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王陽明不被廣泛認可推薦?

伺服維修技術


作為一個紹興人,從最早至陽明先生的墓地祭拜需要當地人指引才能找到,到如今紹興城內鋪天蓋地陽明文化的傳播,總共為時不超過十年。

陽明先生之前不被世人廣泛認可,其因大概有三。

第一,陽明先生的思想中,有一個被我們歷年教科書上打上了“唯心主義”思想的烙印,那即是著名的“南鎮觀花”,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而我們國家是提倡唯物主義的,自然他的思想不會被大範圍去宣揚。

其二,陽明先生曾經平叛鎮壓過農民起義,而我們是農民起義起家的,中國歷史上好多農民起義都被我們宣揚的十分正義,所以鎮壓他們的,當然是邪惡的,君不見曾國藩還被後世之人稱為“曾剃頭”,但真實的農民起義他們所幹的事,大家應該都心知肚明。所以“邪惡”的人不便於宣傳。

第三個,我們有一個敵人叫蔣中正,此人十分崇拜王陽明,到臺灣後把臺灣的草山改名為“陽明山”,本著敵人的朋友就是敵人的思想,陽明先生自然就被擱置一邊了。

綜上所述,一個文化或者思想能不能被廣泛認可推薦,是跟國家及政黨的引導提倡息息相關的。


縱橫歷史


王陽明是心學的締造人,他的學說之所以不被朝廷推崇,是因為他這一套理論不符合封建王朝的統治。

王陽明的學說是和朱熹朱老夫子的觀點完全相反的,朱熹講的是“存天理,滅人慾”。他的意思就是說,不讓人有亂七八糟的想法,比如說你也想通過鬧革命,弄個皇帝來噹噹,這是絕對不允許的,這也就是所謂的滅人慾。

那麼存天理在朱老夫子看來是什麼意思呢?

存天理就是說,皇帝的人選,是有上天做主的。比如說現在的皇帝,之所以能當皇帝,那都是老天爺事先安排好的。一般沒事的吃瓜群眾就不要惦記皇帝的這個寶座了,因為這不是你該想的事情。


很顯然,朱老夫子的這一套理論是符合封建社會皇家來統治人民的,所以,朱老夫子的學說一經問世,就被統治者大大的推薦出去了。

再看王陽明的心學,他教人是要以人為核心,思考事情的時候,以人為本。尤其是攻心為上。

比如說,他在打仗的時候,總是玩心理戰術,不管你的隊伍是多麼強大,他都是先去弄一些亂七八糟,卻有章可循的東西,來擾亂你的軍心,然後趁你心神不寧的時候,再給你突然的一擊,把你殺在無形之中。

這種玩心理戰術的東西,是不能作為正統的學說,來加以推廣的。畢竟萬一每個人在內心,都想當皇帝,每天都為了想當皇帝搞事情,那統治者的頭,豈不是大了幾圈。


當然王陽明在心學上的最大貢獻,就是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觀點。

他這一觀點也受到了,後來很多人的推崇,民國時期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就是看到他這知行合一四個大字後,把自己的名字改為陶行知的。

可見,王陽明的影響有多深遠。

王陽明心學,剛一提出來的時候,確實顛倒了當時很多人的三觀,但是,你又不能說他不對,冥冥之中,有很多地方,他確實是說到了人民的心中去了。

所以有很多有識之士開始當他的學生,聽他來授課。

朱熹朱老夫子也是人,難道他的學說就不能批判嗎?


就是因為王陽明的學說十分的亮眼,所以,在當時他講學的時候,聽他課的人是人山人海的,他的這些學生中,就有在朝中做高官的,甚至是一些品級比他還要高的官。

但是,因為王陽明的心學,是不能為當時統治階級服務的,所以,他也就沒有推崇起來。

雖說我們國內沒有在王陽明的心學中發現什麼起死回生奧秘,但是這個學說傳到日本去,就被日本大大的利用了,在日本提到王陽明的大名,真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可以說日本今天的強大,王陽明的心學是有不可磨滅的功勳的。


史學達人


作為一個曾長期翻閱過《傳習錄》《大學問》的哲學嗜好者,我試著來解答這個問題!

