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為什麼打不過朱棣?

歷史一書生


朱允炆是朱元璋欽定的接班人,那麼為什麼他在位僅四年就被四叔朱棣奪了皇位呢?概括起來有四點原因:

1. 朱允炆能力不如朱棣,軍事指揮才能不如朱棣。

2. 明朝中央軍中有能力的將領都被朱元璋殺光了,再沒有人能跟朱棣抗衡了。

3. 朱允炆削藩策略不對,錯過時機。

4. 朱允炆用人不當。


下面逐個解釋:

朱允炆能力不如朱棣,軍事指揮才能不如朱棣。

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後不久就封朱棣為燕王,駐守北平城(今北京),專門對付北元騎兵。北元是明朝建立之初的最大威脅,北平城就是原來的元大都,朱元璋把元大都封給朱棣,讓他負責應對北元,可見老爺子對四兒子朱棣能力的賞識和認可。朱棣在北平經常有與元朝軍隊交手的實戰經驗,駐守北平的幾十年裡,手下也漸漸聚攏起一批忠於自己的人,其中不乏良將和有才能的謀士。

而反觀朱允炆,只是朱棣的侄子輩,一直長在深宮,沒有經歷真正的歷練。雖然有朱元璋親手調教幾年,但朱允炆生信文弱,始終比不上老謀深算且有實戰經驗的朱棣。因此僅從個人能力的方面考慮,朱棣就完勝朱允炆。


明朝中央軍中有能力的將領都被朱元璋殺光了,再沒有人能跟朱棣抗衡了。

朱元璋晚年,因為馬皇后和太子朱標相繼去世,對他打擊太大,以至於有些狂躁。馬皇后的去世使天下再沒有人能夠指出朱元璋的過失,再沒有人能勸他仁慈。而培養了20年的太子朱標的逝世,更是白髮人送黑髮人。冷靜下來的朱元璋意識到如果不除掉手下的一班驕兵悍將,那自己欽定的接班人朱允炆因為資歷尚淺,肯定駕馭不了他們,說不定還會影響到朱家的江山,這是老朱絕對不願意看到的。天生做事果斷的朱元璋於是一不做二不休,將以藍玉、李善長為首的開國功臣,特別是與自己打天下的軍事將領,一網打盡。


朱元璋千算萬算也沒算到自己器重的四子朱棣會在自己死後造反,所以沒有給朱允炆留幾個能打仗的將領以備不測。所以當朱棣舉兵造反時,建文帝朱允炆面臨最棘手問題就是朝中無將,只能派一些沒經驗的將領上前線,這直接導致了明朝政府軍的數次慘敗。朱允炆的這幾次失敗幾乎可以說奠定了朱棣勝利的基礎。


朱允炆削藩策略不對,打草驚蛇。

朱允炆即位後,在方孝孺等人的勸諫下立刻開始削藩。削藩其實是個明智的選擇,但是問題在於削藩的策略有大問題。擒賊先擒王,朱允炆和他的大臣們卻對這個道理視而不見。他削藩的順序是先對勢力弱小的藩王動刀,然後是勢力大的藩王,目的就是要剪除羽翼,再一舉拿下燕王、寧王等。想法雖好,現實卻很骨感。朱允炆曾在一個月之內找一些芝麻大小的罪名廢除了三個叔叔的權力,並迫使一個叔叔自焚。幾乎是在一年之內,岷、齊、周、湘、代王基本被擺平了。都到這份上了,傻子也知道,下一個就是燕王和寧王了。燕王對形勢也判斷地很清楚,所以下決心要造反,不然下一個死的就是他自己。在這個思想的指導下,燕王暗地裡招兵買馬,對朱允炆的朝廷多有防範。就這樣,朱允炆打草驚蛇,失去了一舉消滅朱棣的先機,為最後的失敗埋下伏筆


朱允炆婦人之仁

建文元年五月,燕王朱棣的三個兒子此時正在京城做人質。這是歷朝的慣例,在外的藩王,一般都會把兒子留在京城作人質,以防止其在外作亂。為了麻痺朱棣,讓他覺得自己沒有對他下手的意思,朱允炆竟然聽從了黃子澄的餿主意,將三個質子放回了北平。從此燕王朱棣在沒有什麼可以顧及的,可以大膽的造反了。其實分析一下就可以知道,這樣做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在登基後的一年時間裡,朱允炆削了周王、齊王、代王、湘王。大家都知道,下一個削藩的對象就是燕王了,聰明的朱棣能不知道嗎?所以,

