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北方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而南方的是臘月二十四?

彭陸越


其實在清朝以前,南北方的小年都是在臘月二十四。到了清朝南北方的小年日期才有了區別,那麼是為什麼呢?

首先,我們應該瞭解“小年”這個習俗的來歷,它主要來源於上古時期人們對火的崇拜。

從殷商時期開始,就有“祀灶”的習俗,到了魏晉之後,小年作為節日基本成型,也就是每年的臘月二十四。

但是到了清朝,政府為了節省開支,在每年臘月二十三祭神的時候會順便把灶王爺也給拜了。從這個時候開始,官家一般都會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而民家則都是在臘月二十四過小年。

由於清朝政府設立在北京,慢慢地,很多北方人都變成臘月二十三過小年,而南方則還是保持著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習俗。

這就是為什麼同樣在中國,北方過小年是臘月二十三,而南方確實臘月二十四的原因。


阿跑閱讀


我是北方人,小時候每到臘月二十三,姥姥換灶神,嘴裡都念叨:今天臘月二十三,我送灶王您上天,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供灶糖,甜蜜住灶王爺的嘴,讓他上天只會講甜美的好事,我們孩子們也有糖吃,年就算開始了,所以就是小年,至於臘月二十四過小年,我沒太瞭解過,不過祖國地大物博,肯定也有很多風土民情和故事傳說,習俗也都不一樣,但是肯定都是有道理存在的吧!


通化大吉



我只知太道我們北方張.王.李.趙四姓是臘月二十四過小年,而其它的姓氏都是二十三過小年。過小年也就是祭灶君,烙餅,燒香祭拜。盼望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樣一家大小才不會餓肚子。在這一天還要把去年貼的舊灶君畫像換成新的,在到第二天把祭給灶君的餅家人分著吃掉,這樣就能保證家裡的每個人來年都不餓肚子,當然這都是過去老年人的迷信說法,現在也沒有這樣做的D。


曹建國431


過小年,即過祭灶,祭拜灶神,燒香磕頭,三鞠躬。口中祈禱。

〞北方過小年是二十三,南方過小年是二十四〞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在南方同一個村子人家也不一樣,同一個家庭也不樣,因為婆媳是兩個家庭的組合,孃家和婆家都不一樣。

祭灶先秦時就有,《後漢書·陰識傳》:〞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晨炊,而灶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子,自是祀後,暴之鉅富。〞從此,祭灶風俗就傳了下來。唐宋時改為臘月二十四,元明沿為舊習。

清朝改為〞官三、民四、船家五〞分別為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

民間為了提醒大家別忘了過小年,於是又加了一句〞王八祭五賊祭六〞分別為臘月二十五、二十六。根本就沒有南北過小年異同一說。


會火A


小年是春節忙年的前奏,從這一天開始,人們開始正式為迎接春節做準備,有一個歌謠就可以說明這一點““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去吊肉;二十七,宰只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因此,人們把小年列為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北方人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南方卻是二十四過小年。這究竟是為什麼呢?這就要追究到我國古代時期,在我國宋代的時候就以臘月二十四作為小年,後來延續到清朝,從雍正年間開始,每年臘月二十三在坤寧宮祭神拜灶王爺,以後王族、貝勒隨之效仿,於臘月二十三這一天開始祭灶

那時候過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之說,即官家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百姓臘月二十四過小年,而水上人家則在臘月二十五迎來小年。後來隨著時間推移,由於中國北方在更長的時間裡是國家政治中心,受官氣影響較重,因此小年多為臘月二十三;相反,南方遠離政治中心,小年便為臘月二十四。

小年這一天,為了讓灶王爺上天言好事,家家戶戶最重要的活動就是祭灶神,只是高樓大廈裡面很難再見到土爐灶,自然許多地方也就省了這一步,但是從小年過後,年味也開始越來越濃了。


剪紙摺紙趣手工


謝謝(悟空小秘書)之邀。

不是差距,是歷史造成的。

早在宋朝,就有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的記載,那時南北方過小年還是同一天,都是臘月二十三。

到了清朝,雍正年間,每年的臘月二十三,皇帝要在坤寧宮祀神,也順便祀灶。

即然皇帝在這一天祀灶了,民間就只能推後一天,就有了官三民四的說法。

雖然後來沒有了官三民四的說法,但北方是政治中心,所以,小年延續了官三民四的傳統。

南方離政治中心遠,小年保留了民四的傳統,所以南北方小年就不是同一天了。

(但是我認為還是二十三比較好,有關方面也認可的,央視每年臘月二十三這一天的晚上新聞聯播節目時,都會向全國各族人民,不論南北方,恭賀小年節的。)

再見。




雪飛千里whf174


為什麼北方小年是二十三,而南方小年卻是二十四?

