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戰,清軍不堪一擊,歷史是真的嗎?

用戶68996591


實際上,並不是說清軍不堪一擊,戰爭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李鴻章一心寄希望於西方列強的同情,迫使日本和平解決事端,所以就沒有充分的準備戰爭;也有清廷和清軍各層級官員貪汙腐敗橫行,註定了中國勞而無功的命運;更有權責不明,指揮不統一,未能動員全國力量等等。

下面我講講戰爭的經過,看看清軍在戰爭的表現:

事實上在戰爭開始的初期,李鴻章的第一想法居然是決心尋求外交解決, 他希望爭取得到西方列強的同情,迫使日本和平解決事端。俄國駐華公使喀西尼(Cassini)曾向他保證,聖彼得堡會代表中國出面干涉。但俄國政府未能行動, 因為它得到其駐日公使警告,若俄國支持中國,英國可能支持日本。



李鴻章轉而請求英國調停,英國建議中日雙方同時撤軍:中國向北,日本向南,在中部環朝鮮首都周圍留下一塊中立地帶。 日本拒絕了這一提議,但向英國保證,將在戰爭中保證上海的中立,並尊重英國在華商業利益。

李鴻章的外交不僅沒有取得任何積極成效,而且延誤了軍事準備工作。直到外交解決的希望全告破滅時,他才同意袁世凱的緊急請求,派兵增援。清廷租用三艘英國汽船,在三艘中國戰艦護航下向朝鮮運兵。1894 年 7 月 25 日,日本海軍在朝鮮灣將汽船『高升號』擊沉,950 名中國士兵落水而死。



8 月 1 日,中日雙方同時宣戰。 這場戰爭,實際上是兩個從事現代化歷一代人之久的國家間的一場重大較量。在陸上,日本在平壤將李鴻章的淮軍打得落花流水,隨後成立了以大院君為首的傀儡政府,並宣佈朝鮮獨立。 在海上,中國的境況更為悲慘。



儘管中國海軍吹噓有 65 艘軍艦, 相比之下日本只有 32 艘;儘管中國海軍力量在世界排名第 8,而 日本只排名第 11 位,但是中方並沒有將所有船艦都動員起來作 戰,只有李鴻章的北洋艦隊與日方交戰, 南洋艦隊以及另外兩支艦隊 (廣東水師與福建水師)則保持『中立』 , 以圖自保。



日本人動員了 21 艘艦船, 其中 9 艘是 1889 年以後建造的,時速可達 23 海里。北洋艦隊在 1888 年正式成立時有艦船 25 艘,其中兩艘鐵甲艦排水量為 7,000 噸,而日本最大的船艦排水量也不過 4,000 噸。但是中國船隻的時速僅達 15 或 16 海里。總之,中國艦隊龐大、陳舊且遲緩;日本艦隊小巧,新穎且快捷。



兩支艦隊於 1894 年 9 月 17 日在鴨緣江口外的黃海海面上相遇。經過五個小時的交火,中方損失了4 艘軍艦,一千餘名官兵戰死,而日本只損失了一艘軍艦。中方未沉沒的 7 艘軍艦退至旅順港進行修理,並於 10 月 18 日開至威海衛的海軍基地。



11 月, 日軍從陸路佔領大連與旅順,使該地要塞的許多大炮失去作用。 李鴻章曾為建築這些海軍基地耗資幾百萬兩,卻未能派上一點用場。1895 年 2 月,日方抄後路攻陷威海衛,並用要塞炮臺轉而轟擊在港內的中國船艦,中國的慘敗已成定局,海軍提督丁汝昌自殺,僚屬紛紛投降,把 11 艘戰船交給了日本。



進行了三十年時間的自強運動,中國在海、陸兩方面卻落得 這種恥辱的失敗,使李鴻章面臨嚴厲的批評和指責。他辯解說, 單靠他的北洋艦隊和淮軍來對抗日本全國的力量, 自然無法取 勝。儘管如此,李鴻章還是遭到解職、貶謫,還被剝去了象徵皇 帝恩寵的黃馬褂。


常棣tandy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當然不是了。

其中黃海海戰雖然是一邊倒,但已經是1840年以後清軍,打過最好的戰鬥之一。

黃海海戰歷時5個多小時,北洋水師損失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5艘軍艦,來遠受重傷,死傷官兵六百餘人;