把質子放回去非但起不到麻痺朱棣的作用,反而會讓他造反的膽子更大。

另外,在燕王朱棣正式起兵造反之後,朱允炆又犯下一個致命的錯誤。為了不揹負殺叔叔的罵名,他居然對前線將領下死命令說,絕對不能傷害朱棣的性命。這個命令,讓前線將領放不開手腳。雖然朱棣是久經戰場,經驗豐富,但是在朝廷大軍的圍攻之下,4年時間都在前線作戰的朱棣至少也該死上幾回了。這個命令充分顯示了朱允炆的婦人之仁,就是因為這個愚蠢的命令,朱棣幾次死裡逃生,也最終導致了朱允炆的失敗。


哈達博士


我們從以下三個方面說:

朱允炆涉世不深,洞察不明

朱棣在造反前,有長達五個月的籌備,怎麼籌備的呢?以裝瘋賣傻為掩護,培植親信,打造兵器。朱允炆甚至派人查看朱棣是否真的瘋了,得到的結果是:真瘋了,然後就相信了,這就給了朱棣充分的準備。



朱允炆沒有朱棣般的軍事統帥技能,且任用無能之輩

朱棣是明朝僅次於朱元璋的有些軍事天賦的皇帝,自幼遊歷於現場,又在燕京駐守多年,與北方殘元勢力對峙多年,朱允炆是不能比的。朱允炆與朱棣的作戰中,朱允炆任用了一個無能之輩李景隆,與朱棣作戰沒有一次成功,最後還是他打開了金川門迎朱棣入城,以至於朱允炆最終無路可走。



朱允炆婦人之仁,只擒拿不斬殺

在與朱棣的戰鬥中,朱允炆下令不許傷害朱棣性命。說好聽點是仁慈,其實就是婦人之仁,別人都造反了,你還留個活口,有意義嗎?這個命令讓己方將士打起仗來束手束腳,反倒是讓朱棣好幾次死裡逃生。



如果你也對歷史感興趣,不妨關注我吧,讓我們一起走進歷史一探究竟!


史是古代的史


朱允炆說實話是個窩裡橫的主,你讓他對一群手無寸鐵無心反抗的人動手可以呢,朱棣可不是待宰的羔羊。朱允炆削藩,一個叔叔被逼死,一個叔叔被囚禁,一個叔叔被流放,這也是朱棣被削之後的寫照,說朱允炆心慈手軟那就大錯特錯了,藩王削藩之後猶如老虎拔牙飛鳥折翼,朱允炆不放心啊,趕盡殺絕,說明朱允炆對自己不自信,生性多疑,他的多疑對戰爭的影響也是很大的,頻繁換將,隔空指揮。按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專業的事應該有專業的人來幹,皇帝都做不好還想兼職將軍,對於“休傷朕叔”這話的解釋也很有意思,盛庸鐵玄兩人一人差點殺了朱棣,一人差點活捉朱棣,兩人升官加爵一點都不含糊,為啥?因為朱允炆打心眼想弄死朱棣又不想擔殺叔罵名,就想讓朱棣死在戰場上,回頭朱棣死了,那就沒人罵他了,話提前可說了,不要傷害我叔叔,畢竟戰場殘酷刀劍無眼他的死我也沒法掌控,這方面看朱允炆虛偽的不行。行周禮,復井田。國內白蓮教作亂,張士誠殘餘勢力反撲,國外瓦剌韃靼虎視眈眈,蒙古殘黨意圖復國,朱允炆安坐朝堂,夢想著自己功比堯舜禹,聲蓋太宗祖,實際上是亂上加亂。他打不贏不是手裡沒實力,是自己沒實力,不怕他眼高手低,就怕自己啥都不行被下面人捧的樣樣都行。建文手下不少能人,可惜打仗時候還把文官當祖宗,一群紙上談兵的文官左右了戰場局勢能贏才怪。


看不到的面具


誰說建文帝打不過朱棣的?朱允炆本來可以把朱棣這個皇叔打出翔來,他自己作死,生生把皇位斷送了,不信?來看看建文帝到底能置朱棣於死地幾次吧。

1399年,建文帝剛剛登基,採納黃子澄的建議開始削藩,這年三月,朱棣前來拜見新君時,便囂張到了極點,群臣建議建文帝順勢解決,但被建文帝以為至親為由拒絕了,就這樣朱棣平安無事的回北平去了。

