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的蘇聯和美國的實力對比起來怎麼樣?

小龍蝦148499353


我是雪松,我來告訴你:1984年的美國與蘇聯相比:蘇聯與美國相比無論是海陸空武器都遜色一籌。


雪松127947852


在上世紀的八十年代,蘇聯的綜合國力達到了自己的巔峰時期。這一時期蘇聯在國民經濟的各項指標中普遍都達到了美國三分之二的水平,甚至在很多重要工業指標上還超過了美國。這顯然與我們傳統觀念中,蘇聯只是在軍事上與美國不相上下的固有觀念有一定的衝擊。然而,這種單純的統計數據比較是十分不完整,不全面的。美國經濟是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價值鏈中的組成部分,美國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緊密相連。相反,蘇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社會主義陣營經濟互助會的主體,蘇聯的生產指標就是整個蘇東陣營的全部產量。也就是說,美國可以調動幾乎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實力與蘇聯一國相對抗,如果把整個美國和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總量與蘇聯再做一個比較,恐怕這個數字上的差距將非常嚇人。

總而言之,蘇聯的超級大國地位是建立在軍事實力的超級大國基礎上的,嚴格來講,不能稱之為一個經濟實力的超級大國。不要忘了,蘇聯即便與美國在工業指標上能夠接近,可美國身後還站著日本,當年的日本的很多工業指標從數字上看都完全可以和蘇聯相抗衡,更遑論還有西德、英國、法國、意大利等諸多西方發達國家。


照理說事


二戰之後,美國和蘇聯成為世界上的兩個超級大國,蘇聯的巔峰時期,應該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當時的美國和蘇聯由六十年代的“美攻蘇守”轉變為七十年代的“蘇攻美守”格局。而八十年代的蘇聯,體制僵化,計劃經濟的弊端日益顯現,開始進入了衰敗期。

不知道題主為什麼選擇在1984年這個時間節點?其實1984年的蘇聯實力依然很強大,不過也是在這一年,蘇聯的經濟開始衰退。1983年蘇聯的GDP達到頂峰,但仍然沒有突破萬億美元。那一年,蘇聯的GDP為9930億美元。

而到了1984年,蘇聯的GDP開始衰退,當年其GDP為9382億美元,但仍然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此後蘇聯的GDP就一直處於衰退之中,直到解體。甚至是俄羅斯這個前蘇聯的主要繼承者,在整個九十年代其GDP也不斷的縮水。

而自1978年中國實施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與前蘇聯相比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以下是中國和前蘇聯GDP及人均GDP的對比,比較直觀的反映出這一變化。

1984年的蘇聯,“病秧子”安德魯波夫去世,73歲高齡,體弱多病的契爾年科當選蘇聯最高領導人,任職13個月後即去世了。1985年,時年51歲,年富力強的戈爾巴喬夫上臺,但是在他的改革下,蘇聯這座大廈最終崩塌,於1991年解體。

作為曾經的超級大國,蘇聯的強大的實力是毋容置疑的。即使後來解體了,其留下來的遺產,至今仍然使俄羅斯成為世界上重要的強國之一。俄羅斯的軍事實力仍然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

網上盛傳的巔峰時期的蘇聯和美國各方面的實力對比如下:


錦繡中源


誠邀,如題。蘇聯和美國同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超級大國,自二戰結束後就在全世界範圍內展開了冷戰。然而蘇聯畢竟底子不高,與美國對抗的時候總是落於下風,工農業不如美國,為了求得與美國的同等地位,蘇聯開始集中全國的力量發展軍工業,卻因此忽略了自身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埋下了蘇聯解體的模式,那麼在1984年,蘇聯和美國的實力對比起來怎麼樣呢?

關於實力,其實無非就是工業產值以及國防力量的對比,在1984年,蘇聯的GDP是9300億美元,美國則是40400億美元,美國的GDP幾乎是蘇聯的4倍,但是蘇聯也是有些方面比美國強大的,比如鋼產量:蘇聯14800萬噸,美國10380萬噸,是美國的143%。不過蘇聯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都大不如美國,這是肯定的。


那麼軍事呢?

實際上美蘇兩國雖然陸海空軍都很強大,但也是各有側重的,蘇聯的陸軍十分強大,但是美國海空軍顯然更勝一籌,為了對抗美國海軍,蘇聯發展了不對成優勢潛艇,為了對抗美國空軍,蘇聯也大力發展了導彈,這一切使得蘇美實力半斤八兩,誰也奈何不了誰。

但是美國的地理條件要明顯優於蘇聯,有著兩大洋保護,兩國開戰海軍是主力;所以雖然蘇聯的軍事實力並不比美國差,但是兩國打起來,恐怕蘇聯的經濟會最早崩潰,所以兩國要是開戰,蘇聯的結局恐怕不容樂觀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二戰之後,世界上出現了兩個超級大國:蘇聯和美國。一開始,蘇聯和美國的差距其實很大,嚴格來說不在同一個等級上,但蘇聯硬是在幾人領導人帶領下,經過努力,不斷地縮小與美國的差距,雖然到解體那天,都沒有在各個領域和美國平起平坐,但其實力在巔峰時期,與美國的差距遠遠小於我們的想象,蘇聯當時的強大足以讓整個歐洲膽寒,讓美國如坐針氈。巔峰時期一般認為就是1984年,當時勃涅日列夫時代剛剛結束。

