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仁格竹”是什麼意思?

lmy0817


守仁格竹,其實反映了宋明理學與心學之爭,也標誌著王陽明的心學開始形成。

王陽明不是心學的創始人,但他是心學的集大成者。他的心學的創立,與他格竹子失敗有關。

好玩的國學先不說格竹子的故事,先說格物的事情。

格物致知並非是王陽明的首創。格物致知是中國儒家文化中的一個古老的思想。它來自與儒家的經典著作《大學》。《大學》中提出了人生的三大原則和八大晉身修德的八個方面,這也是中國文化中的修身做人之道。大學中說: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致的意思是說,大人之學的法門,在於彰顯光明正大的品性,在於不斷向新向好,在於以美善目標為終身追求。這是儒家要求做人的三大秘訣。首先你要知道自己的內心,知道自己的追求。從儒家孟子的思想來說,這個心就是人的良知良能和良心,是先天地存在於我們的靈魂深處的。知道了自己的內心,還要用行動去實踐去實現自己的內心。王陽明是非常崇拜這種學說的,這也是王陽明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學說的理論來源。

關於親民,朱熹認為是新民,就是每天更新自己,完善自己,做一個在靈魂上每天都有新的進步的人。就是古人所說的那樣,苟日新,日日新。每天給自己的心靈洗個澡,給自己的心靈照照鏡子,找到自己的不足,從而完善自己。這也就是儒家所說的吾日三省吾身的道理。

止於至善,說的是人的最高理想。儒家的最高理想是成為至善至美的聖人,這是我們的終極價值所在。

在三綱領之外,《大學》繼續提出了修煉人生的八個路線圖。這八個路線圖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分別代表了我們人道德修養的八種途徑和路線。其中,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很簡單,比較容易懂,而格物致知四個字,歷來的儒家學說的解釋語焉不詳,這也給了我們新的闡發空間。

宋朝大儒朱熹最牛逼的地方,是在於他編寫了一套教科書,在宋元明清時代,這一套教科書成為官方的主流意識形態,是必考科目,朱熹的教科書就相當於學習大綱,你要想考得好,就必須按照朱熹的說法來。朱熹對格物致知的解釋,代表了我們一般人的理解:格物就是研究事物的規律,只有懂得了事物的大道,你才有可能取得成功。致知是要學習這些事物的規律,從而轉化成自己的見解、思想,並能夠將你自己的思想和見解,運用的自己的生活中去。從認識論和實踐論的角度來說,格物就是認識論,致知就是實踐論,就是要學習並且實踐。

王陽明用生命詮釋了朱熹的格物致知是要死人的!

王陽明早年崇奉儒家學說,再加上明朝將朱熹的教科書作為官方指定用書,所以王陽明對朱熹的學說深信不疑。既然朱熹說要格物致知,那就意味著,我只要格物,對著一件事物看,深入研究,那肯定就能開悟,就能學到知識,就能達到止於至善的境界。哪想到,王陽明按照朱熹的說法,狠狠地盯著竹子看了七天七夜,也沒能格出什麼花來,反倒是差點把自己的小命給格掉。王陽明恍然大悟,原來,每件事物的規律都是不一樣的,就像是河水泛起的每一片波浪,你永遠無法掌握所有的事物的規律。在這個時候,王陽明開始反思,大千世界光怪陸離的事物中,天的規律到底在哪裡?原來,規律不在物身上,而在人的心中。

所以,格物的物,不是物本身,而是在自己的內心。那一刻,王陽明想起南宋大哲學家陸九淵的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原來,心外無物啊!世界就存在與自己的內心深處。你尋找大千世界的規律,你只要到自己的內心去找好了。因為造物主早已為我們準備了一顆善心,這個善心,孟子稱之為良知良能。而王陽明在孟子哲學的基礎上進一步闡述說,光有良知和良能是不夠的,你看這世界上的人,有但行好事不問前程的好人,也有作惡多端的壞人,如果說良知是人的本性,為什麼人有善惡之別?那是因為,有的人把知和行分開了。你知道了自己的良心,你按照道德律令去做,你就是好人,反之,你不知道自己的良心,或者知道了自己的良心,而聽不到自己內心的聲音,違反了道德律令,那就是壞人。所以做人最為緊要的是,知道了還要去做。

所以,這一點,王陽明的格物致知和朱熹的格物致知是不一樣的。朱熹的格物致知要求人們勤學苦練,至於能不能成功地格物致知,這個就不知道了,你不成功,那肯定是你不夠努力。而王陽明的格物致知則是比較簡便易行的,你不要去格物了,你只要返回你自己的內心,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然後按照內心的要求去做,就行了。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朱熹的格物致知相當於禪宗的中的北派,強調苦修,而王陽明的格物致知,相當於禪宗中的南派,強調頓悟,你用心參禪,也許有一天將會獲得大頓悟和大自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王陽明的思想,也受到了禪宗思想的影響。

