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能力那麼弱,完全沒有開國君主的樣子,就算諸葛亮打下了天下又能怎麼樣呢?

王文碧


這就是封建君主世襲制度的弊病!如果繼承者是一個明君還好,如果是一個敗君受苦的還是普通的百姓。其實歷史給劉禪扔了個雷,其實他並不像小說那樣不堪!能夠忍受諸葛亮那麼長時間的專政他也是胸懷寬闊的人。


祥子的現實生活


戲說三國。演義中劉備白帝城託孤:孔明啊,豎子如不成器,汝可自立之。說得諸葛汗流浹背,痛哭流涕:主公勿憂,臣當竭盡全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先帝與趙雲丶魏延一一目示。又問諸葛:汝之後,誰可繼之?諸葛一一告之:蔣婉之後費禕,費禕之後…先帝安然仙逝。

話說劉備一死,司馬懿聯絡東吳五路夾攻蜀漢,平分天下。劉禪聞之,心驚膽顫。可不見諸葛上朝,就往諸葛宅中而去。只見諸葛白布遮額,抱病扶欄。阿斗站在背後許久,才憋出一句話:亞父,魏吳大舉進攻,汝可有雅興觀魚啊!

諸葛吃力轉身,跪拜小皇:皇上莫憂,兵來將擋,我已一一應對,大可放心,安居平五路。

從此,亞父與小皇開始了探討天下大勢。小皇謙虛丶恭敬,丞相坦誠丶輔弼。

在國力微薄之下,諸葛力主以攻為主,重修與吳聯盟,全力出奇制勝。派出魏延丶趙雲丶姜維三路齊發,劉禪親率大軍居中親征,諸葛調度三軍。

諸葛用離間計使司馬懿失去兵權,曹真擋不住蜀漢三路猛攻,兵臨城下,劉禪親書魏帝,我一定厚待曹家,重修劉曹友好關係,總比司馬氏之心要好吧!魏帝扶棺投降。

劉禪又與諸葛招安孫皓,諸葛親書兄長諸葛洛。三國復歸蜀漢。

劉禪坐在大一統寶座,當想效光武之神威,勤奮上朝。諸葛盡心輔佐,扶起阿斗要追秦皇漢武,不遜風騷。阿斗也潑墨揮字吟"三國歸漢“,封諸葛武侯為大宰相。遷都洛陽,美美地自封漢大武帝,戲說一統!


夏雨風


大家好,我是讀史如品茶,歡迎大家聽我講解《劉禪能力並不弱,若諸葛亮能打下天下,不見得劉禪守不住》。

其實劉禪能力並不弱,我們根據史書,從劉禪的人生經歷來細細品味。

一、劉禪能夠虛心納諫

劉備在成都稱帝后立劉禪為太子。在劉備去世後,劉禪即皇帝位,並拜諸葛亮為丞相。劉禪在位期間,能夠虛心納諫,對於諸葛亮、蔣琬等大臣的各種治國方針,只要是有利於蜀國發展的,全部採納,使得蜀國在劉禪執政前期政治相對清明,統治相對穩定。

二、劉禪有雄心壯志

劉禪在位期間,支持諸葛亮、姜維等人的北伐,說明劉禪也是有雄心壯志的君主,只不過蜀國地窄、地偏、人少並且少數民族多,使得蜀國國力不行,經不起幾次北伐折騰。

三、劉禪明智,識時務

公元263年,魏國分三路進攻蜀漢,魏將鄧艾抄小路攻入蜀中,劉禪派諸葛亮之子諸葛瞻阻擊鄧艾,諸葛瞻在綿竹戰死,魏軍進而逼近成都。劉禪急忙召集大臣商議,有人建議後主逃向南中地區(今四川南部及雲、貴部分地區),但那裡情況複雜,能否站穩沒有把握。有人建議東投孫吳,但孫吳也日益衰弱,自身難保。也有人建議降魏。投降東吳我們先不討論,因為蜀國地窄人少,少數民族較多,實力最弱,多次北伐都以失敗告終,而此時魏國國力蒸蒸日上,與其退至四川中南地區艱苦掙扎生活,甚至最後被剿滅,還不如乘著手裡還有資本,識時務,早早歸順保平安。