日本艦隊松島、比睿、赤城、西京丸4艦受重傷,死傷官兵近300人。

其實僅僅激戰5個小時這一點,就很了不起。陸戰中,清軍見到洋人基本就是聞風而逃。

當時陸軍在朝鮮平壤是實力很接近的情況下,僅僅堅持了不到2天,就放棄平壤潰逃,連逃500公里,跑到鴨綠江。

我軍被擊沉的5艘軍艦中,超勇、揚威、廣甲均是打醬油的小軍艦,損失與否影響不大。

但致遠、經遠則是主力艦,尤其經遠是僅次於2艘鐵甲艦的鐵甲巡洋艦。經遠被擊沉,對於北洋水師損失很大。

由此,我軍還剩下7艘軍艦,但也基本都有傷。比如定遠號、致遠號兩艘鐵甲艦,都中彈100發以上。

但日本損失更小,赤城、西京丸都是很垃圾的小軍艦和代用艦,無足輕重。比睿號則是老式鐵甲艦,也算不了什麼。

只有松島號是主力艦,又是旗艦,它的重傷影響很大。


客觀來說,北洋水師打的還可以。我們看看日軍受損情況。

日本聯合艦隊損傷相當嚴重,共中彈134發,死亡90人、負傷208人。

其中松島號中彈13發,死傷113人,修理了1個月才恢復。

北洋水師慘敗,主要是裝備有差距。

1894年中日對比是200毫米以上火炮:31/15,200毫米以下火炮230/140,速射機關炮244/294,魚雷管39/43,航速11.48/12.84,鐵甲艦2/0,裝甲巡洋艦3/1,防護巡洋艦3/8。

而此次海戰中,200毫米以上火炮表現不佳,重炮被證明只適合對付鐵甲艦,對於普通軍艦的破壞力有限,射速太慢。

相反,200毫米以下中口徑速射火炮,卻能夠摧毀除了鐵甲艦以外所有軍艦,也可以重創鐵甲艦。

日本中口徑速射炮71門,北洋艦隊僅有2門,其餘都是非速射炮。

速射炮和非速射炮,射速相差四五倍。

戰後統計過,日軍炮彈發射量是北洋水師20倍。即便日本炮擊命中率低一些,擊中北洋水師的炮彈數量是至少10倍以上。

想不贏都難。

所以,北洋水師在裝備如此懸殊下,打出這種戰績算不錯了。

可以說,北洋水師的黃海海戰,應該是1949年之前中國打的最好的海戰。


薩沙


甲午黃海海戰,北洋海軍沒有給國人丟臉。甲午戰爭的潰敗,是李鴻章和陸軍掉鏈子了。這麼說吧,黃海海戰,算是1840年到清朝滅亡,這70多年裡最蕩氣迴腸的一戰。

黃海海戰,雖然我方比日方損失大,但,並不是人們想象中的一邊倒。

看看黃海海戰戰前形勢:

  • 【日本聯合艦隊】軍艦16艘,總排水量40840,火炮268門,魚雷發射架568,平均航速14.5節。

  • 【北洋水師】軍艦13艘,另有小炮艦加魚雷艇6艘,總排水量32100,火炮195門,魚雷發射架556,平均航速10.2節。

另外,日本聯合艦隊普遍列裝速射炮,而北洋幾乎沒有速射炮,火力密度相當3倍差距。以吉野號為首的“第一遊擊隊”,都是戰爭前不久下水的新型巡洋艦,平均航速高達19.4節。

軍艦上差距明顯,但北洋海軍不孬。

【1】海戰開始一小時

很多人說北洋海軍的雁形戰術不好,實際來看,北洋並沒有因為戰術吃虧。敵方側向可以使用更多火炮,但是卻把船腹露了出來。

開戰後,日本聯合艦隊魚貫縱陣,繞功北洋右翼弱艦。北洋海軍以定遠、鎮遠為居中犄角雁行隊列,攻擊日方後側弱艦。雙方都是先撿對方軟柿子捏。北洋超勇、揚威受到重創,日方比睿、赤城也失去戰鬥力。海戰開始一小時,北洋不落下風。

【2】第二階段

前期北洋旗艦定遠受損,丁汝昌受傷,無法指揮戰鬥,導致各艦各自為戰,日方指揮其實也是一團糟。不過,日軍“第一遊擊隊”新型巡洋艦速度優勢,開始體現出來。“第一遊擊隊”繞到北洋艦隊後方,對形成北洋艦隊夾擊之勢。

北洋艦隊開始落入被動,但是整體上還是臨危不懼、奮勇還擊,超勇、致遠號都是戰鬥到船毀人亡,以死報國,一個個都是鐵骨錚錚的漢子。

北洋艦隊沉沒4艘,逃遁兩艘。日本聯合艦隊3艘失去戰鬥力,退出戰場。戰場上還在戰鬥的主力艦,北洋4艘,日方9艘,北洋轉為全面防禦。

【3】北洋沒有戰鬥力了嗎?

