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的歷史功績和治國水平能否趕得上康熙?

小義老師扯歷史


乾隆皇帝是中國歷史上執政時間最長、年壽最高的皇帝。乾隆除了繼承前人“固本恤民”的方針,發展了減免錢糧的輕徭薄賦的政策,並在治理水災和處理僱工上有所創新,其最主要的功績還是平定邊疆叛亂,重新統一了新疆,促進了民族交流和生產力的發展,鞏固了多民族的統一。形成了東北到外興安嶺、庫頁島,西北到巴爾咯什湖、蔥嶺,北到恰克圖,南到南沙群島的龐大的疆域版圖。但就歷史功績和治國水平來講,乾隆皇帝比康熙皇帝還要遜色一些。

康熙皇帝在位61年,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康熙精明神武,用兵西藏、新疆、蒙古、沙俄、奠定和悍衛了中國的版圖。同時崇尚節儉,開創了康乾盛世。除敖拜、平三藩、統一臺灣、親征噶爾丹。恢復經濟,增加墾田面積,使清朝成為當時世界上幅員最為廣闊,人口眾多,經濟最富庶的帝國。康熙帝的膽識、遠見、氣魄甚至不計“萬乘尊”與將士同甘苦以及勇於實踐的精神,堪稱是歷代帝王的典範和楷模。


大汕十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康熙與乾隆時期統治時期,被稱為“康乾盛世”這說明康熙乾隆都是很有能力與作為的皇帝,但如果二者選擇歷史功績和治國水平最強者,我選擇康熙皇帝,原因如下;

一,康熙皇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期間長達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14歲親政時期朝政大權逐漸被鰲拜掌控,康熙皇帝暗中訓練“少年侍衛”,然後選鰲拜進宮時期擒住了權臣鰲拜,而乾隆皇帝繼位的是爺爺康熙和爸爸雍正留下的統治穩定的江山,權力集中在皇帝手中,所有一個是亂世皇帝,一個太平皇帝。

二,康熙皇帝“”平定了三藩”三藩作為兵多將廣的地方諸侯王,其實力不容小覷,但是在康熙皇帝的指揮下依然取得了勝利,後有統一了臺灣,這些都是乾隆皇帝沒有經歷過的。

三,驅逐了沙俄,沙俄在東北燒殺搶掠,引起了康熙皇帝的不滿,隨即派兵驅逐了沙俄,後來又西征漠北,征服了葛爾丹叛亂。

乾隆皇帝是在自己25歲的登基的,他十分敬重自己的祖父,在執政上也是效仿祖父一樣,下江南,征戰四方,除掉叛亂,此外,乾隆皇帝比較注重外交,但是,乾隆這樣盲目的效仿康熙帝,浪費了大量的財產,後來,寵養大貪官和珅,搞得國庫被掏空,並最終繼續施行閉關鎖國!

所以乾隆皇帝和康熙大帝相比還是有很大的差距,尤其乾隆皇帝“七下江南”更是浪費了大量人力財力物力,乾隆後期的統治,更是放任了貪官汙吏橫行,加速了清王朝的衰敗!


雄風吹不斷的風


大家好,我是歷史的影子! 在我國的歷史上,皇帝眾多,在位時間最長的是清朝康熙皇帝,康熙皇帝在位61年,為清朝做出許多的貢獻,讓在他之後的許多皇帝都對他表示十分的敬重,尤其是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就曾經說過自己十分尊敬康熙,甚至是當成自己的偶像榜樣一樣,但是在乾隆六十歲的時候,卻選擇退位,身體並無大礙的乾隆做出這個舉動讓人很費解,乾隆帝如果不退位本可以獲得雙項紀錄,即是中國歷史上壽命最長也是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我們先來聊一聊乾隆在位時的功績。乾隆是清朝的第六個皇帝,入關後的第四位皇帝,在整個清朝的歷史上算得上赫赫有名的一名皇帝了,其影響力不亞於康熙,雍正這兩位。乾隆在康熙,雍正打下的基礎上,再一次地完成了多民族的統一,也進一步帶動了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乾隆非常重視社會的穩定性,並且宅心仁厚的他十分關心受災的百姓們,乾隆在位期間還曾有5次普免天下錢糧,減少了農民的負擔。

乾隆帝在位60年,在禪位後又當了3年多的太皇,等於說他實際掌權的時間長達63年之多,算得上是清朝歷史上掌權時間最長的皇帝了,雖然乾隆的在位時間不長,但是其年齡壽命也是清朝歷史上最悠久的。乾隆在位時,完成了對西藏地區的統治,並且還將新疆納入了中國的版圖之中,在平定邊疆地區叛亂這方面上也是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在康熙之後乾隆把康熙盛世又推上了一個新的頂點,從好的方面上來看,在他的治理之下,當時的中國呈現出了一片繁榮的景象。但是又從不好的方面上來講的話,乾隆六下江南,揮霍無度,導致嘉慶繼位之後國庫空虛,晚年的乾隆,有點故步自封的意思,甚至與時代有些脫節。但是總體上來說,乾隆屬於天生聰慧的那種,確實為清朝為中國做出了不小的貢獻,但是在晚年的他被自負矇蔽了雙眼,甚至自稱自己為“十全老人”,不斷地誇耀自己的功績,這就漸漸與西方國家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從而導致中國從之前第一的地位,變成了一落千丈的井底之蛙。

