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殺”死了中國最知名的老牌百貨商場?

膽小的憨憨


對此我有一些親身經歷。

我曾經在一家上市公司工作,而上市公司旗下的重要資產和業務之一是當地最高檔次的百貨商店之一。

實際上我去上市公司的時候,百貨商店業績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沒過2年,就成了負資產了,年年虧損。

該商場建成較早,處於核心商圈內,早期業績非常好,客戶都是本地最喜歡高檔商品的人。但是核心商圈不斷地擴大,百貨商店越來越多,同時商圈的中心位置也發生了變化,商圈迎來了很多對潮流把握更快和更好的百貨企業,同時購物中心的模式興趣了,商圈內不斷新建成一個又一個更富麗堂皇的購物中心。

於是,上市公司雖然期間也投入資金對商場進行裝修改造,但受制於建築空間的格局,以及知名品牌的流失,最終業績仍然持續下降,之後上市公司就不得不從上市主體分離出去。

傳統商場地理位置雖然在城市中心,但人流卻是越來越向城市邊緣分散,人們的購物行為和路線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對百貨商場的模式也越來越不感興趣,更喜歡購物中心的精品店模式。

移動互聯網興起後,電商對百貨商場的衝擊更大。傳統商場的模式實際上是房租模式,按照銷售額提取一定比例作為商場房租或者直接按照面積收取房租,於是商場在整體的品牌打造上讓位於房租收入,導致商場無法快速及時根據消費趨勢做出調整。

電商豐富的產品種類和快節奏的優惠折扣的打法,是百貨商場不具備的。

其實可以認為淘寶和天貓就是線上的商場,最終打敗了一個一個傳統線下商場組成的集群。


老劉新商業觀察


不接地氣了脫離了基礎消費百姓,定位定的太離譜了!過去北京百貨大樓是老百姓買東西必去的地方,也是最熱鬧的地方,更是購物東西最全的地方。如今給弄成高檔消費的地方,普通百姓需要的物品沒有了,你不消滅誰消滅?自找的!如今百貨大樓門都懶的進,進入也沒有要買的東西。百貨大樓這個集團領導是吃西餐長大的!


金碩之秋


題主眼睛裡只看到北京知名的百貨商場,卻看不到上海知名的百貨商場,而且還錯誤地認為1990年開業的北京長安商場是中國最知名的老牌百貨商場,這顯然是一個偽命題!因為論中國最知名的老牌百貨商場,真的輪不到北京長安商場,而是上海第一百貨商店。上海一百被習慣稱為“中百一店”,是有道理的。縱觀上海一百的發展歷程,這塊中國百貨行業最值錢的金字招牌,從1934年開工建造到1936年營業,經歷了當初從“大新公司”到解放初命名為“上海市第一百貨商店”的華麗轉身,又到上海改革開放以後成為“上海市第一百貨商店有限公司”的上市公司,一直到近年內部再次改造調整,始終巍然屹立於中華第一街南京路步行街。所以北京長安商場的倒閉應該有一面鏡子做對比,憑什麼上海一百不倒,而北京長安商場卻會倒閉?再看上海一百對面的新世界百貨公司,也是去年裝修年底重新開業,其經營思路和內容都有重大調整。北京人應該虛心學習上海同行的經營之道,不要以為皇城根下天下第一,什麼也不用學習和改進經營之道。






旺旺海睿


就是現在的電商,一塵崛起的網購衝擊了實體店鋪,導致,老牌商場,老字號店鋪瀕臨倒閉。當今不管哪座城市繁華的街道看不到人潮湧動的購物大軍,店鋪關門,滿街都是甩貨,兩元店等等所替代,往日的品牌店鋪看不見了,購物人群沒有了,大街小巷看到的都是,送餐的小哥和送貨的騎手。各大商場看不到,購物的人群,十分蕭條冷落。當今人們不出門就能購物,躺在被窩就能訂餐,不出門貨物就送到家門口,這樣的購物情形已經被人們接受,中國傳統的購物思維找不到了,帶來的是懶惰心理,一部分人動起來,大多數人呆起來,實體經濟沒有活力了,人員下崗失業,帶來的是,很多人沒業就,沒錢掙,所以,導致老品牌百貨商場面臨倒閉,就是現實的經營體制所導致。要想兩全其美,都有活力,還是希望國家有關部們來調節,不能單方面的發展,忽視另一方面的繁榮。要雙管齊下,就要協同發展,全面突飛猛進,實體店是國家發展的經濟命脈和提高國民整體素質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實體店的穩定,能帶來很多正面影響,人人有業就,提高城市的居民收入,社會穩定,人們安居樂業,更能處使個個城市的繁榮,更能提高人們的活力。只要動起來,人們才有發展,只有行動不懶惰,才是勤勞的民族精髓。不管怎樣,人們都要生活,生活在這個大家庭裡,就要和諧,穩定,勤勞,勇敢,只有充滿正能量,才能有進步。人人有飯吃,個個有業就國家才能和諧穩定,向前發展。