五月,朱元璋忌日,朱棣派出了他的三個兒子代他祭拜,當時徐輝祖就建議建文帝將這三人扣押以作人質,逼朱棣不敢造反,建文帝再次顧及親情放回三人。朱棣知道建文帝亡他之心不死,被逼的裝瘋賣傻,暗中整軍備戰。

七月初四,朱棣公開造反,發動靖難之役,建文帝相繼派出了耿炳文13萬,李景隆50萬,朱棣有多少軍隊,10萬外加寧王的八萬。而李景隆是誰,那是朱棣小時候的玩伴,那能好好打仗嗎?再說李景隆本身就是個紈絝子弟,建文帝識人的眼光差得不是一星半點,耿炳文、李景隆相繼戰敗。

1400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東昌之戰盛庸將朱棣包圍在陣中,卻因為朱允炆有“毋使朕有殺叔父名”旨意,南軍將士懼怕戰後反攻倒算,既不敢傷害朱棣,又難以活捉,只得放任自由;朱棣也恃此特權,單騎殿後,南軍無可奈何。

1401年三月二十二日,燕軍進兵夾河。盛庸仍結下堅陣,備大量火槍強弩。朱棣利用建文帝嚴禁傷害燕王之旨,親自率幾個輕騎兵掠過南軍陣地偵查。盛庸不敢開槍,只得派出自己的騎兵追趕朱棣,不了了之。三月二十三清晨,朱棣發現被南軍包圍。朱棣再次利用禁殺之旨,引馬鳴角,穿過敵軍,揚長而去。南軍愕然,不敢射箭

閏三月初九,兩軍會於藳城,遂交戰。南軍列方陣,朱棣則率精銳攻其東北角以破陣。燕將薛祿由於馬失足被擒,但奪敵刀斬數人後,奪馬逃走。此戰大量燕軍被南軍的火槍和弓弩所傷,朱棣的帥旗被射得像刺蝟一樣;但是,由於朱允炆的禁殺之旨,朱棣本人反而沒事。

結果燕軍一路南下,到了京師會戰了,建文帝仍然不長記性,竟然起用李景隆守城,結果李景隆開門迎敵,建文帝下落不明。


小學究


眾所周知,朱元璋1386年建立大明朝之後,立長子朱標為太子,可是朱標比較倒黴,有命掙沒命花,沒熬到朱元璋下臺,自己就翹辮子了。隨後朱元璋又立朱標的長子,即自己的孫子朱允炆為大明朝繼承人。\r

1398年朱元璋駕崩,21歲的朱允炆繼位。\r

1402年朱允炆的叔叔朱棣,奪取皇位,朱允炆失蹤。\r

四年時間,朱元璋留給朱允炆的所有家當全都敗光了,確切的說是被自己的叔叔奪去的,那麼為什麼朱允炆一個朱元璋親自立定的合法繼承人卻打不過造反的朱棣呢!?\r

一.朱棣實力和運氣!\r

說起朱棣的軍事天賦,哪怕放在明初將星雲集的時期肯定也能排得上位的,更何況朱允炆時期,死的死,被朱元璋殺的殺,已經沒剩幾個能打的了,而且當時最傑出的謀士道衍和尚姚廣孝就在朱棣手下,所以這兩個人的組合是當時最頂級文武搭配。

而說起運氣這個事情,我們得從統計學上來分析這個問題,在中國歷史上,皇權的爭鬥非常激烈,各個朝代發生過無數的叛亂,比較出名的有漢初“吳楚七國之亂”和西晉“八王之亂”,都屬於藩王造反,而在眾多造反的藩王中,只有朱棣成功了,僅此一例,這個概率比現在刮彩票中500萬還要小!\r

另外,朱棣總是自帶主角光環,每次帶頭衝鋒陷陣就是不死,而且在與朝廷的南軍展開白溝河決戰的過程中,正當南北兩軍戰鬥打的難捨難分進入焦灼的白熱化狀態,南軍將領瞿能向燕軍發起致命地衝鋒,眼見燕軍敗局已定,這時突然天地變色,飛沙走石,妖風四起,但見那妖風纏繞營中帥旗,只聽得咔喳一聲,旗杆折斷,大旗落地!南軍人心惶恐不已,朱棣抓住機會親率騎兵繞後將南軍打的打敗。像這樣僅靠著沙塵暴戲劇性地扭轉戰場勝負的情況多次發生在朱棣親率的燕軍身上,真的,編劇都不敢這麼寫!\r

