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莊子眼中到底什麼是有用之物,什麼是無用之物?

嘻哈有品


天下生靈:得自然規律而生長收藏.是為有用、逆自然規律而牽強附會地貪瞋痴愛.為無用是也!





華繼善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其無用之用也”,莊子擅長用講故事的方式講述各種道理。以下是莊子通過故事闡述自己對“無用”與“有用”的理解。

一、莊子在《莊子內篇·人間世》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位名石的木匠前往齊國,路過曲轅時,看到一棵碩大無比的櫟樹,其樹冠足以遮蓋數千頭牛在樹下乘涼,其樹身也有百圍那麼粗,光是單枝樹幹就可達營造獨木舟的體量。前來觀賞瞻仰的人如同趕集,視為神樹。而石木匠卻不屑一顧,繼續趕路。隨行弟子很是不解,這麼難得一見的好材料,為什麼師父不欣賞而急於趕路呢?石木匠對弟子解釋:“櫟樹其實是一種什麼器物都做不成的樹木,如果做舟船則容易沉沒,如果做棺槨則容易腐朽,如果做傢俱則不耐用……這是一種無用之材。也正是無用,所以它才如此長壽,如此高大,沒有什麼神秘,不值得一看。”

後來,那棵櫟樹給石木匠託了個夢,夢中言道:“你能用什麼和我比呢,難道用你們認為的可用之材嗎?你們所稱道的柤梨橘柚等果蔬之木,果實熟了被人們強行奪去,這不僅受到屈辱,大的枝幹還被折斷了,小的枝幹也受到摧殘,這都是你們認為有用而害苦了它們,往往等不到壽終就夭折了,其它被你們認為有用之材的樹木,也照樣逃脫不了這個下場。而我為了達到無所可用的境界,已經努力了很久了,中途也多次差點被你們給害死,現在,我終於如願以償,因無用而享天年,世俗還認為我是神樹,供養瞻拜,難道這不是大用嗎?”

二、莊子在《莊子外篇·山木》篇中,繼續向世人講述著他關於“有用”與“無用”的故事:

莊子從山中路過,看見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但伐木的人走近大樹卻沒有砍伐的意思,問其原因,伐木的人認為此樹沒有利用價值。於是莊子對隨行學生說:“因為這棵樹不材,所以得以享盡天年,這是‘無用’的好處啊!”出山後,莊子投宿於老朋友家中。為了招呼遠道而來的老友,主人命僕人殺鵝款待,僕人犯難:“有兩隻鵝,一隻會打鳴,一隻不會打鳴,到底殺哪隻呢?”“殺不會打鳴的。”主人不假思索答道。

第二天,學生終於憋不住了,困惑不解地問莊子:“山中所見那棵大樹,由於沒有利用價值而享盡天年;而主人家那隻不會打鳴的鵝,卻是因為沒有利用價值(不能看家護院)而被殺了。不知老師如何看待材(有用)與不材(無用)的問題呢?”

莊子坦然笑道:“我將選擇有用與無用之間。處於有用與無用之間、似有用似無用的做法,難免會受其拘束所累。但假如能順應自然(道心之德),自由而為就不一樣了。沒有讚譽和詆譭,時而像龍一樣騰飛,時而像蛇一樣蟄伏,隨時勢的變化而變化,不固執僵化;時而進取,時而退守,萬事以中和為原則,優遊自得地生存在萬物的本來狀態。能做到既合同外物又不被外物所控制的話,又怎會受外物拘束所累呢?”

三、莊子用故事的方式,說明“無用”與“有用”的道理,對人們的啟發起碼有三層意思:

1、“有用”,是一種直接的功利。果蔬之木、成材之木能滿足人們的飲食起居需求,所以有用,它解決了人們的生存問題;

2、“有用”與“無用”是相對並可以轉化的。看似無任何功利可言的櫟樹,不僅自己可享天年,還給人們帶來了蔭庇和精神上的寄託,它解決人們的生活質量問題。如此,何為有用、何為無用,已一目瞭然。

3、“有用”與“無用”要裡面就自然,與時俱進,樹因“無用”而盡享天年;鵝因“無用”而中途夭折。莊子並不執著“有用”或“無用”,因為它們之間是可以轉化的,而人們唯一能做的就是順應自然,“與時俱化”。


遊通天下


莊子的在《逍遙遊》中,多次提到有用和無用的話題

有用和無用並非眼前所見。

在《逍遙遊》中,莊子於惠子的一段對話,表達了他與一般人不同的想法,原文大意如下:

有一顆樹,樹幹臃腫而不符合繩墨,樹枝蜷曲而不切合規矩,無法砍削作為器具的材料,對人們無所用處,木匠也無法把這棵樹作為生財之物,於是個個不屑一顧。而惠子則依此“無用之樹”來影射莊子的學問。認為莊子“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然而,正是世人忽視此樹,自然不願砍伐,此樹才可避免刀斧砍伐之苦,而得以逍遙自在,自由生長,終享天年。

莊子再舉狐狸和夜貓為例,狐狸和夜貓聰明狡猾,最終卻死於聰明和狡猾,犛牛看似笨重無用,卻安閒自在。到底哪個更有意義?

莊子告訴我們:有些時候,應拋棄“有用無用”的執著。所謂有用和無用,都是世俗的眼光所致。從人的角度來看,一棵樹不能做船,作棺材,作門框,看似無用,可是對樹本身而言,“活著”才是硬道理,因為世人眼中的無用,得以逍遙自在的活著,在莊子眼裡,就是有用!






逸人李旭東


無物無用,大小逍遙!