1.當下國人最關注的是物質生活、賺錢理財之道,身心靈健康成長只能靠後。

即便是一再被“國產的”或“進口的”成功學、心靈雞湯文“忽悠”後,有了免疫力,有親近國學的意願,但每天為生計奔忙賺錢的逼迫,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是“真如鐵”!

在工作之餘,就需要放鬆來點“實在有料”的,“口味”有點重也不妨。這就是當前“小丑傻逼”為什麼“走俏”受歡迎的原因了!他(她)們可以逗我開心拉昇我的“智商”,釋放自己的“優越感”,多爽啊!

而“古今完人”王陽明的心學,最初就是教人“如何成為聖人”的學問,是與“堯舜之道”、《大學》一脈相承的!

相較急功近利的西學,這的確是現在最需要的“聖學”,解決問題的一劑良藥,卻沒有幾個受眾,不能延伸紮根。因為,它本來就是種士大夫治國理政的學問,與俗人凡人關係不大。

2.文化差異導致的“誤讀”

在教科書上,王陽明心學是被定性為“主觀唯心主義”者,雖然有學者從道德論、量子論角度為他“平反洗白”辯護,但過去教條粗放型的“破除迷信”導致的思維“固化”、定勢、板結,即便一時的科學“再啟蒙”也難以挽回。

用科學“認識論”詰難心學是有問題的。心學是“形而上之道”,(西方)科學屬於“形而下之器”,不在一個“維度”層次。心學之心“非唯心之心”,古代中國人對“心物先後”根本就不感興趣,此為近代西方精神殖民“殖入”之命題。

此心非彼心,她源於易道傳統的心性之學,是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大心”、聖心,不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心學更偏重是“價值論”,以華夏易道文化為根基,這個理不清,心學就沒有土壤、立足之地。

3.這幾代人明顯有個文化“斷檔期”,即便有人不知“王陽明是誰”,也很正常。

中華文化千年寒,文脈斷層已百年!王學即便在海外影響很大,國人的接受“前認知”欠缺,連國學的基本常識都沒有,是根本理解不了,根植於本土文化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學說的!

樂活一家之言!共勉!


樂活光陰


這個標題應該有問題,隨著領導人9次提到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王陽明熱已經形成!應該不被認可,是之前的事情!

以前之所以不被認可,主要兩個原因:

1、人人皆可成為聖賢,在當時是離經叛道的行為

王陽明心學,是把讀書人從程朱理學“存天理、滅人慾”解放出來,提出“人人皆可成為聖賢”的向內求的思想,打破大家一味盲目崇拜朱熹這個聖人這個怪圈。而且王陽明直接指出朱熹私自篡改《大學》這部經典,加上自己的解讀,是錯誤的,而帶來了很多問題。這種離經叛道的行為,對封建統治階級禁錮讀書人的行為是背道而馳,是絕對不能允許的!

在封建專制的年代,在一個聖旨即是真理的年代,在一個“一句頂一萬句”的年代,下屬和百姓,既不需要有獨立的思想,也不許有懷疑精神,他們只需簡單的服從。難怪,統治者們更喜歡朱熹。因為朱熹勸天下人認真讀書,多讀官方勘定的聖賢書,照著書上說的、聖旨寫的,做去就行。

王陽明提倡“知行合一”和“人人皆可成為聖賢”,而不必以程朱理學之是非為是非,不必以帝王之是非為是非。以“覺民行道”代替“得君行道”,這是開啟民智,一定要加以禁止!

2、心學自身問題,要求致良知,可是沒有良知的標準

王陽明心學特別強調“致良知”,心外無事、心外無理,什麼是良知,他說就像本性,由於良知標準,大家理解都不一樣,就像高考一樣,都是主觀題題目,沒有客觀題,全靠自己發揮了!所以傳習錄裡面很多地方,王陽明不厭其煩講解何為良知,也就不足為怪了!

