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將死的時候是什麼心情?

無悔的輝


總覺得這個話題似乎太沉重,總是在問:讓活著的人談將死時的心情能談出個真情實感來嗎?

從經典文獻來看,《論語 先進第十一》載: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孔子認為,活人的事情還沒有弄清楚,活著的時候應該怎樣做人都還沒有弄懂,哪有時間去研究死人的事情和該為死人做些什麼?這段對話體現了孔子和儒家學說的精華之一:反對盲目崇拜鬼神,更反對不把人世間的事情做好而把時間、精力、金錢都花費在敬奉鬼神的上面來,提倡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精神。

從實踐論來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沒有經歷過死亡體驗的人,談人之將死的時候的心情是什麼,應該是完全的想象和臆測,屬於會編會講故事的人,具有小說家的基本,不能當真的。相比而言,那些曾在鬼門關走過一遭的人,或許更有發言權,他們有過瀕臨死亡的或真實或幻覺的體驗,他們迴轉過來後的訴說和景象描述,或許值得醫學界研究和求證,有的恐怕也只能留存。

但是,死忙又是人類和我們每個人都無法迴避的,不能像有的病人那樣諱疾忌醫。既然死亡是我們繞不開的一道坎兒,那麼與其說空談什麼人將死的時候是什麼心情,不如探討探討怎麼在我們活著的時候活的更加積極、更加瀟灑,怎樣能在死亡降臨時能夠安然若素、了無遺憾。可以從兩個方面嘗試一下:

積極入世。以修身、齊家為基礎,以“朝聞道”,夕死可矣”的精神,在實踐宗旨的過程中,讓自己的人生價值最大化。

向死而生。死和亡是兩種不同的存在概念。死,可以指一個過程,就好比人從一出生就在走向死的邊緣,我們過的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小時,甚至每一分鐘,都是走向死的過程,在這個意義上人的存在就是向死的過程。而亡,指的是亡故,是一個人生理意義上真正的消亡,是一個人走向死的過程的結束。那麼,人只要還沒有亡故,就是向死的方向活著。因此,我們完全可以“向死而生”——看淡各種功名利祿對我們精神上的誘惑,珍惜生命中的每分每秒,通過提高生命中每分每秒的質量和長度,來提高生命的效度和目標的密度,讓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在有限的時間內展現出無限的可能性。

(注:尚在“美文”興趣認證考核期,歡迎並希望同好評論和支持!)


火車頭loco


人如果是突然死亡,大腦根本來不及思考其他的事情。沒有經過與死神擦肩而過的人,是感受不到死亡恐懼的,只所以能想到,那是久病不愈的囑託。

今年1月25日下午2點左右,我就經歷了一次生與死的考驗。中午吃飯時只喝了一杯果汁,突然感到心臟不舒服,胸悶氣短,心率加快。於是我趕快讓老伴幫我把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拿過來,一邊把藥放在舌頭底下。另一方面叫她趕緊撥打120。

不到五分鐘的時間120到了,當他們把我抬上急救車的時候,我的腦子裡一片空白,等到了醫院急診室護士給我掛上吊瓶以後,大腦的思維才慢慢的恢復了正常。

說實在的,當時心裡非常恐懼,因為沒有退休的時候,我的身體一直很好,除了08年做過一次痔瘡手術以外,基本上是和醫院零接觸,怎麼剛剛退休這些毛病就來了呢,而且還是那麼突然,真的讓我始料不及,猝不及防。

我躺在病床上,腦子裡飛快的旋轉,假如我一口氣上不來真的走了,這下我可就虧大啦。我退休才兩年,好日子才剛剛開始,正是與家人分享幸福快樂、安度晚年的大好時光,就這樣說沒就沒啦,確實有點心不甘。

其實,人在病榻上什麼也不要去多想,抱著一顆平和的心態,有病治病,治不好拉倒。趁著明白的時候把想要說的話,也包括後事,一併給老伴、子女交待清楚就可以啦。其他的說多了都是廢話。

