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無症狀傳播現象,但“可能”不是主要傳播渠

過去的幾天,有關新型冠狀病毒的信息呈爆發式增長。上週五,世界衛生組織宣佈將疫情定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上週六,《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則報道了美國首例確診患者接受診療的詳細記錄。

在今天的這篇文章中,我們也將繼續彙總來自全球權威期刊,以及世界衛生組織的信息,分享最新的動態。


同樣是來自上週六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在一篇論文裡,科學家們介紹了德國的四起傳播病例。點擊文末“閱讀原文/Read More”,即可訪問原始論文頁面,全文可讀。

存在無症狀傳播現象,但“可能”不是主要傳播渠

論文提到,一名今年33歲,總體而言很健康的德國商務人士在今年的1月24日出現喉嚨痠痛,發冷,以及肌肉疼痛等現象。25日,他高燒達39.1攝氏度。26日晚間,他自感有所恢復,因此在27日重新工作。


同日,他的公司接到通知,說他可能接觸過新型冠狀病毒的感染者。原來在1月19日,一名來自上海的商務人員抵達德國,並在20日和21日在其公司與其進行了會議。當時,她表現得一切正常,且沒有任何疾病或感染的跡象。然而在22日,她在返回中國的航班上感到不適。1月26日,她確診為新型冠狀病毒陽性,因此也向公司更新了這一狀況。


最初提到的這名德國員工立刻被送往位於慕尼黑的一個傳染病中心進行評估。彙報中,醫生了解到他沒有慢性病史,且在症狀出現前的14天內,沒有離開過德國。儘管他當時已經退燒,總體情況也不錯,但醫生們依然在他的兩份鼻咽樣本和一份痰液樣本中檢測出新型冠狀病毒的陽性信號。


存在無症狀傳播現象,但“可能”不是主要傳播渠

▲這5名確診患者的接觸史(數據來源:參考資料[1];製圖:藥明康德內容團隊;點擊圖片可以觀看大圖)


在後續的排查中,該公司又有3名其他員工經檢測呈現新型冠狀病毒陽性。值得注意的是,在這3名新增的確診患者中,只有1名曾與來自上海的同事共同開過會議,剩下2人則從未與其有過接觸。在論文發稿時,這4名德國的確診病人沒有出現嚴重的臨床症狀。


在論文裡,作者們也提到了幾個大眾比較關心的問題。首先,本次感染的源頭,可能是這名最初沒有出現症狀的女士。因此,無症狀傳播現象,可能會讓我們重新評估本次爆發的傳播情況。其次,儘管文初提到的第一位德國員工已進入康復期,但樣本依舊為新型冠狀病毒陽性,且痰液中的病毒載量非常高。這也表明在症狀消失後,病毒可能依舊存在。


在昨日世界衛生組織發佈的動態報告中,也花了相當的篇幅來介紹“無症狀傳播”。報告開頭指出,基於目前我們有的數據,主要的傳播方式還是“有症狀傳播”,也就是通過有各種症狀的人進行的傳播。無症狀傳播“可能”是罕見現象(may be rare)。從其他冠狀病毒(如MERS)上看,無症狀傳播雖然存在,但也非常罕見。因此,“無症狀傳播”可能不是傳播的主要驅動因素。


存在無症狀傳播現象,但“可能”不是主要傳播渠


世界衛生組織也指出,在一些患者出現症狀之前,就能夠傳播新型冠狀病毒的案例,引起了他們的重視。目前,人們正在收集詳細的暴露史,以更好地理解這幾個病例中,傳播和感染是如何發生的。


正如很多人所說的那樣,這次的病毒“非常狡猾”,在體內有一定的潛伏期,且可以在無形之間感染其他人。我們也期望科研人員們能更好地瞭解這種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方式,以讓我們更好地做好防治工作。


[1] Camilla Rothe et al., (2020), Transmission of 2019-nCoV Infection from an Asymptomatic Contact in Germany, NEJM, DOI: 10.1056/NEJMc2001468

[2]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 Situation Report - 12, Retrieved February 1, 2020, from https://www.who.int/docs/default-source/coronaviruse/situation-reports/20200201-sitrep-12-ncov.pdf?sfvrsn=273c5d35_2


注:本文旨在介紹醫藥健康研究進展,不是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