網上盛傳的巔峰時期的蘇聯與美國在各方面的數據對比如下:

由上面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出,蘇聯在巔峰時期並不是像我們一直認為的只是軍事方面與美國不分伯仲,蘇聯把大多數資金就耗在了軍事或與軍事有關的領域。但事實並非如此,蘇聯與美國之所以能夠成為鼎足之勢,能夠成為與美國平起平坐的超級大國,並不是徒有虛名的。在各個領域的數據對比中我們可以看出,其實蘇聯和美國基本上是平分秋色,有些領域美國強,有些領域蘇倆強,並且蘇聯強的領域,強的程度是驚人的。

蘇聯在巔峰時期的經濟實力達到了美國的三分之二以上,這是在什麼情況下實現的呢?我們別忘了,在沙俄時代,俄國與美國的差距非常大,加上一戰和二戰中蘇聯的損失遠遠超過美國,可以說蘇聯在二戰後是在一片廢墟上起步的,最後用幾十年時間就可以達到美國的2/3強,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尤其是美國自己也在不斷髮展的情況下。

在工業、農業等領域,雖然蘇聯在一些方面沒有達到美國的數據,但計算出來也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這對於當時的蘇聯百姓來說是足夠生活的了。所以我們認為蘇聯人的生活水平很低是沒有依據的。

蘇聯所取得的成就是驚人的,更是令人羨慕的。蘇聯解體之後就沒有任何國家能夠達到蘇聯的水平。我們回顧蘇聯的興衰歷史,不要只看到它衰敗的一面,也要客觀看他取得的成就,從正反兩個方面與借鑑經驗才是上策。


詹思丁


1984年的蘇聯,就像他們的領導人一樣,進入了僵硬,衰敗期,在當年的2月,“病秧子”安德羅波夫去世,73歲的病人契爾年科當選蘇維埃最高領導人,你就看看他們的領導人吧😊。

這個時期的蘇聯和美國比,只能說是“瘦驢拉硬屎”,或者說是強弩之末,由於疲於和美國的冷戰,蘇聯的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一直在畸形發展,在里根總統1983年提出“星球大戰”計劃時,蘇聯除了坦克和核武器比美國多之外(當然是玩笑😛),其他方面就像其領導人一樣各機體都已衰竭。


這年蘇聯的經濟體量雖然接近美國的70%,但從人均GDP,到綜合性早已被美國甩的很遠,內部領導層貪腐嚴重,社會動盪的暗流湧動,而且蘇聯紅色陣營也很不穩固,各種不利於團結的事件時有發生,讓人感到分家是早晚的事,反看美國的北約小弟們,由於忌憚“北極熊”的淫賊,都心甘情願的跟隨“大哥”美國混。
你要是說1984年

蘇聯和美國比唯一的“亮點”就是,帶著幾個紅色小弟抵制了第二十三屆洛杉磯奧運會,轉年的1985年,在病榻上執政了13個月的契爾年科逝世,蘇聯終於迎來了“年輕後生”戈爾巴喬夫,他若是寓言家的話,當時就會告訴你,蘇聯還有5年的“壽祿”😛。


海之波濤3


前蘇聯的頂峰時期在上世紀70年代。那個時候美蘇爭霸中,蘇聯處於攻勢,美國處於守勢。美國基辛格和尼克松訪華,和中國關係破冰,就是為了靠攏中國一起對抗蘇聯。



到了上世紀80年代,蘇聯已經出現了“盛世危機”。經濟上,計劃經濟體制僵化,企業、民眾的日子並不好過。加上美國操縱國際石油市場,使得國際油價下跌,導致以石油出口為重要外匯來源的蘇聯損失慘重。


政治上,80年代前期,蘇聯出現了“老人政治”,領導人不但思維僵化,身體還不好,勃列日涅夫、安德羅波夫、契爾年科夫等蘇聯元首相繼去世,帝國遲暮之像已顯。

軍事上,78年發動侵略阿富汗戰爭,蘇聯被拖進了泥潭不能脫身,戰爭對蘇聯的財政、軍事、外交造成了巨大壓力。

1981年美國總統里根上臺,對蘇聯發起了“星球大戰”計劃,從各個領域對蘇聯開展了攻勢。這一時期,美國的經濟開始復甦,有了實力和蘇聯一斗。1983年是蘇聯經濟規模最高的一年,GDP接近萬億美元。但此時的美國經濟規模已經是蘇聯的3倍,經濟實力遠強於蘇聯。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80年代開始蘇聯的經濟增長非常緩慢,甚至出現了下滑,在軍事、科技、工業和美國的競爭已經越來越力不從心了。誰也沒預料到,幾年之後的蘇聯竟然解體了!