所以王陽明去世後,心學弟子因對良知的理解不同,而分成幾派,尤其是泰州門派,到何心隱為領導的時候,更是激進,直接對張居正新政進行評頭論足,被張居正直接滅了!值得諷刺的是張居正本身就是心學門徒(江右學派)!


敏學


在思想層面,真正的好東西都不可能被大範圍的廣泛推薦;反過來說,能被廣泛推薦的,成為人人瞭解的潮流,並且能夠被廣泛接受的東西,一般不會是好東西。

這是為什麼呢?能夠相信,接受,理解,認真的去勤習之好的思想其實是很難的,好東西是需要非常好的根氣的人才能理解和掌握。人類社會這個層面,根氣又好,福報又多,業障少的人畢竟是少數,而且這個比例極低,所以這就客觀的導致了,好的東西只可能掌握在少數人手中,智慧的人也就是百分之一,俗話說“真理往往只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明白了這個情況,回到王陽明心學不流行的問題上。心學畢竟是上等的智慧學說,根氣不夠無從深刻理解的,不能虔誠的信,無法進一步的學解和習行,那是無法開悟的。 所以我們看到,很多人上來就是牴觸的,甚至有的人還會去攻擊,這可不是心學有問題,而是這些人業障比較重,自身的無明太多,是典型的“下士聞道”。一般社會心學都是流行不了的,引申來說,佛法,道,都是類似的,永遠只能是在少數慧根極好,有大福報,後天大苦大難,一心持戒,定心,才能開悟,才能掌握。(王陽明最終在極其艱苦的龍場悟道,也是例證)

為了不抬槓,我再舉個更簡單的例子,有句俗話說,“天道酬勤”,這句話大家都懂吧。

比如你想有好學校上,那就去勤學, 你想有財富,那就去勤幹,

任何事你想要有好結果,那就去勤奮。

但你觀察後會驚奇的發現,道理都懂,人人也都是想要好,但到了具體做事上,卻只有極少數的人去不折不扣的勤奮。

套用王陽明的話說,“知行合一”道理懂了,但不去做等於沒懂,所以說“天道酬勤”,真做了才算懂,而他一點都不流行。 真正的“道”、“真如”和“良知”,永遠都是不可能流行的,不是它不真切,不正明,或者太複雜,其實只是我們凡夫的業障太重,我們根本做不了,或者打心裡有疑惑,不願意去做,也就是知行合一所說的不能真懂,他是不可能流行的。

不信大家看,真正悟道的人,做什麼都會是成功的,萬法皆通,因為任何事情,道都是那一個道。再去看凡夫,幹什麼都是滿心的狐疑,不斷的計較,找種種理由去拖延,偶爾做了也是三心二意,最後還會去怨恨,不是自己心不定努力不夠,而是道不對,是善護念不對,是良知不對,周圍的什麼都可能不對,唯獨就是看不到自己的不對,自己的狐疑,自己的三心二意,怨天尤人,請問王陽明心學也好,大道也好,佛法也罷,它們有多大的可能,在這種人群裡流行起來,並且一心不亂的,去相信,理解,習行,最後證悟。


挎富追神


王陽明不被認可推薦是非常片面的認識,真正懂得人把他當聖人膜拜可好。


下面我談一下我的認識,真正聽說王陽明是在前兩年,聽一位全真龍門派的一位修行者介紹的。他的《教條示龍場諸生》《龍場悟道》是修行者的推崇的書籍。



節選
“諸生相從於此,甚盛。恐無能為助也,以四事相規,聊以答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學,三曰改過,四曰責善。其慎聽毋忽!”
同樣,《傳習錄》……對我們大有裨益。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我覺得這四個字是王陽明給後人最大的啟發~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會得時,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
“古人所以既說一個知,又說一個行者,只為世間有一種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個冥行妄作。所以必說個知,方才行得是。”
“……又有一種人,茫茫蕩蕩,懸空去思一索。全不肯著實躬行。也只是個揣摸影響。所以必說一個行, 方才知得真。”
“……今人卻就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了,然後能行。我如今且去講習討論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終身不行,亦遂終身不知。”