豐碩的緣野


應該說是新牌商場殺死了老牌百貨大樓丶大型百貨商店、供銷社。現在人們懷念過去的百貨大樓丶大型百貨商店、供銷社。最討厭現在的商場,如想轉游一下,又感覺自已象小偷,他們的“熱情”讓人反感。還是兒時的百貨商店丶百貨大樓丶供銷社讓人記憶丶想望。現在呢,質量精細的商品都出口國外,而價格低,同樣的商產品在國內售價高,質量低劣還不耐用,導致假貨氾濫,一不小心就上當受騙,大家都深有感觸(包括食品安全)。


沙坡醉人


我的觀點:電商對社會經濟的巨大危害正在不斷顯現,具體表現在如下六個方面:

第一:電商正在消滅並繼續在消滅線下大量實體店,而這些實體店是廣大百姓賴以生存的營生,且目前電商平臺很多商品價格已經高於實體店價格,並沒有給消費者帶來實質上的實惠。

第二:電商企業利用其手中壟斷的天量客戶資源,掌握了商品的議價權,嚴重壓縮實體產業的利潤空間,導致大量實業虧空甚至倒閉,危害實體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第三:電商企業吸納了大量的青壯年勞動力,大量的產業工人也不得不抽離出來加入快遞行業,讓他們把生命時光消耗在並不創造實際生產價值方面,造成人力資源的極大浪費。

第四:電商企業的無節制擴張和蔓延,製造大量的垃圾,對環境造成嚴重汙染和破壞。

第五:電商讓人們的吃飯和購物都可以在網上購買,快遞送上門,這種看似便捷的生活方式,讓人們不再願意走出去,國人的身體素質將因此下降,亞健康越來越嚴重。

第六:大量社會財富越來越集中到少數幾個電商企業手裡,造成社會貧富差距不斷拉大,嚴重破壞社會經濟結構穩定和良性發展。

希望相關部門控制好電商的發展,杜絕電商的無節制蔓延,讓經濟朝著更高質量發展。


家有兒女悅教於行


誰殺死了中國最知名的老牌百貨商場?

自己殺死了自己,做為一個商場在提供人們生活物資購買渠道的同時也提供給消費者一種售前售後服務。所以品質與價格及消費體驗三者直接影響其生存的環境與長久。“與時俱進”解放思想,改變理念才是唯一出路。

本人不從洋,但從消費與售後體驗我個人覺得中國商場與“沃爾瑪”無法比,從投訴這塊中國有幾個能打通,打通了又有幾個誠心解決問題,都把智慧用在忽悠上,還不是一時間解決問題,本人就親歷這種現像,“沃爾瑪”別人最少對投訴反映快,能第一時站在顧客角度除理問題。為什麼我們的做不到?只知“宰客”出了問題拖、忽悠。寧願接受上訴也不願息事寧人。不破產才怪。


一復百印


自己殺死了自己,何至是商場!國產老品牌貨還有幾個?開始時引進外資合資品牌生產商免稅,老品牌工廠不倒閉才怪呢!自行車、縫紉機、化妝品、肥皂、上海眾多知名服裝品牌等等一時間都變外國品牌或合資品牌,老國企完完。


自然界0806


誰殺死的?是大資本家,小資本商人的貪婪。利益很誘人,殺雞取卵式的追求利益,是自殺式的極端方式,所謂,你多愛你的消費者,消費者就多愛你,你對消費者多猾頭,消費者腳底就抹多少油。


陳敬東8


又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