在整個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乾隆這樣福祿雙全的皇帝算得上非常不錯的了,如果說討論一個皇帝到底是好還是不好,那麼看當時的民間情況就可以了,在先前我們就說到了乾隆十分的關心百姓,災民的安危,曾多次微服私訪遊走民間查看民情。乾隆在位的事蹟也是非常的多,鎮壓苗疆起義,大小金川之役,安定西藏地區等,這些是對乾隆對中國版圖的穩定所打下的奠基。並且乾隆仿效康熙,雍正兩朝,十分的重視農業生產方面的問題,乾隆始終都明白“民為邦本,食為民天”的道理,所以要求北方的人學習南方的耕種技術,並且支持不斷的開荒,大面積的擴種,將自己的擁有的資源充分地利用了起來。

那麼為何乾隆選擇在60歲的時候就退位呢?明知他的身體還可以再堅持很多年,為何就選擇退位讓禪了呢?其實剛開始我就說過了,乾隆比較尊敬康熙,所以表示自己如果活得時間比較長的話,也不會超過康熙在位的時間,然而康熙在位61年,所以乾隆選擇在自己在位60年的時候提前退位以示自己對康熙的尊重。乾隆與自己的爺爺康熙的關係也是十分的親密,康熙也是十分疼愛自己的這位孫子,所以乾隆要維護自己爺爺的在位記錄只好提前將皇位讓給了自己的兒子,乾隆惶恐自己超過了自己爺爺的記錄,違背了自己曾經所說的話。


歷史的影子


趕得上。乾隆統治期間,政治安定,經濟繁榮,一舉拓土二萬餘里,帝國的疆域由此鞏固。威震遐邇,口碑爆棚。“通譯四方,舉踵來王”。以前從來和清朝沒有交往的國家也紛紛遣使來朝,“以亙古不通中國之地,悉為我大清臣僕,稽之以牒,實為未有之盛事”。除了乾隆的言傳身教,滿清皇室也把精心培養有可能治理國家的皇子皇孫放在首位。清朝建立後,為了江山永固,長治久安,大力提倡“稽古興文,崇儒興學”,對教育非常重視。皇子們年方六歲,必須進入上書房讀書。無論冬夏,每天要在寅時(3~5時)進入書房,一直到下午3點才放學。擔任皇室家教的老師,必須擁有皇室期許的有助皇子接班的能力,又必須具備才學卓越、品行端正的能力。教授皇子的老師有文有武,漢文老師稱之為師傅,由翰林出身而且有資望的大臣充任。教滿文、蒙古文及騎射的老師稱之為諳達,由八旗中精通弓馬、嫻熟滿語、蒙語的人充任。所以清朝從雍正開始,乾隆、嘉慶、道光乃至咸豐等幾代皇帝,都是在皇室教育之下,具有了豐富的學識與閱歷之後才登基稱帝的。


梨渦小篆


如果單純來看兩位歷史上有名的皇帝,乾隆一定是趕得上康熙的,畢竟是老子英雄兒好漢,但是如果按照歷史演進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就會覺得,乾隆是站在康熙和雍正兩代皇帝勵精圖治的基礎上才還換來的盛世境況,這就是看唐太宗和唐玄宗的歷史功績,我想是一個樣子,歷史到了那個時候,終於該來的就會來了。


老三閒話歷史


康熙擒鰲拜,平三藩,收臺灣,剿噶爾丹,北驅俄毛子等等,豐功偉績。乾隆的功績肯定比不上康熙。但盛世治國乾隆略贏康熙,如主張蒙古多子入喇嘛制度,化解滿蒙矛盾。推崇西藏活佛,化解滿藏矛盾。自導民間傳自己是海寧陳閣老兒子,當年雍正以女兒相換等傳聞,以化解滿漢矛盾。六下江南,五次閱視黃淮治理工程,四次親勘浙江海塘,多次到曲阜祭孔。都是為了督促水利,籠絡官員,維繫民心,鞏固統治。


談昆明


康熙乾隆武治文攻各有不同!創業難,守業更難!康熙是開疆拓土的皇帝,乾隆是清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繼承了康熙開疆的武治,也繼承了雍正對外的懷柔政策,使清朝出現了繁榮鼎盛局面。俗話說:富不過三代。乾隆以後清王朝每況日下,走向衰落。


拾荒堂主


拿乾隆跟他爺爺比,擺明了就是欺負乾隆,康熙是一點一滴把版圖擴大並一步一步地穩定了局面,雍正是清楚清理內亂和守衛疆土,康熙雍正二帝都在做著充實清朝國力和國庫的實事,至於乾隆主要任務是花國庫的錢是擺清朝的排場,他能跟他爸爸和爺爺比?


羅蕭弋


乾隆的歷史政績和治國水平遠遠不如其祖父一代盛世明君康熙大帝。康熙大帝創立了盛世之局,乾隆只是借了他的盛世名聲才有了康乾盛世之號,晚年寵幸鉅貪和紳、吏治腐敗,反而加速了清朝最終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