雖然,北洋艦隊拿日本艦隊的快速巡洋艦沒辦法;但是,日方對北洋的定遠、鎮遠鐵甲艦也沒辦法。北定遠、鎮遠與在5艘日艦圍攻下,仍然纏鬥一個小時,死戰不退。

等到稍作修復的靖遠、來遠兩艦和幾艘魚雷艇回援,靖遠艦代替旗艦,升旗集隊,還要繼續再戰。

北洋艦隊沒有丟臉,雖受重創,不死不退。是日艦先慫了,日本聯合艦隊首先撤出戰場。

【4】戰後盤點

北洋艦隊沉沒5艘,死傷1000人左右;日本聯合艦隊重創5艦,死傷官兵600人左右。相比之下,北洋艦隊損失更慘重。北洋艦隊就是吃虧在了火炮上面,日本艦隊,打出的炮彈量是北洋的20倍。

北洋海軍不孬。將近5個小時的鏖戰,整個晚晴就沒有比這更頑強的戰鬥了——雖敗猶榮。

【李鴻章和淮軍葬送了北洋艦隊】

雖然,北洋艦隊損失慘重,但是仍然有一戰之力。

但是,李鴻章只是把北洋艦隊,當做他升官發財的工具。一招“棄戰保艦”,直接把軍艦放港裡在當做陸軍炮臺使用。

平壤之戰,主帥葉志超不戰而逃,甲午陸戰大轉折。

旅順戰役,黃仕林不戰而逃,旅順炮臺落入敵手。

號稱固若金湯的旅順要塞,堅持了2小時。看好了,葉志超、黃仕林都是李鴻章的淮軍合肥老鄉。

甲午戰爭剛開始,李鴻章力主避戰求和,準備拿起筆桿子籤賣國條約了。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他為啥不敢一戰?

他欺上瞞下,在慈禧跟前吹噓北洋多厲害。他內心當然明白他的洋務,就是紙糊的形象工程。還有人給他辯護苦苦什麼支撐,實際上是辛苦撈油水。這樣的人要不是賣國賊?汪兆銘都不服了。


爾朱少帥


每每看到甲午海戰一段的近代史,我都非常痛苦,三十年的洋務運動,無數人殫精竭慮,辦廠、開礦、籌備海軍、改革制度、培養人才,已經看到一絲希望,卻在短短四個半小時的海戰中,喪失殆盡,號稱“亞洲第一艦隊”的北洋水師,被一個剛剛打開國門30年,國力遠遠不及的日本打的毫無還手之力,實在令人難以接受。

平心而論,雙方之間的差距沒有想象那麼大,比之今日中國男足與日本男足差距小很多,但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戰場之上,差一線就是天壤之別,更何況,日本已經走上了正確的道路,而我們依舊抱殘守缺,即便甲午海戰贏了,也無法挽救岌岌可危的大清朝。

先來看看力量對比:1894年9月17日抵達大東溝北洋水師參戰艦艇共計18艘,除去炮艇魚雷艇,主力戰艦約為10艘。

其中,定遠(丁汝昌就在定遠艦)鎮遠兩艘主力艦,排水量過7000噸,各有14英寸巨炮4門,12英寸巨炮四門,時速14.5海里。這兩艘軍艦即使放在今日的中國海軍依然是鉅艦,在當時可謂巨無霸一樣的存在,是日本海軍的主要對手。

致遠、濟遠、靖遠、來遠、經遠等巡洋艦5艘,排水量2-3000噸不等,時速大概15-18海里。

超勇、楊威、廣甲等三艘較大炮艇,排水量1300噸,時速15海里。

日軍主力艦12艘,其中3000噸左右巡洋艦7艘,包括吉野艦(看到這兩個字就刺眼,所以我從來不去吉野家吃飯),秋津洲、松島(日本艦隊旗艦)、千代田、嚴島、橋立、赤城等,這幾艘都是1888年以後下水的新式軍艦。

噸位和數量看起來差距不大,但北洋水師卻存在兩個致命弱點:

第一:1888年以後再無新艦服役。1888年到1894年,只有六年,按照今天的標準,軍艦剛剛具備戰鬥力,但當時卻是軍事技術大發展的時代,新裝備層出不窮,如同今天的智能手機一般,幾年時間,就是巨大的技術差距。

第二:缺乏速射炮,雖然搶購了12門,但還沒有來得及安裝。

在艦炮對轟時代,速度和射速十分重要,速度快,意味著可以快速躲避,快速出擊,射速快,意味著同樣時間,可以多打出幾發炮彈。

定遠艦主炮從裝彈到發射,約要五分鐘,而日本最新速射炮,一分鐘可以打五彈。

李鴻章當然知道其中的厲害,他曾多次上書希望添置新艦,但都遭到了主管戶部的翁同龢阻攔,作為帝師,翁同龢八股文的水平高不可攀,但治國理政,卻是個老幫菜,不僅不懂現代戰爭理論,還公報私仇。

當時民間有諺語: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前一句說李鴻章腐敗,後一句說的就是翁同龢。

翁同龢生於北京,祖上是江蘇常熟人,作為同治、光緒兩代帝師,他的人品學識毋庸置疑,但對李鴻章,卻完全是另外一副嘴臉。

兩人的恩怨說來話長,除了帝黨、後黨之爭,私下有傳言,當年平定太平天國的時候,李鴻章曾代筆曾國藩彈劾翁同龢的哥哥翁同書。此事是真是假有待考證,但兩人的關係的確非常糟糕。

在翁同龢看來,李鴻章挾洋自肥,貪汙腐敗,那麼多軍費花出去了,連個日本小邦都搞不定,還天天嚷著要買新艦,就是中飽私囊。

有翁同龢這道攔路虎,新艦買不成,但添置快炮總可以,無奈趕上慈禧60大壽,海軍軍費被挪用修園子去了。

據著名歷史學家唐德剛考證,慈禧的私房錢差不多有兩萬萬兩,修十個園子也夠了,但這個老妖婆是個財迷,到死都不願意花自己一分錢。

有這兩個惡鬼在前,北洋水師就是個有名無實的空殼子,深知底細的李鴻章極力避戰,寄望於歐美調停,但年輕氣盛的光緒和滿口道德文章的翁同龢卻不想放過他,接二連三下旨開戰。

不僅僅是他倆,幾乎所有人都希望李鴻章開戰。

這些人裡,有些是不懂軍事,有些是算政治賬,但大部分,都是隨大流,甚至希望看到李鴻章失敗。

在他們看來,北洋失敗就是李鴻章的失敗,就能趁機把李鴻章扳倒。至於江山社稷,管個毛線。輸一場算什麼,我天朝上國,輸得起!

而無知的慈禧太后,也認為北洋水師勝算很大,既然能贏,為什麼不打!

1894年9月17日大東溝海戰,北洋幾乎全軍覆沒。

除了臨陣脫逃的方伯謙,其他將士可謂三軍用命,拼死一戰,無奈裝備差距太大,就如同今天的足球比賽一般,場上九十分鐘個個拼命,但如果拼命就能戰勝對手,那麼人家前期那麼多的青訓投入不是白搭了。

最搞笑的是,北洋水師攜帶了大量穿甲彈,缺乏爆炸彈,而日軍戰艦講究快速,裝甲並不厚實,日艦西京丸被打了四個孔都沒有爆炸。

除此以外,北洋內部也並非鐵板一塊,由於歷史原因,北洋將官多出自福建,廣東番禺的鄧世昌不可避免的遭到排擠,有研究認為他執意與艦共存亡就是源於此事。

北洋水師的指揮也在受到指摘,有個在北洋服役的英國混混泰勒爾曾在事後著書大言不慚誹謗劉步蟾,認為他剛愎自用,以雁形陣迎戰,指揮不利。

其實這個泰勒爾只是個小學都沒有畢業的混混,英文寫作水平還不如留英的劉步蟾,哪裡懂得海戰知識,不過是譁眾取寵罷了。

究其原因,還是北洋裝備及後勤保障太差,加之倉促迎戰準備不足,讓日本人一擊得手。

但這場海戰的失敗卻成為中國近代歷史的轉折點,在此之前,大清國雖屢屢被西洋人羞辱,但西洋諸國強盛日久,失敗不足為奇,而日本不過是新晉崛起的小邦,短短三十年就超越天朝上國,邁入強國行列,極大刺激了中國人,這才有了後來的“戊戌變法”。

