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老人會認為兒子是自己的歸宿,覺得兒子家才是自己家,那姑娘家就不是自己家了嗎?

憶江南


只是一種價值體系,或者說文化體系,源於農耕文明。對老人,不好改變,也沒必要改變,因為外人很難改變!別太在意!

至於農村和城市是不是一樣,只能說,農村這麼想的老人多,城市少,因為經濟基礎不一樣了。

作為兒女,尤其是女兒,盡心就好,文化衝突本來就不好統一,又無所謂對錯!


有牙的哆啦


我家樓下有個例子。

老太太有兒有女,由於我們這裡是農村,在過去非常重男輕女,老太太也不例外。

這個老太太重男輕女到什麼程度呢,家裡的一切都是兒子的,到處說兒子好,女兒不好。

後來,老太太生病了,兒子不親自伺候老孃,兒媳婦也不好好伺候。(不是怪兒媳婦的意思,兒媳婦沒義務,兒子都不孝順,就不能怪兒媳婦不孝順,且不知道她們以前的婆媳關係如何,所以不能下定論。)

然後女兒就接過來了,老太太在這裡住了兩年了,逢人就說兒子多麼多麼好,女兒多麼多麼不好。

有一次,兒媳婦來看望老太太,兒媳婦一個人來的,兒子沒來。

兒媳婦跟老太太的女兒說:我給你十塊錢,你去給娘剪頭髮吧。

閨女說:我還沒錢給娘剪頭髮嗎?

的確很多家庭會重男輕女,想要兒子養老,但是說真的,兒子有幾個親自伺候老孃的?兒媳婦有多少真心貼心周到的伺候婆婆的?(沒有怪兒媳婦的意思,有多少婆婆又真心貼心周到的伺候過兒媳婦月子,所以,婆媳之間,不能要求太多,但是應該理直氣壯的要求兒子。)

兒子養老,很多都是面子上的事,讓老孃有吃的有喝的,真正生病的時候,就悲催了。

(當然,孝順的兒子,兒媳婦,也是有的。)

去年我媽做了一場嚴重的手術,病房裡真正伺候病重父母的,大部分是女兒,兒子去的少,兒媳婦更少。

我媽隔壁病床的老太太,腦溢血,住院二十多天了,女兒貼心伺候,伺候麻煩了,就罵兩句,接著給親媽端屎端尿,我和我媽就說:幸虧是女兒,要是兒媳婦,早就撂挑子不幹了。

所以,指望兒子養老,只是根植在一部分老人心裡的執念而已。

兒子女兒都有孝順的,也都有不孝順的。


葉子葉公子


我覺得主要是在兒子家住仗義,自古以來都是和兒子住,住兒子家,兒子是自己的,孫子孫女都是自己家裡人,只有兒媳婦一個外人,有什麼矛盾,孩子也是和爺爺奶奶親,兒子也親自己父母。兒媳婦就算和公婆不對付,兒媳婦能怎麼辦,打不過罵不過的。向來婆婆在兒媳家都是作威作福的,聰明的婆婆處好關係,一家人其樂融融。腦袋拎不清的婆媳矛盾叢生,日子過得磕磕絆絆,倒也不會被趕出去。除非自作孽。

女兒家就不一樣了,女婿和孩子都是別人家的,就女兒一個人是自己家的,女婿不願意讓你住,擺臉色,你敢吭聲,你在人家家裡算老幾,還不是乖乖的。

在兒媳家裡,你可以有很多理由作,在女兒家就只能夾著尾巴做人。

我姥爺姥姥,從不去女兒家,我媽姐妹五個,一個兄弟,我姥姥住院都去陪護,出院後,我姨讓我姥姥姥爺去她家住,我姥爺不去,我姨家一樓,很方便,以前都是我姨的公婆在住,我姨夫和表弟都在北京,北京戶口北京有房子,我姨因為工作原因回老家上班,老家的房子大三居,一直是她公婆住,後來她公婆搬去老二家給老二帶孩子,房子就我姨自己住,我姨白天工作,讓我姥姥姥爺去住,他倆都不去。