南北方風俗不同,關於小年的說法,確實是北方過臘月二十三,而南方過二十四,之所以有這麼個說法,是由於小年的特殊性所決定的。

因為在人們的心中,小年不是一個特定日期的節日,只是代表了即將開始過年的時間,小年過後才正式拉開了準備過年的序幕,所以這個開始準備過年的時間就按各地的不同習俗來定了。

在中國民間的百姓流傳的過小年的說法就有,“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也就是說,官家過小年的日子和普通百姓過小年的日子不同,同時在水上生活的人過的小年時間與陸地上的人更不相同。所以官員們一般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而民間多與臘月二十四過小年,而生活在船上的人由於消息比較閉塞,所以等到過小年的說法流傳過來的時候,已經的臘月二十五了,所以又延後了一天。

從宋朝開始,各朝的定都都在北方北京,而朝廷過小年的日子都在臘月二十三,所以就造成了北方多喜歡在二十三過小年的傳統。

雖然南北方過小年的時間不統一,但是人們都必須做的一件相同的事情,就是小年祭祀灶神,供奉灶神上天言好事,保佑一家人在新的一年中平安幸福。所以人們一般在灶王爺的掛像旁邊,都要放上一副配聯,就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預示了人們希望通過灶神來保佑自己全家的美好祝願。

你們那裡是在那天過小年,小年都有什麼風俗、歡迎大家交流,更多農村精彩,歡迎關注。

響水大米


過小年南北方時間不一樣主要是習俗的演變,這是從清朝前期開始出現差異的。

過小年也叫祭灶神,在神話傳說中,灶神每年都會登天向玉皇大帝彙報每家每戶的善惡,據此來決定每家新的一年裡的禍福,所以過小年其實是送灶神的日子。

祭灶神,先秦時期就有了,稱為五祀:

“天子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歲遍;諸侯方祀,祭山川,祭五祀,歲遍。大夫祭五祀,歲遍。士祭其先。”(《禮記·曲禮下》)

這裡面的五祀,指的是戶、灶、中溜、門、行五祀,其中灶祀就是祭灶神。

灶神,因為和煮食息息相關,主神是火神祝融,火是熱的,因而先秦時期都是在農曆六月祭灶。

從先秦到西漢時期,多在農曆六月祭灶,時至今日,中國一些極少數的地區仍然在農曆六月初一祭灶,稱為“過小年”。

東漢時期,祭灶神被列入百祀之一,在臘月進行,但是時間很不相同,有在臘月初八的,也有在臘月初九的,也有在臘月二十四的。

灶神在晉朝時期職能發生了演變,本來只是主飲食的火神,變成了察善惡的神,到了唐朝,基本上祭灶時間固定在臘月二十四。

宋元時期,將祭灶時間改在立夏,但是在民間難以推行,到了明朝,改成在立夏和臘月分別祭灶兩次。

在宋元明時期,很多書籍記載祭灶日期是臘月二十四:

“(臘月)二十四日,不以窮富,皆備蔬食餳豆祀灶”(元初著書《夢粱錄》)
“祀灶:坊民刻馬形,印之為灶馬,每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農民鬻以焚之灶前,謂為‘送灶君上天’。別具小糖餅,奉灶君。具黑豆寸草宛許,為養馬具。群一家少長羅拜,即囑之曰:‘辛甘臭辣,灶君莫言。’至次年初一日,則又具如前,謂為‘迎新灶’。”(明《宛署雜記》)
“留都人家,以臘月二十四日夜祀社,果、酒,自士大夫至庶人家皆然。”(《客座贅語》)

清朝入關以後,沿襲明朝祭灶的時間,但是很快就在宮中施行了臘月二十三祭灶的做法,一說始於康熙,一說始於雍正:

《清史稿》記載了康熙在臘月二十三開始祭灶:“逮聖祖(指康熙)釐祀典,再罷之(五祀),並停專祀。惟十二月二十三日,宮中祀灶以為常。”清人吳振棫《養吉齋叢錄》說是從雍正開始的:“(雍正以前)無親行祀灶之事。雍正間,始於十二月二十三日於坤寧宮祀神,並面南設天地神位,行九拜禮;東廚灶神,行三叩禮。乾隆後,皆遵行之。所謂有其舉之,莫敢廢也。……王、貝勒等有內廷差使應直宿者,十二月二十三日皆給假回家祭灶,以散秩大臣代直。”

由於清朝時期政治中心在北方,所以臘月二十三祭灶的風氣立即在周邊地區傳播開來,而南方仍然多保持臘月二十四的傳統,在乾隆時期就已經有人注意到南方北方的祭灶日期不一樣了:

“(北京)祀期用二十三日,惟南省客戶則用二十四日,如劉侗(注:此人寫過北京民俗志)所稱也”。(乾隆時期書《日下舊聞考》)

此後,旗人駐紮南方,仍然是在臘月二十三祭灶,南方本地卻在臘月二十四:

“(江蘇)臘月……二十三、四日送灶,衛籍與民籍分兩日,俗所謂‘軍三民四’也”。(清《真州竹枝詞引》)
“廿三日,軍家於是夜送灶……民家則祀於廿四日夜”。(清《零陵縣誌》)

小年怎麼過(怎麼祭灶)

1.貼神像。在廚房或者灶臺上貼灶王爺神像,一般神像自帶“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這些文字,很多兩邊會有“上祭灶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如果沒有,可以自己寫了貼在旁邊。

2.擺供桌。準備好一張供桌,擺好酒菜,灶糖,插好香燭供拜,然後呢,要燒火紙或者紙元寶,最後燒灶神像,這就完成了送灶神的儀式。待到大年三十的時候再張貼新的神像,此為請灶神。

3.女性不可以祭灶。

4.以上為傳統祭灶儀式,在現代化社會的今天,不必拘泥於這些,過的高興就可以了。


師明禮


首先,如果從傳統的角度說,臘月二十四是正確的。此前不論南北方都是臘月二十四過小年。

其次,官三民四疍五

這與祭祀習慣有關,臘月又稱祭月,臘本來就是祭品之一。

傳統節日是由一連串祭祀組成的,所以所謂的節日,本為端午祭、中秋祭之類。春節正好趕上農閒,又是一年最重要的節日,所以一入臘月,每天都有不同的祭祀活動。這樣不斷鋪墊,到春節時才能達成一個高潮。

小年是祭祀灶君,在春秋時便列入七祭之一,屬國家典制,這就涉及一個麻煩事,皇帝與民同祭,容易亂尊卑。所以皇家祭灶君都是晚上進行,即搶在二十四日凌晨開始,這樣就算是獨領風騷了。

後來為了避免民間效仿,就定為“官三民四疍五”,不得逾越。

官三,指皇帝二十三日過小年,皇帝當時又被稱為官家,皇帝如此,政府各機構亦如此。民四,指民間二十四日過小年,疍五,疍民是賤民,在水上經營,無耕地,所以國家管理不便,也難獲得稅收,且疍民除了捕魚之外,常兼營色情、演藝,所以到清代中期,依然別列為賤民,西方傳教士甚至認為疍民是一個獨特的民族。

至少到南宋時,史籍記載都以二十四日為小年。

其三,為什麼北方二十三過小年

南宋時,金人佔據北方半壁江山,而南宋稱臣,在級別上比金矮一級。換言之,南宋皇帝不過是大金朝的民。所以金人將南宋的“官三”直接定為民間過小年的時間,而金朝皇帝臘月二十二過小年,後來還有二十一過小年之說。

從筆記看,南宋時,北方二十三過小年已比較普遍。

雖然南北有差距,但北方小年的祭灶也是晚上過,也要凌晨十二點,所以換言之,其實屬臘月二十三與臘月二十四的結合點,所以說,北方在實際操作中,也等於是臘月二十四在過小年。

由於祭祀被認為是傳播封建迷信,後來漸被禁絕,這就將傳統節日的核心抽去,又沒有合適的替代品,所以人們往往根據傳說、食物種類變化來標識節日,自然也就越來越沒“年味”了。


老虎他爹


農曆臘月廿三是北方小年時間,我國北方地區一派熱鬧過小年的景象,而對我省以及廣大南方地區來說,農曆臘月二十四才是“小年”,有的是臘月二十五。 小年為何不同日,這有什麼講究? 知名民俗學家、南昌市民俗博物館館長梅聯華說,日曆上小年時間不同,兩種標法都沒錯,這與古代“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有關。不過哪天過小年,只要沿襲年俗傳統就好。 小年哪天過 我省各地也有不同   

北方人大多臘月廿三過小年,他們過小年最講究的是包餃子吃。我省各地過小年的日子不一樣。比如撫州有的地方則是臘月廿五。而上饒鄱陽縣、萬年縣有的地方是臘月廿七,有的地方是臘月廿九。即便是在同一個城市,也有人各自過各自的小年。   

民俗專家表示,其實日曆的兩種標法都沒錯,地方風俗以及老百姓的生活習慣決定了過小年的日期。無論哪天過小年,人們辭舊迎新的願望是一致的。有的日曆標明小年是臘月廿三,有的標明是臘月廿四,正是南北差異造成的。  

  為何南方小年比北方小年要晚一天?   

早在宋朝,就有臘月廿四過小年的記載,但那個時候小年是不分兩天的。所以臘月廿四的小年習俗歷史是更悠久的。 那麼什麼時候發生了變化呢?梅聯華說,清朝的皇帝從雍正年間開始,每年臘月廿三在坤寧宮祀神,同時皇帝也祭祀灶王爺。以後王族、貝勒隨之效仿,於臘月廿三祭灶。自此開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過小年的分野。  

  到了民國,民間形成了“官三、民四”的說法。官家的小年是臘月廿三,百姓家的是臘月廿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廿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