四、劉禪情商高

劉禪投降魏國後,劉禪及一些蜀漢大臣被遷往洛陽居住,在到洛陽以後,劉禪整體娛樂,一副樂不思蜀的樣子,給人覺得劉禪是胸無大志、貪圖享樂的形象,因此劉禪可以安度晚年。

三國時期,是一個不進則退的年代,國力發展超越不了別國,就會被別國超越,再加上蜀國地窄、地偏、人少、少數民族多的特點,使得蜀國國力最弱。再加上諸葛亮和姜維的幾次北伐失敗使得蜀國國力更弱。可以說劉禪不是開疆闢土之君,但不能說劉禪不是守城之君,蜀國被滅,客觀條件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



讀史如品茶


《三國蜀後主劉禪新論》的作者認為,對劉禪的評價是一個綜合課題,不可一概而論。從帝業來看,諸葛亮南征北伐都是劉禪為帝之後的事,不能說與劉禪完全無關。劉禪營造了一個安定的大後方,本身就是巨大貢獻。在蔣琬、費禕時期,劉禪無為而治,維持了國家正常發展。故帝業上不能完全否認劉禪,應該說其不失為中常之君。

  至於帝品,綜觀其為帝四十多年的生涯,肚量大為其顯著特徵。期間主要首輔換了一批又一批,與同期魏吳相比,最大特徵是完全避免了朝廷要員之間的內部傾軋,執政班子相當平穩。劉禪能夠大膽用人,無為而治,唯一的問題是晚節不保,放縱了宦官黃皓。

  在生活作風方面,劉禪應屬簡樸型君王。同時,他也是一個愛民的君王,除了善待土著、不大興土木之外,更表現在面臨江山社稷和百姓安危之間二者只能選一的難題時,他選擇了百姓的安危,聽從譙周之勸說,在前線尚未敗亡之時決定降魏。

  蜀漢是否該降,這在歷史上是一個頗有爭議的話題。有史家認為,劉禪選擇不戰而降,主要是從減少當地戰禍角度著眼。這與當年劉備在敗走長坂時的選擇異曲同工。真正愛民的劉禪損害了自己的名譽而讓人民多得實惠。正因如此,成都人民是懷念劉禪的,如成都武侯祠在北宋慶曆之前,一直有劉禪的專祠。慶曆年間蔣堂以樞密直學士知益州,下令拆毀劉禪祠,曾引起蜀人的普遍不滿。

  對劉禪亡國後“樂不思蜀”的丟人表演,《新論》的作者認為,劉禪裝憨賣傻,不僅是養晦自保,更關係著一大批降臣的命運。這一表演與劉備“煮酒論英雄”的表現如出一轍而更精彩。


知之而後行


首先劉禪能力不弱,其次劉禪並非開國君主,最後諸葛亮也不可能打下天下。

劉禪繼位之後,軍政大權皆在權臣諸葛亮手中,諸葛亮率荊州派打壓益州派與劉禪,劉禪為了避免國家內亂,委屈求全,躲在後宮與太監鬥蛐蛐。

諸葛亮六出祈山,北伐曹魏,也並非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更不是什麼王業不偏安,漢賊不兩立。而是為了掌握軍權,只要軍權在手,殺李嚴法正,就像捏死螞蟻那麼容易。

相比帶兵打仗,諸葛亮更善於理政。

蜀國人口不足百萬,魏國人口四五百萬,且有產馬區,能夠大規模組建騎兵。在生產力相似的情況下,人口便是國力。不難看出,魏蜀兩國國力相差甚遠,諸葛亮統一天下,無異於痴人說夢。

後來諸葛亮終於病死於五丈原,魏蜀兩國上下皆鬆了一口氣。魏國從此少了一個邊境騷擾者,從此可以安心的生產建設。蜀國劉禪終於可以掌權了,終於熬死了諸葛亮,而蜀國人民也再也不用受耕戰之苦。

在沒有諸葛亮的蜀國,人民安居樂業,經濟迅速發展,人口快速增加,可見劉禪絕非等閒之輩。

後來鄧艾滅蜀,劉禪被迫遷居北方,一句:此處樂,不思蜀也!矇騙住司馬昭,得享天年,也保護蜀國臣民,歷代帝王能全身而退者不多,足見其智商之高。

劉禪能力不弱,虎父焉有犬子?