王陽明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倍受推崇。希望大家有時間可以多多去讀讀王陽明的書籍,絕對有收穫。


朝花夕拾憶童年


皇帝不稱朕,專注史評與時評

王陽明很大程度上,被今人神話了。人被神話,是傳播的一種習見規律,本為凡人,後來就登入神品,這樣的例子太多,不勝枚舉。好比與陽明同為明代人的劉伯溫,就是一個典型。陽明亦是如此。

神話可以豐富民間故事,為古人增光;壞處是,後人除了景仰,卻沒法從他身上學到真正有用的經驗了。我們能學的,都是凡人,神仙不是人,能飛仙,還不死,各種超能力,咋學?只能看熱鬧。所以當代人學史也好,寫史也好,要避免將古人神化,必要時得做點“去魅”的工作。

事實上,王陽明是一個了不起的人,但他絕不是什麼“明朝一哥”,他的一生充滿了坎坷,遭遇到層層的阻礙,他的學問,恰恰從對他的誤解和非議中來,他後半生都處在爭議的漩渦之中。

對陽明的批評,在他於正德十四年平定寧王朱宸濠之亂後,驟然升溫。其中原因複雜,有奸佞對他的陷害,有當道之人對他的嫉妒,有錯綜複雜的人事關係,當然,陽明自己處事的特點也是一個重用原因。

這些指責主要包括:

1、“通濠”。陽明與朱宸濠的關係,一直是他揹負的負資產,在他生前始終沒有洗脫,從“交通”到“黨逆”,指責逐步加深。

2、誇大軍功。在江西時,就有人指責陽明冒濫軍功,多年後,陽明重新出山,總督兩廣軍務,採用恩威並用的方法,迅速平定兩廣之亂。當捷報上京後,嘉靖帝還聯繫到江西“誇大軍功”的舊事,說陽明為人素喜誇詐。

3、縱軍劫掠,屠戮無辜。

4、私藏南昌府庫財寶。

由於批評太多,陽明雖立下平亂首功,卻無升賞,僅僅由南贛巡撫改任江西巡撫。

一年多後,嘉靖帝即位,陽明的功績得到認可,他被授予新建伯,但很多具體的責難卻沒有得到澄清,與他一起“起義”平難的同事,也多遭到黜革。陽明見申訴無人理會,遂掛冠歸越,開始了七年的講學生涯。而講學又進一步加劇了對他批評。

嘉靖元年,就有給事中章僑上疏說:

“近有聰明才智足以號召天下者,倡異學之說,而士之好高務名者,靡然宗之。”

將矛頭直接王陽明,並要求對王學“痛為禁革”。嘉靖帝的批覆說:

“近年士習多詭異,文辭務艱險,所傷治化不淺。自今教人取士,一依程朱之言,不許妄為叛道不經之書,私自傳刻,以誤正學。”

章僑的劾疏和皇帝的批覆都沒點名,但眾所周知,其所指就是陽明及其心學。

幾年裡,對陽明的“謗議”非常多,在《陽明先生年譜》裡,就記載陽明與其弟子專門討論過,為什麼“謗議日熾”?弟子們說了不少原因,有的說是先生勢位隆盛,是以忌嫉謗;有言先生學日明,為宋儒爭異同,則以學術謗;有言天下從遊者眾,與其進不保其往,又以身謗

弟子們說出了“召謗”的三個原因:

第一,“忌妒謗”。老師功業太盛,眾人忌妒他。嘉靖即位後,陽明一直賦閒,明擺著將他冷處理。當時許多人為他鳴不平,最常說到的理由,就是“忌之者眾”。他們忌妒的,就是陽明“暴得大功”,並因此封爵,是以百般詆譭,由其事功及其學術。