可能是我姥爺覺得,有兒子家不住,住女兒家說不過去,我爺爺想的開,去我姑姑家住,我爺爺條件好,幫助過我幾個姑姑,幾個姑父都受過恩惠,二姑姑家兩個女兒,大女兒招婿分開住,我爺爺就在二姑姑家住,小姑姑最孝順的,也是接我爺爺去住,後來兒子結婚,我姑姑忙著帶孫子,我爺爺就去叔叔家住,我三個姑姑一個叔叔都在縣城,冬天住有暖氣,比較舒服,只有我父母在老家農村,平時我爺爺在老家,是住我家老房子。

反正我們家都是比較一般人家,對老人也算是孝敬,我爺爺想的開,兒子女兒家都一樣,我姥爺是退休幹部,比較傳統點,不願意去女兒家住。


停泊766


小時候沒感覺,知道這兩年才感覺出來。

我今年32,妹妹31,弟弟29,都成家了,可是爸爸和媽媽,總是說以後我弟去哪他們就去哪,我弟在杭州買了房,去年也結婚了,我媽天天說她兒子好她兒媳好,還想著以後去杭州給他們看孩子,我爸也去,就不回來了

家裡不是還有我和妹妹嘛!就著急走,,心裡多少有點不舒服

可能她們這個歲數的人都是這麼想的吧,兒子是自己人,女兒結婚了,嫁出去就遠了一步

願父母健康!


春歸燕來


我來自農村,女性,80後,因為讀書走出了農村。我想分享一下自己的經歷,或許你就明白了。

八十年代的農村,經濟條件非常困難,大部分農民都只能在地裡刨食,重男輕女的思想很嚴重,讀書的意識很淡漠:讀書全靠天賦,成績好的男孩,一般有書讀。好多女孩子,讀完初中,就出去打工,再相親結婚,人生基本上定了調。我的童年和少年玩伴,基本上都這樣。

在這種大環境下,我父母堅持送我們兄妹讀書,當然,我們的成績都不錯。因為我年幼且是女孩,父母更寵愛幾分,重活髒活,都有我哥呢。從小到大,父親打過我哥,卻從未動過我。因為父母看重、兄長縱容,家族親戚都要高看我一眼。

中間有幾年,父親投資礦業失敗,家裡經濟異常困難,父親是借三分利息的高利貸,給我們交學費。當時好多人說風涼話:男孩讀書也就算了,一個女娃,讀再

多書,也嫁到別人家去了。

我和我哥順利考上不錯的大學,再後來結婚成家,我從未感受過父親有任何重男輕女的跡象。但是,這樣開明且堅毅的父親,當談到父母養老、家族傳承時還是會有差別。

比如,我老公接過很多次,讓我父母來我家多住住,父母都不太願意。父親的意思是:我公婆健在,應當以公婆為主。公婆不住,卻讓岳父岳母入住,會讓公婆心裡不舒服,也會讓旁人指指點點。

讓我媽來伺候月子、幫忙帶娃,我媽讓我們先去問公婆,公婆願意帶,他們就不參與,免得公婆誤會。

所有的事情,匯成的中心思想就一點:女兒已出嫁,就當以婆家為主,父母不能給她添亂。

我哥生娃,我父母就覺得自己作為爺爺奶奶,伺候月子、帶孫子責無旁貸,孫子是自己家的根啊。有段時間,我媽生病,嫂子的媽媽幫忙帶了一段時間,父母真是千恩萬謝,覺得太麻煩孩子的外婆了。

另外,父母在老家建了幢三層小樓,子女和孫輩,各人有自己的房間。這樣,回家都有歸宿感。平時待孫子、外孫都一視同仁,孫輩四個,只有我姑娘是女孩,更偏疼幾分。但閒談時,父親會說,房子以後是留給孫子的。其實,農村的房子不值錢,這也就是老人的心意。他每次一說,我和我哥就笑。

我沒有任何不快 ,我尊重農村的傳統:同姓相傳,世代穩定傳承,一個小組就是一個大家族一個姓,冷不丁住進個外姓,自己都覺得尷尬。我也很確定:父母很愛我,但在有些事情上,我和我哥終究有區別。

分享這些,無非是讓你明白:再開明的父母也是普通人,也受周圍環境的影響。你無需遺憾,更不能苛求母親超凡脫俗,你只需確認幾點即可。

1、首先,你要確定:父母是愛你們姐妹,並未因為你們是女兒,而苛待你們

。母親老年了,你愛母親並孝順她,儘自己的心意就行了,旁的無需計較。

2、你要面對一個現實:你確實不是兒子,有些兒子能做的,女兒確實做不到,尤其在農村這樣的大環境下,你們夫妻能搬到你媽家一起生活嗎?你兒子能每天放學後回外婆家嗎?你老公和兒子的名字入你爸家的族譜嗎?老年人確實在意這個,我媽有兒有孫子的,還羨慕我大伯家兒子多孫子多,族譜能寫上好幾頁。

