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開市醫藥股再飄紅:口罩概念奧美醫療單月漲超80%,抗病毒概念以嶺藥業單月漲近50%

A股開市醫藥股再飄紅:口罩概念奧美醫療單月漲超80%,抗病毒概念以嶺藥業單月漲近50%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孫源 於玉金 北京報道

A股2月3日甫一開市,三大股指大幅低開,滬指下跌8.73%,深成指下跌9.13%,創業板指下跌8.23%。醫藥股則逆勢而起,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影響,繼春節前各股大量漲停後,今日再掀漲停潮,再創新高。

截至中午記者發稿,滬指下跌8.13%,深成指下跌8.27%,創業板指下跌6.65%。

243家醫藥智造概念股中,79家上漲,恆康股份(002219.SZ)、哈藥股份(600664.SH)、東北製藥(000597.SZ)等19家漲停;72家醫療行業概念股中,22家上漲,熱景生物(688068)、碩世生物(688399)、陽普醫療(300030.SZ)等6家漲停。漲停個股幾乎均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概念股。超級真菌、流感、體外診斷、病毒防治概念板塊漲幅遙遙領先。

新冠概念股領漲

2月3日,一位不具名的業內分析人士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爆發的影響,必定利好衛生醫療這一行業,以及網絡遊戲、電商等為代表的“宅經濟”行業,其中利好新冠病毒肺炎概念股最為顯著。

醫藥生物板塊在春節前已掀起一波漲停潮,1月20日早盤,醫藥股集體高開大漲,生物疫苗、抗病毒、口罩概念股漲幅超前,包括魯抗醫藥(600789.SH)、四環生物(000518.SZ)、聯環藥業(600513.SH)等多隻個股出現漲停。

在新冠病毒肺炎概念股中,具體分為醫療防護、診斷試劑、抗病毒藥物等領域生產企業。

據不完全統計,從A股市場細分板塊來看,涉及醫用、酒精消毒的公司數量最多,約47家,其中,在1月21日現漲停後,醫用消毒概念股振德醫療今日再次漲停。

不出所料,科華生物、達安基因、華大基因等診斷試劑概念股2月3日紛紛漲停。

除西藥相關公司外,在各地研究機構及主管部門推薦的抗病毒藥物中,包括連花清瘟、金銀花顆粒、雙黃連口服液等在內的中藥、中成藥被作為臨床治療參考。相關上市公司有以嶺藥業、香雪製藥、上海凱寶等,漲幅明顯。

回顧上月,口罩概念股奧美醫療1月份漲幅超60%,1月3日收盤價為20.79元/股,截至2月3日午間停盤價37.75元/股,一個月內漲幅約81.58%。

抗病毒藥物概念股以嶺藥業、香雪製藥及太龍藥業(600222.SH)1月份漲幅均超過20%。其中以嶺藥業1月3日收盤價為11.98元/股,截至2月3日午間停盤價17.85元/股,一個月內漲幅約49%。

體溫監控概念股的5家公司市值合計4346.71億元,高德紅外1月份累計漲幅接近48%。口罩概念股江南高纖及泰達股份4股1月份以來累計漲幅都超過35%。

衝擊為階段性

分析人士認為,受突發疫情影響,短期內將催生醫藥生物板塊階段性行情。長期來看,研發實力過硬、具有科技創新屬性的細分領域,在行業景氣度高的背景下,有望繼續走牛。同時在政策層面,醫藥生物行業的集採將常態化,近期新一輪的集採落地,也一定程度上釋放了市場對醫藥行情的悲觀預期。

在此前幾日的雙黃連口服液搶購現象過後,A股“雙黃連口服液概念股”哈藥股份(600664.SH)、太龍藥業、人民同泰(600829.SH)、珍寶島(603567.SH)全部漲停。彼時有券商人士向《華夏時報》記者預計,相關上市公司股價在下週一或將迎來上漲,但此輪搶購為非理性搶購,市場反應如何還不確定。

此外據統計,科創板的7支個股1月份全部收漲,平均漲幅超20%。其中,碩世生物上漲69.08%,熱景生物上漲51.82%,這兩家公司均參與了新冠肺炎診斷試劑的研發生產。

天風證券研報指出,借鑑“非典”時市場表現,疫情對市場的衝擊可能是階段性的,且不改變市場的板塊風格。疫情升級時,抗跌行業可能為前期強勢行業(科技股)及醫藥。行情轉折點可能發生在疫情開始緩和時,這時可階段性佈局超跌反彈。但疫情結束後,市場大概率仍遵循原來的景氣主線,即科技股行情。

中信證券認為,疫情對一季度宏觀經濟產生衝擊將大於非典時期,預計二季度經濟會逐步恢復,對全年經濟不必過度悲觀。

光大證券分析,當前形勢下,疫情還在擴散,短期市場難免還有些擾動,在1個季度左右的中期內,需要觀察疫情對於經濟基本面的衝擊有多大,如果是著眼於一年以上的長期目標,對於市場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短期擾動是長線資金買進低估股票的難得時機。

中信建投證券認為,行業格局變化勢不可擋,與2019年相比,2020年醫藥投資不變的是繼續深化產業思維,破舊立新,精選優勢賽道,看好創新藥、CXO、仿製藥產業鏈上游、疫苗、醫療器械、醫療信息化、連鎖醫療及藥房等賽道。同時,依據衛健委《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四版為主要框架,並結合臨床實踐,探尋疫情相關標的(涉及診斷產品、治療性器械及藥品、零售藥店、互聯網醫療領域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