人的生老病死是一種自然規律,想的多不如做的多。開開心心含笑九泉,是人離開這個世界的最高境界。


天老大11


說一個我的親身經歷吧。14年子宮切除手術。術後第三天突然嗓子眼一緊就喘不上氣來。和哮喘發作是一樣的。當時只有出氣沒有進氣,臉憋的通紅。愛人不停的捶打我的背。十來分鐘後慢慢自行緩解了。這是第一次。幾個小時後又突然來了第二次。這次比第一次厲害,一瞬間我就有感覺要死的感覺。腦子裡一下就感覺可能要死了。那時候感覺好無奈,如果就這樣死了,那也沒有辦法。好像只有去接受,沒有任何辦法。最真實的感覺就是死亡如果來了就只有接受。但是並沒有多麼害怕,只是覺得很無奈很無奈。還好馬克思沒要我。這是我最接近死亡的一次感受。


凡凡的平凡人生


談談自己的看法,人臨去世前是很痛苦的,也很矛盾,從心裡是不願意離開親人到另一個世界。

記得我母親95歲離開我們的那一刻的情景,當時老母親因食道癌身體很虛弱,但心裡很明白,耳不聾眼不瞎,在難受的時候還對我們兒女說讓我走白,我們說走那去這就是家,最後聲音越來越小,但我們每喊一聲娘她都答一聲,最後只看到有答應沒有聲音,慢慢的離開了我們。

所以老人離世前是很痛苦的,掂記著她們的子孫,我們應平時多給老人一些關心和溫暖。


津武馮


不同的年齡階段面對死亡心情是不一樣的。在我27歲的時候,醫生讓老公為我準備後事的時候,我爬在病房窗臺上歇斯底里地哭喊著:我不想死,我還不到30歲,太太年輕了。我四十歲那年,醫生診斷錯誤時,我放不下的是兒子,兒子才13歲,沒有媽媽他怎麼過?誰來呵護他?他受委屈誰來安慰,保護他?……是的,在面對死亡總有捨不得,總有放不下的,所以,在有生之年好好珍惜生活,好好愛親人,過好每一天!


玫瑰jj


我多次聽人說過死的感覺。有隧道說,有隧洞說。總之是人進入到非常暢通、幽靜、明快的通道中,感到特別的快樂和清松。在一次閒聊中沒想到我的一位同事,他說他得過一種甲狀線方面的病,很痛苦。在做手術的過程中就出現了死亡的體驗,他知道自己活不成了,然後就進入到隧道中,從來沒有過的舒適和快活。等他完全回覆意識後仍然是在病床上,後來慢慢完全康復了。他說他是有過死亡體驗的人。


老頭老人888


人將死的時候是什麼心情?

人活一生誰都不願意離開這個世界,因為總覺得自己的一生很是短暫。還沒來得及和親人們好好享受天倫之樂,就要做永久的告別,心理上是莫名的悲哀。沒來得及再看看世界上無限的精彩,就要閉上明亮的雙眼,這一閉將後會無期。無助痛苦都在絕望中掙扎,內心深處的吶喊如急流般的奔騰,多麼羨慕活著的人們,感覺到生命裡的每一刻都是無比的珍貴。是啊!誰遇到這個問題都束手無策,畢竟這是人類的終極歸宿。

鳥將死其心以悲焉,人將死其言已善焉。

下面分析一下幾種思想對死亡的態度。

一。道教,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他們在對待死忙時刻的看法。認為世界上萬物之間,陰陽相生相剋。陽達到了極點,轉化為陰,陰到了極限,轉入為陽,互相生死相搏。這是很科學的理念,也是遵循了自然法則。應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家的終極理想,迴歸自然,天人合一。

二。佛教,佛教本土化以後,融入了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對待死亡的看法,重因果,信輪迴。無上道,了生死。認為人的生死無常之間,世間百態一切都是過眼煙雲,是因緣契合的假象。生時多做善事,死後往生極樂。脫離六道輪迴之苦海,達到永生不滅的境界。