諸葛村夫弄權,託名漢相,實為漢賊,乃蜀國版的曹操,使後主成為苦主。




當代曹植


後主劉禪歷史上真不是一位開明之君,但至少也不是位昏君吧?

從三國志到三國演義,我們怎麼看待後主完全隨著這兩部書得出的結論。如果我們從中發現,劉禪和諸葛亮之間的關係,就一定尋找些蛛絲馬跡。

先主備與亮同是有篡位之心,兩人脾氣相投,亮力主備奪蜀以立“明君”,但他們之間隔了一個二弟“關羽”,關羽是對漢室極為忠心的,大哥取漢他怎麼也高興不起來,這裡還有一位上將軍趙雲,也是同羽一樣,以至於雲雖有上將軍之銜,卻沒有實權,按說雲功勞很大,可沒有讓他鎮守一方重地,這實為備、亮猜忌。

關於羽死,亮卻有直接責任,當然這於羽高傲性格不無關係,可亮起了催化作用,我們想,既然亮知羽剛愎自用,為何不派雲駐守要衝荊州呢?還有,當羽敗走麥城,南陽的孟達與備義子劉封本就有過節,亮心如發系,卻不做任何變動。再有,備稱帝,至少義子劉封不被封王,也不應該駐守南陽這麼個破地兒吧?說明什麼?說明亮在人為製造矛盾,把反對篡漢的大臣肢解,削弱備之近親。

羽隨不願意大哥備稱帝,但看到獻帝已經禪位,無可奈何,於是以拿馬超、黃忠等不配與他同為上將軍為幌子使小孩子氣,其實關羽真是那種人嗎?並不完全是。雖然華容道與曹操討價還價放走曹,但身在曹營時,他看出來曹操不會取代漢獻帝的,故此他放走曹操,我們固然把羽和雲算作“保皇派”吧。

亮自先帝崩殂後,哪一樣不是專制的?六出祁山,勞民傷財,以卵擊石,後主已經是傀儡了。後主在羽翼豐滿的亮面前還能有什麼作為?他還能幹些什麼?周圍全是亮的心腹,當然劉禪能力顯得弱了!

好在亮非常有實力去打理蜀漢這個弱小的國家,使蜀漢在三國裡能立於兩代,功勞極大,但也看到亮之野心。試想,亮六出祁山,寫《出師表》亮明觀點,後主敢說個“不”字嗎?

亮和曹操有相同之處,就在於自己不背篡位的黑鍋。


娵訾靜淵juzijingyuan


正史中劉禪並非如《三國演義》中那麼昏庸愚蠢整天就知道鬥蛐蛐,並且他也不是開國君主。

一:劉禪一共做了41年皇帝,諸葛亮輔佐了11年,如果他真的那麼昏庸,在諸葛亮死後又是如何能穩坐30年的呢?其實都是後世人為了襯托諸葛亮的足智多謀刻意弱化劉禪的。

二:蜀國國力衰弱並非從劉禪開始,而是從劉備就開始了。為了替關雲長報仇,劉備集結75萬大軍討伐戰敗,沒過幾天就去世了,留下了一個爛攤子,所以劉禪繼位時,蜀國已經衰弱了。

三:劉禪繼位後,國家剛剛恢復經濟,諸葛亮就連年北伐 ,由於糧草供應不足等因素縷縷戰敗,進一步的損耗了蜀國國力,劉禪在諸葛亮死後還能統治30年,說明他其實是治國有道的。

