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有人說“隸書要行筆遲澀”?

番茄小字


隸書行筆遲澀,為非就是為了表現線條的力度。

我們知道,結字宜厚重,勿輕浮,浮則無骨;寧古拙,勿巧媚。

隸書是從篆書演變而來,用筆上要中鋒行筆,遲澀用筆更能表現線條的力度感。但遲澀用筆不等於抖筆,絞鋒,而是行筆穩健遲緩,達到力透紙背的效果,這個沒有長年累月的練習是難以達到的,特別是對控筆的要求特別高。

所以練習隸書,建議剛開始的時候從《曹全碑》一路入手,這個線條纖細,字體飄逸,控筆能力不強的人也可以臨出幾分神韻。等線條寫紮實了,便可以入手《張遷碑》等古拙一路。



梁園墨客書法


按照正常書寫規律,隸書行筆應以遲澀為主,並不是每筆都要遲澀行筆,這個問題一定要弄清楚。

如果題主見過當代隸書大家張繼老師現場創作的話,就不會提出這樣的問題了。張繼老師無論是臨帖還是書法創作,行筆速度是快得驚人的,而且是乾脆利落,也就是說,張繼老師書寫時用筆從不“遲澀”行筆。

(上圖為張繼老師的隸書作品)

那麼,隸書行筆為什麼以遲澀為主呢?用遲澀行筆之目的,主要是追求一種感覺,什麼感覺呢?就是“力透紙背”的厚重感!



(上圖為伊秉綬用“遲澀”行筆創作的隸書作品)

凡善習隸的人都知道,隸書用筆為逆入平出,其行筆為中鋒,而收筆則為露鋒或回鋒。隸書的書寫規則通常為橫平豎直,其筆畫是均勻平穩的。那麼,隸書為什麼要這樣用筆呢?依我的粗淺理解是:重點表現出隸書的古拙,蒼勁,安穩,平和的陽剛之美。所以,自古以來大凡習隸者,都養成了“遲澀”行筆的習慣。



(上圖為王福庵隸書作品,金石味頗濃。王福庵創作隸書作品時,就善於“遲澀”行筆的)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變快,當代書法家在創作隸書作品時,大多不用遲澀行筆了。據瞭解,隸書大家劉文華和言恭達二位老師,在隸書創作時,行筆速度也是很快的。但是,行筆快並不是完全放棄了“遲澀",只是他們在快速書寫時不被人察覺罷了。

(上圖為劉文華隸書作品)

以上為個人觀點。歡迎討論!


中州耕牛堂主


看到這樣唬人的話,就來氣。

我們學漢碑,摩崖,石刻等隸書,不屬於墨跡,那麼問題來了:

第一,這些東東,要麼長埋地下,要麼立在山頭地表,剝蝕風化再加上你拓我拓,造成面目可憎。

這樣的東西,經過清人的鼓吹,再到現在,都去學它那個所謂的金石氣,不明書理的初學者,甚至很多學隸久的人都會犯嘀咕:這樣寫下去,對嗎?

為了表現線條的所謂的生辣,古拙,厚重等,什麼裹鋒,絞轉,行筆抖動像得了怕金森等,以此為美。

病態!!!

這樣寫,您高興就好。

如果書法是為了學形,如畫畫好了。

學隸書,學什麼,想過嗎?

第二,學隸,早晚要回歸秦漢簡牘。

看看簡牘墨跡上的線條吧,那個才是要追求的。

那個書寫的狀態,是要追求的。

那個書寫的姿勢,不是你這樣:拿毛筆,戰戰兢兢,任筆為體,除了表現了隸書的扁,其他一無是處。

如果真的不知道好壞對錯,多買帖,多看,多看,多看,提升眼界。

如果學了幾年,還是一頭霧水,那麼,不妨停下來,多思考,多看書。而不是機械的寫,學書法很考驗一個人自我更新和自律能力。

若是每天堅持抄帖,安慰自己,還是那句話,您高興就好。





遊手於斯


這是筆力問題,也是書法運筆的方法問題,我談談個人觀點,歡迎同道探討。

何為行筆遲澀? 據說,東漢蔡邕在《石室神授筆勢》雲:“書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澀,得疾澀二法,書妙盡矣”。意為筆力奮力前行,似有物相拒,兩力相爭,對抗前行。即筆鋒在點畫中運行,與紙接觸而產生的摩擦力,有遲澀之感。說明遲澀是形容書寫的感覺,而這種感覺,是因人、因時而異的,並不能作為考量書法好壞之標準。