三。平凡人對待死亡時刻是什麼心情呢,我們平凡人在死亡時刻的心情,好比揚子江心斷攬崩繩,萬丈高樓一腳踏空。為什麼是這樣子的心情呢?沒有理想沒有信仰,看待生死無比的害怕。畏懼死亡的來臨,害怕孤獨的死去,在未知的那個世界,應該是舉目無親,無有幫助的,所以害怕恐懼絕望悲哀,五味雜陳難以形容。

四。英雄主義者對待死亡的看法。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名言名句。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譚嗣同在死前最後一刻留下的態度。當然我們共產黨人對死看的更加淡薄,因為他有足夠的思想和信仰支撐。為了千萬萬人的幸福,死的其所,重於泰山。忠於黨,忠於人民,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正如陳毅元帥一首詩那樣,投身革命即為家,血雨腥風應有涯。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

最後我們在看看網絡上有一位因癌去世的小女孩,她最後留給我們什麼樣的道別?

“江山留給你們了,朕玩夠了,拜拜,下輩子再見”!

這就是臨別贈言,我不做評論,留給大家一個無限的想象……。

孤陋寡聞,文化有限,多請大家指教。


禪悟淨慧


想回答這個問題,但沒有實踐哪來的發言權?看來這個問題我得留著,待我將來要告別人世、行將就木時,再根據自已的體會描寫。(笑)

不過又一想也不對,我都那樣了,還能寫的出來嗎?

但我可以把我聽到的一個真實的故事奉獻給大家。

這是我的姐姐告訴我的,前些年,小妹患癌症,南方北方、省城京城的醫院她沒少跟著陪伴看病,見過了太多的死生病例。這是在省城的腫瘤醫院時,遇到一個晚期的男性癌症患者,前不久都病危昏迷了,在其家屬的跪求下,醫生全力搶救,又把他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

他對我姐姐說:大姐,其實當時搶救時,我雖然說不出話,但心裡都明白。醫生說的話、我妻子的哭聲,都一清二楚,特別是她求醫生一定要救活我的話,都知道。可你知道我是怎麼想的?我氣的想喊、想罵,可就是動不了,也說不出,我當時就想一件事,如果我活過來,第一件事就是把俺妻子殺了!(笑)

這是在鬼門關上走過一遭的人說的,應該是真實情感。

我曾親眼目睹了好幾位親人的離世,可以說都是逐步陷入昏迷的,到底是什麼心情?無法知道。


嶧縣西門裡老李


死是人人都將面臨的必然結果,不管你的出生,不管你的地位,不管你的貧富如何,生命最終都會煙消雲散,一切歸零。人世間最平等的事,就是死,它是平衡人間萬態最銳利的武器,它也讓人類明白生的意義和死的價值。從古到今,從中到外,無數皇親國寂,商賈大戶,為了長生不老、延年益壽,傾家國之財力,畢一生之智慧,均以失敗甚至短壽而告終,何因,違上蒼之旨意,人間之法則也。面對死亡,個人之愚見,要和麵對生一樣,勇敢正視、坦然接受,既然無法避免,那也無需恐怕,珍愛身邊的人,做好該做的事,不留後悔,不留傷悲。人生一世,草木一春,為尊嚴而生死,為大眾而謀利,面臨死亡,你可以高傲的說,我己把我畢生精力與智慧都貢獻給了親人與社會,我無願無悔,真能如此,你就是一個偉大的人,一個值得尊敬的人。


張老大159957934


我的大爺死於食道癌,在他紀將面對死亡的時候說的一句話。讓我刻骨銘心,人到死時真想活。很多的一些人聽到死亡的這一個詞都會產生強烈的恐懼感心理學家指出人之所以會對死亡產生一些恐懼感,一方面是心理保護機制的一個結果只是人恐懼死亡才會儘可能的去避免那些引起死亡威脅的因素,可能會突然領悟到自己感覺非常的渺小,認識到過去一些令自己糾結的一些念想,其實也是沒有什麼意義的。人對於未知事物有著一定恐懼感,死亡也都是這樣子的人並不知道死亡的結果到底是什麼不瞭解死亡是什麼感受,種種不確定的因素會給人們帶來非常強烈的恐懼和不安,而當真正死亡來臨的時候不確定性消失了,他們反而會平靜的接受死亡的這一個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