二.朱元璋的鍋!\r

朱元璋在開創明朝以後,把自己的兒子和侄子都分封成藩王。這些藩王可以充當明朝的屏障。而且朱元璋還有一條祖訓。如果君王的身邊有佞臣小人,藩王可以率軍“清君側”,進京勤王。\r

沒想到的是這條祖訓成為朱允炆的催命符,燕王朱棣造反的時候,就是打著“清君側”的旗號。也就是說,朱棣的行為是名正言順的,並不算造反,起碼厚臉皮的朱棣是這樣認為的。\r

三.還是朱元璋的鍋!\r

開國以後殺功臣的事情在歷朝歷代都屢見不鮮,畢竟功高蓋主,令皇帝們都十分頭疼,但到了朱元璋一點不覺得頭疼,因為他有個比較生猛的辦法:殺光!\r

朱元璋殺的開心了,卻苦了朱允炆——無將可用。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朱允炆自己也不會識人,他重用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儒士,而這三個人根本沒帶過兵,不諳軍事。\r

但是此三人對朱允炆倒是忠心耿耿,朱棣攻入南京以後,這三個人都寧死不屈,方孝孺甚至大罵朱棣,被誅十族。\r

相反,朱棣手下卻兵精將強,朱棣自己本身就是軍人出身,兩次率師北征,曾招降蒙古乃兒不花,並曾生擒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其軍中更有大名鼎鼎的姚廣孝和三寶太監鄭和,\r

四.朱允炆的政治智慧實在不高\r

朱允炆上臺之後,其幕僚雖處於長遠考慮建議削藩,卻並未做出周密合理的計劃,也未妥善安置被廢藩王。我們看看朱允炆是怎麼削藩的:1398年,朱允炆把周王貶為百姓,從河南遷至雲南。1398年,朱允炆以“貪虐殘暴”為名,將代王朱桂遷至蜀地。1399年,朱允炆以“不法事”為名,逮捕岷王朱楩,貶為庶人。1399年,朱允炆以私印銀票為名,清理湘王朱柏,朱柏拒捕,攜全家老小自焚。\r

朱允炆本為削藩,真正落實卻是在廢藩。各地藩王漸漸的不再將朱允炆當作自己的侄子而是當作了敵人。這其中就包括朱棣。\r

好了,朱允炆就這麼寒了親戚的心。\r

朱允炆上位後只對方孝孺等少數心腹信任有嘉,洪武大帝時期的文臣武將和一眾皇親國戚皆成朝堂擺設,不被皇帝信任。而後朱允炆又進行官制改革,他在方孝孺的建議下準備裁撤冗官冗員。也就是說在前線打仗,繼續各地官員同心同德的關鍵時期,建文帝準備讓其中大多數的官員丟掉飯碗。\r

好了,朱允炆又寒了臣子的心。\r

所以很多忠臣良將漸漸與建文帝離心離德,不再插手朱家叔侄之間的決鬥了,反正你們打來打去都是你們老朱家的,跟我們沒關係。\r

這使得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後,朱允炆孤立無援。\r

另外,朱允炆猶豫不決,廢藩都廢了,卻又在征討聖旨上明文囑咐,不要傷害自己的王叔。也就是說傷朱棣者,不僅得不到獎賞,還會因傷害皇族被捕,甚至有生命之憂,你說這仗怎麼打?氣人不氣人!\r

五.地形和天氣因素\r

中國地形西高東低、北高南低,作為造反的燕軍從寒冷的北方朝著溫暖溼潤的亞熱帶南方征伐,更能適應士兵的身體狀況。反之,南軍征討北方燕軍只能由南向北進軍,遇到北方冬季乾冷嚴寒,南軍士兵一時之間根本難以適應。\r

且北高南低的地勢因素導致南軍只能仰攻北軍,這也是古代南方極難取勝的重要原因。







大明C位


朱允炆是典型的一手好牌打臭的人,作為明朝第二任皇帝,朱元璋留給他的是倆王四個二,還外帶倆炸。他偏偏拆著出,生怕對手贏不了。天時地利人和都佔了,最後卻來了個大逆轉,想死誰攔得住呢?

