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不止有風花雪月,還有尋常巷陌


大理,邊陲重鎮,秦朝時國家就設置行政機構。千百年來,大理似乎始終遊離在中央集權之外,遺世獨立,而它的——“風花雪月”則更被人熟絡。蒼山雪、洱海月、上關花、下關風,大理“四絕”成了遊人的追逐。

對我來說,真正熟知大理卻是金庸筆下的《天龍八部》:大理段氏的一陽指,仗劍騎馬,,快意江湖,還有那首:滄海笑,滔滔兩岸潮 浮沉隨浪記今朝......

位於蒼山下洱海邊的大理國的前身是南詔國,大理段氏建立了“大理國”,此時的中原王朝正處於唐末亂世。到公元1253年才被蒙古所滅,前後共歷時300多年,是當時東南亞第一大古都。

清晨的蒼山,沐浴一片金色。蒼山雪上,浮雲懸飄。白族村落散落於蒼山腳下,而山上的雪水流下滋養著百姓,最終流入洱海。

此時,正值寒冬。有著蒼山雪水滋養,下關清風徐徐吹佛,冬櫻爛漫古城,燦若雲霞,點綴著冬日的大理。

放下“風花雪月”,我們一同走進古城,穿梭尋常巷陌,能否看到斜陽草樹?能否一窺南詔遺風?

乳扇,一種呈片狀扇形的乳製品,是大理白族人一道風味小食,可生吃可熟食,燒、炸、煎、煮等做法多樣。

雲南十八怪之“牛奶做成片片賣”,指的就是“乳扇”。攤主用筷子夾起在火上迅速一烤,乳扇遇熱迅速收縮捲曲,幾秒鐘便可製作完成,味道怪怪的,我不太習慣。

街頭巷尾有許多涼雞米線店,據說這一家“再回首”不錯,老闆說她們姐弟還是姐妹開了三個店呢。

趁著等米線的功夫,點上一份雞胗。尋常巷陌的行走,其實大部分是為了尋找藏在民間的美味小店,美食與旅行總是相伴而行的。

大理電影院--這座建築雖然很新,卻透露出一種年代氣息。它也是大理農村電影歷史博物館,是雲南省首家專題電影博物館,也是國內首家專題農村電影歷史博物館。

大理電影院很溫馨的設置了懷舊感濃濃的露天電影院,佈告欄有節目預告。想當年,《蝴蝶泉》、《阿詩瑪》、《山間鈴響馬幫來》、《五朵金花》……一個個多年前雲南特色的電影名字,大理提供了豐富迷人的素材。這個電影院能喚起喚起人們對那個時代的追憶,悠遠而綿長。

白族現在是沒有文字的,可是在大理古城博物館內有一個碑亭,裡面有許多碑文,上面的字體是這樣的。實際上白族文字在歷史上有一種,做“方塊白文”,是仿造漢字創造的一種文字,據說這種文字在明代以前使用廣泛,現在失傳。如今,白族的語言只能口口相傳了!


古城東門附近,一座中西合壁的建築,又融入了白族特色風格的建築,是建於1927年的天主教堂。歲月更替,物是人非,西方的信仰以另一種方式存續在了這個邊陲古城。

小街上的陶器店。古舊的老屋,粗糲樸素的陶器,前店後宅的節奏經年累月地流淌在尋常巷陌,在這裡很多手工藝仍在流傳,陶器、銀器、扎染...,看似古舊的手藝,何嘗不是文化的流淌呢?

遠離喧鬧,我喜歡遊蕩於背街小巷和當地人的市集,看他們的生活百態,品嚐美食,發掘未見的事物,我堅信只有藏匿於尋常巷陌的才是動人的風景!

暮色降臨下的大理街頭,遠處的蒼山如黛,街道漸漸寂靜下來。有句形容詩聯: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蒼山不負這一句啊!

夜幕下的大理南門樓熠熠生輝樓,清康熙四十年雲南提督偏圖所寫的“文獻名邦”匾,耀眼醒目,高懸於空。 "文,典籍也;獻,賢也," 邊陲一方的大理,正是有著人文興 盛才有了“文獻名邦”之稱,而尋常巷陌的故事更值得去追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