3、農村的老人,一輩子生活在一個地方,兒子即使分家,相隔也不過幾百米。周圍是朝夕相處的鄰居、一起成長的夥伴,地是自己的,家裡有老伴的影子,一切都很熟悉。一旦去了女兒家,意味著一切從頭開始,遛彎都沒伴,心裡其實慌慌的。如果你的公婆尚在,她可能更多一份顧慮。

沒有人能脫離環境而生活的,好多老人,子女有出息了,接他進城都不去,也是離不了生活一輩子的地和人啊。

4、人生都有遺憾,生女兒的想要兒子,生兒子的想生女兒,物以稀為貴,因為得不到才更渴求,人人如此,你媽也不例外。


香蜜柚子


我樓下的鄰居家裡也是三姐妹,她和三妹考大學考出來了,她在青島,三妹德國留學,最後回到了上海定居。只有大姐留在了農村。可以看出來三妹一直是父母的驕傲,所以在三妹有了寶寶後,老兩口毅然決然的決定跟著有出息的三女兒一起生活,幫他們帶孩子,照顧一家子的起居。雖然我鄰居也在小城市青島,但工作一般,她老公也是普通的職工,在岳父母的眼裡,他們怎麼和年薪百萬的三女婿比啊?二女婿受到了岳父母多年的冷落。但是不出所料,在他們把外孫,外孫女都看大了,女婿直接變臉了,天天找茬和女兒打架,鬧到了要離婚的地步,這是他們在三女婿家的第八年。老兩口含著淚給我鄰居打電話要到青島住,我鄰居沒有公婆,苦逼的工薪階層又不能不上班,你就能想象她一邊帶孩子一邊上班那麼艱難的日子是怎麼熬過來的,在他們最需要老人幫忙的時候他們不在,現在孩子大了,他們需要養老了又過來,二女婿心裡憋著氣,天天跟我鄰居鬧彆扭,女婿的意思是老兩口農村老家有房子,讓他們回老家,但是老兩口也不讓步,在城市生活習慣了,回老家不習慣!就這樣老兩口硬是在他們一室一廳的家擠了好幾個月,女婿沒地方住,在車庫湊合打地鋪睡了這兩個月,那時正值夏天。 這件事情的結果是女婿半年後查出了癌症,我覺得跟他這幾個月的憋氣,窩火拖不開關係,很不幸我的男鄰居一年後病逝了,老兩口最終也沒走……


Kingdom82980632


兒子傳宗接代是歷史以來的普遍現象,男人結婚責任首先就是傳宗接代。人生在世,有兒傳千代,無兒一世情。

首先說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同樣的事不同的結局 ,討論交流這個問題只能考慮普遍現象。

村裡一對老夫妻,已經80多歲了,8個女兒,大女兒60幾了呢?就是因為沒有兒子,由於老太婆厲害,一直不準老頭子娶小女人,直到老頭子60多了,沒有一個女兒願意參與生活,實話實說老兩口脾氣暴躁不好,沒有一個女婿願意上門。於是老太婆批准老頭子娶小女人,四處打聽娶了一個殘疾人,也是精神病人,生活兩年還是沒有懷孕跡象,斷定老頭子沒有生育能力了,只好把小女人送回孃家去。如今老兩口相依為命,前幾天吵架了老頭子偷偷走出去 ,差點摔死了。8個女兒在一起經常吵架,甚至會打架,都怕對方得了父母錢財和遺產。老兩口看透後,去年幾萬元修建了活冒墳,隔壁的說經常聽到老兩口哭泣聲。

同樣的事情,隔壁村也有一個60幾的老頭子,娶小女人去年生了一個兒子,高興得眼淚掉下來,由於女人精神有問題,不敢給女人帶,就是大女兒幫忙照顧。

農村重男輕女嚴重,傳宗接代嚴重。如果沒有兒子,再多的錢再好的生活也不完美,也會低人一等。每到清明節有兒墳上飄白紙,每個男人上墳都會思考人生意義,尤其是沒有兒子的,更加渴望。

計劃生育的實施,獨生子女的政策,讓根深蒂固兒子傳宗接代的思想爆發,很多人為了要兒子,只能檢查把女兒打掉,看看那些獨生子女的家庭吧!絕大多數都是兒子呢?現在幾千萬的男光棍,就是三十年來計劃生育的結果,三十年河西,上一輩的政策報應這一輩人來償還。

現在生活水平好了,思想觀念改變多了,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很多人還是無法面對現實,還是希望兒女雙全,沒有兒子的只能是面對現實罷了!哪一個家庭不希望有個兒子呢?