最終導致朱允炆失敗的原因有一下幾種

1,倉促削藩,準備不足。以為削藩就是一道聖旨的事情,先削誰?先拉攏誰?如果反抗了怎麼處理以及如何善後?都是需要詳細謀劃的。太著急只能是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2,武將匱乏,重文壓武。朱元璋晚年大批量的誅殺功臣,尤其是開疆擴土的武將,到了朱允炆這大部分有才能的武將都凋零了。

3,沒有識人之明,不能知人善用。朱棣起兵靖難之初,不用耿炳文,鐵玄等有才能的武將,卻重用官二代李景隆(開國功臣李文忠之子),率領六十萬大軍白白給朱棣送人頭,導致形式逆轉,攻守互換。名副其實的草包將軍。

4,優柔寡斷,婦人之仁。因為建文帝朱允炆一道荒唐的命令“生擒朱棣,不準射殺”。錯過大好戰機,損失慘重。不知道這是你死我活的政治鬥爭,以為是小孩子玩過家家呢。

5,沒能及時調整戰略,調兵勤王。靖難爆發後,應及時調兵平叛並拉攏其餘藩王。以至於諸王中實力最強的寧王朱權被朱棣裹協,實力大增。

6,朱允炆雖是正統,可朱棣也是實打實的皇家血脈,起兵靖難,並不是說要打倒你我坐皇帝,而是打著的是“清君側”的名義,說是皇帝身邊有奸臣,奉太祖皇帝遺命除之。所以大部分人都處於觀望狀態,給了朱棣得以喘息休整的機會。

如有遺漏,歡迎評論補充。





煮夫的歷史觀


朱允炆的失敗不是因為他心慈手軟,他一上臺沒幾年就滅了了20多個藩王,一下子讓大明王朝的殯葬行業飛速發展;也不是他的爺爺給他留下的家底不夠豐厚,畢竟他可以調動百萬雄師;那他為啥失敗了呢?

這傻孩子被三個大臣忽悠了!

第一,齊泰!齊泰是朱元璋留給朱允炆的顧命大臣,是朱允炆的核心團隊成員。可能是感覺自己的權利還不夠大,不知道這哥們咋想的,一上臺就忽悠朱允炆削藩,把自己渲染得跟晁錯似的,像通過這個活動建功立業。於是,朱允炆倉促之間開始削藩。試想一下,如果朱允炆慢慢削藩,溫水煮青蛙,那麼朱棣能有多少機會?

第二,黃子澄!黃子澄經常陪太子朱標讀書,朱允炆上臺之後,他也是核心團隊成員!黃子澄估計是收了齊泰什麼好處,也鼓動朱允炆削藩,而且還很奇怪,建議朱允炆“先易後難”,以至於放過了身在南京的朱棣。如果當時朱允炆削藩時,直接抓住機會,直接軟禁朱棣,估計就沒那麼多事了!

第三,李景隆!李景隆是李文忠的兒子,熟讀兵書,堪比趙括,但深得朱允炆信任!耿炳文是老將,率軍防守朱棣,卻被認為怯戰,於是在黃子澄的建議下,李景隆登場了。然而,百萬大軍交給李景隆,卻一敗再敗!最無恥的是,朱棣兵臨南京時,李景隆主動打開城門!

李景隆此人,不僅無能,而且無恥!如果水平不行,那就低調一點吧。然而,李景隆雖然打仗不行,但卻非常高調,總認為自己牛,一再辜負朱允炆的信任!朱允炆對他的信任,最後換來的卻是此人主動投降朱棣,給了朱允炆最致命的一刀!

以上三人中,最關鍵的就是李景隆!需要注意的是,李景隆手下的百萬大軍,不是烏合之眾,而是精銳部隊。即便和朱棣軍隊相比略差,但也有限得很!所以,換任何一個將軍,只要不是太差,估計朱棣都奪不了江山,即便耗也耗死朱棣!

當然,以上三個人,齊泰和黃子澄都是忠臣,最後誓死不降,被朱棣殺了。但李景隆卻是一個無恥小人,投靠朱棣換取榮華富貴。總得來說,對朱允炆而言,這三人才是最該殺的。或許,如果沒有這三人的“效忠”,朱允炆的江山反而更穩固!


布衣修禪


智商、實力

朱棣造反之所以能夠成功,絕非運氣因素所能決定,而是兩方主帥個人實力對比懸殊,論軍事,朱棣就好比一個久經沙場的老兵油子,而朱允炆就只能算是個剛剛入伍的新兵,連槍都沒摸過就想和老兵王打?論謀略,朱棣是混跡江湖多年的老油條,朱允炆就是剛入職場的新手小白,想和老前輩玩心眼?找死呢。

軍事對比

朱棣起初雖說只有王府內部的幾百人跟隨朱棣起事,但是,北平周邊的軍隊可是聽命於朱棣的,朱棣幹掉朱允炆的親信,這些軍隊則是很願意接受燕王調遣的。而這些軍隊,長年隨朱棣征戰,戰鬥力可想而知。