可惜,變法依舊失敗了,還引來了更加屈辱的辛丑年。



日慕鄉關


就整個甲午戰爭來說,清軍的總體表現並不好。甲午海戰是唯一打出精氣神的一戰,儘管最終以失敗告終,但北洋水師表現出的戰鬥和犧牲精神是可嘉的。

清軍的不堪一擊,主要說的是陸戰中的表現。但客觀來講,陸戰並非全無亮點,在局部戰鬥中,部分清軍將士為國家浴血奮戰,表現出了不怕犧牲的精神。

這部分將士的英勇表現,不應被忽略,他們代表了當時的民族脊樑。在平壤之戰中,左寶貴的表現可圈可點,他在身負重傷的情況下,堅持戰鬥直至犧牲。

在黃海海戰中,“致遠”號在彈盡糧絕,行將沉沒的情況下,管帶鄧世昌堅決下令全艦衝向敵艦,不幸被魚雷擊中而沉沒。北洋水師的表現並非不堪一擊。

北洋水師下層官兵的表現最為英勇,都體現了視死如歸的作戰精神。豐島海戰中,“高升”號被日艦攔截,面對日軍勸降,全艦官兵大義凜然的嚴詞拒絕。

當日艦向高升號開炮時,穿上官兵用僅有的槍支還擊,最終數百將士因寡不敵眾而葬身海底。黃海上的“經遠”號以一敵四,管帶林永升及大副先後戰死。

在失去指揮的情況下,經遠號士兵仍然奮勇還擊,直至船體因炸裂而沉沒。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親上甲板督戰,身受重傷仍不離甲板,一直到戰鬥結束。

在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後,丁汝昌服毒自盡。還有“揚威”號管帶林履中,帶領全艦力戰四艘日艦,在炮彈打光後沉沒。林履中誓與軍艦共存亡,自沉海底。

除此之外,海戰中還有劉步蟾、林增泰等三分之二的高級將領陣亡。陣亡的將士總人數達到三萬多人,被俘到日本的一千清軍,大多都因拒絕醫治而犧牲。

當然,甲午海戰中難免也會出現一些敗類,如“濟遠”號管帶方伯謙,在戰鬥打響後徑直逃跑,在逃跑中還撞到了“揚威”號。戰後,方伯謙被斬首示眾。

北洋水師雖然表示非常英勇,但全軍覆沒的結局,留給了世人“不堪一擊”錯覺。影響甲午海戰勝負的因素有很多,戰鬥精神只是其一,但並非決定因素。

統治階層的消極避戰,官場腐敗橫生,指揮信息不暢,武器性能落後等因素,共同決定了甲午海戰乃至甲午戰爭的走向。無疑,武器落後是海戰失敗主因。

所謂的北洋水師軍艦全面優於日艦的論調,其實就是一廂情願的吹噓。鉅艦重炮的時代早已過去,取而代之的是日艦高機動性、火炮的高射速及指揮戰術。

時代在變,武器性能和戰術思想同樣在變。而大清採用的是以不變應萬變,豈不知日軍早已接觸到歐洲先進戰術思想。日軍打的是知根知底的有把握之戰。

再看看陸戰,陸戰基本上就是一瀉千里的態勢,總體戰鬥精神較差。從戰初的葉志超到戰後的劉坤一等人,都在爭先恐後的逃跑,致使整個清軍一觸即潰。

局部戰鬥的亮點,也只是星星之火的效果。陸戰如果能有海戰的精氣神,戰爭的結果還不料會怎麼樣。總體上消極避戰策略,是甲午陸戰失敗的主要原因。

甲午海戰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豐島海戰和黃海海戰,清軍表現出可嘉的戰鬥精神。尤其是黃海海戰,戰鬥場面是極為慘烈和悲壯的,並非是“不堪一擊”。


野史也是史


甲午海戰中清軍的實力並非不堪一擊,坦白的講,甲午海戰的失利並不是敗於清軍的實力,而是敗於清廷內部的矛盾和清朝體制的腐敗。清朝的北洋水師創立之初,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七。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雖然以後因為種種原因,北洋水師並未曾引進一艘新艦艇,也並未更換器械裝備,然而清廷實力擺在那裡,如若真的是殊死搏鬥,甲午海戰結局如何猶未可知。



當年甲午海戰還未爆發時,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曾提出“保船自守”的方針,這個方針今天來看還是有可行之處的,可惜始一提出就遭到了保守派的反對,甚至內部解讀為是李鴻章想保存實力。僅此一條就引起內部各種的猜忌,也逼得李鴻章不得不出戰。

