位在劉禪還是皇帝的時候不受重用的臣子,卻是成為了劉禪最後的依靠,成為了蜀漢最後的忠臣。

最初在洛陽的日子,劉禪可以說是時刻被司馬昭提防著,深怕他會幹出點什麼事情,如果勾踐臥薪嚐膽那般,隱忍著伺機而動。但是從之後的一些事情,司馬昭看出來,劉禪就是一個沒心沒肺,胸無大志的糊塗人,於是自此之後,司馬昭對於劉禪是不再提防,他想幹嘛就讓他幹嘛,如此劉禪也就倖幸福福的做他的安樂公,享盡齊人之福,直到老死,終年64歲。



那這裡很多人都不明白了,劉禪到底做了哪些時期讓司馬昭如此放心呢?

第一件事、某一日,司馬昭大擺酒宴,宴請劉禪和原來蜀漢的大臣參加。宴會期間,司馬昭還特意叫了一班歌女來表演蜀地的的歌舞。此時,一些懷念蜀漢的大臣看到於此,都是見景生情,想起了亡國之痛,暗地裡都在偷偷的抹眼淚。可是作為蜀漢曾經的君主,劉禪卻表現的是一點都不傷心,反而是看的是喜笑顏開,就好像根本就沒有亡國這件事一樣。

司馬昭在觀察了他的神情後,頓時就是大笑不已,宴會過後,就對賈充說:“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就是說劉禪這個人居然沒心沒肺到了這般田地,此時即使諸葛亮還在,恐怕也沒辦法讓蜀漢活下去,更何況是姜維呢!



第二件事、有一天,司馬昭在召見劉禪的時候,突然就問他“頗思蜀否?”,劉禪答道“此間樂,不思蜀”,就是司馬昭問他“你現在還思念蜀國嗎?”,劉禪就回道“這裡很好,我一點都不思念蜀國”,司馬昭聽到這句話頓時就是笑容滿面,心底裡也是再說這真的是一個糊塗人啊!

第三件事、當時劉禪把他回答的“此間樂,不思蜀”說給了郤正聽,郤正就說“若王后問,宜泣而答曰‘先人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因閉其目”,就是劉禪不應該那麼回答,若是以後司馬昭再問,劉禪應該回答說先人的墳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這樣司馬昭或許能放劉禪回去。



之後司馬昭果然就再問劉禪這個問題,劉禪也就按照郤正教的去說。此時司馬昭就說“何乃似郤正語邪”,就是這句話怎麼這麼像郤正說的,這個時候劉禪居然就傻乎乎的說道“您怎麼知道,還真是他說的!”,這時周邊的人聽後都是大小不已。

如此,經過以上的事情後,司馬昭覺得劉禪根本就是一個糊塗蛋,他根本不用自己的提防,所以之後也就隨他去了,如此的在洛陽,劉禪的榮華富貴是享之不盡,用之不竭啊!而後人也多認為劉禪樂而忘本,無故土之思,是一個昏庸無能之輩。



不過也有人持反對意見,如《三國蜀後主劉禪新論》的作者羅開玉和謝輝就認為劉禪是裝瘋賣傻,為的是保全自己劉家全族,以及跟隨著自己而來的那些蜀漢忠臣的性命,為了他們劉禪不得不裝出一副樂不思蜀的樣子。當然事實的真相到底如何,我們現在不得而知,唯一可確定的就是劉禪這般樂不思蜀的作為,最終保全了他和他全家人的性命,讓他得以安然的在魏、晉兩朝度過餘生。


澳古說歷史


蜀國滅亡後,劉禪在門前寫下3字誓言,司馬昭看後大笑:饒他一命

公元263年,鄧艾大軍逼近成都城下,後主劉禪聽從了譙周的建議,向鄧艾軍投降,蜀漢隨之滅亡。實際上,蜀漢的滅亡可以說必然的,雖然劉禪的治國能力並不高,但是應該也並不傻,只不過是因為劉禪沒辦法擺平蜀國內部各個利益集團的糾紛,最後才導致了蜀國滅亡。

很快,劉禪就被司馬昭遷到了洛陽。由於劉禪主動投降避免了魏軍很多不必要的傷亡,因此司馬昭就設下宴席招待劉禪和他手下的蜀漢舊臣。期間,司馬昭特地命令宮廷樂師奏起蜀中的樂曲,蜀國的舊臣們聽後流下了悲傷的淚水,但是唯獨劉禪不為所動。司馬昭於是問劉禪:“安樂公(劉禪)是否想念自己的國家呢?”