財經知識局


不知道為什麼題主要選擇1984年這個時間節點,難道是因為覺得這個時候的蘇聯處於國力的巔峰期嗎?

言歸正傳,現在我帶大家來具體看看1984年的時候,蘇聯和美國的相關實力的對比,大家看到相關數據之後,一看便知。


美蘇實力對比

1984年,美蘇的工業產量對比:

1984年,美蘇地面部隊和地面支援部隊對比:

1984年,美蘇海軍實力對比:


美國的相關情況

在1984年的時候,美國的總統是被稱之為“偉大的溝通者”(The Great Communicator)的里根總統。里根總統在1984年的總統連任中選舉成功,並且開始了他的第二任總統任期。

此時的里根總統,開始著手展開了自己的改革措施。他提出了一項旨在壓縮政府開支、減少國營事業、降低通貨膨脹率的政治改革計劃,並且成功的實行了,這項改革計劃讓美國保持了長期的經濟增長。並且,里根總統還在此時提出了應對蘇聯的著名的“星球大戰”計劃。


蘇聯的相關情況

在蘇聯方面,執政十八年的勃列日涅夫於1982年去世。在長達十八年的執政生涯中,勃列日涅夫為了與美國展開競爭,應對冷戰時局,進行了瘋狂的軍備競賽。蘇聯的經濟在他執政期間並沒有變好,但是軍費支出卻在不斷的增長,20世紀70年代蘇聯的累計軍費開支超過美國20%~30%。

勃列日涅夫死後,蘇聯迎來了安德羅波夫的執政。安德羅波夫在位期間,對蘇聯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蘇聯的經濟與政治一度有了轉機,而且也得到了蘇聯很多人的支持。但是不幸的是,1984年2月9日安德羅波夫因病去世,蘇聯的改革再一次中斷,掉入泥淖而不能自拔。


史話漫漫


好久不回答軍事歷史類的問題了,恰逢看到,就做下簡答。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蘇聯從誕生之日起,其國力就比不上美國。二戰結束後,蘇聯的戰損明顯高於美國,因此同為戰勝國的蘇聯,其國力的恢復發展比美國要難得多!

二戰後,依賴戰前幾個五年計劃的順利實施,蘇聯的工業實力雖遭巨大的損失,但基礎健在,因此在戰後很短的時期內就恢復至戰前水平。

冷戰開始後,美蘇劍拔弩張,大有三戰一觸即發之勢。幸運的是,兩國雖你爭我奪,但僅限於口水戰,並沒有直接的刀兵相見!

回到問題,那麼1984年的蘇聯,與美國相比,實力究竟孰強孰弱呢?筆者認為,美國的綜合實力強於蘇聯,蘇聯的軍事力量尤其是以核武器為代表的陸軍實力要強於美國。具體如下:

美國地理位置優於蘇聯

美國是世界上地理位置最好的國家,沒有之一。大西洋和太平洋是美國本土的天然屏障,南北是兩個國力弱小的盟友,兩次世界大戰沒有波及到美國本土就是最好的例子。

蘇聯則是背靠亞歐大陸的陸地國,西邊有英法德等世仇國家,東方有日本、韓國等美國的非北約盟友,南方有眾多小國,北方則是常年冰凍的北冰洋。儘管蘇聯國土龐大,但蘇聯的戰略空間、周邊國情均不如美國。

美國經濟總量強於蘇聯,且產業結構更佳

工業革命以後,美國經濟總量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一。美國經濟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就在於科技發達,產業結構合理,工農協調發展,重工業與輕工業齊頭並進。而蘇聯則不然,立國之初因為敵國仇視新生政權的緣故,因此積極發展以軍工為代表的重工業,輕工業、農業發展則嚴重滯後。

蘇聯陸軍、火箭軍強,美國海空實力剽悍

軍事方面,雙方各有長短,蘇聯強調以裝甲為突擊力量的陸軍,以及為了彌補海空實力不如美國而大力發展的遠程導彈力量;而美國由於地理位置差異和國力實際情況,注重於發展海軍和空軍等進攻性軍種。總之,軍事方面,兩者不相上下。但在不動用核武器的前提下,洲際導彈的威懾力則遠不如以航母和核潛艇、轟炸機為代表的海空進攻力量。

綜上所述,1984年的蘇聯,軍工實力與美國不相上下,但綜合國力不如美國。因此,沒有強大經濟做基礎的蘇聯,為了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窮兵黷武,拼命發展與美國對等的軍事力量,最後解體是必然結果!


獨舌視界


蘇聯解體某種程度上說是一種必然,跟今天中國相比,當年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人民生活中有什麼商品是蘇聯產的嗎?可能就只有石油了,可以說蘇聯那套龐大的重工業體系其實完全產生不了任何經濟價值,毛子的航空工業很發達但沒幾個國家會採購蘇聯的民航飛機,一個沒有產出只有投入的產業註定是無法長久的,跟今天中國完全不能比,中國己完美融入國際經濟體系,成為世界工廠,中國商品行銷全球。所以不要看蘇聯的工業產量有多高,這些都是沒有意義的,沒有市場一切都是枉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