用則成器,不用即道。

不用之用,用而無用,

惟嫌揀擇,心為境撓。

大化流行,復而歸根,

萬千景象,惟一氣真。

用者無物,心與道契,

執著生死,無心無物。


商業模式師袁連法


天下沒有無用之人,天不生無用之物。

有用和無用是一個哲學命題,關乎人生選擇的命題。有用,無用,也許無用才是大用。看透無用有用的界域,並在其中自由切換。很多時侯有用無用之間的界限難以言明且模糊難辨。

有些成與敗,關乎時代機遇,任何過往都是不可複製的。不去塑形,任其自然。妙法循環,自如運用,存乎一心。

道是我中華夲土生長起來的哲學,博大精深,奧妙變化萬千。其中深涵,不是我等粗卑之人,能看穿的。柴米油鹽,也許就是我們的道。

有用無用。實用的,就是我們最有用的。你需求的,必然對你有用。管它有用無用,生存活著,你肯定要用,你用它,它就有用。


龔彥生


他舉了很多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如蟬兒與

斑鳩的對話。說這兩個小東西能明白什麼?

又說朝生暮死的菌類,能知道月首月尾嗎?

寒蟬也不會知道春秋的。

還說明了大和小的區別。他得出了“至人

無我,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結論。

其實有用與無用,只能相對而言。並不是

絕對的,俗話說:“寸有所長,尺有所短",

你去參究參究吧。


廣法居士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在莊子眼中到底什麼是有用之物,什麼是無用之物?】

“有用”和“無用”的思想是道家以辯證法的角度去論述的哲學智慧,而道家秉持的智慧核心是“無”勝於“有”,“無用為大用”的道理。

接下來,我們將從兩個方面“一:莊子的有用和無用”,以及“二:有用和無用對於人生的影響”兩方面來為大家分享其中的智慧。

一:莊子的有用和無用

對於莊子來說,有和無分別代表著什麼呢?

莊子說過這樣一個故事:

宋國荊氏有一個地方,適合種楸、柏等木質細密的樹,當樹長到十二把粗的時候,企求用它做拴猴木樁的人就把它砍了;當長到三四圍粗的時候,想用它建造華麗豪宅的人就把它砍了;當長到七八圍粗的時候,想用它做棺木的人家就把它砍了。所以不能享盡天年而中途夭折於斧子之下,這是有用之才的禍患。但是額頭有白色的牛,仰鼻子的豬,有瘡的人,都不可以用來祭祀河神,這是巫祝都知道的,認為那是不吉祥的,但是神人卻認為這是吉祥的。

莊子用這樣一個故事區分了“有用和無用”的區別,並講述了兩者不同的結局。

楸柏是木質細密的樹,但是長到十二把粗的時候,就會被人砍下來使用,三四圍粗的時候就會被人砍下來造房子,正是因為它“有用”,所以不能保全自己。

但是那一些白額頭的牛,仰鼻子的豬,和有瘡的人,因為有缺陷,所以成了“無用”的人,而正是因為無用,才避免了被人當做物品來祭祀河神,反而保全了自己,留下了性命。

莊子就是通過這樣一種方式來闡述了有用和無用之間的區別和智慧,而莊子認為,無用才是真正的大用,在世俗之人看來是無用的事情,但是對於聖人,對於人生來說,卻是保全自己真正的福氣根源。

二:有用和無用對於人生的影響

把莊子的這一個道理延伸到世俗生活的時候,對於我們人生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世俗之人不斷追求的都是有用的狀態,但是人生的禍患也來源於有用之中,真正讓人生活得更舒服的並不是那些“有用”的東西,而是“無用”的存在。

對於世俗來說,有用的東西是什麼呢?是名利是富貴。

但是在道家思想中認為“福禍相依”,身邊所有的名利物質都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在你認為這一些事情會給你帶來福氣的同時,其實帶來的還有禍患。

而人的主觀思維卻認識不到這一點,等招致禍患的時候,才會意識到這件事情的問題。

而反之,那一些看似無用的事情,才是讓人生得以昇華的根本。

如果把“有用”的事情歸類為物質層面,那麼“無用”的事情就是我們容易忽略的層面,比如說信仰,良知,精神,文化等等。

但是信仰,良知,精神,文化才能給我們帶來富足,因為人生真正幸福的點是在於內心的豐滿,而不是外物的給予,物質在滿足我們外在渴求的同時,給我們帶來的也會有禍患。

當一個人把心思放在無用之物上的時候,才會有一種真正的通達,這就是道家思想有用和無用給我們人生帶來的影響。


國學書舍


莊子書中所說有用之物和無用之物,是相對論,有就是無,無就是有,無中生有,有中生無,陰陽交替,樂極生悲,是道家學術。讓人們感受到,萬物在變幻,相互轉換,等等,

拙論了,



若愚370738897981


這題目表達說明,提問者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或取之莊子的視角探視世界,根本沒有跳出三界外。在天界看來,我們也只是萬物中的一物,叫做″人物"。天生萬物,供人取用,皆有用,亦皆無用,此乃天理!若非得將萬物區分成"有用"與"無用"兩類,是典型的西方二元思維邏輯,結論一定是荒謬的!


魯中居士


有用就是無用,無用就是有用。現在有用,將來無用。現在無用,將來有用。所以有用無用只是人的主觀好惡,但客觀規律是不以人好惡而存在的。如:今人都以高樓高架為用,但六七十年後他們集中破舊報廢將成為無用,甚至災難!而被認為無用的鄉村獨立小屋卻修建自如。

因而,道治,就不要過度以一時好惡和貪慾消耗自然,選擇可持續健康發展,不吃蝙蝠果子狸,粗茶淡飯,呼吸新鮮空氣,安適自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