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護崩潰、病患呼喊、民眾憤怒,心理防“疫”戰早該打響

醫護崩潰、病患呼喊、民眾憤怒,心理防“疫”戰早該打響

“受不了了!”

大概一週前,一個視頻傳播開來。視頻中,靠在牆邊的護士嚎啕大哭,“我真的受不了了。”一名同事前去安撫,其他人則是繼續沉默地吃飯。很衝擊!

我們透過視頻得知醫務工作者的痛苦,而沉默的同事似乎暗示了,這場面在醫院早已司空見慣。奮鬥在一線的醫護人員,長時間面對緊缺的醫療物資、不斷確診的病患、高強度的工作,形勢艱難,崩潰實屬人之常情。

與被我們看到的釋放比起來,更多的是沉默著壓抑內心的醫務工作者們,他們的內心創傷,我們卻無從得知。

新冠肺炎自武漢封城之日起,至今也才過去一週有餘。人們創傷後的應激反應,這個潛伏在災難之中的幽靈,早已悄然而至。它想吞食的不光是始終奮鬥的一線戰士,患者與普通人也令其胃口倍增。

患者一方面遭受病毒打擊,與之抗戰,飽受痛苦;另一方面也會陷入自責,擔心家人被感染,緊張、焦慮、恐懼……各種負面情緒蜂擁而至。

普通人難以放下手機,時刻關注疫情確診人數,不斷刷新消息,一點好消息歡欣雀躍,一點壞消息又輕易暴戾沮喪,情緒起起伏伏。

災難總會引起不同程度的精神心理問題。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地震親歷者、志願者與救援人員成為災後心理精神問題的主要人群。

2015年8月12日,天津港爆炸。焦慮、抑鬱、失眠成為事件經歷者的主要心理應激反應。

事無兩樣,此次疫情之後的心理危機,必須引起重視。

疫情之下的心理問題,我們究竟該如何面對,如何自救?拙見聯繫了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危機干預專業委員會常委/中國救援醫學會兒科分會兒童災難心理救援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何蕊芳進行對談。

以下為訪談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医护崩溃、病患呼喊、民众愤怒,心理防“疫”战早该打响

拙見:您認為吃野味是出於什麼心態?

何蕊芳:吃野味一方面是獵奇,總想嘗試不一樣的東西,追求冒險與刺激;另一方面是狂妄,覺得世間萬物為我所用、所享,沒有對自然的敬畏之心。還有炫耀的成分在,一些人覺得我可以,你不可以,我能吃到別人吃不到的東西。

第一種好奇心人皆有之,但不能因為你的好奇心傷害到別人。其實後兩種心理往往暴露了人們缺乏自信,需要外面的比較與肯定。而一個人格發育相對完整成熟的人,比較、或者說較勁的對象是自己,這些人經常會自我追問是不是進步了?是不是比上次處理從容了,辦法多了等等。

拙見:您認為早期對於事件的隱瞞與普通民眾對事件的忽視,是出於什麼心理?

何蕊芳:普通民眾面對應激事件的時候,大部分人首先都會選擇否認和逃避,覺得事情沒有那麼嚴重,還可以控制,以此保持心理的相對穩定性,以免產生情緒波動。

所以早期的忽視無可厚非。反過來講,早期就要求民眾非常重視有點苛刻,任何思想認識都有一個過程,事態進展到不得不正視的程度,人們才會矛盾、憤怒,繼而接受,做出相對客觀合理的預判與決策。

但是,對一些特殊部門的要求則不一樣。一些部門的任務是早期發現災難預警,及時引導民眾科學對待,他們應該接受過專業的訓練。像醫務人員的訓練,從醫學院二年級時就開始,老師教得最多的就是問診首先要想到病人會出現的最嚴重結果,這是一名醫生的基本素養。

另外,談到早期隱瞞的人,如果確有其事,從心理學角度看,首先是自戀,自以為是,覺得自己能夠掌控;其次就是僥倖心理,能矇混過關最好,第三就是自大,不尊重生命,對生命沒有敬畏之心。

拙見:這些人類的弱點,是否都能在心理層面找到答案?

何蕊芳:人類的弱點天生存在,這是人性中天然存在的一部分。只有坦然接受人類的不足,瞭解現實中人們的各種心理特徵,才可能做出更好的預防策略和行動策略。

医护崩溃、病患呼喊、民众愤怒,心理防“疫”战早该打响

拙見:請問您所在的地區,防疫情況如何?大家的心理狀態怎樣?

何蕊芳:從大街小巷的流動人口和行人的防護措施上看,大家的防控意識好了很多,戴著口罩,也不隨地吐痰,都儲備好食材在家裡抗戰。

自疫情發展以來,甘肅省精神衛生中心於大年初一開啟了疫情相關的免費心理諮詢熱線。與此同時,建立了包括心理醫生在內的48名網絡諮詢團隊,在納醫APP上進行免費答疑。

諮詢的問題主要分為“有武漢人員接觸史”和“無武漢人員接觸史”兩大類,核心問題是對疫情的惶恐與不安,尋求正確的心理調適方法。比如自己發燒了,肺部不適了該怎麼辦?是不是得了新型肺炎等,我們主要幫助他們鑑別病情和穩定情緒。

医护崩溃、病患呼喊、民众愤怒,心理防“疫”战早该打响

微博網友的每日心情變化圖

拙見:這是一張網絡上廣泛流傳的網友情緒圖,您覺得正常嗎?

何蕊芳:

大家想象一下圖中的欣喜點或憤怒點持續一段時間,如果呈水平狀,會是什麼樣子?人的正常情緒就是有起有伏,不會停留在任何一種極端狀況下。

這幅圖準確的說是人們的認知評價圖。低點表現了人們面對衝擊自己道德意識且危機自我安全事務(消極事物)時的一種正常憤怒、埋怨與不解情緒;高點則是面對一線醫生護士的奉獻與付出時的一種感動(積極事物)的情緒體驗。

面對災難,人們的情緒表達方式都是正常的,除非你傷害自己或者傷害到別人。

拙見:有微博網友聲稱,不少網友現在的情緒狀態屬於“替代性創傷”,您怎麼看?

何蕊芳:有一部分人的確處於“替代性創傷”的心理異常狀態。從目前粗略的調查結果看,在甘肅,惶恐情緒比較普遍,替代性創傷並不是常見的,更多的是對死亡的恐懼和對急性危機不確定性(無法掌控/無法預知)的無助與不安。要說目前可能導致“替代性創傷”的,也許是新型肺炎本身的痛苦症狀以及新型肺炎死亡人數的增長。

拙見:前不久有一條護士崩潰大哭的視頻廣為傳播,大家都很擔心醫護人員的心理狀況,這種情況會對一線救治產生什麼影響?

何蕊芳:一線醫護人員面對確診的新型肺炎患者,他們同樣會害怕被感染,擔憂會死亡,甚至是每天失眠。但在工作中,依然需要他們迎難而上。現在的工作強度太大了,特別是重災區的醫務人員,他們的身心狀態很不好,值得大家擔心,大家的關心也是對他們的支持,可以給他們力量。同時這種關心也能讓大家更瞭解醫護人員的工作狀態,改善醫患關係。

如果一線醫護人員病倒了,就等於我們與病毒作戰的武器沒有了,這對救治來說是致命的。國家也認識到這一點,已經印發了《關於印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干預指導原則的通知》,通知中明確規定,新型肺炎疫情防控一線的醫護人員、疾控人員和管理人員屬於第一級心理干預人群。

医护崩溃、病患呼喊、民众愤怒,心理防“疫”战早该打响

拙見:一些患者手忙腳亂找醫院,一些患者家屬不幸需料理後事,這些人會不會有心理創傷?

何蕊芳:大部分人遇到危機事件不需要干預,而且會在危險中找到成長的機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吃一塹,長一智”。人類就是在災難中找到文明,才能超越其他物種,走在食物鏈頂端。

我們要知道,民眾的大部分反應都是正常的,“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是我們需要修煉的心理穩定技術,但並不是對普通人的要求。我們要相信自己,相信他人,有一定抵抗力。大部分人不會有問題,並且會在疫情中得到成長。個別有基礎心理疾病的需要找專業機構尋求幫助。

医护崩溃、病患呼喊、民众愤怒,心理防“疫”战早该打响

拙見:國家下發心理干預文件的舉措,是對以往的經驗判斷,還是現狀使然?