劉禪意識到了司馬昭的話中有話,於是急忙說:“現在正是快樂的時候,哪裡還會思念蜀國呢?”而他的舊臣郤正聽到這句話之後不禁搖頭嘆息,於是在劉禪去廁所的時候悄悄囑咐他說:“如果下次司馬昭再問陛下這件事情的話,您就望著宮殿的上方嘆息一陣,然後嘆氣:‘父親的墳墓還在蜀漢,我沒有一天不想念那裡啊!’”於是劉禪就把這些話記在了心中。

果然劉禪回到宴席上之後不久,司馬昭又問了相同的問題,這次劉禪就將郤正教給他的那些話原封不動地說給司馬昭聽。結果司馬昭聽後回應說:“哎,我聽這話怎麼是郤正說的?”劉禪當即感嘆說:“您怎麼知道呀!”司馬昭和魏國大臣們頓時狂笑不止。後來,司馬昭讓他回到自己的封地安樂縣公,劉禪回去之後還是擔心司馬昭會加害自己,於是靈機一動想了一個辦法表示自己的誠意。

原來他回去之後,就在自己的大宅門前寫下了3個醒目的大字:“中山寨”。司馬昭在聽說這個消息之後不禁大笑,對著左右群臣說:“你們把這3個字翻過來唸,是什麼意思?”群臣齊聲附和說:“寨山中。”司馬昭於是解釋說:“劉禪之所以寫下這3字諾言,意味著他要歸隱山林,絕不過問政治,對於這樣一個人畜無害的亡國之君,饒他一命未嘗不可。”後來劉禪果然得以善終。


送歷史個救生圈


劉禪的餘生應該是,從他棄城投降,然後遷居到洛陽開始算起。他的餘生日子算是過得比較“安逸”。

劉嬋是如何度過餘生的?

公元263年,魏將鄧艾繞開姜維的阻擊殺向成都,向劉禪提出“繳槍不殺”的政策,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奮勇抵抗戰死後,於是劉禪就主動向魏軍投降了。自此蜀國宣告滅亡。劉禪沒有被殺死,而是被安排來到了洛陽,並被封為了“安樂公”。此爵位並非是對劉禪的美好祝福,而是警告他最好乖乖的,這樣才能過得安樂,否則一切後果自負!



劉禪因為身上流著漢朝王室的血,所以曹魏的掌權者司馬昭是很忌憚他的,沒有讓他留在自己的老家蜀漢,而是把他遷移到了曹魏的都城洛陽。不得不說司馬昭是很謹慎的,畢竟劉家在蜀漢的勢力已經根深蒂固。但是在洛陽就沒什麼支持者了。如此劉禪就算不甘心而想造反,在洛陽也找不到什麼支持的力量。而且把他放到自己的眼皮子底下看著的話,他稍有異動,就可以直接把他殺了。


劉禪深知自己的處境,因此他在洛陽很低調,生怕惹急了司馬昭而被殺。雖然劉禪表現得很安分守己,但是司馬昭還是不放心,一直認為想斬草除根才保險。因此,司馬昭為了試探劉禪,特意舉辦了一場高級宴會。宴會上還表演了蜀漢樂曲。赴宴的人除了劉禪,還有許多蜀國舊臣,這些舊臣一聽到久違的蜀漢樂曲,就想起了家鄉,並十分的傷心起來,然而劉禪卻一點也不傷心,反而玩得很開心。

司馬昭看到他這個樣子,覺得很奇怪,於是問他:“思蜀否?”這時劉禪如果說自己想念蜀國的話,必定會被殺害。為了免遭塗炭生靈,再者,對他來說,當蜀國的皇帝太累了,每天都要處理一大堆事情,都沒空玩。反倒是在這洛陽當安樂公舒服多了。每天什麼也不用做,可以盡情的享樂。於是他就回答說:“此間樂,不思蜀”,意思是說在這玩得很快樂,我一點也不想念蜀漢。



司馬昭聽了之後很無語,覺得他實在是太廢物了,連被自己忌憚的資格都沒有。於是對他放下了警戒心,讓他安逸的度過了餘生。許多人都認為劉禪是一個廢物。其實劉禪知道蜀國太弱了,無法跟魏國抗衡,與其跟魏國作對,吃盡苦頭,倒不如投靠魏國安安穩穩的過日子,就讓世人去罵自己無能吧,只要保住跟隨自己那麼多人的性命就好,免得生靈塗炭!

劉禪就這樣在洛陽安穩的度過了餘生,直到泰始七年(271年)去世,活了64歲。

歷史時刻錄,每日一歷史,分享歷史時刻,品味歷史時光,感謝您的觀看,歡迎您的評論,動動手指點個贊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