其次戰略上的失誤也是北洋水師被擊敗的重要原因。在甲午海戰辦法時,當旗艦定遠遭到炮擊,水師提督丁汝昌受傷,然而他並沒有指定誰來代理指揮官,致使北洋各界陷入各自為戰,慌亂無序的境地。



同時北洋將領中還存在著畏敵如虎,貪生怕死的情緒。當時在激戰中甚至有艦艇掛起白旗,嚴重擾亂軍心。在甲午海戰如此大規模決定國家生死存亡的海戰的戰鬥過程中,北洋水師居然還出現了炮彈不足的情況。定遠,鎮遠兩艘主力艦艇甚至到了無彈可打的境地,只能被動挨打,由此暴露了清廷內部腐敗程度是多麼的嚴重。


圍知歷史


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海戰距離我們並不算遙遠,而且這段歷史還有著不少的史料流傳至今,我們通過前人的記述,探尋一下百年的那場大海戰。

北洋水師始建於1888年,是著名的洋務派領袖李鴻章親手操辦,由於中國海域遼闊,所以按照海域,清政府一口氣創建了四支近代海軍艦隊,其中以北洋水師實力最強、裝備最精良,也曾被美國一度評為亞洲第一、世界第八艦隊。


清政府當年創建的目的很簡單,說好聽點是保家衛國,說直白點就是維繫統治,擺出一個大架勢,不要輕易被西方人打進家門就可以了。所以北洋水師雖然在創建之初得到了財政支持,但在無戰時期是並沒有繼續發展海軍的,在後來的黃海海戰中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幾年來不僅新艦船未增一艘,連炮彈也都是當年陳舊的壓倉貨。

清政府的海軍雖然看起來規模龐大,但卻是外強中乾,外無戰事磨礪,內也沒錢維護,很快就出現了武備廢弛、船艦老化等惡劣現象的發生。



而此時的日本則通過明治維新改革迅速崛起。不僅經濟發展突飛猛進,擴張野心也昭然若揭,並通過多年戰備積攢了可觀的物質基礎,便主動挑釁北洋水師,揭開了黃海海戰序幕。

在這場海戰中北洋水師已經表現不俗了,戰爭持續了五個多小時,北洋艦隊以傷亡六艘戰艦的代價重創了日軍五艘軍艦,這還是在北洋水師落後日軍艦隊三十多倍速射炮的情況下,還是在北洋水師船速不及日本船艦的情況下。

有不少人都認為海軍敗亡的原因是因為“雁形陣”陣法,其實不然。要知道北洋水師除了兩艘鐵甲艦外,其他艦船的移速都比較落後,一旦齊頭並進不僅發揮不出鐵甲艦的移速和攻擊優勢,還很有可能把周邊小艦置於日軍艦隊主力的集中火力之下,無法形成艦群合力,反倒是雁形陣的掎角之勢可以彌補船速慢的缺陷。

所以北洋水師之敗並非是輸在作戰戰略上,也不是因為指揮人員水平不夠,而是落後在了武器裝備上,尤其是速射炮和魚雷方面,是近代海戰的勝負關鍵。

北洋水師不堪一擊完全是一個偽命題,逝去的北洋將士們已經用戰爭結果證明了一切。


納蘭談史


歷史教科書上那句“北洋艦隊全軍覆沒”似乎給我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大眾的認知裡,清軍在甲午海戰中的戰鬥力低下,簡直是不堪一擊,不值一提。但在這背後,有誰真的深入瞭解過甲午海戰的具體過程?難道真的像歷史中記載的那樣嗎?



其實,甲午海戰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從剛開始小規模作戰的豐島海戰,到中期戰況激烈的黃海海戰,最後就是清軍處於劣勢的威海衛保衛戰了。結果我們都知道,清軍戰敗,被迫簽下了《中日馬關條約》。但清軍的實力究竟如何呢?

