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江蘇大部加浙北為吳,浙江大部為越,為什麼現在統稱吳語?

66美好願望


我父親是江蘇常州人,我老公是浙江嵊州人,他們都說吳語,口音和詞彙都有些不同。雖然吳越歷史上有很多次戰爭,越王勾踐,吳王夫差,越國和吳國語言相差很大。上海開埠以來,大量的浙江人,江蘇人湧向上海,所以上海話就摻雜著這兩種語言,融合貫通,相互之間可以交流,統稱為吳語。現在全國都在普及普通話,外地人也進入吳越腹地,所以地方語言就成為一種身份的象徵,上海人以說上海話為榮,而上海話中聲韻調合並嚴重,同音字極多。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般吳語都有七八個聲調,而上海市區方言只有五個聲調。陽平陽上陽去合併,陰上陰去合併(姓氏的曹趙邵同音)。韻母有較多合併。在信息社會,電腦手機的輸入都靠漢語拼音,這樣就帶來不少麻煩,學校裡,職場上都是用普通話交流,在家裡和在社會中則講上海話,兩種語言切換成了普遍的社會現象,方言也是有生命力的。


厚載客


【吳語】又稱江東話、江南話、吳越語。周朝至今有三千多年悠久歷史,底蘊深厚。

在中國分佈於今浙江、江蘇南部、上海、安徽南部、江西東北部、福建北一角,使用人口約一億。吳語是中國七大方言之一,有國際語言代碼。

從歷史、文風、語言特性分析,吳語極近中古雅言,繼承中古漢語的整齊八聲調和三十六字母框架體系 。現代吳語比官話具有更多古音因素,字音及語言要素與《切韻》《廣韻》等古代韻書高度吻合。

吳語保留全部濁音 ,保留平上去入的平仄音韻 ,部分地區保留尖團音分化,保留較多古漢語用字用語,文化價值高。吳語語法結構和普通話差別大,有數千個特有詞彙和諸多特徵本字,是江南人思維方式、生活情調、文化涵養的生動體現。吳語是吳越人的母語,一百餘城構成以上海為首的吳語城市群和江南文化圈。吳語與吳越文化血脈相連,“醉裡吳音相媚好





雲龍散人


你說的是春秋時的事。後來到了五代十國時,江蘇東部和浙江全部包括上海福州等地同為一個獨立國家,叫吳越國。語言統稱吳語。


馬耀華3


這是浙江把自己全省也圈進吳語區的結果!吳文化被歷代各朝都認定為漢文化的正統!也被歷代文人推崇為漢文化中最為雅緻的一股清流文化!於是,來攀高枝的就源源不斷了!而近年來浙江恰恰又是網絡發展迅速,這就在網絡上形成浙江也是吳文化核心區的荒唐說法!


光線來了


浙江和江蘇山水相連,人文相似,有著相似的風土人情、思維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相似的母語口音,因此蘇浙一帶通用吳語,統稱吳越。


談古論今品天下


古代東南沿海一帶地區統稱百越,揚州一帶叫揚越、江南一帶叫吳越、福建一帶叫閩越、廣東一帶叫南越。因此,吳就是越,越就是吳。以上是從地理區劃角度而言的,具體到吳越的內部體制來講,又分為勾吳和于越兩個邦國,雖然曾互相取代,可能由於吳的整體影響力和統治時間比越長久許多,因此這一地區的方言便稱為吳語了吧,就好比江蘇二字,江蘇省內有十多個地市,為何只取這二字代表整個省所有地區,一個道理吧。


餘鬥月三日生


吳越爭霸是北方地緣政治的體現,滅吳後,越得到當時聯合國秘書長的認可,在該區域領導約700年,但勝之不武。之後,儒家文化文化體系隊吳認同強烈,且越開放多元,加盟連鎖內部體系複雜,一度加盟總部設立在廣東白雲區,也無法釐清具體哪個為真正的總部。


中國文旅IP


以地理位置分佈來看,確實叫越語更合適。但是越這個詞通粵,而且和越南也容易混淆,只好叫吳語了


天亮豆皮鞋子


實際上只有浙北與蘇南才是吳語軟儂區,包括上海。


YQK520


因為吳地人口眾多,經濟也更為發達,而越地語言更不統一,越地人也很難交流,越北和吳語相近,而溫州話,台州話更是極度難懂,再加上越語容易和越南語,粵語形成混淆,所以稱吳語更為恰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