我們看一段王陽明論述格物致知的原文,或許能夠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什麼是心學理論下的格物致知:端正事業物境,達致自心良知本體。""致知"雲者,非若後儒所謂充擴其知識之謂也,致吾心之良知焉耳。良知者,孟子所謂"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是故謂之良知。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體,自然良知明覺者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致知不是朱熹他們所說的獲得知識,而是找到自己的良知。

"物者,事也,凡意之所發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謂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歸於正之謂也。正其不正者,去惡之謂也。歸於正者,為善之謂也。夫是之謂格。"

這段話是說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格,王陽明認為,這裡的格,不僅有認識、探究的意思,更為重要的是,格就是端正自己的內心的意思。所以,王陽明提出了自己心學上的最為著名的四句教,你理解了這四句話,就懂了什麼是格物致知,就懂了王陽明的心學,就懂了做人的終極大道。

這四句話是: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王陽明說的很清楚,格物就是為善去惡,致知是什麼,是知道自己的良知,知道了自己的良知,就懂得了什麼是善惡!這就是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


好玩的國學


問題:“守仁恪竹”是什麼意思?

前言:

回答此問題之前,首先得明白——守仁是誰?

介紹一下王守仁先生:

王守仁: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浙江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

明代著名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

陽明先生不僅文武雙全,而且絕非一介書生,在“寧王叛亂”中,軍功卓著,最為後人推崇的是他創立的“心學”學術思想,博大精深,揚名海內外,被譽為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於一身流芳百世的完人。


所謂“恪物”?

據文史記載最早在《禮記》裡就提出“恪物”的重要概念。宋儒在談“心性修養”時把“恪物”提到了極高的位置。心學倡導的“致知在恪物”。

如今看來,這是古人在獲得新知識的方法論,是諸多認識方法之一,主要作用在於窮究事物之理。

陽明先生的“恪竹”

王陽明(守仁)出生的年代,大明朝的“程朱之學”已達到鼎盛,為了充分體會“恪物致知”的感覺,王陽明決定親自一試,他對著庭院裡的竹子看了七天七夜,結果卻一無所獲,最終還生了一場病,從此他就放棄了“恪物”的學說,他提出了自己的獨特觀點“致良知”學說,與“朱程理學”傳統開始了背離和偏差,也是“心學”的開始。

如今的人自然不會像王陽明一樣,僅僅為了某一說法靜坐七天七夜,也許我們可以認為陽明先生是否有精神問題?


七天七夜,毫無收穫,是否還在堅持?但為什麼王陽明在這七天一無所獲呢?

“恪物”其含義究竟是什麼?

其實就是“方法論”的問題。

方法是打開興趣的一把鑰匙。當近代西方科學傳入中國,它對中國傳統學者的“方法論”有很大的衝擊。

國學大師錢穆就此作過論述:你想要恪竹子,那就第一天拿一把尺子量一量它的長度,過些天再拿尺子量一量,看看它長長了多少,這就是“恪竹”。


由於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所以思維方式有著明顯的差異:即“邏輯思維”和“辯證思維”,這一點導致“恪”的方法之差異。因為中國人的“恪”原本與科學無關,量量竹子長短就算恪物,那麼儒學思想未免不值一提了吧!

原因何在?

儒家思想的知識體系裡,大家都不陌生為了入世而狂。“修齊治”為終極目標,但前提條件是“正心誠意,恪物致知”,然後方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足以證明了“恪物”與道德緊密相連。

  • 《全唐文》解釋:“物者萬物也,格者來也,至也。”,一一一理解為:格物可以說是拿來某些東西與我們的內心參證。
  • 程頤說:“格物窮理,非是要盡窮天下之物;但於一事上窮盡,其他可以類推。至如言孝,其所以為孝者為何。”


結論:

中國文人通過“恪竹”,進而喜歡竹子,因其挺拔修長,四季青翠,風吹不倒,冰凍不壞,並且竹與梅、蘭、菊並稱“四君子”。

無獨有偶,這就如同孔子“恪松”其結論是:“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聖人給耐寒的松柏賦予的道德內涵,人應該像松柏一樣頂風傲雪,堅韌不拔,樂觀向上。既然“松竹梅歲寒三友,桃李杏春風一家”,異曲同工也!

最後讓我們以一句名言:

“未出土時已有節,到凌雲處尚虛心”——與讀者共勉!

【溫馨提示:兵法天下,詩詞文化。原創不易,碼字辛苦。頭條有緣,文筆相見。如果您認可 ,敬請點贊轉發,雅評留言——這叫“贈人玫瑰 ,手有餘香”,您的鼓勵是我們緣份的見證】


兵法天下


王守仁是個人,篤信朱熹的格物致知。格就是參悟、研究罷了。對竹外形、內在的參悟評論很多的,老人家說過嘴尖皮厚腹中空,鄭板橋聽到臥室外的蕭蕭竹葉聲,說是如聞民間疾苦聲。文天祥著到竹毀了節不毀,想到人的氣節。文人雅士稱松、竹、梅為歲寒三友。反正智者見智、仁者見仁,能觀察思考總不錯的,經常用腦還可防老年痴呆,能格物致知的人也是一種修為。