在豐島戰役中,清軍將“濟遠”和“廣乙”兩艘中國軍艦派上戰場,其中“廣乙”艦是當時中國在福州船政局自行生產的鋼脅鋼殼巡洋艦,配有魚雷和改造的哈乞開斯速射炮。

雖然戰鬥力無法與日本軍艦相比,但“廣乙號”卻擊中了日軍的“浪速號”一彈,炮彈穿透其左舷,從內部穿過後部鋼甲板並炸燬了其備用的錨和錨機。“濟遠”雖沒有積極進攻,但在其發射的四次炮彈中也有三次擊中了日軍軍艦。

而在黃海海戰中,清軍派出12艘軍艦。由此雙方展開了一場激烈的鬥爭。在戰爭前期,雙方都有損傷難分,但北洋艦隊仍能保持好陣形,勻速前行。然而日艦本隊的縱陣早已被打亂,如果真的是不堪一擊的話,此時就應該全軍覆沒不是嗎?雖然在中後期海戰的過程中,清軍的海艦有一半都受到了炮轟失去了戰鬥力,但這次黃海海戰卻足足堅持了五個多小時,對於日軍來說,這也是一次艱難的戰役吧。由此也可以看出,清軍的戰鬥力比不了日軍,但也沒有到不堪一擊的地步。



最後就是威海衛保衛戰了。1895年2月3日,日本聯合艦隊向北洋海軍和各炮臺發動了猛烈攻擊。但在守軍奮勇抵抗下,日方敵艦“筑紫”、“葛城”兩艘軍艦先後被擊傷,這才迫使日軍退卻。在正面進攻失敗後,日軍更是加大了規模進攻。在開戰的前一天丁汝昌曾佈置好魚雷艇出擊日艦,但不料在雙方激戰時,領隊人卻率10艘魚雷艇和2艘汽船逃跑,也正因此艦隊都被擊沉或被俘獲,這一下子就打亂了北洋艦隊的作戰計劃,從而由此走向了失敗。


甲午海戰的失敗其實是多種原因造成的,不能簡單地歸結為“清軍不堪一擊”。在當時的時代環境下,北洋艦隊其實是有實力的,但僅憑這一點是完全不夠的,在封建勢力的阻礙下,戰敗的結果似乎也註定了的,但我們不能因此就否定了他們付出的全部努力。


小姐姐講史


北洋水師如果真的不堪一擊,在黃海海戰時日本艦隊又何必先撤退呢。

在甲午戰爭期間,清軍的陸軍確實大部分都不堪一擊,聞風即潰。不過作為清朝武裝力量裡最像近代軍隊的北洋水師,雖然因為經費所限,戰艦長期沒有得到更新,現有軍艦也缺乏保養,而且北洋水師後勤也存在很大問題,所需的炮彈和燃煤供應都嚴重不足,也出了一些貪生怕死的將領,但是在戰爭中的總體表現還是不錯的。

在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是為運送陸軍的船隊護航而與日本聯合艦隊遭遇。此戰北洋水師在總噸位和航速上都處於劣勢,而且日本大量裝備了中口徑速射炮,在火力上也佔據優勢。但是為了保證運輸船隊的安全,北洋水師在局勢不利的情況下依然奮力苦戰。

海戰中定遠、鎮遠在中彈上百發的情況下堅持在戰場上不後退,靖遠、來遠、平遠等艦受傷以後,退出戰場緊急搶修以後依然趕回來繼續戰鬥,而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四艦雖然戰沉,表現也是非常英勇。

也正是因為北洋水師苦戰不退,日本聯合艦隊在久攻不下的情況下,擔心天黑以後遭到北洋水師的魚雷艇偷襲,所以不得不先撤出戰場。在大東溝內卸載清軍部隊的運輸船隊得以安然無恙。

當然,在海戰中北洋水師也有一些人表現不好,像濟遠艦管帶方伯謙和廣甲艦管帶吳敬榮兩人最後當了逃兵,不過相比之下,北洋水師在海戰中的表現遠遠優於一觸即潰的清軍陸軍,更不能說不堪一擊。


不沉的經遠


1894年9月17日傍晚5時45分,日本聯合艦隊旗艦“松島”,命令第一遊擊隊向本隊靠攏,晚6時45分,伊東祐亨下令解除戰鬥狀態。從中午12時50分,到晚上6時45分,已經過去了五個多小時。可見,對聯合艦隊來說,這不是一場輕鬆的海戰。


兩支海軍在武器裝備存代差的情況下,激戰五個小時,聯合艦隊首先撤出戰鬥區域。因此,“甲午海戰,清軍不堪一擊”這個說法是站不住腳的。從兩支艦隊參戰軍艦的裝備、參戰人員表現、海戰結果,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裝備落後的北洋海軍,除了第四組的“濟遠”、“廣甲”外,都表現出了堅韌的戰鬥精神。