結語:如果諸葛亮放棄完成當初劉備北伐的遺願,或許蜀國的命運就改寫了。





靈史札記


當君主的不需要多大能力,只要會用人就行,不瞎指揮就行。所以如果諸葛亮給劉禪打下天下,諸葛亮還活著,劉禪就是個好君主,但如果諸葛亮死了,他就會變成昏君,因為在劉禪的知識體系中,他只認為諸葛亮是個人才,諸葛亮死後,他就很難鑑別誰是人才,誰是庸才了。

作為一個好家長也是這樣:他不一定有多大能力,只要他能把每個家庭成員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就行了。他不但感到輕鬆,全家還會蒸蒸日上,日子越來越紅火!


yiyi不倒翁


當一個國家,一個組織有一個相對穩定的組織架構,一個管理系統以後,就好比一個公司,當這些基本健全以後,各層級都負責相應的責任,即便領導不是很英明,他可能就是一個形象代言人,甚至大股東而已,而真正的職業經理人就可以操控這個組織,當然,前提是這個職業經理人確實是董事會任命,全體股東都認可的,比較中國歷史上的各朝各代,除了開國君主,開宗立派,羅列制度外,後世子孫多數都是沿襲祖輩的制度,少有革新,如後世的王安石改革等,這些改革說起來容易,但勢必要動一動保守派,也就是既享利益者的蛋糕,所以即便一個劉禪能力弱,他背後的真正統治集團也不會輕易把到手的蛋糕留給別人,這也就是歷朝歷代,改革者都會遇到的困難,

當然,想要一種制度沿襲千年,這也只是統治者的一廂情願,與時俱進,不斷革新是必須的,因為矛盾也是與時俱進的,以不變應萬變,是必然的沒有前途的,劉禪本就不是開國君主,而父輩留給他的天下,就是需要他維護即可,這是二代君主主要的歷史責任,否則也不會有歷朝歷代所謂的中興君主,從低谷到高峰,再到低谷,再到高峰,循環往復,這是歷史潮流。


歷史逗你玩


好像有句歇後語,叫“麻繩提豆腐——提不上去。”,俗語還有“扶不起的阿斗。”,說的都是蜀後主劉禪。

但筆者總以為我們不能被後主劉禪的表象矇蔽了。歷史上還有一位看起來比劉禪還傻的晉惠帝司馬衷,他問臣下:“這些人怎麼了?”回答說:“他們快餓死了。”司馬衷說:“那他們為什麼不吃一些肉末粥呢?”

我感覺這兩位君主真的有些相似,並不是因為他們都“傻”,其實他們一點都不傻,只有一個字,“裝”!

道家常說“無為而治”,漢高祖劉邦就是個典型的“甩手掌櫃”——就連李白也講“含光混世貴無名”,如果你有那麼幾位全能的臣子,那你就只管駕馭好他們就行了,“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

由此觀之,劉禪得到了他老子的真傳,只不過劉備有“哭泣”的神技,劉禪有“奈何”的絕招。我們從後主的行事經歷就能看出此人並非後人所傳言的那樣頭腦簡單,恰恰相反,他比自己的老子還要強出很多:劉禪從不蠻幹,總是表現出一副順從的樣子,私底下卻反覆思索,這其實是權利在我的一種自信;當時的蜀漢已經是“危急存亡之秋”,什麼“勵精圖治”、“雄才大略”僅僅是一紙空談,且看諸葛拓伐之功,再做定奪,眼下還是及時行樂,這是統治者的精明;還有,後主有劉備託孤之佑,諸葛有護主之命,舊部眾多、眾目睽睽,不必擔心諸葛悖逆之舉,讓死士放手一搏,自己坐享其成,這永遠是統治者的策略。

歷史不容假設,事實證明,外強中乾的蜀漢,再加上年老智衰的諸葛亮,其實遠不足以統一天下了;其實這一點早被劉禪看在了眼裡。今朝有酒今朝醉,決不逆歷史潮流而動,既然創造不了豐功偉績,也就沒必要再在歷史上留下千古罵名了吧。正所謂“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就當一回扶不起的“阿斗”,又能怎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