第二,“學術謗”。陽明的學說與正統的程朱理學不同,程朱之學是“正學”,陽明學自然是“偽學”了。在陽明死後,由大學士桂萼發起,“廷議”陽明功罪,最後那些“誇大軍功”之事都無定論,唯有“偽學”坐實,成為把柄,桂萼就說他“學術不端,聚眾禍亂”,並且正式通過詔旨的行使,下令禁止講授、傳播陽明心學。

第三,“身謗”。陽明在餘姚大開講席講學,只要是來拜師學習的,一概結納,他對弟子並無甄別。入門弟子多了,並不能保證都是良材,許多人言行不佳,行事詭異,對師門確實造成負面影響——這在後世,陽明學光大之後,表現得尤為明顯,這就是所謂的“身謗”。

對此,陽明只能說,“

使天下盡說我行不掩言,吾亦只依良知行”。他自知難以爭辯,只好守住“良知”,他實際上是無可奈何的。

除了以上幾條,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是前人未言的。那就是陽明心學的大廈,陽明奠基了,卻還未正式建成,是以他在臨終前說:

“他無所念,平生學問方才見得數分,未能與吾黨共成之,為可恨耳”!

許多事,陽明自己就講得不透,或有所避諱,更缺乏對具體修煉之法的明確指授,當門人弟子修行時,很容易造成分歧。在大禮議中,陽明弟子發生分裂,勢同水火,就是證明。

可以說,陽明生前身後都遭受了巨大的非議,甚至於有人說,陽明學是“謀叛哲學”,還有人特別推崇陽明的“權謀”,視之為陰謀家。可這與他“致良知”“不動心”的學說,差之何啻千里?為什麼會這樣呢?不如我們暫且把陽明先生請下神壇,好好鑽研一下。

(受《中國青年報·國學專版》邀請,我就此寫了一篇八千多字的長文,待發表後再與各位道友分享——皇帝不稱朕)


皇帝不稱朕


《道可道非:只有跳出貿易戰才能夠打贏貿易戰》

所謂“商場如戰場股市如賭場”的“市場有風險入市需謹慎”,這原本就是大魚吃小魚自由競爭博彩賭運的願賭服輸。錢奴們如果不承認這個叢林法則現實,那就必然會被“紙老虎”和“金融大鱷”反覆蹂躪“薅羊毛”,這便是私有化商業化拜金主義“紙牌屋遊戲”的“貨幣貿易戰爭”。

大道至簡萬法歸一,在食肉動物與食草動物“牙齒爪子決定資源配置”的叢林法則食物鏈中,食肉動物之間自私自利爭奪領地資源的“春秋無義戰”,絕不會出現狼與老虎自由競爭的巔峰對決。因為狼雖然也有自私自利弱肉強食的獸性本能,但還不至於喪失“知己知彼”的“獸道底線”。如果被食肉動物當作爭奪對象的羊,卻反而產生了與老虎自由競爭奉陪到底的衝動。那麼,這就只能是科幻故事裡的“迷途羔羊”!

時空穿越,物換星移。從“牙齒爪子決定資源配置”,再到“戰爭武器決定資源配置”的科技創新系統升級,動物世界的叢林法則食物鏈就變成了人類社會的市場經濟產業鏈。於是,獸性本能的自私自利弱肉強食自由競爭,就有了人性本能自私自利自由貿易公平競爭的法治規則理論創新。

君不見,自原始共產主義大同社會到原始奴隸制小康社會“公私之變”以來,特別是從“民主法治”的古希臘奴隸制商業城邦和斯巴達商業軍國主義時代以來,再經歐洲“文藝復興”和哥倫布船隊殖民征服“新大陸”的奴隸買賣“世界自由貿易”狂飆突進,就形成了今天“美元霸權”金融殖民統治的民主法治“普世價值”和市場經濟全球化國際慣例“薅羊毛”體系。