01兩支艦隊的代差


艦用活塞蒸汽機的代差


兩支海軍不論是在軍艦的機動性,還是在火炮的配置,又或是在彈藥的效能上,均存在代差。19世紀的軍艦,動力部分採用的“艦用活塞蒸汽機”。北洋海軍成軍較早,主力軍艦除“平遠”外,均採用了“二級膨脹主機”,這其中又有一半軍艦,採用的是二級早期產品。聯合艦隊恰恰相反,除了兩艘主力用的二級早期產品外,大部分主力軍艦用的二級晚期產品。像“吉野”、“松島”,甚至用的當時最先進的“三級膨脹式”主機。兩支海軍在機動性上,存在明顯的代差。


火炮及炮彈的代差


北洋海軍中、大口徑火炮,幾乎全都是架退式後膛炮,炮彈的助推火藥採用了鈍化的黑火藥,也就是慄火藥。這種火藥在使用時,產生大量濃煙,會散發刺激性的氣味,影響水兵視野。由於海軍外購禁令和國內生產技術的限制,北洋海軍榴彈匱乏,使用國產榴彈質量低劣。海戰中使用的炮彈,主要以穿甲彈和實心彈為主。

聯合艦隊此時已經裝配了,大量中、大口徑新式速射炮,炮彈助推火藥採用了無煙火藥。炮彈則配備了足量的榴彈(部分內置“苦味酸”)和穿甲彈,必須指出的是,聯合艦隊的穿甲彈,底部配有成熟的著發引信,性能甚至優於北洋海軍的榴彈。


02海戰中的表現


黃海大戰,很多人僅僅知道鄧世昌的那句“撞沉吉野”。實際上,鄧世昌式的英雄有好幾位。海戰開始後,“經遠”管代林永升命令“經遠”向日艦“比叡”發射魚雷,進行強攻。準備接弦登船,進行肉搏。下午3時,看到鄧世昌向日本海軍發動衝鋒,林永升也命令“經遠”向日艦發動衝鋒,不幸頭部中彈犧牲。


戰場的另一端,夾縫雁陣的右翼,陳舊的“超勇”撞擊巡洋艦,緩緩的沉入海底,管代黃建勳拒絕救援。在淺水區自救的另一艘“超勇”級撞擊巡洋艦“揚威”,被逃跑的“濟遠”艦撞沉,管代林履中悲憤中跳海殉國。和兩艘“超勇”級同年代的日艦,早已退居二線。“超勇”、“揚威”也曾被用做訓練船,無奈軍費短缺嚴重,又被歸於主力參加海戰。


相對於被擊沉的軍艦,“定遠”、“鎮遠”、“來遠”、“平遠”等船也表現出了“拼死的決心”。以受傷最嚴重的“來遠”為例,中彈222發(一說225發),船體多處中彈,魚雷發射室被完全摧毀,煤倉被擊中著火,由於日軍炮彈中摻入了“苦味酸”,8個多小時後大火才撲滅。

管代邱寶仁指揮軍艦堅持作戰,重創“赤城”,並擊斃“赤城”艦長。

03成績單

黃海大戰最終以北洋海軍沉5艘戰艦(廣甲逃跑中觸礁),聯合艦隊重傷五艘,北洋海軍失敗而落幕。以下是北洋海軍返回旅順船塢的軍艦受傷狀況,不計沉沒的軍艦,“定遠”中彈159發,“鎮遠”中彈220發,“來遠”中彈225發,“靖遠”中彈110發,“平遠”(後期趕來支援)中彈24發,“濟遠”(下午3:30逃離戰場)中彈15發。根據日本《極秘徵清海戰史》記錄,日方受傷較輕的幾艘軍艦,也被多次洞穿(穿甲彈、實心彈的劣勢在此得到體現)。


04結束語

客觀的講,旗艦被打殘的日本海軍只能算慘勝。畢竟北洋海軍主力尚存(定、鎮二艦),在附近水域觀戰的歐美觀察員,將這場海戰定義為平局。比如著名的《海權論》作者馬漢也認為,北洋海軍這場海戰中損失的,只是幾艘不影響大局的船。


總而言之,這場海戰中雖然有“濟遠”、“廣甲”管代方伯謙、吳敬榮這樣臨戰怯敵的將領,但是絕大部分北洋官兵的表現值得讓人尊重。在裝備劣勢的情況下,讓日本海軍贏的並不輕鬆,“西京丸”、“比叡”甚至被打的逃離戰場。所以,“甲午海戰,清軍不堪一擊”的說法經不起推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