再看軍隊統帥,不必說,北軍統帥自然就是朱棣,朱棣十幾歲時就跟隨李文忠參與各種軍事活動,而他成年以後,已經是不可多得的軍事人才了。正因為他的軍事天賦,朱元璋才放心的讓他做這個封疆大吏。對比朱棣,朱允炆的將領則是少的可憐了,能領兵出征的大將,只有一個耿炳文可以趕鴨子上架,然而這位耿大將軍並不適合平叛,他的才能在於防守。後來又派來個李景隆,而此人則是徹徹底底的一個軍事白痴紈絝子弟。雙方將領的對比顯而易見,朱棣的指揮才能要遠遠強於朱允炆的大將,而就兵力而言,兵多兵少,對於南軍來說只關乎主帥的安危。

兩個集團智商對比懸殊

如果說,南北雙方對比軍事實力的話,南軍兵多將傻,而北軍則是兵精將猛,北軍處於人數劣勢。對比雙方的智囊團,朱棣身邊的一個姚廣孝就足以碾壓所有人的智商,朱棣的一切行動,從謀反前到謀反成功,幾乎他都參與過。朱棣靖難成功,姚廣孝功不可沒。

而看下朱允炆身邊的謀士,齊泰、方孝孺、黃子澄等人,然而這些人都是滿腹經綸,理論高於實踐的理想主義者。黃子澄齊泰等人,都是儒生,然而他們又要插手軍事。派李景隆平叛、臨陣換將這種蠢事都是他們幹出來的。

再對比主帥智商,至於朱允炆,我真的懷疑他的智商有問題,他已經削藩,逼死好幾個叔叔,卻又在朱棣造反的時候,告訴手下人千萬別讓他背上殺害叔叔的罪名。就這一條,就可以證明這朱允炆的智商究竟有多低。而朱棣則不同,說幹就幹,說話做事,雷厲風行。

天命

朱棣的幾次關鍵戰役都得到了老天的眷顧,同事靠著軍師姚廣孝的幫助,順利度過難關。


軍武文齋


朱允炆幹不過他四叔朱棣,這是很正常的事情!

首先說士兵力量的對比。朱允炆時期,正真上過戰場的兵不多,而且主要集中在北邊,且以朱棣為首對抗蒙元的邊軍。朱允炆自己的隊伍多是禁衛軍,而且承平多年,基本上是少爺兵了。

再說一下領兵將領的對比!自朱元璋誅殺軍功卓越的將領以來,明王朝內部能夠統兵平亂的將領極其稀少,比起朱棣帶領的虎狼之師來說,明朝廷的將領更像是溫室裡的花朵,而且朱允炆臨敵換帥也是患了兵家大忌。

最後,朱允炆相對來說,宅心仁厚,無殺叔之心,多次貽誤戰機!而朱棣卻無任何心裡負擔,而且心狠手辣!從死誅殺方孝孺十族便可見其一斑。

其實,朱允炆是有機會贏朱棣的,畢竟自己是一國之君而且當時大明正處於平穩上升期,比起朱棣來更有號召力,只是還是太年輕,識人不明,心不夠狠,缺乏經驗。






房產老男孩


明朝朱允炆為什麼打不過朱棣?這個看似乎簡單的問題,其實是有很複雜的歷史背景的。

當時朱棣就佔據燕京之地,而朱允炆坐擁整個天下,那到底是什麼原因能讓朱棣勢如破竹,一舉功成呢。個人覺得有如下幾點原因。


其一,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大肆屠戮功臣,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為接班人掃除潛在風險,表面上好像做到萬無一失,但事與願違,朱元璋做夢也想不到朱棣會反,所以等朱棣起兵後朱允炆幾無可用之將,只有鐵鉉,盛庸,平安等人能擋一下朱棣的鋒芒。

其二,朱棣是少有的上馬能打仗,下馬能治國的人才,他從小就混跡於戰場,對戰爭的理解遠在朱允炆之上,且他深通兵法,治軍有方,手下謀臣良將極多。

其三,朱允炆是個好人,他只想活捉朱棣,而不忍傷其性命,怕背上罵名,有了這道護身符,朱棣在戰場上真是為所欲為。而朱允炆非常信任只會紙上談兵的黃子澄,齊泰之流,安能不敗。

因此,朱允炆打不過朱棣是必然的,而朱棣也通過“靖難之役”坐上了朝思暮想的皇位,不過朱棣也是位有作為的皇帝,文治武功,堪稱一代明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