回頭來看,在這場私有化商業化拜金主義“紙牌屋遊戲”的“貨幣貿易戰爭”過程中,“西方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自由貿易“春秋無義戰”,就是西方列強先富起來的古希臘式大國崛起“修昔底德陷阱”天下興亡週期律。然而,原殖民地半殖民“新興市場國家”與西方列強的“自由貿易公平競爭”,結果不是“門戶開放利益均沾”的“琉臺不守三韓為墟遼津燕冀漢奸何多”百年憂患,就必然是繼續遭遇週期性經濟金融危機的“中等收入陷阱”。

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從“鴉片貿易戰爭”直到“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當年中國官僚知識精英“洋務運動”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屢戰屢敗,就是這種“與狼共舞合作雙贏”的歷史悲劇。社會主義新中國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則恰恰是道法自然法則大公無私抑強扶弱“天之道”戰勝叢林法則“獸之道”的“正義必勝”。因此,才能夠把“紙老虎”打回原形!

歸根結蒂,沐猴而冠的猴子終究是猴子,道法叢林法則“獸之道”的衣冠禽獸牛鬼蛇神兩面人也還是禽獸。敢與老虎自由競爭搶地盤的惡狼,肯定是喪失“獸道底線”的“瘋狼”。鼓動“新興市場經濟國家”錢奴與“紙老虎”自由競爭打貿易戰的衣冠禽獸牛鬼蛇神兩面人,則不是“瘋狼”就肯定是“狼狽為奸”的“狐狸精”!面對當前這場“美國優先”的“貨幣貿易戰爭”,我們只有迴歸“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光明大道,才能夠取得人民戰爭持久戰的最後勝利。究竟是道法自然法則大公無私抑強扶弱“天之道”,還是道法叢林法則自私自利弱肉強食“獸之道”,這就是一場個人主觀意識能動性初心“破私立公”的“人獸之變”命運抉擇!


網聞博報


為什麼王陽明不被廣泛的認可和推薦?其實王陽明的思想體系存在很多的先天不足,所以不被認可和推廣。那麼今天的王陽明熱,就一定會是正確的嗎?不一定!王陽明是一個還是治世的好手,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在治心(此指心性)上,他卻是一個門外漢,他的智慧因此就被限定了。

眾所周知王陽明的心學理念,在遠渡重洋到達日本後,在日本被廣泛的認識和重視,日本國興起了學習王陽明的舉動,並在明治維新中發揮了重要的積極作用,使日本的國力大增。就因為日本的國力正在增長時,同時也引用了王陽明思想來治國,使王陽明的治國思想大放異彩,其實這和日本國的國運以及日本人的努力分不開的。除此之外,就不要太多的高估王陽明心學的作用。



有人妄言王陽明精通儒釋道三家,其實這是妄言之人和王陽明以及他的追隨者一樣,他們自己不懂得真正的佛教,怎麼可能談得上精通呢?無論是在嚴密的邏輯推理上,還是對心、物徹底的認知上,王陽明的認知還並未透徹。


很多人不知道王陽明的“龍場悟道”,其實真正獲得的是共同乘的成就,也就是人天乘的諸禪天境界。離一果阿羅漢的境界差得甚遠,他的成就與三界的解脫毫無關係。連人無法有都搞不清楚,還能言及其它呢?王陽明也許是“世間聖人”,但是在出世間凡夫一個。

王陽明的“智慧”之說,還不如說王陽明的無分別智比較好聽一些,比較如理一些。四禪天的無分別智,這與生具有的心的本性智慧相比,有著天淵之別。無分別智是相似的智慧,而心性本智才是真實的智慧。

王陽明似乎有點學佛反佛,他曾經學習過佛教和禪宗思想,在明朝時,禪宗思想深得人們的喜愛,他也是受益者之一。在《王陽明全集》中,知行錄之三/傳習錄下/“附朱子晚年定論”中有一段文字是這樣的;【先生嘗言:“佛氏不著相,其實著了相,吾儒著相,其實不著相。”請問。曰:“佛怕父子累,卻逃了父子;怕君臣累,卻逃了君臣;怕夫婦累,卻逃了夫婦;都是為個君臣、父子、夫婦之相,便須逃避。如吾儒有個父子,還他一仁;有個君臣,還他以義;有個夫婦,還他以別;何曾著父母、君臣、夫婦的相?”】他們能知道什麼是相嗎?相其實就是心中的種種執念,叫做相執。可能是他們自己太執著了吧,才出來給別人抹黑,攻擊別人,難道不是嗎?!