蔡邕在《九勢》中說:“夫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矣,陰陽既生,形勢出矣。藏頭護尾,力在其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故曰: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惟筆軟則奇怪生焉。”這段話的中心思想,書法要表現文字的自然之美,起筆要藏鋒,收筆要回鋒,使筆力蘊含在筆畫之中,筆畫才會有立體感,如美女肌膚豐滿美麗。很顯然,這才是書法之美的筆力即“膚肌之力”,才是考量書法之美的標準。

因此來說,隸書的“行筆要遲澀”一說,不夠正確。隸書的點畫源自篆,尤其是東漢時期的碑刻,隸書成熟,規範極致,相對於楷、行、草而言,更為凝練、沉著,加之碑刻因素,不見筆法,極易將刀刻痕跡誤讀為筆力。其實,早期的隸書,簡牘、帛書等書寫自然、率性,如圖一楚帛書;如圖二青川木牘;如圖三為漢簡。這種筆法,在禮器碑中得到了繼承,如圖四“異“、圖五“雷”、圖六“瑟”,可謂鐵畫銀鉤,又極具靈動之筆勢。

故隸書與其它書體沒有本質不同,書寫工整、規範,只是基本要求,不做作、刻意為之,自然天趣,才是隸書上品。圖六為清鄧石如隸書作品,圖七為清伊秉綬隸書作品,圖八為鄧散木臨史晨被碑,圖九為任政教隸書字帖。











如石書藝


所謂澀,並不是枯筆,而是在中鋒行筆過程中,增加筆毫與紙面的接觸,將墨殺入紙中。

書法中,不獨隸書,其他書體也都有疾澀、遲澀的說法,寫字以疾澀為目的,以遲澀為過程。


紙在紙上運行,一定要澀才有力,澀是要筆鋒得力,能用逆勢。

澀的反面是滑,滑就沒有辦法寫得勁。澀是步步頓挫,就是在畫的中間,也不能滑過去。

初學應從遲緩做起,一快就滑。但是畫之得勁處,常在於快,太緩就弱,所以初學是遲澀,最終是疾澀。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隸書也叫古書,是由篆書去繁就簡而來,興於漢朝。字型橫長豎短,起筆藏鋒為蠶頭,一波三折,收筆有雁尾等特點。用筆上自古就有蠶不二設,雁不雙飛之說。

遲澀是指遲慢,不流暢。隸書書寫通常都是這樣的,方顯古拙和古味,筆劃有如刀刻,力透紙背。

也有隸書快寫的,講究意到筆到,有的筆劃中還出現大量枯墨,還有似竹節和鋸齒型用筆的,等等隸書書寫方式。寫出的隸書,有的已無古隸書的面貌,他們這樣寫主要 是想表現書寫的自然性和隨意性。他說是隸書體,但就隸書最顯著的特徵蠶頭雁尾都沒有的所謂隸書,這樣的書法作品我認為完全是當代的書法藝術,與古隸書有著性質上的區別,不應算是古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以上兩字貼是清代書家翁方剛和鄧石如書寫的隸書。老話說,師古不泥古,好的東西,我們要去繼承,只講創新,拋棄古味,另創什麼體,不是真正的傳承。


漢韻書舍


看到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知道,行筆遲澀寫出來的筆畫是怎樣的?那相反的行筆快疾寫出來的筆畫又是怎樣的?遲澀是為了體現筆畫的雄渾,行筆快可以體現出筆畫的流麗順暢。

劉熙載曾說“書要有金石氣,有書卷氣”,這裡的今石氣指碑刻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雄渾、樸拙、蒼茫,是一種陽剛之美,多指篆隸。

行筆遲澀,才能體現出這種雄渾蒼茫,讓隸書有金石氣,金石氣這個詞基本上就用來形容篆隸,所以隸書要行筆遲澀。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發表不同看法。


歡橙墨客書院


當下流傳的隸書典範大多為碑刻,這與臨習魏碑同理。碑刻歷經千百年的流傳,由於風化、損毀造成了線條周邊部分缺損,好多習書者特意去追求所謂線條的“質感”。其實碑拓上展現的不一定是原貌,以隸書為例,大家可以參照一下簡帛書的筆畫,所以個人還是比較讚賞啟功先生的“透過刀鋒看筆鋒”。個人愚見,方家勿噴。


味餘齋


這個應該跟魏碑用澀筆是一個道理,可以突出金石味和滄桑感,更加雄強!




遠航學書


沒這個說法,什麼書體都可行筆遲澀,也可行筆流暢。



分享到:


相關文章: