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是人類的剛需,有的人卻能用來賺錢,扒一扒“掘金”的新姿勢


社交是人類的剛需,有的人卻能用來賺錢,扒一扒“掘金”的新姿勢


一、社交的剛需

人類需要社交。偶像馬斯洛大師告訴我們,我們渴望找到歸屬感。另一位大師馬雲告訴我們,員工從公司裡主動辭職,有兩個原因,一個是錢少了,另一個是受委屈了。錢少了,就是生理需求沒被滿足。受委屈了,就是歸屬感和受尊重沒被滿足。

所以只要不是玩羅賓遜漂流遊戲,作為正常人,我們確實一直需要處在一個人群中。英國人打招呼的hello,其詞源之一是lo,lo就是“看到”的意思,我們期望“被看到”“被注意到”,這是一個只有在群體裡面才能發生的事情。

而所謂的“社群”、“老鄉會館”其實首先就來自這種人際關係的聚合,我們假設在一群相似的人中,自然被關注到。我們通過社交關係,尋找歸屬感,這種歸屬感帶來了我們在漂泊中的安全追求。


社交是人類的剛需,有的人卻能用來賺錢,扒一扒“掘金”的新姿勢


但實際上,這並不長久呀。別忘了我們一直再說的“商群”,這個“商”字,才是強化和持續化那個“群”字的關鍵。

社交追求和歸屬感的尋找,一直都是人類的剛需,首先是有歸屬就有安全,但現代社會法制健全,社會穩定,安全感的訴求大大降低,剛需歸剛需,但不是痛點了,她實際上已經被解決了;那麼什麼才是一直沒有被解決的呢?就是那個“商”字,我們發現馬斯洛的需求層次 ,從最底層的生理生存需求到最高層的自我實現需求,實際上是個循環,在現代社會里,能實現貫穿這個循環的,最好借用的就是“商”,既能解決吃飯問題,又能解決理想問題,實在是居家必備之良藥,要隨身攜帶。


社交是人類的剛需,有的人卻能用來賺錢,扒一扒“掘金”的新姿勢


也因此,那些靠“社交”關係啟動和引發的“群”,是人類發乎天性的剛需,卻非人類相處的終點;人類核心需求,在於不斷把馬斯洛的5個層次貫通循環,而這一點,從來就沒有被完全實現過。

這就需要藉助最有效的道具,現在我們找到的,就是“商”,但其實“商”被嚴重的曲解和狹隘化了,她沒有被有效率地調用,那麼這個剛需,和這個剛需的絕佳解決方案,現在就構成了痛點,全地球人的痛點,包括中國,你和我。

古老的行會、延續到今天的老鄉會館、風頭火勢的電商平臺、炒翻天的社群,其實在今天面臨的是同一個話題:社交構成剛需,商業機會才構成痛點。而亞馬遜和阿里們之所以成了大器,並並生生不息,恰在於此,哪怕社交的剛需滿足的並不充分,但無礙大局。


社交是人類的剛需,有的人卻能用來賺錢,扒一扒“掘金”的新姿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