所以說王陽明與佛教的遠離四邊八戲見解真的沒有悟透,如果連世俗的君臣事故、兒女情長都不能遠離、割捨,足見俗在其中,哪裡談得上有無上的見解呢。那麼,王陽明的見解或者成就有多高呢?如果與印度古印度的數論派外道相比,還有些差距。而數論派跟唯識宗的差距是多大呢?僅僅是在細微的有和無的差距,已經十分接近了隨理唯識的觀點。所以智者們認為古印度的數論派是一切世間宗教的莊嚴,大乘佛教是一切世、出世間的莊嚴。

在儒家的思想體系裡,無論是東漢的鄭玄:“格,來也。物,猶事也”和“格物致知”之說,或是唐朝李翔說:“物者,萬物也。格者,來也,至也。物至之時,其心昭昭明辨焉,而不應於物者,是致良知也”之言,以及程顥之言:“格,至也。窮理而至於物,則物理盡。”這些儒學大家們對事物的認知和感悟,其實還屬於一個心識分別的範疇內,是一種心法而已,遠遠沒有達到或者發展成為唯識宗等以上的理論觀點。

儒家思想對於治世有非常積極的作用,雖然已經遠離了心與物的牽絆,卻沒有遠離心識的困擾和欺惑。所以說佛教的空性見解,是萬宗中至寶,是誰也無法超越的。

王陽明本人曾經學習過佛教理論和禪宗思想,從中得到了一些利益,不僅沒有回報,反而來攻擊佛教,他的致良知到底是什麼呢?他有良知嗎?王陽明本人不懂得佛教,並且對佛教有敵意。王陽明曾多次公開的詆譭過佛教。有的人說王陽明精通禪宗、精通佛法,我看這些人還是應該醒醒吧;一個公開反對佛教的人,怎麼可能精通佛法呢?王陽明心學理論,跟般若波羅蜜多空性見解一點都不沾邊,這一點很重要,一定要搞清楚。

如今的社會裡,以訛傳訛的人遍佈全世界;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也複如此。如果要推廣某些傳統文化,其實還要謹慎好一點。



圖/來源於網絡


心智無礙暢遊虛空


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像這樣,對學習的人要求太高了!很多人都摸不著頭腦的,又怎麼能真正得到官方的全面推廣?官方又怎麼去大力宣傳?

萬丈高山,你必須已經爬到離山巔不遠了,你才能漸漸看到山巔的一部分。

心性修養,你必須已經能夠時時刻刻自然的仁愛別人,寬容別人,關愛別人了,才能看到一部分心即理的至善之處。然後才能恰到好處的自然的合適的處置人、事、物了,沒有半分勉強,沒有半分心神不定、心神不寧、心神迷惑了,才知心即理也。

這時才知,我們,遇人,遇事,遇物之時,它們自然給予我刺激,我也自然的把這些東西通過無私慾遮蔽的心,感、通、反、應出來,這些自然表現出來的,由心而發的,就是忠、孝、仁、義。這些忠孝仁義,因為外界的人、事、物而反應、表現出來了。

當然,如果,沒有那些外界的人、事、物,則忠孝仁義就不在了?非也,只是沒有外界刺激,不顯示出來而已,我們一般人就看不到了而已,就只在人心內隱藏了而已!所以,此時,這顆心,有外界刺激,沒有外界刺激,都一樣是無私慾之蔽的,是天理的,是不須外面添加一分一毫的。

沒有心,外面的一切,就只是實實在在的現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