Bao-tong


守仁,即王守仁(王陽明)。格竹,是在實踐朱熹的“格物窮理”,找竹子進行觀察,看看能不能尋求到智慧。

王陽明,通過實踐檢驗“格物窮理”,證明不是智慧之源。

王陽明,認為實踐,是檢驗知識的有效方法。而且,心中的實踐,更是檢驗知識的有效方法。任何知識,都要經得起心中的實踐檢驗推演,得到的理,才能叫良知(有價值的智慧)。“心即理”,良知,來自於心中的實踐。從而,得出結論:“知行合一”。

知,所有從外部來的知識;

行,都要經過心中的實踐;

知與行的結合,才能獲得有價值的智慧。


手機用戶70174962639


說的是王明陽他想知道一根竹子的道理,於是就在那裡對著這根竹子,想啊想,想了7天7夜,最後病了,於是他覺得格竹子這個道理是不對的。

在古人的思維,邏輯不夠完善,科學不夠發達的時代,這種行為還有值得稱讚的地方。

但我不明白為什麼現代人還對竹這個事情如此的推崇,你可以想象一下,你拉一個錘子,然後對著這個錘子,格三天三夜,你看你能不能隔出個錘子的道理。

錘子格不出吧,格個大便也行啊。

我只知道現代科學家研究的東西都不是對著一個事物“想”出來的。而是去做很多很多次不同的試驗,包括很多很多失敗的實驗額,才得出的成果。

因為現實中,就沒有格出來的道理。

我對一般所謂的國學愛好者的思維判斷水平,感到十分的憂慮。


評也


萬事萬物人類並萬類即自性無明糾纏的產物,愈低級之物質無明的成分愈重,愈高級純粹的種屬自性的成分愈濃!自性即生生了了通透,而無明即敗壞毀滅。竹並動植物包括人類皆是自性並無明之造化,格物格竹即破無明,是很難的。以王陽明之定力知能差點把自己格呆了,可見無明之破壞力。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是自性轉化了無明,敗壞毀滅被徹底斷除。


陽光明正


王守仁早年篤信朱熹的學說,曾對朱熹〝格物致知,即物窮理”的方法付諸實踐,去〝格”亭子前面的竹子,也就是對著竹子進行觀察,結果苦思竭慮,堅持了7天,竹子之理沒有〝格〞出,自己反而病倒了。

王守仁當時以為這是由於自己沒有做聖賢的能力,之後才明白,“天下之物,本無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這就是〝王守仁格竹〞的故事。

王守仁在《傳習錄》下卷中闡述了自己格竹的這件事,意在表明朱熹〝格物致知”的理論是錯誤的,進而闡述了自己〝致良知〞的心學理論,認為求知明理的方法當是面向自我的內心,發揚自己本心的良知,將之推廣到身外的萬事萬物上面。


一起吹吹文史風


王守仁早年篤信朱熹的學說,曾對朱熹 “格物致知,即物窮理”的方法付諸實踐, 去“格”亭子前面的竹子,也就是對著竹子 進行觀察,結果苦思竭慮,堅持了7天,竹 子之理沒有“格”出來,自己反而病倒了。 王守仁當時以為這是由於自己沒有做聖賢的 能力,之後方才明白,“天下之物本無可格 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這就是 “王守仁格竹”的故事。王守仁在《傳習 錄》下卷中講述了自己格竹的這件事,意在 表明朱熹“格物致知”的理論是錯誤的,進 而闡述了自己“致良知”的心學理論,認為 求知明理的方法當是面向自我的內心,發揚 自己本心的良知,將之推廣到身外的萬事萬 物上面。


方149910601


王守仁早年篤信朱熹的學說,曾對朱熹 “格物致知,即物窮理”的方法付諸實踐, 去“格”亭子前面的竹子,也就是對著竹子 進行觀察,結果苦思竭慮,堅持了7天,竹 子之理沒有“格”出來,自己反而病倒了。 王守仁當時以為這是由於自己沒有做聖賢的 能力,之後方才明白,“天下之物本無可格 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這就是 “王守仁格竹”的故事。王守仁在《傳習 錄》下卷中講述了自己格竹的這件事,意在 表明朱熹“格物致知”的理論是錯誤的,進 而闡述了自己“致良知”的心學理論,認為 求知明理的方法當是面向自我的內心,發揚 自己本心的良知,將之推廣到身外的萬事萬 物上面。


悟空答題助手


王守仁早年篤信朱熹的學說,曾對朱熹 “格物致知,即物窮理”的方法付諸實踐, 去“格”亭子前面的竹子,也就是對著竹子 進行觀察,結果苦思竭慮,堅持了7天,竹 子之理沒有“格”出來,自己反而病倒了。 王守仁當時以為這是由於自己沒有做聖賢的 能力,之後方才明白,“天下之物本無可格 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這就是 “王守仁格竹”的故事。王守仁在《傳習 錄》下卷中講述了自己格竹的這件事,意在 表明朱熹“格物致知”的理論是錯誤的,進 而闡述了自己“致良知”的心學理論,認為 求知明理的方法當是面向自我的內心,發揚 自己本心的良知,將之推廣到身外的萬事萬 物上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