鄉鎮農家


我家就是例子。我婆婆腦出血,但沒有後遺症。每年春、秋各輸次液。某年秋天村醫給輸液,因為村醫在縣裡買了樓要裝修,打電話告訴我們當天的液晚上輸。本來白天我婆婆在大姑姐家待著(大姑姐嫁本村是對門),大姑姐就讓晚上在她家輸液,輸完液在她家睡。我婆婆說啥也不行,非要回家。大姑姐就生氣了,說:不在她家輸液以後就不要再去她家。我婆婆哭著就回來了。到家我一看就問咋了,我婆婆跟我學了一遍。我告訴她:別哭了!閨女給你攆出來不怕,兒媳婦不攆你就行,咱有家晚上就不在她家輸液,我又不是不給你看著液。明天我找她去,她給你攆出來,我就不讓她回孃家!我婆婆一下就不哭了!

其實我婆婆是怕自己年紀大了,真在閨女家睡一晚怕萬一死在閨女家。第二年五月婆婆就又犯腦出血住了十幾天醫院就不在了!


q陽光燦爛


我也正為這個問題苦惱,前兩天在頭條看了電視劇《都挺好》的其中一段視頻,就是女孩父母重男輕女,我做了個評論,每天都有人點贊。我想這個點贊一般都是外嫁的女兒。

中國的父母在繁衍後代方面,都想有兒有女。可是真的有了的時候,孩童時候,還能一視同仁。等到兒女婚嫁以後,就千差萬別。為了兒子砸鍋賣鐵,赴湯蹈火買樓買車。債高臺築也得為兒子拼勁全力。每天都累得汗流浹背的賺著辛苦錢,吃糠咽菜省了點錢,自己的債還沒有還完,兒子有點事,就大方掏出給兒子。甚至過年過節女兒孝敬的錢也搭進去。

女兒出嫁後,可能真的是嫁出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女兒過得好,也為此高興。女兒過得不好,也無能為力。因為他們有兒子,他們要幫兒子,幫孫子。這種重男輕女的思想根深蒂固,只是他們意識不到。

可是真正老的時候,作為女兒們,難道就不出錢出力嗎?答案是不可能的,女兒可能天生的小棉襖,對於父母的差別對待也很無奈。但是該孝敬父母還是一樣的孝敬。脆弱的時候,心裡想著還是小棉襖貼心,但是過後還是得為兒子拼勁全力。

作為女兒其實並不是在乎父母給兒子的多少錢,而是希望父母可以為自己著想,過好自己的生活,不要為兒子辛辛苦苦一輩子。

我想當初父母為了自己的私慾,想要兒女雙全,就要平等對待。否則就可憐了身邊的從今的掌聲明珠。父母不要為兒子債臺高築,省吃儉用就是對女兒的公平對待。


我是微微Vivian


的確是這樣的! 誰也不要討論什麼兒子女兒都一樣的話題,在父母心裡兒子家就是自己的家,女兒家那是別人的家,肯定不一樣!
誰也不要談高調,什麼男女都一樣了,什麼兒子是你的,女兒不也是你的嗎?之類的!那都沒用,現實生活中,兒子家就是父母的家,雖然法律規定兒女同樣享受法律所給的權利,你看看周圍的人,有幾個把女兒家當做自己家的父母,我反正是沒遇到。


中國幾千年流傳下來的祖訓,是任何一條法律和個別言論所不能動搖的。當然了,這裡要排除掉那些有獨生女兒的,但即使是獨生女兒,父母把那裡當做家的也是微乎其微。像我國的香港,以及新加坡等華人較多的國家,現在還是女隨夫姓的。

現在社會上雖然有不少女兒把年齡大的父母接到自己家裡,但是到最後,老人還是回到家裡多,還有一部分寧可去住養老院,這個現象,不是一朝一代能改變的,需要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