何蕊芳:在災難的應急預案中,一直都有心理干預的部分,但根據每次實際情況,會進行具體的細節調整,靈活採取工作方案。

拙見:以往的大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是怎麼進行心理干預的?

何蕊芳:以往的事件中,更傾向於事件現場的心理干預。即:完全參照現有的心理干預指南、方案、具體技術,統一培訓、統一部署,在指揮部的統一安排下進入現場開展工作,以免由於不專業造成二次傷害。此次由於疫情的傳染性,則主要是網絡干預為主。

医护崩溃、病患呼喊、民众愤怒,心理防“疫”战早该打响

拙見:如何進行自我情緒診斷,哪些症狀表明可能出現心理問題,需要尋求幫助?

何蕊芳:診斷可以參照如下幾點:第一,識別情緒(情緒是什麼-壓抑?悲傷?憂鬱?)

第二,持續時間(這個情緒和我相處多久了?)第三,功能損害程度(這個情緒對我產生了何種影響-學不進去?注意力不集中?不願意與人說話?斷開與他人交流?)

具體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的情緒包括:自責、抑鬱、悲傷、憤怒、失眠等。其中自責是最值得我們關注的負面情緒。

拙見:一線工作人員該如何處理情緒問題,進行情緒調節?

何蕊芳:第一,

識別情緒,然後接納情緒出現的合理性。面對如此大的視覺衝擊與繁重的責任,有情緒屬於正常;如果實在很壓抑,無法繼續工作,那麼及時解除刺激源,離開崗位迴歸家庭;第二,適當傾訴,給親朋好友打一通電話,在電話裡大哭一場;第三,保持充足的睡眠,適當鍛鍊身體;第四,每天保證深呼吸訓練15分鐘;第五,休息時聽聽輕音樂,做一個放鬆訓練。

拙見:如果醫護人員產生心理問題,那他的同事又該怎麼處理?

何蕊芳:首先,對已產生心理問題的醫護人員及時地進行心理干預,進行團體輔導或者個體諮詢;其次,由專業醫生對他的同事們做“巴林特小組”團體心理輔導,減少疫情關注,足夠休息,適當運動。

医护崩溃、病患呼喊、民众愤怒,心理防“疫”战早该打响

“巴林特小組”團體心理輔導

拙見:患者以及患者家人的心理創傷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何蕊芳:第一,接受事實:接受自己的不良情緒。如果我們刻意壓制負面情緒,反而可能會提升它出現的頻率——這就是所謂的“回跳效應”;第二表達感受:主動找家人朋友傾訴,或者寫出來,每天留出來半小時獨處第三,關注附近:關注生命中還存在的資源,孩子、丈夫、父母總有一個讓自己活下去的理由;

第四,列清單:自己未來還要做什麼?還能做什麼?哪怕是洗洗髒衣服,曬曬太陽,去做!

拙見:普通人在關注疫情的同時,應該怎麼防範心理問題的產生?

何蕊芳:第一,適量運動,保持充足睡眠,飲食均衡;第二,做好家庭防護:洗手、消毒、通風、戴口罩等;第三,不誇大或捏造事實,不輕信網絡輿論;第四,真正做一段時間的自我照料,從小事做起等。比如看看自己種了幾種花?什麼時候開始養的花?養花的體驗是什麼?自己的臉上有什麼變化嗎?

拙見:作為心理問題方面的專家,您還有什麼想同我們分享嗎?

何蕊芳:由於疫情的特殊性,肺炎疫情傳播廣,速度快,加上全民使用網絡,因此本次心理干預對象的面積較之以前更廣,在線上或電話等遠距離工作方式上的需求更多,應該正視這種差異。

拙見:可以分享一下,等疫情穩定下來,您最想做的事情是什麼嗎?

何蕊芳:我最想去吃一頓肉蛋雙飛的牛肉麵。

医护崩溃、病患呼喊、民众愤怒,心理防“疫”战早该打响医护崩溃、病患呼喊、民众愤怒,心理防“疫”战早该打响

對談之後,何老師還將在線上舉辦拙見x心理公益課。

【掃碼進入“拙見公益課-疫情心理輔導課”】

撰文丨大零

配圖 | 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你今天心情如何?”

- 留言給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